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的惰性

今下午刚发生的一件事让我第N次注意到这个细节,组队系统中三人一组的队有将近2000人参加,也就是说大概至少会有600支队,一页中能查看的不过10支而已,显示的队员可能只有2/3或是1/3,已经过了截至组队的时间但组队界面上只有寥寥几页,而我的第一反应是参加组队的人可能较少组的队伍不多(因为没组队的系统会随机分配),实际上却是组队成功的队伍也就是3/3的一旦组好便不会出现在组队系统界面上,我们是无法得到组队数目的。就这么简单的一件事,有很多线索稍经推测都能得到这个事实但被舍友提醒时才发现。人的思维就像一根弦,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处在放松状态,脱口而出的往往是一些基于记忆或者经验的东西,通过将环境线索整理并按逻辑推理出可靠的结果在这种状态下几乎是不可能的,思维的惰性趋向有助于身体能量的节省,也许是生物进化的结果,但在这个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显得有些鸡肋,显然想要保持高效的学习工作状态就必须将思维这根弦绷得足够紧才行,思维体力的概念便应运而生,你能持续高强度思考多久呢? 是否练习足以将思维体力提升,如何科学的练习都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未完待续,希望能找到训练的好方法分享给大家

----------------------------------------

依旧来探讨思维的局限性,生活中隐藏着太多太多的问题,而人的大脑不可能对每个问题都进行思考或探究于是有时我们对某些问题的反应便会迟缓甚至觉得这问题就应该是这样的啊没有什么存在的必要,我们的大脑便采取了一种理所当然的模式处理生活中各式各样的问题,无论是通过书本或是电视或是身边人的看法对很多不被我们自身关注的问题‘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思考模式嵌在潜意识里,乃至于我们会带有一种倾向甚至坚信不疑我们对问题的解。而实际上仔细去想的话我们固执的想法里只能找到极少的例子佐证或是逻辑推导的一环有缺陷导致这个答案并不那么正确。这种处理日常的模式也是思维惰性的一种表现,很多时候我们有点过于依赖于潜意识的处理了(当然这对每个人都很重要),但想要训练更强的思维能力就得减少这种依赖。我的一个方法是每次自己给出一个类似结论或是答案(不是刻意推导得到的)时,审视自己的思维过程并尽可能把问题重新梳理一遍,把论据和推理过程想清楚再回过头来看原本的答案。发现缺失某方面的线索时而无法得到结论要留心了,可能是一开始的考虑就不全面,通过反馈再进行树状图的思考充分联系不同的事物,久而久之面对各种问题都会有一个不那么浅薄的看法了....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