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ring Cloud

Spring Cloud

什么是Spring Cloud

SpringCloud是基于SpringBoot的一整套实现微服务的框架。它提供了微服务开发所需的配置管理、服务发现、断路器、智能路由、微代理、控制总线、全局锁、决策竞选、分布式会话和集群状态管理等组件。最重要的是,基于SpringBoot,会让开发微服务架构非常方便。
官网也给出了SpringCloud的定位和说明: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既然,本身SpringClud是一套框架,是个大管家。下图列举了一些比较核心的功能: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既然SpringCloud是基于SpringBoot的一整套微服务框架,我们自然要先了解了解微服务架构是什么

系统架构的演变

单体架构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架构说明:

所有的功能全部集中与一个项目内

优点:

架构简单,前期开发成本低,开发周期短,适合小型项目,减少了节点部署也就自然减少了成本

缺点:

全部功能集中在一个工程中,对大型项目不易开发,拓展和维护
技术栈受限,只可以使用一种语言开发
系统性能拓展只能通过拓展集群结点,成本高
单点容错率低,并发能力差
无法水平拓展

垂直架构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架构说明:

按照业务进行切割,形成小的单体项目。

架构优点:

技术栈可扩展(不同的系统可以用不同的编程语言编写)。

架构缺点:

功能集中在一个项目中,不利于开发、扩展、维护。
   系统扩张只能通过集群的方式。
   项目之间功能冗余、数据冗余、耦合性强。

分布式架构

当垂直应用越来越多,应用之间交互不可避免,将核心业务抽取出来,作为独立的服务,逐渐形成稳定的服务中心,
使前端应用能更快速的响应多变的市场需求。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架构优点:

将基础服务进行了抽取,系统间相互调用,提高了代码复用和开发效率

架构缺点:

系统间耦合度变高,调用关系错综复杂,难以维护

SOA架构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注释 ESB(企业服务总线),简单 来说 ESB 就是一根管道,用来连接各个服务节点。为了集 成不同系统,不同协议的服务,ESB 做了消息的转化解释和路由工作,让不同的服务互联互通。

SOA全称为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即面向服务的架构。它可以根据需求通过网络对松散耦合的粗粒度应用组件(服务)进行分布式部署、组合和使用。一个服务通常以独立的形式存在于操作系统进程中。站在功能的角度,把业务逻辑抽象成可复用的服务,通过服务的编排实现业务的快速再生,目的:把原先固有的业务功能转变为通用的业务服务,实现业务逻辑的快速复用。

架构说明:

将重复功能或模块抽取成组件的形式,对外提供服务,在项目与服务之间使用ESB(企业服务总线)的形式作为通信的桥梁。

架构优点:

重复功能或模块抽取为服务,提高开发效率。
   可重用性高。
   可维护性高。

架构缺点:

各系统之间业务不同,很难确认功能或模块是重复的。
   抽取服务的粒度大。(相对于微服务架构抽取的粒度大)
   系统和服务之间耦合度高。
   所有服务都通过一个通路通信,直接降低了通信速度
   ESP整合所有服务和协议,数据转换使得运维测试部署困难

微服务架构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架构说明:

将系统服务层完全独立出来,抽取为一个一个的微服务。
   抽取的粒度更细,遵循单一原则。
   采用轻量级框架协议传输。

重点解释

简单来说,微服务架构风格想要开发一种由多个小服务组成的应用,每个服务运行于独立的进程,并且采用轻量级交互,多数情况下是一个HTTP的资源API,这些服务具有独立的业务能力并可以通过自动化部署方式独立部署。这种风格使最小集中管理,从而可以使用多种不同的编程语言和数据存储技术

架构优点:

服务拆分粒度更细,有利于提高开发效率。 
   可以针对不同服务制定对应的优化方案。
   适用于互联网时代,产品迭代周期更短。

架构缺点:

粒度太细导致服务太多,维护成本高。
  分布式系统开发的技术成本高,对团队的挑战大。

服务调用方式

OSI七层架构图

没有学习过计算机网络的同学可以通过下图大致了解一下,OSI七层架构的大致情况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RPC

简介

RPC:Remote Produce Call远程过程调用,RPC基于Socket,工作在会话层。自定义数据格式,速度快,效率高。早期的webservice,现在热门的dubbo,都是RPC的典型代表 。通信双方需要使用相同的语言开发。

精讲

RPC,即 Remote Procedure Call(远程过程调用),是一个计算机通信协议。 该协议允许运行于一台计算机的程序调用另一台计算机的子程序,而程序员无需额外地为这个交互作用编程。说得通俗一点就是:A计算机提供一个服务,B计算机可以像调用本地服务那样调用A计算机的服务。通过上面的概念,我们可以知道,实现RPC主要是做到两点:

实现远程调用其他计算机的服务
  • 要实现远程调用,肯定是通过网络传输数据。A程序提供服务,B程序通过网络将请求参数传递给A,A本地执行后得到结果,再将结果返回给B程序。这里需要关注的有两点:

1)采用何种网络通讯协议?

             现在比较流行的RPC框架,都会采用TCP作为底层传输协议

2)数据传输的格式怎样?

  • 两个程序进行通讯,必须约定好数据传输格式。就好比两个人聊天,要用同一种语言,否则无法沟通。所以,我们必须定义好请求和响应的格式。另外,数据在网路中传输需要进行序列化,所以还需要约定统一的序列化的方式。
像调用本地服务一样调用远程服务
  • 如果仅仅是远程调用,还不算是RPC,因为RPC强调的是过程调用,调用的过程对用户而言是应该是透明的,用户不应该关心调用的细节,可以像调用本地服务一样调用远程服务。所以RPC一定要对调用的过程进行封装
RPC调用流程图: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注释序列化与反序列化

对序列化与反序列化不了解的同学点击链接跳转:链接

大致意思:

Java序列化是指把Java对象转换为字节序列的过程;而Java反序列化是指把字节序列恢复为Java对象的过程。

HTTP

简介

HTTP是一种网络传输协议,基于TCP,工作于应用层 ,规定了数据的传输格式,现在客户端浏览器与服务端通信基本都是采用Http协议,也可以用来进行远程服务调用,缺点是消息封装臃肿,优势是对服务的提供和调用方没有任何技术限定,自由灵活,更符合微服务的理念。现在热门的Reset风格就可以通过Http来实现

精讲

Http协议:超文本传输协议,是一种应用层协议。规定了网络传输的请求格式、响应格式、资源定位和操作的方式等。但是底层采用什么网络传输协议,并没有规定,不过现在都是采用TCP协议作为底层传输协议。说到这里,大家可能觉得,Http与RPC的远程调用非常像,都是按照某种规定好的数据格式进行网络通信,有请求,有响应。没错,在这点来看,两者非常相似,但是还是有一些细微差别。**RPC并没有规定数据传输格式,这个格式可以任意指定,不同的RPC协议,数据格式不一定相同。Http中还定义了资源定位的路径,RPC中并不需要。**最重要的一点:RPC需要满足像调用本地服务一样调用远程服务,也就是对调用过程在API层面进行封装。Http协议没有这样的要求,因此请求、响应等细节需要我们自己去实现。

优点:

RPC方式更加透明,对用户更方便。Http方式更灵活,没有规定API和语言,跨语言、跨平台
**
缺点:
**
RPC方式需要在API层面进行封装,限制了开发的语言环境。

  • 例如我们通过浏览器访问网站,就是通过Http协议。只不过浏览器把请求封装,发起请求以及接收响应,解析响应的事情都帮我们做了。如果是不通过浏览器,那么这些事情都需要自己去完成。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RPC与Http的区别

相同

底层通讯都是基于socket,都可以实现远程调用,都可以实现服务调用服务

不同**

RPC:

框架有:dubbo、cxf、(RMI远程方法调用)Hessian
当使用RPC框架实现服务间调用的时候,要求服务提供方和服务消费方 都必须使用统一的RPC框架,要么都dubbo,要么都cxf
跨操作系统在同一编程语言内使用
优势:调用快、处理快
**

Http:

框架有:httpClient
当使用http进行服务间调用的时候,无需关注服务提供方使用的编程语言,也无需关注服务消费方使用的编程语言,服务提供方只需要提供restful风格的接口,服务消费方,按照restful的原则,请求服务,即可
跨系统跨编程语言的远程调用框架
优势:通用性强

RPC与Http的使用场景

既然两种方式都可以实现远程调用,我们该如何选择呢?

速度来看

RPC要比http更快,虽然底层都是TCP,但是http协议的信息往往比较臃肿

难度来看

RPC实现较为复杂,http相对比较简单灵活性来看,http更胜一筹,因为它不关心实现细节,跨平台、跨语言。

两者都有不同的使用场景:

如果对效率要求更高,并且开发过程使用统一的技术栈,那么用RPC还是不错的。

如果需要更加灵活,跨语言、跨平台,显然http更合适那么我们该怎么选择呢?微服务,更加强调的是独立、自治、灵活。而RPC方式的限制较多,因此微服务框架中,一般都会采用基于Http的Rest风格服务。

Restful风格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网站即软件,而且是一种新型的软件。
这种"互联网软件"采用客户端/服务器模式,建立在分布式体系上,通过互联网通信,具有高延时(high latency)、高并发等特点。
网站开发,完全可以采用软件开发的模式。但是传统上,软件和网络是两个不同的领域,很少有交集;软件开发主要针对单机环境,网络则主要研究系统之间的通信。互联网的兴起,使得这两个领域开始融合,现在我们必须考虑,如何开发在互联网环境中使用的软件。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RESTful架构,就是目前最流行的一种互联网软件架构。它结构清晰、符合标准、易于理解、扩展方便,所以正得到越来越多网站的采用。
但是,到底什么是RESTful架构,并不是一个容易说清楚的问题。下面,我就谈谈我理解的RESTful架构。

一、起源

REST这个词,是Roy Thomas Fielding在他2000年的博士论文中提出的。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Fielding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他是HTTP协议(1.0版和1.1版)的主要设计者、Apache服务器软件的作者之一、Apache基金会的第一任主席。所以,他的这篇论文一经发表,就引起了关注,并且立即对互联网开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这样介绍论文的写作目的:

“本文研究计算机科学两大前沿----软件和网络----的交叉点。长期以来,软件研究主要关注软件设计的分类、设计方法的演化,很少客观地评估不同的设计选择对系统行为的影响。而相反地,网络研究主要关注系统之间通信行为的细节、如何改进特定通信机制的表现,常常忽视了一个事实,那就是改变应用程序的互动风格比改变互动协议,对整体表现有更大的影响。我这篇文章的写作目的,就是想在符合架构原理的前提下,理解和评估以网络为基础的应用软件的架构设计,得到一个功能强、性能好、适宜通信的架构。
(This dissertation explores a junction on the frontiers of two research disciplines in computer science: software and networking. Software research has long been concerned with the categorization of software design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design methodologies, but has rarely been able to objectively evaluate the impact of various design choices on system behavior. Networking research, in contrast, is focused on the details of generic communication behavior between systems and improving the performance of particular communication techniques, often ignoring the fact that changing the interaction style of an application can have more impact on performance than the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used for that interaction. My work is motivated by the desire to understand and evaluate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of network-based application software through principled use of architectural constraints, thereby obtaining the functional, performance, and social properties desired of an architecture. )

二、名称

Fielding将他对互联网软件的架构原则,定名为REST,即Representational State Transfer的缩写。我对这个词组的翻译是"表现层状态转化"。
如果一个架构符合REST原则,就称它为RESTful架构。
**要理解RESTful架构,最好的方法就是去理解Representational State Transfer这个词组到底是什么意思,它的每一个词代表了什么涵义。**如果你把这个名称搞懂了,也就不难体会REST是一种什么样的设计。

三、资源(Resources)

REST的名称"表现层状态转化"中,省略了主语。“表现层"其实指的是"资源”(Resources)的"表现层"。
**所谓"资源",就是网络上的一个实体,或者说是网络上的一个具体信息。**它可以是一段文本、一张图片、一首歌曲、一种服务,总之就是一个具体的实在。你可以用一个URI(统一资源定位符)指向它,每种资源对应一个特定的URI。要获取这个资源,访问它的URI就可以,因此URI就成了每一个资源的地址或独一无二的识别符。
所谓"上网",就是与互联网上一系列的"资源"互动,调用它的URI。

四、表现层(Representation)

“资源"是一种信息实体,它可以有多种外在表现形式。我们把"资源"具体呈现出来的形式,叫做它的"表现层"(Representation)。
比如,文本可以用txt格式表现,也可以用HTML格式、XML格式、JSON格式表现,甚至可以采用二进制格式;图片可以用JPG格式表现,也可以用PNG格式表现。
URI只代表资源的实体,不代表它的形式。严格地说,有些网址最后的”.html"后缀名是不必要的,因为这个后缀名表示格式,属于"表现层"范畴,而URI应该只代表"资源"的位置。它的具体表现形式,应该在HTTP请求的头信息中用Accept和Content-Type字段指定,这两个字段才是对"表现层"的描述。

五、状态转化(State Transfer)

访问一个网站,就代表了客户端和服务器的一个互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势必涉及到数据和状态的变化。
互联网通信协议HTTP协议,是一个无状态协议。这意味着,所有的状态都保存在服务器端。因此,如果客户端想要操作服务器,必须通过某种手段,让服务器端发生"状态转化"(State Transfer)。而这种转化是建立在表现层之上的,所以就是"表现层状态转化"。
客户端用到的手段,只能是HTTP协议。具体来说,就是HTTP协议里面,四个表示操作方式的动词:GET、POST、PUT、DELETE。它们分别对应四种基本操作:GET用来获取资源,POST用来新建资源(也可以用于更新资源),PUT用来更新资源,DELETE用来删除资源。

六、综述

综合上面的解释,我们总结一下什么是RESTful架构:
  (1)每一个URI代表一种资源;
  (2)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传递这种资源的某种表现层;
  (3)客户端通过四个HTTP动词,对服务器端资源进行操作,实现"表现层状态转化"。

七、误区

RESTful架构有一些典型的设计误区。
**最常见的一种设计错误,就是URI包含动词。**因为"资源"表示一种实体,所以应该是名词,URI不应该有动词,动词应该放在HTTP协议中。
举例来说,某个URI是/posts/show/1,其中show是动词,这个URI就设计错了,正确的写法应该是/posts/1,然后用GET方法表示show。
如果某些动作是HTTP动词表示不了的,你就应该把动作做成一种资源。比如网上汇款,从账户1向账户2汇款500元,错误的URI是:

POST /accounts/1/transfer/500/to/2

正确的写法是把动词transfer改成名词transaction,资源不能是动词,但是可以是一种服务:

POST /transaction HTTP/1.1
  Host: 127.0.0.1

from=1&to=2&amount=500.00

另一个设计误区,就是在URI中加入版本号

http://www.example.com/app/1.0/foo
  http://www.example.com/app/1.1/foo
  http://www.example.com/app/2.0/foo

因为不同的版本,可以理解成同一种资源的不同表现形式,所以应该采用同一个URI。版本号可以在HTTP请求头信息的Accept字段中进行区分(参见Versioning REST Services):

Accept: vnd.example-com.foo+json; version=1.0
  Accept: vnd.example-com.foo+json; version=1.1
  Accept: vnd.example-com.foo+json; version=2.0

Socket原理

1、什么是Socket

在计算机通信领域,socket 被翻译为“套接字”,它是计算机之间进行通信一种约定或一种方式。通过 socket 这种约定,一台计算机可以接收其他计算机的数据,也可以向其他计算机发送数据
  socket起源于Unix,而Unix/Linux基本哲学之一就是“一切皆文件”,都可以用“打开open –> 读写write/read –> 关闭close”模式来操作。
  我的理解就是Socket就是该模式的一个实现:即socket是一种特殊的文件,一些socket函数就是对其进行的操作(读/写IO、打开、关闭)。
  Socket()函数返回一个整型的Socket描述符,随后的连接建立、数据传输等操作都是通过该Socket实现的。

2、网络中进程如何通信

既然Socket主要是用来解决网络通信的,那么我们就来理解网络中进程是如何通信的。

2.1、本地进程间通信

a、消息传递(管道、消息队列、FIFO)
  b、同步(互斥量、条件变量、读写锁、文件和写记录锁、信号量)?【不是很明白】
  c、共享内存(匿名的和具名的,eg:channel)
  d、远程过程调用(RPC)

2.2、网络中进程如何通信

我们要理解网络中进程如何通信,得解决两个问题:
  a、我们要如何标识一台主机,即怎样确定我们将要通信的进程是在那一台主机上运行。
  b、我们要如何标识唯一进程,本地通过pid标识,网络中应该怎样标识?
解决办法:
  a、TCP/IP协议族已经帮我们解决了这个问题,网络层的“ip地址”可以唯一标识网络中的主机
  b、传输层的“协议+端口”可以唯一标识主机中的应用程序(进程),因此,我们利用三元组(ip地址,协议,端口)就可以标识网络的进程了,网络中的进程通信就可以利用这个标志与其它进程进行交互

3、Socket怎么通信

现在,我们知道了网络中进程间如何通信,即利用三元组【ip地址,协议,端口】可以进行网络间通信了,那我们应该怎么实现了,因此,我们socket应运而生,它就是利用三元组解决网络通信的一个中间件工具,就目前而言,几乎所有的应用程序都是采用socket,如UNIX BSD的套接字(socket)和UNIX System V的TLI(已经被淘汰)。
Socket通信的数据传输方式,常用的有两种:
  a、SOCK_STREAM:表示面向连接的数据传输方式。数据可以准确无误地到达另一台计算机,如果损坏或丢失,可以重新发送,但效率相对较慢。常见的 http 协议就使用 SOCK_STREAM 传输数据,因为要确保数据的正确性,否则网页不能正常解析。
  b、SOCK_DGRAM:表示无连接的数据传输方式。计算机只管传输数据,不作数据校验,如果数据在传输中损坏,或者没有到达另一台计算机,是没有办法补救的。也就是说,数据错了就错了,无法重传。因为 SOCK_DGRAM 所做的校验工作少,所以效率比 SOCK_STREAM 高。
  例如:QQ 视频聊天和语音聊天就使用 SOCK_DGRAM 传输数据,因为首先要保证通信的效率,尽量减小延迟,而数据的正确性是次要的,即使丢失很小的一部分数据,视频和音频也可以正常解析,最多出现噪点或杂音,不会对通信质量有实质的影响

4、TCP/IP协议

4.1、概念

TCP/IP【TCP(传输控制协议)和IP(网际协议)】提供点对点的链接机制,将数据应该如何封装、定址、传输、路由以及在目的地如何接收,都加以标准化。它将软件通信过程抽象化为四个抽象层,采取协议堆栈的方式,分别实现出不同通信协议。协议族下的各种协议,依其功能不同,被分别归属到这四个层次结构之中,常被视为是简化的七层OSI模型。
它们之间好比送信的线路和驿站的作用,比如要建议送信驿站,必须得了解送信的各个细节。
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传输控制协议)是一种面向连接的、可靠的、基于字节流的通信协议,数据在传输前要建立连接,传输完毕后还要断开连接,客户端在收发数据前要使用 connect() 函数和服务器建立连接。建立连接的目的是保证IP地址、端口、物理链路等正确无误,为数据的传输开辟通道。
TCP建立连接时要传输三个数据包,俗称三次握手(Three-way Handshaking)。可以形象的比喻为下面的对话:

[Shake 1] 套接字A:“你好,套接字B,我这里有数据要传送给你,建立连接吧。”
[Shake 2] 套接字B:“好的,我这边已准备就绪。”
[Shake 3] 套接字A:“谢谢你受理我的请求。

4.2、TCP的粘包问题以及数据的无边界性: https://blog.csdn.net/m0_37947204/article/details/80490512

4.4、TCP数据报结构: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带阴影的几个字段需要重点说明一下:
  (1) 序号:Seq(Sequence Number)序号占32位,用来标识从计算机A发送到计算机B的数据包的序号,计算机发送数据时对此进行标记。
  (2) 确认号:Ack(Acknowledge Number)确认号占32位,客户端和服务器端都可以发送,Ack = Seq + 1。
  (3) 标志位:每个标志位占用1Bit,共有6个,分别为 URG、ACK、PSH、RST、SYN、FIN,具体含义如下:

(1)URG:紧急指针(urgent pointer)有效。
(2)ACK:确认序号有效。
(3)PSH:接收方应该尽快将这个报文交给应用层。
(4)RST:重置连接。
(5)SYN:建立一个新连接。
(6)FIN:断开一个连接。

4.5、连接的建立(三次握手):

使用 connect() 建立连接时,客户端和服务器端会相互发送三个数据包,请看下图: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客户端调用 socket() 函数创建套接字后,因为没有建立连接,所以套接字处于CLOSED状态;服务器端调用 listen() 函数后,套接字进入LISTEN状态,开始监听客户端请求
这时客户端发起请求:
  1) 当客户端调用 connect() 函数后,TCP协议会组建一个数据包,并设置 SYN 标志位,表示该数据包是用来建立同步连接的。同时生成一个随机数字 1000,填充“序号(Seq)”字段,表示该数据包的序号。完成这些工作,开始向服务器端发送数据包,客户端就进入了SYN-SEND状态。
  2) 服务器端收到数据包,检测到已经设置了 SYN 标志位,就知道这是客户端发来的建立连接的“请求包”。服务器端也会组建一个数据包,并设置 SYN 和 ACK 标志位,SYN 表示该数据包用来建立连接,ACK 用来确认收到了刚才客户端发送的数据包
  服务器生成一个随机数 2000,填充“序号(Seq)”字段。2000 和客户端数据包没有关系。
  服务器将客户端数据包序号(1000)加1,得到1001,并用这个数字填充“确认号(Ack)”字段。
  服务器将数据包发出,进入SYN-RECV状态
  3) 客户端收到数据包,检测到已经设置了 SYN 和 ACK 标志位,就知道这是服务器发来的“确认包”。客户端会检测“确认号(Ack)”字段,看它的值是否为 1000+1,如果是就说明连接建立成功。
  接下来,客户端会继续组建数据包,并设置 ACK 标志位,表示客户端正确接收了服务器发来的“确认包”。同时,将刚才服务器发来的数据包序号(2000)加1,得到 2001,并用这个数字来填充“确认号(Ack)”字段。
  客户端将数据包发出,进入ESTABLISED状态,表示连接已经成功建立。
  4) 服务器端收到数据包,检测到已经设置了 ACK 标志位,就知道这是客户端发来的“确认包”。服务器会检测“确认号(Ack)”字段,看它的值是否为 2000+1,如果是就说明连接建立成功,服务器进入ESTABLISED状态。
  至此,客户端和服务器都进入了ESTABLISED状态,连接建立成功,接下来就可以收发数据了。

4.6、TCP四次握手断开连接

建立连接非常重要,它是数据正确传输的前提;断开连接同样重要,它让计算机释放不再使用的资源。如果连接不能正常断开,不仅会造成数据传输错误,还会导致套接字不能关闭,持续占用资源,如果并发量高,服务器压力堪忧。
断开连接需要四次握手,可以形象的比喻为下面的对话:

[Shake 1] 套接字A:“任务处理完毕,我希望断开连接。”
[Shake 2] 套接字B:“哦,是吗?请稍等,我准备一下。”
等待片刻后……
[Shake 3] 套接字B:“我准备好了,可以断开连接了。”
[Shake 4] 套接字A:“好的,谢谢合作。”

下图演示了客户端主动断开连接的场景: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建立连接后,客户端和服务器都处于ESTABLISED状态。这时,客户端发起断开连接的请求:

  1. 客户端调用 close() 函数后,向服务器发送 FIN 数据包,进入FIN_WAIT_1状态。FIN 是 Finish 的缩写,表示完成任务需要断开连接。
  2. 服务器收到数据包后,检测到设置了 FIN 标志位,知道要断开连接,于是向客户端发送“确认包”,进入CLOSE_WAIT状态。
    注意:服务器收到请求后并不是立即断开连接,而是先向客户端发送“确认包”,告诉它我知道了,我需要准备一下才能断开连接。
  3. 客户端收到“确认包”后进入FIN_WAIT_2状态,等待服务器准备完毕后再次发送数据包。
  4. 等待片刻后,服务器准备完毕,可以断开连接,于是再主动向客户端发送 FIN 包,告诉它我准备好了,断开连接吧。然后进入LAST_ACK状态。
  5. 客户端收到服务器的 FIN 包后,再向服务器发送 ACK 包,告诉它你断开连接吧。然后进入TIME_WAIT状态。
  6. 服务器收到客户端的 ACK 包后,就断开连接,关闭套接字,进入CLOSED状态。

4.7、关于 TIME_WAIT 状态的说明

客户端最后一次发送 ACK包后进入 TIME_WAIT 状态,而不是直接进入 CLOSED 状态关闭连接,这是为什么呢?
TCP 是面向连接的传输方式,必须保证数据能够正确到达目标机器,不能丢失或出错,而网络是不稳定的,随时可能会毁坏数据,所以机器A每次向机器B发送数据包后,都要求机器B”确认“,回传ACK包,告诉机器A我收到了,这样机器A才能知道数据传送成功了。如果机器B没有回传ACK包,机器A会重新发送,直到机器B回传ACK包。
客户端最后一次向服务器回传ACK包时,有可能会因为网络问题导致服务器收不到,服务器会再次发送 FIN 包,如果这时客户端完全关闭了连接,那么服务器无论如何也收不到ACK包了,所以客户端需要等待片刻、确认对方收到ACK包后才能进入CLOSED状态。那么,要等待多久呢?
数据包在网络中是有生存时间的,超过这个时间还未到达目标主机就会被丢弃,并通知源主机。这称为报文最大生存时间(MSL,Maximum Segment Lifetime)。TIME_WAIT 要等待 2MSL 才会进入 CLOSED 状态。ACK 包到达服务器需要 MSL 时间,服务器重传 FIN 包也需要 MSL 时间,2MSL 是数据包往返的最大时间,如果 2MSL 后还未收到服务器重传的 FIN 包,就说明服务器已经收到了 ACK 包

4.8.优雅的断开连接–shutdown()

close()/closesocket()和shutdown()的区别
确切地说,close() / closesocket() 用来关闭套接字,将套接字描述符(或句柄)从内存清除,之后再也不能使用该套接字,与C语言中的 fclose() 类似。应用程序关闭套接字后,与该套接字相关的连接和缓存也失去了意义,TCP协议会自动触发关闭连接的操作。
shutdown() 用来关闭连接,而不是套接字,不管调用多少次 shutdown(),套接字依然存在,直到调用 close() / closesocket() 将套接字从内存清除。
调用 close()/closesocket() 关闭套接字时,或调用 shutdown() 关闭输出流时,都会向对方发送 FIN 包。FIN 包表示数据传输完毕,计算机收到 FIN 包就知道不会再有数据传送过来了。
默认情况下,close()/closesocket() 会立即向网络中发送FIN包,不管输出缓冲区中是否还有数据,而shutdown() 会等输出缓冲区中的数据传输完毕再发送FIN包。也就意味着,调用 close()/closesocket() 将丢失输出缓冲区中的数据,而调用 shutdown() 不会

5、OSI模型

TCP/IP对OSI的网络模型层进行了划分如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TCP/IP协议参考模型把所有的TCP/IP系列协议归类到四个抽象层中
  应用层:TFTP,HTTP,SNMP,FTP,SMTP,DNS,Telnet 等等
  传输层:TCP,UDP
  网络层:IP,ICMP,OSPF,EIGRP,IGMP
  数据链路层:SLIP,CSLIP,PPP,MTU
  每一抽象层建立在低一层提供的服务上,并且为高一层提供服务,看起来大概是这样子的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6、Socket常用函数接口及其原理

图解socket函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6.1、使用socket()函数创建套接字

int socket(int af, int type, int protocol);
  1. af 为地址族(Address Family),也就是 IP 地址类型,常用的有 AF_INET 和 AF_INET6。AF 是“Address Family”的简写,INET是“Inetnet”的简写。AF_INET 表示 IPv4 地址,例如 127.0.0.1;AF_INET6 表示 IPv6 地址,例如 1030::C9B4:FF12:48AA:1A2B。
    大家需要记住127.0.0.1,它是一个特殊IP地址,表示本机地址,后面的教程会经常用到。
  2. type 为数据传输方式,常用的有 SOCK_STREAM 和 SOCK_DGRAM
  3. protocol 表示传输协议,常用的有 IPPROTO_TCP 和 IPPTOTO_UDP,分别表示 TCP 传输协议和 UDP 传输协议

6.2、使用bind()和connect()函数

socket() 函数用来创建套接字,确定套接字的各种属性,然后服务器端要用 bind() 函数将套接字与特定的IP地址和端口绑定起来,只有这样,流经该IP地址和端口的数据才能交给套接字处理;而客户端要用 connect() 函数建立连接

int bind(int sock, struct sockaddr *addr, socklen_t addrlen);

sock 为 socket 文件描述符,addr 为 sockaddr 结构体变量的指针,addrlen 为 addr 变量的大小,可由 sizeof() 计算得出
下面的代码,将创建的套接字与IP地址 127.0.0.1、端口 1234 绑定:

//创建套接字
int serv_sock = socket(AF_INET, SOCK_STREAM, IPPROTO_TCP);
//创建sockaddr_in结构体变量
struct sockaddr_in serv_addr;
memset(&serv_addr, 0, sizeof(serv_addr));  //每个字节都用0填充
serv_addr.sin_family = AF_INET;  //使用IPv4地址
serv_addr.sin_addr.s_addr = inet_addr("127.0.0.1");  //具体的IP地址
serv_addr.sin_port = htons(1234);  //端口
//将套接字和IP、端口绑定
bind(serv_sock, (struct sockaddr*)&serv_addr, sizeof(serv_addr));

connect() 函数用来建立连接,它的原型为:

int connect(int sock, struct sockaddr *serv_addr, socklen_t addrlen);

6.3、使用listen()和accept()函数

于服务器端程序,使用 bind() 绑定套接字后,还需要使用 listen() 函数让套接字进入被动监听状态,再调用 accept() 函数,就可以随时响应客户端的请求了。
通过** listen() 函数**可以让套接字进入被动监听状态,它的原型为:

int listen(int sock, int backlog);

sock 为需要进入监听状态的套接字,backlog 为请求队列的最大长度。
所谓被动监听,是指当没有客户端请求时,套接字处于“睡眠”状态,只有当接收到客户端请求时,套接字才会被“唤醒”来响应请求。
请求队列
当套接字正在处理客户端请求时,如果有新的请求进来,套接字是没法处理的,只能把它放进缓冲区,待当前请求处理完毕后,再从缓冲区中读取出来处理。如果不断有新的请求进来,它们就按照先后顺序在缓冲区中排队,直到缓冲区满。这个缓冲区,就称为请求队列(Request Queue)。
缓冲区的长度(能存放多少个客户端请求)可以通过 listen() 函数的 backlog 参数指定,但究竟为多少并没有什么标准,可以根据你的需求来定,并发量小的话可以是10或者20。
如果将 backlog 的值设置为 SOMAXCONN,就由系统来决定请求队列长度,这个值一般比较大,可能是几百,或者更多。
当请求队列满时,就不再接收新的请求,对于 Linux,客户端会收到 ECONNREFUSED 错误
注意:listen() 只是让套接字处于监听状态,并没有接收请求。接收请求需要使用 accept() 函数。
当套接字处于监听状态时,可以通过 accept() 函数来接收客户端请求。它的原型为:

int accept(int sock, struct sockaddr *addr, socklen_t *addrlen);

它的参数与 listen() 和 connect() 是相同的:sock 为服务器端套接字,addr 为 sockaddr_in 结构体变量,addrlen 为参数 addr 的长度,可由 sizeof() 求得。
accept() 返回一个新的套接字来和客户端通信,addr 保存了客户端的IP地址和端口号,而 sock 是服务器端的套接字,大家注意区分。后面和客户端通信时,要使用这个新生成的套接字,而不是原来服务器端的套接字。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listen() 只是让套接字进入监听状态,并没有真正接收客户端请求,listen() 后面的代码会继续执行,直到遇到 accept()。accept() 会阻塞程序执行(后面代码不能被执行),直到有新的请求到来。

6.4、socket数据的接收和发送

Linux下数据的接收和发送
Linux 不区分套接字文件和普通文件,使用 write() 可以向套接字中写入数据,使用 read() 可以从套接字中读取数据。
前面我们说过,两台计算机之间的通信相当于两个套接字之间的通信,在服务器端用 write() 向套接字写入数据,客户端就能收到,然后再使用 read() 从套接字中读取出来,就完成了一次通信。
write() 的原型为:

ssize_t write(int fd, const void *buf, size_t nbytes);

fd 为要写入的文件的描述符,buf 为要写入的数据的缓冲区地址,nbytes 为要写入的数据的字节数。
write() 函数会将缓冲区 buf 中的 nbytes 个字节写入文件 fd,成功则返回写入的字节数,失败则返回 -1。
read() 的原型为:

ssize_t read(int fd, void *buf, size_t nbytes);

fd 为要读取的文件的描述符,buf 为要接收数据的缓冲区地址,nbytes 为要读取的数据的字节数。
read() 函数会从 fd 文件中读取 nbytes 个字节并保存到缓冲区 buf,成功则返回读取到的字节数(但遇到文件结尾则返回0),失败则返回 -1。

6.5、socket缓冲区以及阻塞模式

socket缓冲区
每个 socket 被创建后,都会分配两个缓冲区,输入缓冲区和输出缓冲区。
write()/send() 并不立即向网络中传输数据,而是先将数据写入缓冲区中,再由TCP协议将数据从缓冲区发送到目标机器。一旦将数据写入到缓冲区,函数就可以成功返回,不管它们有没有到达目标机器,也不管它们何时被发送到网络,这些都是TCP协议负责的事情。
TCP协议独立于 write()/send() 函数,数据有可能刚被写入缓冲区就发送到网络,也可能在缓冲区中不断积压,多次写入的数据被一次性发送到网络,这取决于当时的网络情况、当前线程是否空闲等诸多因素,不由程序员控制。
read()/recv() 函数也是如此,也从输入缓冲区中读取数据,而不是直接从网络中读取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这些I/O缓冲区特性可整理如下:

(1)I/O缓冲区在每个TCP套接字中单独存在;
(2)I/O缓冲区在创建套接字时自动生成;
(3)即使关闭套接字也会继续传送输出缓冲区中遗留的数据;
(4)关闭套接字将丢失输入缓冲区中的数据。

输入输出缓冲区的默认大小一般都是 8K,可以通过 getsockopt() 函数获取:

unsigned optVal;
int optLen = sizeof(int);
getsockopt(servSock, SOL_SOCKET, SO_SNDBUF, (char*)&optVal, &optLen);
printf("Buffer length: %d\n", optVal);

阻塞模式
对于TCP套接字(默认情况下),当使用 write()/send() 发送数据时:

1) 首先会检查缓冲区,如果缓冲区的可用空间长度小于要发送的数据,那么 write()/send() 会被阻塞(暂停执行),直到缓冲区中的数据被发送到目标机器,腾出足够的空间,才唤醒 write()/send() 函数继续写入数据。
2) 如果TCP协议正在向网络发送数据,那么输出缓冲区会被锁定,不允许写入,write()/send() 也会被阻塞,直到数据发送完毕缓冲区解锁,write()/send() 才会被唤醒。
3) 如果要写入的数据大于缓冲区的最大长度,那么将分批写入。
4) 直到所有数据被写入缓冲区 write()/send() 才能返回。

当使用 read()/recv() 读取数据时:

1) 首先会检查缓冲区,如果缓冲区中有数据,那么就读取,否则函数会被阻塞,直到网络上有数据到来。
2) 如果要读取的数据长度小于缓冲区中的数据长度,那么就不能一次性将缓冲区中的所有数据读出,剩余数据将不断积压,直到有 read()/recv() 函数再次读取。
3) 直到读取到数据后 read()/recv() 函数才会返回,否则就一直被阻塞。
这就是TCP套接字的阻塞模式。所谓阻塞,就是上一步动作没有完成,下一步动作将暂停,直到上一步动作完成后才能继续,以保持同步性。

TCP套接字默认情况下是阻塞模式

Spring RestTemplate介绍及其应用

什么是Spring RestTemplate

Spring提供了一个RestTemplate模板工具类,对基于Http的客户端进行了封装,并且实现了对象与json的序列化和反序列化,非常方便。RestTemplate并没有限定Http的客户端类型,而是进行了抽象,目前常用的3种都有支持:

HttpClient
OkHttp
JDK原生的URLConnection(默认的)

搭建一个SpringCloud示例工程

需要导入的jar包

  <parent>
        <groupId>org.springframework.boot</groupId>
        <artifactId>spring-boot-starter-parent</artifactId>
        <version>2.1.5.RELEASE</version>
    </parent>
    <groupId>com.itheima</groupId>
    <artifactId>http-demo</artifactId>
    <version>1.0-SNAPSHOT</version>
    <properties>
        <java.version>1.8</java.version>
    </properties>

    <dependencies>
        <dependency>
            <groupId>org.springframework.boot</groupId>
            <artifactId>spring-boot-starter</artifactId>
        </dependency>
        <dependency>
            <groupId>org.springframework.boot</groupId>
            <artifactId>spring-boot-starter-web</artifactId>
        </dependency>
        <dependency>
            <groupId>org.springframework.boot</groupId>
            <artifactId>spring-boot-starter-test</artifactId>
        </dependency>
        <dependency>
            <groupId>org.projectlombok</groupId>
            <artifactId>lombok</artifactId>
        </dependency>
    </dependencies>

启动类

package com.itheima;

import org.springframework.boot.SpringApplication;
import org.springframework.boot.autoconfigure.SpringBootApplication;
import org.springframework.context.annotation.Bean;
import org.springframework.web.client.RestTemplate;

@SpringBootApplication
public class HttpDemoApplication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SpringApplication.run(HttpDemoApplication.class, args);
    }
    //创建一个RestTemplate对象
    @Bean
    public RestTemplate restTemplate(){
        return new RestTemplate();
    }
}

封装的User对象

package com.itheima.pojo;

import lombok.Data;

import java.util.Date;

@Data
public class User {
    private Long id;

    // 用户名
    private String userName;

    // 密码
    private String password;

    // 姓名
    private String name;

    // 年龄
    private Integer age;

    // 性别,1男性,2女性
    private Integer sex;

    // 出生日期
    private Date birthday;

    // 创建时间
    private Date created;

    // 更新时间
    private Date updated;

    // 备注
    private String note;

}

测试方法

package com.itheima.test;

import com.itheima.pojo.User;
import org.junit.Test;
import org.junit.runner.RunWith;
import org.springframework.beans.factory.annotation.Autowired;
import org.springframework.boot.test.context.SpringBootTest;
import org.springframework.test.context.junit4.SpringRunner;
import org.springframework.web.client.RestTemplate;

@RunWith(SpringRunner.class)
@SpringBootTest
public class RestTemplateTest {

    @Autowired
    private RestTemplate restTemplate;

    @Test
    public void test(){
        String url = "http://localhost/user/8";
        User user = restTemplate.getForObject(url, User.class);
        System.out.println(user);
    }
}

控制台输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SprigCloud

前面做了那么多的铺垫,只为了让大家的基础能更加的扎实,因为面试不会只简单的问你框架怎么用,所以前面就啰嗦了那么几下,现在我们来正式进入Spring的学习

1.为什么SpringCloud在微服务中这么受喜爱

微服务是一种架构方式,最终肯定需要技术架构去实施。
微服务的实现方式很多,但是最火的莫过于Spring Cloud了。为什么?

**1.后台硬:**作为Spring家族的一员,有整个Spring全家桶靠山,背景十分强大。
**2.技术强:**Spring作为Java领域的前辈,可以说是功力深厚。有强力的技术团队支撑,一般人还真比不了
**3.群众基础好:**可以说大多数程序员的成长都伴随着Spring框架,试问:现在有几家公司开发不用Spring?
**4.Spring Cloud与Spring的各个框架无缝整合,对大家来说一切都是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使用方便:相信大家都体会到了SpringBoot给我们开发带来的便利,而Spring Cloud完全支持Spring Boot的开发,用很少的配置就能完成微服务框架的搭建

2.SpringCloud简介

Spring Cloud是Spring旗下的项目之一,官网地址:http://projects.spring.io/spring-cloud/
Spring最擅长的就是集成,把世界上最好的框架拿过来,集成到自己的项目中。
Spring Cloud也是一样,它将现在非常流行的一些技术整合到一起,实现了诸如:配置管理,服务发现,智能路由,
负载均衡,熔断器,控制总线,集群状态等功能;协调分布式环境中各个系统,为各类服务提供模板性配置。其主要
涉及的组件包括:

**Eureka:**注册中心
**Zuul、Gateway:**服务网关
**Ribbon:**负载均衡
**Feign:**服务调用
**Hystrix或Resilience4j:**熔断器
以上只是其中一部分,架构图: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2 版本

Spring Cloud不是一个组件,而是许多组件的集合;它的版本命名比较特殊,是以A到Z的为首字母的一些单词(其实是伦敦地铁站的名字)组成: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我们在项目中,使用最新稳定的Greenwich版本。

3.微服务场景模拟

此节我们将模拟一个服务调用场景,方便后面学习微服务架构

3.1创建一个父工程

微服务中需要同时创建多个项目,为了方便课堂演示,先创建一个父工程,然后后续的工程都以这个工程为父,实现maven的聚合。这样可以在一个窗口看到所有工程,方便讲解。在实际开发中,每个微服务可独立一个工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3.1.1需要导入的jar包

这里已经对大部分要用到的依赖的版本进行了 管理,方便后续使用

<?xml version="1.0" encoding="UTF-8"?>
<project xmlns="http://maven.apache.org/POM/4.0.0"
         xmlns:xsi="http://www.w3.org/2001/XMLSchema-instance"
         xsi:schemaLocation="http://maven.apache.org/POM/4.0.0 http://maven.apache.org/xsd/maven-4.0.0.xsd">
    <modelVersion>4.0.0</modelVersion>

    <groupId>org.example</groupId>
    <artifactId>SpringCloudParent</artifactId>
    <version>1.0-SNAPSHOT</version>
    <!--继承spring的父类工程-->
    <parent>
        <artifactId>spring-boot-starter-parent</artifactId>
        <groupId>org.springframework.boot</groupId>
        <version>2.1.5.RELEASE</version>
    </parent>
    <!--no-->
    <properties>
        <java.version>1.8</java.version>
        <spring-cloud.version>Greenwich.SR1</spring-cloud.version>
        <mapper.starter.version>2.1.5</mapper.starter.version>
        <mysql.version>5.1.46</mysql.version>
    </properties>
    <dependencyManagement>
        <dependencies>
            <!--spring-cloud-->
            <dependency>
                <groupId>org.springframework.cloud</groupId>
                <artifactId>spring-cloud-dependencies</artifactId>
                <version>${spring-cloud.version}</version>
                <type>pom</type>
                <scope>import</scope>
            </dependency>
            <!-- 通用Mapper启动器 -->
            <dependency>
                <groupId>tk.mybatis</groupId>
                <artifactId>mapper-spring-boot-starter</artifactId>
                <version>${mapper.starter.version}</version>
            </dependency>
            <!-- mysql驱动 -->
            <dependency>
                <groupId>mysql</groupId>
                <artifactId>mysql-connector-java</artifactId>
                <version>${mysql.version}</version>
            </dependency>
        </dependencies>
    </dependencyManagement>
    <dependencies>
        <dependency>
            <groupId>org.projectlombok</groupId>
            <artifactId>lombok</artifactId>
        </dependency>
    </dependencies>
    <build>
        <plugins>
            <plugin>
                <groupId>org.springframework.boot</groupId>
                <artifactId>spring-boot-maven-plugin</artifactId>
            </plugin>
        </plugins>
    </build>
</project>

3.2创建服务提供者工程

新建一个项目user-service,对外提供查询用户的服务

在前面父工程的工程下新建一个子工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3.2.1所需依赖

**

<?xml version="1.0" encoding="UTF-8"?>
<project xmlns="http://maven.apache.org/POM/4.0.0"
         xmlns:xsi="http://www.w3.org/2001/XMLSchema-instance"
         xsi:schemaLocation="http://maven.apache.org/POM/4.0.0 http://maven.apache.org/xsd/maven-4.0.0.xsd">
    <parent>
        <artifactId>SpringCloudParent</artifactId>
        <groupId>org.example</groupId>
        <version>1.0-SNAPSHOT</version>
    </parent>
    <modelVersion>4.0.0</modelVersion>
    <artifactId>user-service</artifactId>
    <dependencies>
        <dependency>
            <groupId>org.springframework.boot</groupId>
            <artifactId>spring-boot-starter-web</artifactId>
        </dependency>
        <dependency>
            <groupId>mysql</groupId>
            <artifactId>mysql-connector-java</artifactId>
        </dependency>
        <dependency>
            <groupId>tk.mybatis</groupId>
            <artifactId>mapper-spring-boot-starter</artifactId>
        </dependency>
    </dependencies>

</project>
3.2.2编写配置文件
server:
  port:9091
spring:
  datasource:
    driver-class-name: com.mysql.jdbc.Driver
    username: root
    password: root
    url: jdbc:mysql://localhost:3309/test
mybatis:
  type-aliases-package: com.pjh.user.pojo
3.2.3编写启动类
package com.pjh;

import org.springframework.boot.SpringApplication;
import org.springframework.boot.autoconfigure.SpringBootApplication;
import tk.mybatis.spring.annotation.MapperScan;

@SpringBootApplication
@MapperScan("com.pjh.user.pojo")
public class Application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SpringApplication.run(Application.class,args);
    }
}

3.2.4编写user实体类
package com.pjh.user.pojo;

import lombok.Data;
import tk.mybatis.mapper.annotation.KeySql;
import javax.persistence.Id;
import javax.persistence.Table;
import java.util.Date;
@Table(name = "tb_user")
@Data
public class User {
    @Id
    @KeySql(useGeneratedKeys = true)
    private Long id;
    private String userName; // 用户名
    private String password; // 密码
    private String name;// 姓名
    private Integer age;// 年龄
    private Integer sex;// 性别,1男性,2女性
    private Date birthday;// 出生日期
    private Date created;// 创建时间
    private Date updated;// 更新时间
    private String note;// 备注
}

3.2.5编写Mapper接口
package com.pjh.user.Mapper;

import com.pjh.user.pojo.User;
import tk.mybatis.mapper.common.Mapper;
public interface UserMapper extends Mapper<User> {

}

3.2.6编写UserService
package com.pjh.user.Service;
import com.pjh.user.Mapper.UserMapper;
import com.pjh.user.pojo.User;
import org.springframework.beans.factory.annotation.Autowired;
import org.springframework.stereotype.Service;
@Service
public class UserService {
    @Autowired(required = false)
    private UserMapper userMapper;
    public User queryForId(int id){
      return   userMapper.selectByPrimaryKey(id);
    }
}

3.2.7编写Controller
package com.pjh.user.Controller;

import com.pjh.user.Service.UserService;
import com.pjh.user.pojo.User;
import org.springframework.beans.factory.annotation.Autowired;
import org.springframework.web.bind.annotation.GetMapping;
import org.springframework.web.bind.annotation.PathVariable;
import org.springframework.web.bind.annotation.RequestMapping;
import org.springframework.web.bind.annotation.RestController;
@RestController
@RequestMapping("/user")
public class UserController {
    @Autowired
    private UserService userService;
    @GetMapping("/{id}")
    public User queryById(@PathVariable Long id){
        return userService.queryForId(id);
    }
}

3.2.8启动并测试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3.3创建服务调用者工程

3.3.1需要导入的jar坐标
<?xml version="1.0" encoding="UTF-8"?>
<project xmlns="http://maven.apache.org/POM/4.0.0"
         xmlns:xsi="http://www.w3.org/2001/XMLSchema-instance"
         xsi:schemaLocation="http://maven.apache.org/POM/4.0.0 http://maven.apache.org/xsd/maven-4.0.0.xsd">
    <parent>
        <artifactId>SpringCloudParent</artifactId>
        <groupId>org.example</groupId>
        <version>1.0-SNAPSHOT</version>
    </parent>
    <modelVersion>4.0.0</modelVersion>
    <artifactId>user-consumer</artifactId>
     <dependencies>
         <dependency>
             <groupId>org.springframework.boot</groupId>
             <artifactId>spring-boot-starter-web</artifactId>
         </dependency>
     </dependencies>

</project>
3.3.2启动类
package com.pjh;

import org.springframework.boot.SpringApplication;
import org.springframework.boot.autoconfigure.SpringBootApplication;
import org.springframework.context.annotation.Bean;
import org.springframework.web.client.RestTemplate;

@SpringBootApplication
public class ConsumerApplication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SpringApplication.run(ConsumerApplication.class,args);
    }
    @Bean
    public RestTemplate getRestTemplate(){
        return new RestTemplate();
    }
}

3.3.3创建实体类
package com.pjh.user.pojo;

import lombok.Data;

import java.util.Date;

@Data
public class user {
    private Long id;
    private String userName; // 用户名
    private String password; // 密码
    private String name;// 姓名
    private Integer age;// 年龄
    private Integer sex;// 性别,1男性,2女性
    private Date birthday;// 出生日期
    private Date created;// 创建时间
    private Date updated;// 更新时间
    private String note;// 备注
}

3.3.4创建Controller类
package com.pjh.user.Controller;

import com.pjh.user.pojo.user;
import org.apache.catalina.User;
import org.springframework.beans.factory.annotation.Autowired;
import org.springframework.web.bind.annotation.GetMapping;
import org.springframework.web.bind.annotation.PathVariable;
import org.springframework.web.bind.annotation.RequestMapping;
import org.springframework.web.bind.annotation.RestController;
import org.springframework.web.client.RestTemplate;

@RestController
@RequestMapping("/consumer")
public class ConsumerController {
    @Autowired
    private RestTemplate restTemplate;
    @GetMapping("/{id}")
    public user QueryForId(@PathVariable String id){
        String url = "http://localhost:8088/user/" + id;
        return  restTemplate.getForObject(url,user.class);
    }
}

3.3.5测试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分布式服务出现的问题

1.简单回顾一下,刚才我们写了什么:

**
**1.user-service:**对外提供了查询用户的接口
**2.consumer-demo:**通过RestTemplate访问 http://locahost:9091/user/{id} 接口,查询用户数据

2.存在什么问题?

在consumer中,我们把url地址硬编码到了代码中,不方便后期维护
consumer需要记忆user-service的地址,如果出现变更,可能得不到通知,地址将失效
consumer不清楚user-service的状态,服务宕机也不知道
user-service只有1台服务,不具备高可用性
即便user-service形成集群,consumer还需自己实现负载均衡

其实上面说的问题,概括一下就是分布式服务必然要面临的问题:
1.服务管理
2.如何自动注册和发现
3.如何实现状态监管
4.如何实现动态路由
5.服务如何实现负载均衡
6.服务如何解决容灾问题
7.服务如何实现统一配置
8.以上的问题,都将在SpringCloud中得到答案

以上问题都将在SprigCloud中得到答案
**

Eureka注册中心

问题及其对应解决方案

问题1服务的管理

首先我们来解决第一问题,服务的管理。

问题分析

在刚才的案例中,user-service对外提供服务,需要对外暴露自己的地址。而consumer-demo(调用者)需要记录服务提供者的地址。将来地址出现变更,还需要及时更新。这在服务较少的时候并不觉得有什么,但是在现在日益复杂的互联网环境,一个项目可能会拆分出十几,甚至几十个微服务。此时如果还人为管理地址,不仅开发困难,将来
测试、发布上线都会非常麻烦,这与DevOps的思想是背道而驰的。

解决方案
DevOps的思想是系统可以通过一组过程、方法或系统;提高应用发布和运维的效率,降低管理成本。

Eureka做什么?

案例解析

这就好比是 网约车出现以前,人们出门叫车只能叫出租车。一些私家车想做出租却没有资格,被称为黑车。而很多人想要约车,但是无奈出租车太少,不方便。私家车很多却不敢拦,而且满大街的车,谁知道哪个才是愿意载人的。一个想要,一个愿意给,就是缺少引子,缺乏管理啊。此时滴滴这样的网约车平台出现了,所有想载客的私家车全部到滴滴注册,记录你的车型(服务类型),身份信息联系方式)。这样提供服务的私家车,在滴滴那里都能找到,一目了然。此时要叫车的人,只需要打开APP,输入你的目的地,选择车型(服务类型),滴滴自动安排一个符合需求的车到你面前,为你服务,完美!

概述

Eureka就好比是滴滴,负责管理、记录服务提供者的信息。服务调用者无需自己寻找服务,而是把自己的需求告诉Eureka,然后Eureka会把符合你需求的服务告诉你。同时,服务提供方与Eureka之间通过 “心跳” 机制进行监控,当某个服务提供方出现问题Eureka自然会把它从服务列表中剔除。这就实现了服务的自动注册、发现、状态监控。

Eureka原理图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Eureka:就是一个服务注册中心(可以是一个集群),对外暴露自己的地址

提供者:启动后向Eureka注册自己的信息(地址,提供什么服务)

消费者:向Eureka订阅服务,Eureka会将对应服务的所有提供者地址列表发送给消费者

心跳续约):提供者定期通过http方式向Eureka刷新自己的状态

Eureka入门案例

1.搭建eureka-server工程

1.1需要的jar坐标
<?xml version="1.0" encoding="UTF-8"?>
<project xmlns="http://maven.apache.org/POM/4.0.0"
         xmlns:xsi="http://www.w3.org/2001/XMLSchema-instance"
         xsi:schemaLocation="http://maven.apache.org/POM/4.0.0 http://maven.apache.org/xsd/maven-4.0.0.xsd">
    <parent>
        <artifactId>SpringCloudParent</artifactId>
        <groupId>org.example</groupId>
        <version>1.0-SNAPSHOT</version>
    </parent>
    <modelVersion>4.0.0</modelVersion>

    <artifactId>Eureka-server</artifactId>
 <dependencies>
     <dependency>
         <groupId>org.springframework.cloud</groupId>
         <artifactId>spring-cloud-starter-netflix-eureka-server</artifactId>
     </dependency>
 </dependencies>

</project>
1.2编写启动类
package com.pjh;
import org.springframework.boot.SpringApplication;
import org.springframework.boot.autoconfigure.SpringBootApplication;
import org.springframework.cloud.netflix.eureka.server.EnableEurekaServer;
/*声明当前应用是eureka服务*/
@EnableEurekaServer
@SpringBootApplication
public class EurekaApplication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SpringApplication.run(EurekaApplication.class,args);
    }
}

1.3编写配置文件
spring:
 application:
  name: eureka-server # 应用名称,会在Eureka中作为服务的id标识(serviceId)
eureka:
 client:
  service-url: # EurekaServer的地址,现在是自己的地址,如果是集群,需要写其它Server的地址。
   defaultZone: http://127.0.0.1:10086/eureka
  register-with-eureka: false # 不注册自己到eureka
  fetch-registry: false #不拉取
server:
 port: 10086
1.4测试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服务注册

概念

服务注册,就是在服务上添加Eureka的客户端依赖,客户端代码会自动把服务注册到EurekaServer中

服务注册的步骤

1.添加依赖
2.改造启动类,添加开启Eureka客户端发现的注解
3.修改配置文件,设置Eure服务地址

2.1.添加依赖
<?xml version="1.0" encoding="UTF-8"?>
<project xmlns="http://maven.apache.org/POM/4.0.0"
         xmlns:xsi="http://www.w3.org/2001/XMLSchema-instance"
         xsi:schemaLocation="http://maven.apache.org/POM/4.0.0 http://maven.apache.org/xsd/maven-4.0.0.xsd">
    <parent>
        <artifactId>SpringCloudParent</artifactId>
        <groupId>org.example</groupId>
        <version>1.0-SNAPSHOT</version>
    </parent>
    <modelVersion>4.0.0</modelVersion>
    <artifactId>Eureka-Producer</artifactId>
   <dependencies>
       <dependency>
           <groupId>org.springframework.cloud</groupId>
           <artifactId>spring-cloud-starter-netflix-eureka-client</artifactId>
       </dependency>
   </dependencies>

</project>
2.2.改造启动类,添加开启Eureka客户端发现的注解
package com.pjh;

import org.springframework.boot.SpringApplication;
import org.springframework.boot.autoconfigure.SpringBootApplication;
import org.springframework.cloud.netflix.eureka.EnableEurekaClient;
@EnableEurekaClient
@SpringBootApplication
public class EurekaProducerApplication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SpringApplication.run(EurekaProducerApplication.class,args);
    }
}

2.3.修改配置文件,设置Eure服务地址
#指定端口
server:
  port: 8088
#指定datasource的相关信息
spring:
  datasource:
    url: jdbc:mysql://localhost:3309/test
    password: 1234
    username: root
    driver-class-name: com.mysql.jdbc.Driver
  application:
    name: Eureka-Consumer #作为服务id使用

mybatis:
  type-aliases-package: com.pjh.pojo
eureka:
  client:
    service-url:
      defaultZone: http://127.0.0.1:10086/eureka
2.4测试

查看控制台显示,服务已经注册成功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3.服务的发现

概念

即从Eureka获取服务

服务发现步骤:

1.添加依赖
2.改造启动引导类,添加开启Eureka客户端发现的注解
3.修改配置文件,设置Eureka服务地址
4.改造处理器ConsumerController,可以使用工具类DiscoveryClient根据服务名称获取对应服务地址列表。

3.1添加依赖
<?xml version="1.0" encoding="UTF-8"?>
<project xmlns="http://maven.apache.org/POM/4.0.0"
         xmlns:xsi="http://www.w3.org/2001/XMLSchema-instance"
         xsi:schemaLocation="http://maven.apache.org/POM/4.0.0 http://maven.apache.org/xsd/maven-4.0.0.xsd">
    <parent>
        <artifactId>SpringCloudParent</artifactId>
        <groupId>org.example</groupId>
        <version>1.0-SNAPSHOT</version>
    </parent>
    <modelVersion>4.0.0</modelVersion>
    <artifactId>Eureka-Consumer</artifactId>
<dependencies>
    <dependency>
        <groupId>org.springframework.cloud</groupId>
        <artifactId>spring-cloud-starter-netflix-eureka-client</artifactId>
    </dependency>
</dependencies>
</project>
3.2改造启动引导类,添加开启Eureka客户端发现的注解
package com.pjh;
import org.springframework.boot.SpringApplication;
import org.springframework.boot.autoconfigure.SpringBootApplication;
import org.springframework.cloud.client.discovery.EnableDiscoveryClient;
import org.springframework.context.annotation.Bean;
import org.springframework.web.client.RestTemplate;

@SpringBootApplication
@EnableDiscoveryClient
public class EurekaConsumer2Application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SpringApplication.run(EurekaConsumer2Application.class,args);
    }
    @Bean
    public RestTemplate getRestTemplate(){
        return new RestTemplate();
    }
}

3.3修改配置文件,设置Eureka服务地址
server:
  port: 8089
spring:
  application:
    name: consumer2-eureka
eureka:
  client:
    service-url:
      defaultZone: http://localhost:10086/eureka
3.4改造处理器ConsumerController,可以使用工具类DiscoveryClient根据服务名称获取对应服务地址列表。
package com.pjh.user.Controller;
import com.pjh.user.pojo.user;
import org.apache.catalina.User;
import org.springframework.beans.factory.annotation.Autowired;
import org.springframework.cloud.client.ServiceInstance;
import org.springframework.cloud.client.discovery.DiscoveryClient;
import org.springframework.web.bind.annotation.GetMapping;
import org.springframework.web.bind.annotation.PathVariable;
import org.springframework.web.bind.annotation.RequestMapping;
import org.springframework.web.bind.annotation.RestController;
import org.springframework.web.client.RestTemplate;
import java.util.List;
@RestController
@RequestMapping("/consumer")
public class ConsumerController {
    @Autowired
    private RestTemplate restTemplate;
    @Autowired(required = false)
    private DiscoveryClient discoveryClient;
    @GetMapping("/{id}")
    public user QueryForId(@PathVariable String id){
        String url = "http://localhost:8088/user/" + id;
        /*获取eureka中注册的user-service实例列表*/
        List<ServiceInstance> instancesList = discoveryClient.getInstances("producer-service");
        ServiceInstance serviceInstance = instancesList.get(0);
        url = "http://" + serviceInstance.getHost() + ":" + serviceInstance.getPort()
                + "/user/" + id;
        return  restTemplate.getForObject(url,user.class);
    }
}

3.5测试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Eureka详解

基础架构

Eureka架构中的三个核心角色:

服务注册中心

Eureka的服务端应用,提供服务注册和发现功能,就是刚刚我们建立的eureka-server

服务提供者

提供服务的应用,可以是SpringBoot应用,也可以是其它任意技术实现,只要对外提供的是Rest风格服务即可。本例中就是我们实现的user-service

服务消费者

消费应用从注册中心获取服务列表,从而得知每个服务方的信息,知道去哪里调用服务方。本例中就是我们实
现的consumer-demo

高可用的Eureka Server简介

概述

Eureka Server即服务的注册中心,在刚才的案例中,我们只有一个EurekaServer,事实上EurekaServer也可以是一个集群,形成高可用的Eureka中心。

Eureka集群中的服务同步问题

多个EurekaServer之间也会注册相互注册为服务,当服务提供者注册到Eureka Server集群中的某个节点时,该节点会把服务的信息同步给集群中的每个节点,从而实现数据同步。因此,无论客户端访问到Eureka Server集群中的任意一个节点,都可以获取到完整的服务列表信息。 而作为客户端,需要把信息注册到每个Eureka中: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举例

如果有三个Eureka,则每一个EurekaServer都需要注册到其它几个Eureka服务中,例如:有三个分别为10086、10087、10088,则:

10086要注册到10087和10088上
10087要注册到10086和10088上
10088要注册到10086和10087上

搭建一个高可用Eureka集群:

案例介绍:

我们假设要搭建两台EurekaServer的集群,端口分别为:10086和10087

1.application配置文件配置

** p o r t : 8080 在 上 述 配 置 文 件 中 的 {port:8080}在上述配置文件中的 port8080{}表示在jvm启动时候若能找到对应port或者defaultZone参数则使用,若无则使用后面的默认值 **
**

spring:
 application:
  name: eureka-server # 应用名称,会在Eureka中作为服务的id标识(serviceId)
eureka:
 client:
  service-url: # EurekaServer的地址,现在是自己的地址,如果是集群,需要写其它Server的地址。
   defaultZone: ${defautlZone:http://127.0.0.1:10086/eureka} #${defautlZone:http://127.0.0.1:10086/eureka}
server:
 port: ${port:10086} #${port:10086}

**所谓的高可用注册中心,其实就是把EurekaServer自己也作为一个服务,注册到其它EurekaServer上,这样多个EurekaServer之间就能互相发现对方,从而形成集群。 **

**把service-url的值改成了另外一台EurekaServer的地址,而不是自己 **

2.另外一台在启动的时候可以指定端口port和defaultZone配置: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修改原来的启动配置组件;在如下界面中的 VM options 中
设置 -DdefaultZone=http:127.0.0.1:10087/eureka **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复制一份并修改;在如下界面中的 VM options 中
设置 -Dport=10087 -DdefaultZone=http:127.0.0.1:10086/eureka **
**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3)启动测试;同时启动两台eureka server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4)客户端注册服务到集群

因为EurekaServer不止一个,因此 user-service 项目注册服务或者 consumer-demo 获取服务的时候,service-url参数需要修改为如下:

eureka:
 client:
 service-url: # EurekaServer地址,多个地址以','隔开
  defaultZone: http://127.0.0.1:10086/eureka,http://127.0.0.1:10087/eurek

Eureka客户端

服务提供者要向EurekaServer注册服务,并且完成服务续约等工作。

服务注册

服务提供者在启动时,会检测配置属性中的: eureka.client.register-with-erueka=true 参数是否正确,事实上默认就是true。如果值确实为true,则会向EurekaServer发起一个Rest请求,并携带自己的元数据信息,EurekaServer会把这些信息保存到一个双层Map结构中。

第一层Map的Key就是服务id,一般是配置中的 spring.application.name 属性

第二层Map的key是服务的实例id。一般host+ serviceId + port,例如: localhost:user-service:8081

值则是服务的实例对象,也就是说一个服务,可以同时启动多个不同实例,形成集群。

默认注册时使用的是主机名或者localhost,如果想用ip进行注册,可以在 user-service 中添加配置如下:

eureka:
 instance:
 ip-address: 127.0.0.1 # ip地址
 prefer-ip-address: true # 更倾向于使用ip,而不是host名
服务续约

在注册服务完成以后,服务提供者会维持一个心跳(定时向EurekaServer发起Rest请求),告诉EurekaServer:“我还活着”。这个我们称为服务的续约(renew);
有两个重要参数可以修改服务续约的行为;可以在 user-service 中添加如下配置项:

eureka:
 instance:
 lease-expiration-duration-in-seconds: 90
 lease-renewal-interval-in-seconds: 30

参数介绍:

**lease-renewal-interval-in-seconds:**服务续约(renew)的间隔,默认为30秒
**
** lease-expiration-duration-in-seconds:**服务失效时间,默认值90秒

也就是说,默认情况下每隔30秒服务会向注册中心发送一次心跳,证明自己还活着。如果超过90秒没有发送心跳,EurekaServer就会认为该服务宕机,会定时(eureka.server.eviction-interval-timer-in-ms设定的时间)从服务列表中移除,这两个值在生产环境不要修改,默认即可。

获取服务列表

当服务消费者启动时,会检测 eureka.client.fetch-registry=true 参数的值,如果为true,则会从EurekaServer服务的列表拉取只读备份,然后缓存在本地。并且 每隔30秒 会重新拉取并更新数据。可以在 consumer-demo项目中通过下面的参数来修改:

eureka:
client:
registry-fetch-interval-seconds: 30

失效剔除和自我保护

如下的配置都是在EurekaServer服务端进行

服务下线

当服务进行正常关闭操作时,它会触发一个服务下线的REST请求给Eureka Server,告诉服务注册中心:“我要下线了”。当服务注册中心收到请求之后。将该服务设置为下线状态

失效剔除

有时我们的服务可能由于内存溢出或网络故障等原因使得服务不能正常工作,而服务注册中心没有收到服务下线的请求。相对于服务提供者的“服务续约操作”,服务注册中心会在启动时创建一个定时任务,默认每隔一段时间(默认60秒),将清单中超时(默认为90秒),没有续约的服务剔除,这个操作称为失效剔除。

可以通过eureka.server.eviction-interval-timer-in-ms 参数对其进行修改,单位是毫秒。

自我关停

我们关停一个服务,很可能会在Eureka面板看到一条警告: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这是触发了Eureka自我保护机制。当服务未按时进行心跳续约时,Eureka会统计服务实例最近15分钟心跳续约的比例是否低于了85%。在生产环境下,因为网络延迟等原因,心跳失败实例的比例很有可能超标,但是此时就把服务剔除列表并不妥当,因为服务可能没有宕机。Eureka在这段时间内不会剔除任何服务实例,直到网络恢复正常。生产环境下这很有效,保证了大多数服务依然可用,不过也有可能获取到失败的服务实例,因此服务调用者必须做好服务的失败容错

**可以通过下面的配置来关停自我保护: **

eureka:
 server:
 enable-self-preservation: false # 关闭自我保护模式(缺省为打开)

负载均衡Ribbon

在刚才的案例中,我们启动了一个 user-service ,然后通过DiscoveryClient来获取服务实例信息,然后获取ip和端口来访问。
但是实际环境中,往往会开启很多个 user-service 的集群。此时获取的服务列表中就会有多个,到底该访问哪一个呢?一般这种情况下就需要编写负载均衡算法,在多个实例列表中进行选择。
不过Eureka中已经集成了负载均衡组件:Ribbon,简单修改代码即可使用。
什么是Ribbon: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接下来,我们就来使用Ribbon实现负载均衡

1.启动两个服务器实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开启负载均衡

因为Eureka中已经集成了Ribbon,所以我们无需引入新的依赖。直接修改 consumer-demo\src\main\java\com\itheima\consumer\ConsumerApplication.java在RestTemplate的配置方法上添加 @LoadBalanced 注解

@Bean
@LoadBalanced
public RestTemplate restTemplate() {
   return new RestTemplate();
}

修改 consumerdemo\src\main\java\com\itheima\consumer\controller\ConsumerController.java 调用方式,不再手动获取ip和端口,而是直接通过服务名称调用;

@GetMapping("{id}")
public User queryById(@PathVariable("id") Long id){
  String url = "http://user-service/user/" + id;
  User user = restTemplate.getForObject(url, User.class);
  return user;
}  

访问页面,查看结果;并可以在9091和9092的控制台查看执行情况:
**了解:**Ribbon默认的负载均衡策略是轮询。SpringBoot也帮提供了修改负载均衡规则的配置入口在consumerdemo的配置文件中添加如下,就变成随机的了:

user-service:
 ribbon:
  NFLoadBalancerRuleClassName: com.netflix.loadbalancer.RandomRule

格式是: {服务名称}.ribbon.NFLoadBalancerRuleClassName

3.源码跟踪

为什么只输入了service名称就可以访问了呢?之前还要获取ip和端口。显然是有组件根据service名称,获取到了服务实例的ip和端口。因为 consumer-demo 使用的是RestTemplate,spring的负载均衡自动配置类 LoadBalancerAutoConfiguration.LoadBalancerInterceptorConfig 会自动配置
负载均衡拦截器(在spring-cloud-commons-**.jar包中的spring.factories中定义的自动配类), 它就是LoadBalancerInterceptor ,这个类会在对RestTemplate的请求进行拦截,然后从Eureka根据服务id获取服务列表,随后利用负载均衡算法得到真实的服务地址信息,替换服务id。
我们进行源码跟踪: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继续跟入execute方法:发现获取了9092端口的服务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再跟下一次,发现获取的是9091、9092之间切换: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多次访问 consumer-demo 的请求地址;然后跟进代码,发现其果然实现了负载均衡。

熔断器Hystrix

Hystrix是什么?

Hystrix 在英文里面的意思是 豪猪,它的logo 看下面的图是一头豪猪,它在微服务系统中是一款提供保护机制的组件,和eureka一样也是由netflix公司开发。
主页:https://github.com/Netflix/Hystrix/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那么Hystrix的作用是什么呢?具体要保护什么呢?
Hystrix是Netflix开源的一个延迟和容错库,用于隔离访问远程服务、第三方库,防止出现级联失败

雪崩问题

微服务中,服务间调用关系错综复杂,一个请求,可能需要调用多个微服务接口才能实现,会形成非常复杂的调用链路: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如图,一次业务请求,需要调用A、P、H、I四个服务,这四个服务又可能调用其它服务。
如果此时,某个服务出现异常: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例如: 微服务 I 发生异常,请求阻塞,用户请求就不会得到响应,则tomcat的这个线程不会释放,于是越来越多的用户请求到来,越来越多的线程会阻塞: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服务器支持的线程和并发数有限,请求一直阻塞,会导致服务器资源耗尽,从而导致所有其它服务都不可用,形成雪崩效应。
这就好比,一个汽车生产线,生产不同的汽车,需要使用不同的零件,如果某个零件因为种种原因无法使用,那么就会造成整台车无法装配,陷入等待零件的状态,直到零件到位,才能继续组装。 此时如果有很多个车型都需要这个零件,那么整个工厂都将陷入等待的状态,导致所有生产都陷入瘫痪。一个零件的波及范围不断扩大。

Hystrix解决雪崩问题的手段主要是服务降级,包括:

**线程隔离
服务熔断 **

线程隔离

原理示意图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示意图解读

Hystrix为每个依赖服务调用分配一个小的线程池,如果线程池已满调用将被立即拒绝,默认不采用排队,加速失败判定时间

用户的请求将不再直接访问服务,而是通过线程池中的空闲线程来访问服务,如果线程池已满,或者请求超时,则会进行降级处理,什么是服务降级

什么是服务降级:

**
优秀保证核心服务,非核心服务弱化或者不可用
**
用户的请求故障时,不会被阻塞,更不会无休止的等待或者看到系统崩溃,至少可以看到一个执行结果(例如返回友好的提示信息) 。
服务降级虽然会导致请求失败,但是不会导致阻塞,而且最多会影响这个依赖服务对应的线程池中的资源,对其它服务没有响应。

触发Hystrix服务降级的情况

线程池已满
请求超时

服务熔断

在服务熔断中,使用的熔断器,也叫断路器,其英文单词为:Circuit Breaker
熔断机制与家里使用的电路熔断原理类似;当如果电路发生短路的时候能立刻熔断电路,避免发生灾难。在分布式系统中应用服务熔断后;服务调用方可以自己进行判断哪些服务反应慢或存在大量超时,可以针对这些服务进行主动熔断,防止整个系统被拖垮。
Hystrix的服务熔断机制,可以实现弹性容错;当服务请求情况好转之后,可以自动重连。通过断路的方式,将后续请求直接拒绝,一段时间(默认5秒)之后允许部分请求通过,如果调用成功则回到断路器关闭状态,否则继续打开,拒绝请求的服务。
Hystrix的熔断状态机模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状态机有3个状态:

Closed:关闭状态(断路器关闭),所有请求都正常访问。
Open:打开状态(断路器打开),所有请求都会被降级。Hystrix会对请求情况计数,当一定时间内失败请求百分比达到阈值,则触发熔断,断路器会完全打开。默认失败比例的阈值是50%,请求次数最少不低于20次。
Half Open:半开状态,不是永久的,断路器打开后会进入休眠时间(默认是5S)。随后断路器会自动进入半开状态。此时会释放部分请求通过,若这些请求都是健康的,则会关闭断路器,否则继续保持打开,再次进行休眠计时

附录(专业名词介绍)

序列化与反序列化

序列化和反序列化作为Java里一个较为基础的知识点,大家心里也有那么几句要说的,但我相信很多小伙伴掌握的也就是那么几句而已,如果再深究问一下Java如何实现序列化和反序列化的,就可能不知所措了!遥记当年也被问了这一个问题,自信满满的说了一大堆,什么是序列化、什么是反序列化、什么场景的时候才会用到等,然后面试官说:那你能说一下序列化和反序列化底层是如何实现的吗?一脸懵逼,然后回家等通知!

一、基本概念

1、什么是序列化和反序列化
(1)Java序列化是指把Java对象转换为字节序列的过程,而Java反序列化是指把字节序列恢复为Java对象的过程;
(2)序列化:对象序列化的最主要的用处就是在传递和保存对象的时候,保证对象的完整性和可传递性。序列化是把对象转换成有序字节流,以便在网络上传输或者保存在本地文件中。序列化后的字节流保存了Java对象的状态以及相关的描述信息。序列化机制的核心作用就是对象状态的保存与重建。
(3)反序列化:客户端从文件中或网络上获得序列化后的对象字节流后,根据字节流中所保存的对象状态及描述信息,通过反序列化重建对象。
(4)本质上讲,序列化就是把实体对象状态按照一定的格式写入到有序字节流,反序列化就是从有序字节流重建对象,恢复对象状态。
2、为什么需要序列化与反序列化
我们知道,当两个进程进行远程通信时,可以相互发送各种类型的数据,包括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 而这些数据都会以二进制序列的形式在网络上传送。
那么当两个Java进程进行通信时,能否实现进程间的对象传送呢?答案是可以的!如何做到呢?这就需要Java序列化与反序列化了!
换句话说,一方面,发送方需要把这个Java对象转换为字节序列,然后在网络上传送;另一方面,接收方需要从字节序列中恢复出Java对象。
当我们明晰了为什么需要Java序列化和反序列化后,我们很自然地会想Java序列化的好处。其好处一是
实现了数据的持久化
,通过序列化可以把数据永久地保存到硬盘上(通常存放在文件里),二是,利用
序列化实现远程通
信,即在网络上传送对象的字节序列。
总的来说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1)永久性保存对象,保存对象的字节序列到本地文件或者数据库中;
(2)通过序列化以字节流的形式使对象在网络中进行传递和接收;
(3)通过序列化在进程间传递对象;
3、序列化算法一般会按步骤做如下事情:
(1)将对象实例相关的类元数据输出。
(2)递归地输出类的超类描述直到不再有超类。
(3)类元数据完了以后,开始从最顶层的超类开始输出对象实例的实际数据值。
(4)从上至下递归输出实例的数据

二、Java如何实现序列化和反序列化

1、JDK类库中序列化和反序列化API
(1)java.io.ObjectOutputStream:表示对象输出流;
它的writeObject(Object obj)方法可以对参数指定的obj对象进行序列化,把得到的字节序列写到一个目标输出流中;
(2)java.io.ObjectInputStream:表示对象输入流;
它的readObject()方法源输入流中读取字节序列,再把它们反序列化成为一个对象,并将其返回;
2、实现序列化的要求
只有实现了Serializable或Externalizable接口的类的对象才能被序列化,否则抛出异常!
3、实现Java对象序列化与反序列化的方法
假定一个User类,它的对象需要序列化,可以有如下三种方法:
(1)若User类仅仅实现了Serializable接口,则可以按照以下方式进行序列化和反序列化
ObjectOutputStream采用默认的序列化方式,对User对象的非transient的实例变量进行序列化。
ObjcetInputStream采用默认的反序列化方式,对对User对象的非transient的实例变量进行反序列化。
(2)若User类仅仅实现了Serializable接口,并且还定义了readObject(ObjectInputStream in)和writeObject(ObjectOutputSteam out),则采用以下方式进行序列化与反序列化。
ObjectOutputStream调用User对象的writeObject(ObjectOutputStream out)的方法进行序列化。
ObjectInputStream会调用User对象的readObject(ObjectInputStream in)的方法进行反序列化。
(3)若User类实现了Externalnalizable接口,且User类必须实现readExternal(ObjectInput in)和writeExternal(ObjectOutput out)方法,则按照以下方式进行序列化与反序列化。
ObjectOutputStream调用User对象的writeExternal(ObjectOutput out))的方法进行序列化。
ObjectInputStream会调用User对象的readExternal(ObjectInput in)的方法进行反序列化。
4、JDK类库中序列化的步骤
步骤一:创建一个对象输出流,它可以包装一个其它类型的目标输出流,如文件输出流:

ObjectOutputStream oos = new ObjectOutputStream(new FileOutputStream("D:\\object.out"));
• 1

步骤二:通过对象输出流的writeObject()方法写对象:

oos.writeObject(new User("xuliugen", "123456", "male"));
• 1

5、JDK类库中反序列化的步骤
步骤一:创建一个对象输入流,它可以包装一个其它类型输入流,如文件输入流:

ObjectInputStream ois= new ObjectInputStream(new FileInputStream("object.out"));
• 1

步骤二:通过对象输出流的readObject()方法读取对象:

User user = (User) ois.readObject();
• 1

说明:为了正确读取数据,完成反序列化,必须保证向对象输出流写对象的顺序与从对象输入流中读对象的顺序一致。
6、序列化和反序列化的示例
为了更好地理解Java序列化与反序列化,举一个简单的示例如下:

public class SerialDemo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throws IOException, ClassNotFoundException {
	    //序列化
        FileOutputStream fos = new FileOutputStream("object.out");
        ObjectOutputStream oos = new ObjectOutputStream(fos);
        User user1 = new User("xuliugen", "123456", "male");
        oos.writeObject(user1);
        oos.flush();
        oos.close();
		//反序列化
        FileInputStream fis = new FileInputStream("object.out");
        ObjectInputStream ois = new ObjectInputStream(fis);
        User user2 = (User) ois.readObject();
        System.out.println(user2.getUserName()+ " " + 
	        user2.getPassword() + " " + user2.getSex());
        //反序列化的输出结果为:xuliugen 123456 male
    }
}
public class User implements Serializable {
    private String userName;
    private String password;
    private String sex;
    //全参构造方法、get和set方法省略
}

object.out文件如下(使用UltraEdit打开):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注:上图中0000000h-000000c0h表示行号;0-f表示列;行后面的文字表示对这行16进制的解释;对上述字节码所表述的内容感兴趣的可以对照相关的资料,查阅一下每一个字符代表的含义,这里不在探讨!
类似于我们Java代码编译之后的.class文件,每一个字符都代表一定的含义。序列化和反序列化的过程就是生成和解析上述字符的过程!
序列化图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反序列化图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三、相关注意事项

1、序列化时,只对对象的状态进行保存,而不管对象的方法;
2、当一个父类实现序列化,子类自动实现序列化,不需要显式实现Serializable接口;
3、当一个对象的实例变量引用其他对象,序列化该对象时也把引用对象进行序列化;
4、并非所有的对象都可以序列化,至于为什么不可以,有很多原因了,比如:

  • 安全方面的原因,比如一个对象拥有private,public等field,对于一个要传输的对象,比如写到文件,或者进行RMI传输等等,在序列化进行传输的过程中,这个对象的private等域是不受保护的;

  • 资源分配方面的原因,比如socket,thread类,如果可以序列化,进行传输或者保存,也无法对他们进行重新的资源分配,而且,也是没有必要这样实现;

5、声明为static和transient类型的成员数据不能被序列化。因为static代表类的状态,transient代表对象的临时数据。
6、序列化运行时使用一个称为 serialVersionUID 的版本号与每个可序列化类相关联,该序列号在反序列化过程中用于验证序列化对象的发送者和接收者是否为该对象加载了与序列化兼容的类。为它赋予明确的值。显式地定义serialVersionUID有两种用途:

  • 在某些场合,希望类的不同版本对序列化兼容,因此需要确保类的不同版本具有相同的serialVersionUID;

  • 在某些场合,不希望类的不同版本对序列化兼容,因此需要确保类的不同版本具有不同的serialVersionUID。

7、Java有很多基础类已经实现了serializable接口,比如String,Vector等。但是也有一些没有实现serializable接口的;
8、如果一个对象的成员变量是一个对象,那么这个对象的数据成员也会被保存!这是能用序列化解决深拷贝的重要原因;

四、总结

看到这里,可能已经让我们很满足了,毕竟已经知道了我们平时使用的序列化和反序列化是如何进行操作的,Java给我们提供了哪些接口可供使用,也比我们最初知道的简单的什么是序列化、反序列化以及作用多了很多!后续内容我们也会不断在讨论和更新!

参考文章:
1、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688891250408618484.html
2、https://blog.csdn.net/morethinkmoretry/article/details/5929345
3、https://www.jianshu.com/p/edcf7bd2c085
4、https://blog.csdn.net/xiaocaidexuexibiji/article/details/22692097

URI和URL的区别及其关系

解释1

统一资源标志符URI就是在某一规则下能把一个资源独一无二地标识出来。
拿人做例子,假设这个世界上所有人的名字都不能重复,那么名字就是URI的一个实例,通过名字这个字符串就可以标识出唯一的一个人。
现实当中名字当然是会重复的,所以身份证号才是URI,通过身份证号能让我们能且仅能确定一个人。
那统一资源定位符URL是什么呢。也拿人做例子然后跟HTTP的URL做类比,就可以有:
动物住址协议://地球/中国/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某大学/14号宿舍楼/525号寝/张三.人
可以看到,这个字符串同样标识出了唯一的一个人,起到了URI的作用,所以URL是URI的子集。URL是以描述人的位置来唯一确定一个人的。
在上文我们用身份证号也可以唯一确定一个人。对于这个在杭州的张三,我们也可以用:
身份证号:123456789
来标识他。
所以不论是用定位的方式还是用编号的方式,我们都可以唯一确定一个人,都是URl的一种实现,而URL就是用定位的方式实现的URI。
回到Web上,假设所有的Html文档都有唯一的编号,记作html:xxxxx,xxxxx是一串数字,即Html文档的身份证号码,这个能唯一标识一个Html文档,那么这个号码就是一个URI。
而URL则通过描述是哪个主机上哪个路径上的文件来唯一确定一个资源,也就是定位的方式来实现的URI。
对于现在网址我更倾向于叫它URL,毕竟它提供了资源的位置信息,如果有一天网址通过号码来标识变成了http://741236985.html,那感觉叫成URI更为合适,不过这样子的话还得想办法找到这个资源咯…

解释2

URI 在于I(Identifier)是统一资源标示符,可以唯一标识一个资源。
URL在于Locater,一般来说(URL)统一资源定位符,可以提供找到该资源的路径,比如http://www.zhihu.com/question/21950864,但URL又是URI,因为它可以标识一个资源,所以URL又是URI的子集。
举个是个URI但不是URL的例子:urn:isbn:0-486-27557-4,这个是一本书的isbn,可以唯一标识这本书,更确切说这个是URN。
总的来说,locators are also identifiers, so every URL is also a URI, but there are URIs which are not URLs.

  • 1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Spring Cloud是一个用于构建分布式系统的开发工具集合。它提供了一些常用的组件和框架,包括服务注册和发现、负载均衡、断路器、分布式配置等等。在使用Spring Cloud时,有一些常见的错误和注意事项需要注意。 首先,关于Spring BootSpring Cloud版本对应错误。在使用Spring Cloud时,需要确保Spring BootSpring Cloud的版本兼容。不同版本之间可能存在依赖冲突或不兼容的情况,因此需要根据官方文档或者相关文档来选择合适的版本。 另外,Spring Cloud Config是一个用于集中管理和动态获取配置的工具。它支持从Git、SVN或本地文件系统中获取配置文件,并提供了服务器和客户端支持。你可以通过官方使用说明文档了解更多关于Spring Cloud Config的详细信息。 此外,关于选择使用Nacos还是Eureka作为服务注册和发现组件的问题。Nacos是一个功能更强大的服务注册和发现组件,它整合了Spring Cloud Eureka、Spring Cloud Config和Spring Cloud Bus的功能。使用Nacos可以实现配置的中心动态刷新,而不需要为配置中心新增集群或使用消息队列。另一方面,Eureka是Spring Cloud原生全家桶的一部分,相对来说更加稳定一些。选择使用哪个组件需要根据具体的需求和项目特点来决定。 综上所述,Spring Cloud是一个用于构建分布式系统的开发工具集合,它提供了一些常用的组件和框架。在使用Spring Cloud时,需要注意Spring BootSpring Cloud版本的兼容性,并可以使用Spring Cloud Config来动态获取配置。同时,可以选择使用Nacos或Eureka作为服务注册和发现组件,具体选择需要根据项目需求来决定。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