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1
城市包容性绿色增长(2011-2023)
数据简介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如何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兼顾社会包容和绿色环保,即推动包容性绿色增长,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的艰巨挑战和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包容性绿色增长”这一概念最初由世界银行于2012年提出,其是一种兼顾环境友好与社会公平的可持续发展方式,能够在确保社会居民机会均等增长的同时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体现了效率、公平、环境的三重属性,是包容性增长与绿色增长的有机结合。
具体数据参考张涛和李均超(2023)的做法,根据包容性绿色增长的核心内涵,兼顾评价指标体系的简洁性和典型性,从经济增长(EG)、收入分配(ID)、福利普惠(WB)以及环保减污(PR)四个维度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其中,本文采用人均GDP和GDP增长率来衡量经济增长,采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乡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以及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来衡量收入分配,采用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失业保险参保人数与年末总人口之比以及每万人公共图书馆图书数、医院和卫生院床位数来衡量福利普惠,采用每万人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烟(粉)尘排放量以及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来衡量环保减污。
采用主客观组合赋权法对中国城市包容性绿色增长水平(IGG)进行综合测度,具体为:利用客观赋权法的熵值法,对各维度具体评价指标赋权,通过熵值的大小,即各项指标的变异程度计算权重,再对四个维度均等赋权,以测度分析城市包容性绿色增长水平(陈贵富 等,2022)。同时,为突出城市包容性绿色增长水平的变动,将评价后的指数映射至0~10。
在数据筛选过程中,我们对数据完整性进行了严格把控。我们整理了两份数据,第一份为2011至2022年的原始数据;第二份为2011至2023年的数据,并通过ipolate 内插法和epolate外推法补齐缺失值。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数据来自锐思数据库和中经网统计数据库,其他数据来自《中国城市统计年鉴》最终保留了2011年至2023年期间的共计3667份有效样本。
数据来源
由数据皮皮侠团队人工整理,全部内容真实有效。
数据范围
中国地级市数据
时间跨度
2011-2023
数据格式
数据格式为Excel形式
数据指标及展示
已有研究
(1)基础设施建设的影响效应研究:聚焦网络设施对包容性绿色增长的系统性作用。张涛、李均超(2023)基于2010~2020年中国城市面板数据,以"宽带中国"战略为准自然实验,运用双重机器学习模型证实,网络基础设施显著提升城市包容性绿色增长水平,其效应在经济增长动能培育与收入分配格局优化维度尤为突出,且对传统交通基础设施的替代效应表明新型基建更具战略价值。
(2)多维传导机制研究:揭示网络基础设施促进包容性绿色增长的作用路径。张涛、李均超(2023)通过机制检验发现,网络基础设施通过创新水平提升、大众创业激励、就业质量改善与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四重渠道发挥作用,其中数字普惠金融通过降低金融排斥强化了增长成果的共享性,而创业活跃度提升则凸显市场主体的普惠参与特征。
(3)区域协调效应研究:探讨网络基础设施对发展差距的调节作用。张涛、李均超(2023)通过空间异质性分析发现,网络基础设施能够弱化地理区位对经济发展的约束,在全国、区域及省域层面均产生显著收敛效应,且对中西部欠发达城市的边际贡献更大,印证"数字鸿沟"弥合对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意义。
未来研究方向
1. 数字普惠金融对县域包容性绿色增长的驱动路径
路径:数字支付覆盖率→中小企业绿色创新激励→城乡生态效率收敛
设计:采用央行县域金融数据与卫星灯光指数,构建多期DID模型验证普惠金融减贫与绿色协同效应。
2. 绿色投资者参与度对区域包容性绿色增长的阈值效应
路径:绿色基金持股比例→清洁技术扩散速度→基尼系数与碳强度双降
设计:基于城市群绿色专利与收入分配数据,运用面板门槛模型识别资本驱动的公平-环境协同拐点。
3. 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制造业包容性绿色转型的双重机制
路径:设备联网率→能源效率提升与就业技能升级→单位GDP碳排放/失业率下降
设计:利用工信部两化融合数据与工业企业库,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分解技术红利与人力资本通道。
4. 气候智慧型农业推广对农村包容性绿色增长的异质性影响
路径:AI农技采纳率→小农户收入增长与化肥减量→农业生态全要素生产率
设计:采用农业农村部试点数据与遥感影像,结合RCT方法评估技术扩散的空间溢出效应。
5. 碳配额分配公平性对包容性绿色增长的调节作用
路径:全国碳市场配额差异→高耗能行业区域转移→欠发达地区环境-经济失衡
设计:构建EIO模型与区域碳排放数据库,运用空间杜宾模型识别政策设计的公平陷阱。
6. 数字化转型如何重塑绿色就业的包容性增长效应?
路径:企业数字技术渗透率→绿色岗位创造与技能错配缓解→弱势群体收入环境溢价
设计:基于人社部就业数据与微观调查,采用双重机器学习方法量化数字化的分配正义功能。
7. 供应链ESG协同如何催化包容性绿色增长?
路径:核心企业ESG标准传导→供应商清洁生产改造→产业链碳中和与社区福利改进
设计:匹配上市公司供应链数据与社区发展指标,构建网络DEA模型测度价值链外溢效应。
8. 生物多样性金融产品创新对包容性绿色增长的空间溢出
路径:生态补偿证券发行→生态脆弱区产业转型→区域发展差距与环境质量共变
设计:采用自然资本核算试点数据与空间计量模型,识别金融工具对"绿水青山"转化的地理边界。
9. 新型电力系统投资对能源贫困群体的包容性绿色影响
路径:分布式光伏装机量→低收入家庭能源支出下降与绿电消纳提升→能源公平指数改善
设计:基于国网用电数据与CHFS调查,构建三重差分模型评估"光伏扶贫"的双重红利。
10. 数据要素市场化对包容性绿色增长的悖论效应
路径:数据交易活跃度→数字经济发展与环境隐私成本→社会福利函数重构
设计:运用各省数据交易所数据与文本情感分析,采用系统GMM方法破解效率与公平的数字化权衡。
参考文献
[1]张涛,李均超.网络基础设施、包容性绿色增长与地区差距——基于双重机器学习的因果推断[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23,40(04):113-135.
[2]陈贵富,韩静,韩恺明.城市数字经济发展、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与劳动力不充分就业[J].中国工业经济,2022,(08):118-136.
声明:本数据由数据皮皮侠团队整理,仅用于学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