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2日的小米新品发布会大家都看了吗?会上我们发布了数字系列旗舰小米14 Ultra,其搭载的小米金沙江电池也首次亮相。
小米金沙江电池实现了小米电池技术的再次突破,是小米史上能量密度最高的电池,可达779Wh/L,并采用了最新一代硅碳负极技术,实现小米电池史上最高6%的硅碳含量,还支持1600次循环后保持80%的电池寿命。
打造一块更大容量、更耐用、更安全的电池,这既是小米电池技术团队的探索目标,也是小米助力低碳节能,发展绿色科技的进步方向。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金沙江电池是如何创新升级的吧!
01
小米能量密度最高的90W硅碳体系
首先,金沙江电池所拥有的最高779Wh/L能量密度意味着什么?
能量密度指的是电池平均单位体积所释放出的电能,也就是说在电池体积或质量不变的条件下,能量密度越大,电池的容量也就更大。金沙江电池就实现了在体积减小8%的条件下将电池容量提升至5300mAh,更小的电池仓、更大的储电量,充满一次电DOU续航测试达到了1.17天。
(图:小米金沙江电池能量密度达779Wh/L)
当然,要达成能量密度的突破,离不开电池材料、工艺等多方面的努力。在材料上,为了增大电池能量密度,小米金沙江电池采用的是硅碳负极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的重要组成部分,负极克容量对于电池的整体容量有重要的影响。传统电池材料主要使用石墨负极,然而石墨负极的发展已经非常接近理论极限,进步空间有限。因此小米金沙江电池采用硅碳负极,克容量超越了石墨理论极限克容量的15%,开启了小米金沙江电池在90W快充上对材料极限的超越。
(图:小米金沙江电池碳硅负极碳硅含量达6%)
然而,在硅碳含量的提升过程中,即使是微小到1%的变化也会给电池设计增加巨大难度。因为硅碳材料在带来能量密度提升的同时,会在充放电过程中造成约200%的体积膨胀,这种膨胀对于硅碳材料表面的固液界面造成极大的破坏,一旦处理不当,将会带来快速的容量衰减。
为了尽可能降低硅含量提升带来的影响,小米金沙江电池添加了有机高分子化合物,通过原位成膜技术,形成仿生自修复弹性屏障,极大地增加了薄膜的延展性。更重要的是,它能够对多次循环中产生的颗粒裂纹进行及时修复。同时,为了材料颗粒粘结的更固定,硅碳负极采用高强铜箔和高韧性粘结剂,来保障小米金沙江电池的优异性能。
(图:金沙江电池负极材料应用高强度铜箔和高韧性粘结剂)
不仅如此,在工艺上,小米金沙江电池采用能量槽技术,在极片表面形成了2376个的流道。流道的存在增大了电解液和极片的接触面积,保障了电解液的充分浸润,为增加极片压实密度创造了条件,进一步提高了电池的能量密度。
(图:金沙江电池硅碳极片能量槽技术)
02
算法赋能,1600循环保持率80%
除了增大电池容量,延长电池寿命以减少资源浪费、避免废弃电池对环境污染也是小米电池技术的重要考量之一。
(图:小米金沙江电池1600次循环80%保持率)
目前手机电池大部分都是使用锂电池,衡量其电池寿命的关键概念是“循环”。循环,又叫充电周期,锂电池走完一次完整充放电过程,就是一次循环。由于每次充放电都会对电池内部结构产生一定损耗,所以随着电池循环次数的增多,电池容量就会因损耗而逐渐减小。
小米金沙江电池实现在1600次循环充放电后,仍然保持着80%的原始容量,这种优异的循环寿命意味着手机的使用寿命将大大延长,减少了电池更换的频率,并延长了手机的使用寿命,减少因更换手机而导致的废弃电池污染。
为了达成长循环性能,金沙江电池搭载自研小米澎湃 P2 充电芯片、小米澎湃 G1 电池管理芯片,双芯合力,并应用机器学习技术,支持老化预测与修复、电池管家、夜间智能充电等功能来保障电池寿命。
(图:小米澎湃电池管理系统)
▍老化预测与修复
用户不同的使用习惯会影响电池循环老化的速度和程度。小米金沙江电池的老化预测功能根据小米积累的循环数据建立老化预估模型,该模型可针对当前电池循环特征参数预测电池老化状态,并通过小米自研的老化算法,动态调整充电电流,充电电压和充电电量等改善电池循环能力,提升实际使用寿命。
▍电池管家
在用户使用过程中,一定范围内,温度及电量越高,过程越长,电池寿命损耗越大。电池管家实现电池工作参数的统计,并通过特征参数的统计量,定期做出判断和调整;例如,在充电时,记录电池所处温度及电量区间时长,根据特征统计算法做电池状态判断并提供对应的修复策略。
▍夜间智能充电
许多用户习惯将手机整晚接入电源充电,使得电池过度充电,在高功率和高电池容量的情况下维持时间过长导致电池损耗。金沙江电池的智能充电功能融合对小米用户睡眠模式与日常起床时间的洞察,应用AI算法智能调节充电周期,避免了夜间电池在高电压、高电量的存储时间,从而显著延长了电池使用寿命。
03
技术迭代创新,追求绿色效能
硬件创新,软件加持,二者协同造就了容量更大、寿命更长的小米金沙江电池。这源于小米对电池技术亦探索驰不息,持续加大投入,迭代创新,一步一脚印的走到今天。
▍从采购到自研,探索软硬件创新
在手机行业,电池产品一般是向供应商采购,而不是业界研发的重点,因此在小米电池技术研发之初,并无专门的电池业务部门。但随着智能手机的快速发展,对手机电池续航、充电效率等产生更高的要求,2016年我们成立了电池核心器件部门,由这个部门的工程师单独负责电池零部件研发工作。电池技术队伍也自此逐渐壮大,从最初向供应商采购逐渐转向合作共研和团队自研,开启电池软硬件技术的迭代创新之路。
在电池材料方面,2019年9月小米推出小米MIX Alpha,开启小米手机对硅负极体系探索时代。2021年3月,小米成功攻克新材质电池技术,全球首发高能量密度、高寿命、高性能的硅氧负极电池,成功量产搭载于小米11 Ultra。从小米11 Ultra到小米12S Ultra再到小米13,小米电池硅负极的含量在不断提升。
在硅氧负极的耕耘基础上,小米电池技术对硅负极的探索沉淀经验,终于在今年发布的小米金沙江电池上再次回归难度更大,性能更高的硅碳负极上。
(图:小米MIX Alpha采用纳米硅基锂离子电池)
硬件的不断升级的同时,工程师也在思考小米电池硬件之外的可能性, 开拓电池芯片自研之路,不断探索电池性能和用户体验的深度融合。2021年,小米发布首次自研的澎湃 P1 芯片,这是业界首个谐振充电芯片,实现了业内单芯片功率最大 60W+。随后,小米推出了单颗功率支持到 90w+ 的第二代充电芯片澎湃 P2,芯片面积降低 19%,效率提升 1%。澎湃 P2充电芯片与自研电池管理芯片 G1 搭配形成的双芯片电池管理系统,进一步降低了能量传输损耗,提高电池充电效率和续航能力,延长电池的使用寿命。
技术迭代的背后是小米在电池领域开发模式的不断更新,从最初向供应商采购到现在以用户需求为驱动力,以小米电池实验室和供应商的联合实验室为创新基地,构建了完善的小米电池技术开发体系。同时小米也与国内多所高校开展电池材料课题研究,为小米电池技术革新做好前瞻性技术储备。小米对电池技术的突破探索不会止步于金沙江电池,未来小米将在电池硬件和软件开发上加大研发投入,致力于高能量密度高循环寿命电池技术的持续迭代。
▍追求极致效率,创造绿色效用
回顾小米电池技术发展的关键路标:能量密度、循环寿命、安全性和电池管理系统功能,可以发现小米电池的创新思路与小米绿色效率观一脉相承。
(图:小米绿色效率观)
小米电池技术延长电池产品的循环寿命,提升了单位原料消耗量的全周期效用;探索新电池材料、新智能技术,优化电池能效,提升了单位能源消耗的全周期效用。坚持以技术为本,通过科技创新打造更大容量、更长寿命、更安全和更智能的电池,既创造更多用户效用,也可以不断提升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材料效率、能源效率,并提供更多绿色效用。
“追求极致效率,创造绿色效用”是小米的绿色创新之道。不仅是追求技术的极致效率,更是对更广泛意义上的效率的追求──一种能在全球范围内推动绿色转型的效率。小米作为科技公司,通过绿色创新技术持续融合并优化产业效率、产品效用和环境效率,既为广大用户创造更多的效用,也不断提高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材料效率、能源效率,并释放更多绿色生产力。未来我们将继续坚持以“技术为本”,在用户预期不变的前提下,小米产品可以实现更低能耗的高质量产品,增加用户的低碳幸福感。
*所有产品图片皆来自小米官方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