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mirror来微信一周年时总结了一些产品策划心得。每次总结都是一次结果,为之后的播种预留能量。今天是圣诞节,作为礼物感谢关注pmirror的伙伴们。简单的笔记(隐去了不方便详尽剖析的实例,可以留言讨论),希望pmirror伙伴们不嫌弃,多交流。

互联网产品经常分为大众用户c端产品,和对组织的b端产品。下面讲的是用户端产品的设计经验。下一篇会分享平台型产品(结合b端和c端)的策划经验。

一、需求发现

1.回归用户场景,洞察

很多时候,需要回到用户场景,才能真实感受用户当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坐在办公室想需求,非常容易臆想需求。特别是交互,也特别容易臆想出来。具体可以参考本公众号的另外一篇文章:《洞察生活是一种产品设计能力》。


2.关注人性,读书、交谈、识人

用户是人,所以要关注人,而且看重人的本质。


3.多用各种产品,想想场景

产品经理讲究匠心,工匠除了讲究精雕细琢,还讲究日积月累的经验。因此多使用多方产品,多从实践中总结,是把握产品需求的重要的方法。


4.文化延伸

人是群体性的,群体行为就会产生文化,文化一旦养成根深蒂固。因此将从文化的角度去延伸用户需求有水到渠成之妙。如微信红包。


二、需求转化为功能

1.目标用户的锁定和囊括

不同的目标用户需求是不一样的。锁定目标用户需要细化到年龄、性别、地域、教育水平、收入水平、互联网接受程度、兴趣等方面。例如看电视的用户跟互联网视频的用户是不一样的。


2.场景的还原

模拟用户的使用场景,用产品去还原。经常会听到一些故事,说测试产品的时候会去到真实场景调这种细节。例如微信共享实时位置功能的产品开发专门开车去测试。


3.场景的闭环

做产品一定要注意闭环。有一个方法就是画好用户流程图。一个用户在日常生活中是怎么使用产品的,从开始到结束;从使用产品时到非使用产品时。

三、功能细节

1.氛围

做产品很讲究氛围。氛围是一个产品的灵魂。有点感觉就像是一个家,当一个人进入到一个家的时候对这个家的感觉就是当一个用户使用一个产品时对这个产品的感觉。人们会从家的摆设氛围去看这家人的性格品质,当然一个产品的氛围也在传达着产品人的理念。


往大了讲,氛围是一个产品的定位和愿景。例如微信说自己是一个生活方式,所以后面你发现微信出了聊天,还会有钱包、朋友圈、支付等等。


往小了讲,氛围就是一个产品给人潜移默化的感觉,是人在里面潜移默化的行为准则。微信的消息不会有已读回执,微信没有在线状态,微信没有长期的消息记录,这些都在传达一个氛围,就是微信是无所不在的,是实时在线的,你在微信里说话就想平常打电话一样,对方一定会收到的。微信小视频,没有前置摄像头,因为微信小视频希望用户发布的是这个世界上的故事,而不是用户个人的自拍(花椒的拿起手机直播直接的口号被自拍给毁了)。微信朋友圈是鼓励用户发图片的,不鼓励纯文字,因为想营造的氛围是实时发生的事情,而不是长篇大论的观点。


氛围的营造有几种途径:一是引导式,二是限制式。引导式是通过一些话题的引导来带动氛围,例如贴吧。限制式是通过限制功能来规范氛围,例如上面具到的微信的例子。


2.信息主次

用户的焦点是唯一的,所以信息肯定有主次之分。特别是在移动时代,手机屏幕较小,一般情况下都是一个页面只做一件事情。


首先将信息模块化,将用户可能的操作行为分成不同的信息模块。其次,画个用户操作流程图,将用户的操作一一画出,并附上次序。最后再将信息模块分布在不同页面上的不同位置。


以社区为例。社区的第一件事情是浏览,依次是发表、查看回复、重新浏览等。那么第一个页面只需要非常好地完成浏览的任务即可,把浏览做到极致,让用户浏览到最想要看的内容,最精彩的内容,不要有过多的操作干扰。第二个页面应该是发表流程,发表也是沉浸式透彻的发表。发表之后需要得到别人的回应,那么触达要自然回流,并且重新浏览也要让用户能顺利找到。比较忌讳的是在一个页面里面承载所有的操作,用户反而不知所措。


3.轻VS重

有了信息主次之后,自然有取舍。取舍的标准是什么,其中有一个就是信息的轻重。

我们经常说这个产品太重了,要做轻一点。这个概念比较虚。后来琢磨琢磨,轻重有几个判断标准:

(1)功能是否符合整个产品的定位和使命,符合即为轻,否则则为重。

例如现在微信已经挺大了,很多人希望在上面加功能,例如社区,但是社区是否符合微信的连接和内容的使命?朋友圈已经是个非常大的社区,做另外一个怎么样的社区才能有差异化并且是微信需要的?如果发现只有差异化但并不是微信需要的,那么加上这个功能,即使有用户,那么也是重的功能,日积月累会拖垮微信。


(2)功能是否会破坏原有产品的信息架构,否则为轻,是则为重。

还是以在微信里做社区为例。这个社区应该是以什么形式承载?如果是以tab或者大功能模块的方式,那么这个功能就是个很重的功能,因为已经改变了微信的整体架构,用户虽然很容易就发现了这个功能,但是这个功能也积压了其他功能的被发现空间,甚至也会用户不知所措。但相反,如果只是以一个公众号的形式承载,那么就是在原有的信息架构上延伸,就轻很多。


(3)功能是否需要很多操作,否则为轻,是则为重。

还是以社区为例,如果只是需要用户发表这一层操作,那么还算比较轻,但是如果用户在发表的时候,需要很繁琐的制作内容,或者出了发表之外,还需要进行管理等操作,那么就是个重的产品。

在能同样达到解决用户需求目标的前提下,轻一定比重更好。


4.厚VS薄

上面讲了产品的轻和重,轻比重好,但是轻的产品要避免另外一个极端,就是薄。有时会听到说到一个词厚和薄,并且拿厚和薄来衡量该不该做这个产品或功能。总结过后,厚和薄的衡量标准是:

(1)在产品发展上有延展空间的为厚,反之为薄。例如微信运动排行榜跟微信运动接口相比,前者薄,后者厚。

(2)在使用场景上有延展空间的为厚,反之为薄。例如脸萌跟天天p图相比,前者薄,后者厚。

(3)能刺激用户多种创作空间的为厚,反之为薄。例如足迹跟小咖秀相比,前者薄,后者厚。


5.生命力短暂 VS 生命力长久

除了厚薄这个衡量延展空间的维度,还有生命力这个衡量延展时间的维度。一个产品如果只能火一时,那么生命力就是短暂的。只有一个产品在较长一段时间内都被人喜爱,那么生命力才是更强的。


举脸萌的例子,就是一个生命力短暂的产品。只要是利用艺术形式来加工某个产品的,生命力一般都会稍微弱一些,或者说需要长期输血。因为人们的审美是会疲倦的,对花样的新鲜感是短暂的。今天大家觉得漫画很好玩,但是过两天就会觉得漫画玩腻了。除非这个时候你从漫画延伸到油画,拿可能还会再新鲜一阵子。


同样是艺术化某个产品,qq秀的生命力比脸萌、魔漫相机等稍微长一点。是因为讲究的不是艺术形式,而是被艺术化的东西本身。衣服每天都要穿,可以穿很不一样的,时尚也一直在变。所以qq秀变的不是漫画形式,而是衣服秀本身。


衡量生命力短暂还是长久有几个维度:真实vs虚伪(下面会重点讲),人工产生还是机器产生(前者强后者弱)、艺术形式本身还是被艺术的东西(前者弱,后者强)、原创还是抄袭(前者强后者弱)、定制还是复制(前者强后者弱,例如是否将东西从一个社区同步到另外一个社区)


6.真实VS虚伪

在衡量生命力的时候,其中有一个维度就是真实vs虚伪。越真实的东西越有生命力。越虚伪的东西越没有生命力。


拿美颜类相机来讲,美颜类相机就比简单的拍照相机生命力弱。因为美颜相机并不真实,过两天这种风格美颜就不风潮的,但是拍照的需求一直在的。


拿小视频来讲,小视频团队在设计小视频的时候就不愿意加上滤镜等,就是希望呈现最真实的一面,大家都是真实的,才会有人相信有人来用,如果大家都是虚伪的,那么看到小视频的时候就总会疑问这背后是真的假的,不看也罢。


我自己在设计产品的时候也遇到这样的一个问题。我做社区产品,有人说要不我们弄个机器人在里面先制造些话题,我说让机器写什么?除非机器人能人工学习到跟人一样,否则简单的机器补充的只是我们设定的几句话,用户一看就是假的,才不跟你玩儿呢。氛围就搞坏了。

产品之路不断取经,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