实验十、差分放大电路参数对静态和动态的影响

一、题目

利用Multism研究图1所示差分放大电路在下列情况下对电路静态和动态的影响
(1)两个 R c R_c Rc 阻值相差 5%;
(2) R w R_w Rw 不在中点;
(3)两个差分管的电流放大倍数不相等。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图 1   差分放大电路 图1\,差分放大电路 1差分放大电路

二、仿真电路

在Multism环境下搭建图1所示电路,如图2所示。为了便于调解晶体管参数,采用虚拟晶体管, Q 1 Q_1 Q1 T 1 T_1 T1 Q 2 Q_2 Q2 T 2 T_2 T2 β = 150 \beta=150 β=150 R 1 R_1 R1 R 2 R_2 R2 分别为 T 1 T_1 T1 管和 T 2 T_2 T2 管的集电极电阻,电位器用两个电阻 R 3 R_3 R3 R 4 R_4 R4 模拟。
在Multism 环境下,可以采用仪器仪表测量的方法得到题目问题的结论,也可采用其分析功能得到答案,这里采用的是分析功能。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图 2   Multism搭建的差分放大电路 图2\,\textrm{Multism}搭建的差分放大电路 2Multism搭建的差分放大电路

三、仿真内容

(1)利用 Multism 的“静态工作点分析”(DC Operating point)可得到理想对称、 R c R_c Rc 阻值相差 5%、 R w R_w Rw 不在中点和两个差分管电流放大倍数不等时的静态工作点,静态工作点分析的设置如图3所示,图4(a)~(d)是不同参数下的静态值。图中1是 Q 1 Q_1 Q1 的集电极,2是 Q 2 Q_2 Q2 的集电极;3是 Q 1 Q_1 Q1 的发射极,5是 Q 2 Q_2 Q2 的发射极;4是 R 3 R_3 R3 R 4 R_4 R4 R 5 R_5 R5 的连接点。 Q Q Q 点的总结如表1所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图 3   静态工作点分析的设置 图3\,静态工作点分析的设置 3静态工作点分析的设置




(a) 理想对称时的Q点

(b) R 1 = 10   k Ω R_1=10\,\textrm kΩ R1=10kΩ R 2 = 10.5   k Ω R_2=10.5\,\textrm kΩ R2=10.5kΩ时的Q点

( c c c) R 3 = 49   Ω R_3=49\,Ω R3=49Ω R 4 = 51   Ω R_4=51\,Ω R4=51Ω时的Q点

(d) β 1 = 150 \beta_1=150 β1=150 β 2 = 140 \beta_2=140 β2=140时的Q点

图 4   不同参数时的 Q 点 图4\,不同参数时的Q点 4不同参数时的Q

(2) 利用 Multism 的“传递函数分析”(Transfer Function)可获得电路在差模信号作用下的电压放大倍数、输入电阻(阻抗)和输出电阻(阻抗),传递函数分析设置如图5所示,图6为分析结果,图中左列以V1为输入,Q1的集电极为输出,右列以V2为输入,Q2的集电极为输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a )   左列传递函数的设置 (a)\,左列传递函数的设置 (a)左列传递函数的设置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b )   右列传递函数的设置 (b)\,右列传递函数的设置 (b)右列传递函数的设置 图 5   传递函数分析设置 图5\,传递函数分析设置 5传递函数分析设置

( a )   理想对称时 (a) \,理想对称时 (a)理想对称时

( b )   R 1 = 10   k Ω 、 R 2 = 10.5   k Ω (b) \,R_1=10\,\textrm kΩ、R_2=10.5\,\textrm kΩ (b)R1=10kΩR2=10.5kΩ

( c )   R 3 = 49   Ω、 R 4 = 51   Ω (c) \,R_3=49\,\textrm Ω、R_4=51\,\textrm Ω (c)R3=49ΩR4=51Ω

( d )   β 1 = 150 、 β 2 = 140 (d) \,\beta_1=150、\beta_2=140 (d)β1=150β2=140 图 6   传递函数分析 图6\,传递函数分析 6传递函数分析
(3)求共模放大倍数,测试电路如图7所示,分别可得到 R c R_c Rc 阻值相差5%, R w R_w Rw 不在中点和两个差分管电流放大倍数不等时的共模放大倍数,输出信号为Channel A - Channel B。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图 7   共模放大倍数测试电路 图7\,共模放大倍数测试电路 7共模放大倍数测试电路

四、仿真结果

(1)整理图4的结果得如下表1:
表 1   Q 点总结 表1\,Q点总结 1Q点总结

R 1 R_1 R1 R 2 R_2 R2/kΩ R 3 R_3 R3 R 4 R_4 R4 β 1 \beta_1 β1 β 2 \beta_2 β2 I C Q 1 I_{CQ1} ICQ1 I C Q 2 I_{CQ2} ICQ2/μA I B Q 1 I_{BQ1} IBQ1 I B Q 2 I_{BQ2} IBQ2/μA U B E Q 1 U_{BEQ1} UBEQ1 U B E Q 2 U_{BEQ2} UBEQ2/V U C E Q 1 U_{CEQ1} UCEQ1 U C E Q 2 U_{CEQ2} UCEQ2/V
10、1050、50150、150508.154、508.1543.388、3.3880.75670、0.756707.675、7.675
10、10.550、50150、150508.154、508.1543.388、3.3880.75670、0.756707.675、7.421
10、1049、51150、150513.208、503.1023.421、3.3540.75696、0.756447.624、7.725
10、1050、50150、140508.094、507.9753.387、3.6280.75670、0.756697.676、7.677

结论: 由上表可知, R c R_c Rc 阻值不同使得两只差分管的管压降不同,而不影响基极和集电极电流; R w R_w Rw 不在中点和 β 1 ≠ β 2 \beta_1\neq\beta_2 β1=β2 将使两只差分管的发射结电压不同,基极和集电极电流也就不同,从而管压降不同。
(2)整理图6的仿真数据,并根据共模放大倍数的测试,可以得到如表2所示结果。
表 2   动态参数测试结果 表2\,动态参数测试结果 2动态参数测试结果

R 1 R_1 R1 R 2 R_2 R2/kΩ R 3 R_3 R3 R 4 R_4 R4 β 1 \beta_1 β1 β 2 \beta_2 β2 A d A_d Ad R i R_i Ri/kΩ R o R_{o} Ro/kΩ A c A_c Ac
10、1050、50150、150-99.74860.152200
10、10.550、50150、150-102.24160.15220.5-0.0481
10、1049、51150、150-99.74360.154200.0283
10、1050、50150、140-99.72458.160200.0007

结论: 由上表数据可得:两个 R c R_c Rc 阻值有差别和 R w R_w Rw 不在中点将明显影响 A d A_d Ad R o R_o Ro A c A_c Ac 的值,而两只管子电流放个大倍数不同将明显影响 A d A_d Ad R i R_i Ri 的值。

评论 3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