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部分硬件驱动(不常用的)并不符合预先定义的字符设备的范畴,而且普通的字符设备的主设备号不管是静态分配还是动态分配,都会消耗一个主设备号,比较浪费主设备号资源,因此引入了杂项设备驱动。
杂项设备是一个典型的字符设备,其主设备号固定为10,在linux/major.h中定义
#define MISC_MAJOR10。
杂项设备是将我们写的普通的字符设备进行再次封装,降低了我们编写字符设备驱动的难度,同时节约了主设备号资源。
二、杂项设备注册流程:
主要为三步:
1、填充字符设备核心结构体file_operations;
2、填充杂项设备核心结构体miscdevice;
3、向内核注册misc_register();-->注销为misc_deregister()
例子:(主要体现流程)
static struct file_operations dev_fops = {
.owner = THIS_MODULE,
.open = dev_open,
.release = dev_close,
.read = dev_read,
};
struct miscdevice dev_misc = { //填充miscdevice结构体
.minor=MISC_DYNAMIC_MINOR, //动态获取次设备号
.name=DRIVER_NAME,
.fops = &dev_fops
};
misc_register(&dev_misc); //注册并自动生成节点
三、杂项设备驱动与应用层的数据交互流程
主设备号为10,
主要通过次设备号找到对应的file_operations结构体。
在
misc.c中是实现杂项设备子系统的核心,在其
misc_fops->misc_open()中找到次设备号,通过次设备号找到对应的f_ops结构体。
具体见misc_open()函数:
找到对应次设备号的fops结构体之后,用户层与驱动进行数据交互(read/write....)。
总结:
从上述可以看出:杂项设备这类字符设备中:
设备唯一,由具体的次设备号代表(描述)一个设备。
四、附(内核启动起来对杂项设备子系统的初始化及启动过程)
注:下图是一位前辈总结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