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信通院《全球数字经济白皮书(2022年)》提到,2021年发达国家数字经济占GDP比重为55.7%,远超发展中国家29.8%的水平。从增速看,发展中国家数字经济同比名义增长22.3%,高于同期发达国家数字经济增速9.1个百分点。
因此,中国的互联网公司正在东南亚积极拓展业务,广泛参与到东盟国家电商和移动支付企业的建设中,给东盟带来了新的经济发展形式。
2022年1月1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生效,全球最大的自贸区形成。这一由东盟十国发起的自贸协定涵盖了全球约30%的人口、30%的经济总量和30%的对外贸易,对于互联网巨头们而言,无疑是国际化业务最适合的成长土壤。
面对差异化的破局道路、前景明亮的增长土壤、积极友好的政策背景,互联网巨头们在2023年出海赛场上无疑是野心勃勃的。然而,不得不泼一盆冷水的是,我们的许多核心技术仍然受制于人,创新发展仍在追赶和超越中,停步于“小米加步枪”的阶段恐怕挺不了太久。
技术创新的漫漫长路,从来不可能一蹴而就。消费互联网的黄金十年让大厂们攒足了粮袋,也有余力将目光投向基础科学与技术攻坚,并在云计算、人工智能、元宇宙等新兴技术领域竞相争逐,大手笔加码硬科技投资,试图补足科研能力这一课。
去年11月,腾讯宣布将在10年内投入100亿元,发起新基石科学基金会支持科研创新;百度在人工智能领域全栈布局,10年间投入高达1000亿元;以往侧重于消费领域投资的美团龙珠,也从2021年开始也将视线投向机器人、半导体、自动驾驶等硬科技领域。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创新发展研究部研究员熊鸿儒曾建议,要积极发挥平台企业在关键技术攻关中出题者和答题者的作用。在基础软硬件、核心元器件、关键材料和生产装备等领域,优化国家科技计划和重大项目“揭榜挂帅”组织方式,更大比例吸收平台企业及其产业科学家、企业家深度参与。
这也应该是国家支持平台企业“引领发展、创造就业、国际竞争”最为关键的方向。
互联网企业的出海业务必然离不开国家政策的引导和支持,同样也能够帮助中国的声音在国际舞台更加响亮。想要突破当前欧美主导的世界格局,帮助本土企业抢占全球市场份额,加强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团结合作,引领新一轮技术突破,互联网企业或许可以做得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