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伪需求

记得之前做过一个外包项目,甲方是一家大型的国有企业。项目负责人从甲方那里采集需求,将需求整理成文档,然后做出软件原型界面给甲方负责人看,最后就在甲方的同意之下,集中开发了一年左右。 弄个出了一个我们认为可以用的版本。随后我被派去用户现场部署试用(用户不是我们的甲方,是甲方的甲方),才发现一个难过的事实:我们开发的版本离用户期望的差得太远,甚至被断定为不能使用。当然,最终我们交给了用户一个能接受的版本使用,当然这是在付出很高的代价后得到的结果。

随后多个项目中,我发现这样的问题普遍存在。甚至有项目因此流产。而普遍的补救方式就是我刚刚所说的“高代价”->去用户现场长期开发。也就是说,之前努力干的活大部分都没用,最后在用户现场长期(数月)驻场开发,用户怎么用就怎么改。

这种现象本不应该存在。不过却一贯如此,我无力改变这一切,只能在此分析分析,希望以后出现类似问题,可引以为戒。


弊端

弊端太多,影响较大的有以下几点。

一、成本 
这里的“成本”包括几个方面:
时间成本:项目本身的时间节点被推后,给用户、客户、以及研发单位均增加了时间上的消耗;
人力成本:对研发单位来讲,必须要有人现场开发,那么这个人力是不可少的,而且长期在用户现场开发,对开发人员的心理素质也是一种考验,这种“折磨”可能会引起技术力量的流失;
这些成本也直接或间接导致了用户、甲方、以及 研发单位的经济投入。
二、软件质量

现场开发人员可能需要根据客户的要求修改界面、业务逻辑、甚至是架构设计。相信长期下去没有多少人有耐性去做单元测试,更别说深层次地考虑这些修改对软件系统可能带来的影响。软件的质量可能会因此降低,软件的可维护性同样会大打折扣。由此导致的副作用可能在驻场开发期间不会很明显或者不会出现。但是随着时间的增长,系统维护人员的负担会越来越重。

三、商业影响

对用户或客户来讲,系统不好用,最终的责任都会被推到研发这一方。研发单位的口碑于是乎顺其自然就被传开了。。。


问题根源


一、领域知识匮乏

对乙方来说,这是很重要的一点。一个项目组至少有一位熟悉其领域专业人员或是业务专家。而事实上,我们项目组内的人员几乎均为初涉该领域,所有的需求理解都源于甲方,而甲方却很少能拧清真实的需求。所以最终的需求,必为伪需求。

二、作坊式软件开发 

首先是项目的计划安排,几乎是一纸空套,与其说我们的项目组是一个软件研发团队,不如说是软件编码小作坊,现在回想当时无论是从开发方式、编码风格、代码规范、项目管理等诸多方面看,我们都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软件作坊。 开发人员天天加班,最后也说不出来那么多时间到底做了些什么事情。反正时间节点把控无从谈起。只要甲方催严一点,我们就加班多一点。

三、甲乙双方的“态度”

甲方的“态度”:我相信世界上没有无可挑剔的甲方。甲方只要结果,但如果软件项目,甲方不积极参与过程,最终的结果也是可想而知的。恰好我们的甲方,还有个甲方,与真实的项目组是隔离状态。

乙方的“态度”:这里乙方“态度”并非项目组的态度。而是乙方在当时那个复杂形势下的领导层态度。这个态度决定了,乙方仅是人力外包的形式做项目。这样的意识形态传到下层工作人员,最终的一些努力也仅是有心无力的挣扎。

解决方案

 上面说的这些,我觉得有些事情是靠我自己能解决的。比如领域知识能够在项目之中积累。比如作坊式的软件开发与管理过程可以使用敏捷开发替换。但有些事情却也是无能为力的。就这样吧... 未来,希望能摆脱某些未能为力的事情。

 一口气打了折说多不多的话。其实只是把真实的想法写这里。如果有认识我的人, 千万不要对号入座,谢谢!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