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耦合天线阵列(TCA/TCDA)简介

背景

近年来,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无线通信设备在军用方面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新型电子对抗设备不断涌现,成为国防武装力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无线通信系统中辐射和接收电磁波的设备,天线的性能指标成为了影响无线通信系统好坏的重要因素,受到了工业界和学术界的广泛重视。不同的工程应用环境对天线性能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从单一天线到阵列天线,国内外研究学者对于天线的设计方法及理论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为了迎合电子对抗技术的上述发展趋势、适应复杂多变的电磁环境,应用于电子对抗设备的天线需要满足不同频段的要求,因此,超宽带阵列天线应运而生。与单一天线对比,超宽带阵列天线以其较高的增益、宽波束扫描及宽频带等优势,具有不可替代的研究与应用意义。在军事领域和民用领域有着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国内外的学者和工程师对此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电子科学实验室提出了一种低剖面宽带 插槽螺旋阵列天线[16],具有高发射/接收(Tx/Rx)隔离度以及 STAR 系统的扫描能力。 通过抑制 Tx/Rx 耦合,阵列提供全双工无线电与宽带波束转向天线。为了抑制光栅瓣,每个阵列有两个螺旋臂,单元间距保持在高频波长的一半。仿真显示,阵列天线在 2~5GHz 频段内,端口与端口间的 Tx/Rx 隔离大于 40 dB;在 3 GHz 以下的频率超过 50dB。当扫描到 30 dB 时,端口到端口隔离度减少到 30 dB,电压驻波比< 2, 轴比< 3 dB。
南京天线与微波技术重点实验室的李斌工程师团队设计了一款低剖面超宽带阵列天线[17],阵列天线以微带线耦合馈电的平面偶极子为基本单元,天线阵的厚度约为 20mm,小于低频率波长的十分之一。由其仿真结果可知,电压驻波比<2 的工作频率范围为 1.3 ~ 3.3 GHz (87.0%),满足了低剖面和超宽带的需求,为相控阵天线的小型化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天线与微波技术国防科技实验室的刘英教授的团队提出了一种水平极化全向阵列天线[18],以 Vivaldi 天线为阵列天线单元,将 16 个单元沿圆形衬底连接在一起,阵列天线在 S11<−10 dB 的阻抗带宽为 159.97% (1.28~11.51 GHz),同时,得到具有增益的全向均匀辐射图频率范围内的变化小于 1.5 dB频段为1.25~7.6 GHz(142.73%),为全方位辐射超宽频率范围的阵列天线研究提供了思路。通过对以上学者们的超宽带阵列天线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可以看出阵列天线的研究朝着高增益、小型化、好的交叉极化特性等方向发展。
紧耦合阵列天线利用单元间的互耦效应展宽天线带宽,通过减小单元间距有效地实现了天线的小型化,能够与飞行器等电子对抗设备很好地融合起来,不会对其飞行性能和隐身性能造成影响,因此紧耦合阵列天线在电子对抗技术中应用广泛。紧耦合阵列的思想起源于[19]Staiman 提出的一个思路:对单独馈电的偶极子单元紧密排列时,整体的阵列天线可以实现八倍频带宽,为展宽阵列带宽提供了新的思路。在这之后,Wheeler 提出了一种理想阵列天线——电流层阵列(Current Sheet Array)。
Munk 在此电流片阵列模型的基础上,发现在重叠的末端单元间有很强的耦合作 用,这种耦合作用可以有效地展宽阵列天线的带宽,于是他尝试使用末端加载电流的方法模拟这种耦合作用,从而制作出了六倍频的阵列天线,这是最早的紧耦合阵列天线。
近年来,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无线通信系统的应用场景越来越多,作为无线通信系统的一部分,天线作为发射和接收的终端部件,往往影响着整个系统的性能。
低剖面超宽带天线和阵列是许多先进通信和电子战系统的关键部件。对于这些系统,超宽带天线阵列取代了由几个窄带天线组成的系统,可以极大节省功率、成本和空间。它们还能够实现更高的数据速率和更安全的扩频通信。除了宽带外,这些阵列还必须具备低剖面的特性,并能够在宽扫描范围内运行,以便从其指定平台实现全面的空间覆盖。
紧耦合天线是超宽带天线家族中的一种,其具有传输速率高、超宽带、抗干扰能力强,低剖面小型化易于集成、成本低等特点。它起源于Wheeler教授的惠更斯连续电流片阵列理论,不同于传统的微带贴片天线宽带阵列单元的间距较大,紧耦合阵列相互排布紧密,阵列表面可以形成连续的电流,通过偶极子之间的耦合电容与偶极子和反射板之间的电感在整个频带内的动态平衡实现超宽带匹配,且相较于传统天线阵列极大减小了尺寸。同时紧耦合天线是一种相控阵天线,通过在各端口间引入相位差,可以使天线向不同方向进行辐射。因此将紧耦合技术应用到无线通信系统当中,具有重要的实际工程意义。

二、工作原理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参考文献

[1] 黄汉文.航天电子对抗的概念与发展[J].航天电子对抗,2007(02):1~5+21.
[2] 林昌禄. 天线工程手册[M].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2.
[3] Volakis J . Antenna Engineering Handbook, Fourth Edition[J]. McGraw-Hill, 2009:1-7.
[4] 蒋盘林. 从传统电子战走向信息战——电子战发展简史及信息战的定义与内 涵[J]. 电子对抗技术, 2005(04):4-12+41.
[5] 滕 哲 , 张 永 刚 . 美 军 电 子 战 定 义 的 演 变 与 未 来 发 展 [J]. 舰船电子工 程,2007(06):34-37+184+198.
[6] S Livingston, JJ Lee. A wide band low profile dual-pol “Thumbtack” array[C].2010 IEE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Phased Array Systems and Technology. IEEE, 2010.
[7] Lindenblad N E . Wide band antenna[J]. 1951.
[8] 张海燕. 机载雷达和自卫电子对抗技术的新进展[J]. 电子科技导报, 1998(8):3.
[9] 王建, 郑一农, 何子远. 阵列天线理论与工程应用[M].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5.
[10] Doane, J. P , Sertel, et al. A Wideband, Wide Scanning Tightly Coupled Dipole Array With Integrated Balun (TCDA-IB)[J]. IEEE Transactions on Antennas & Propagation, 2013, 61(9):4538-4548.
[11] Wheeler H . Simple relations derived from a phased array made of an infinite current sheet[C].Antennas & Propagation Society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IEEE, 1965.
[12] 张召忠. 伊拉克战争对我军信息化建设的启示[J]. 国际技术经济研究, 2003, 6(3):6. [13] Schroer R . Electronic warfare. A century of powered flight: 1903-2003[J]. Aerospace & Electronic Systems Magazine IEEE, 2003, 18(7):49-54.
[14] 熊群力. 综合电子战:信息化战争的杀手锏[M]. 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8.
[15] 齐胜利, 卢占坤. 空间电子对抗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 电子对抗, 2003(4):4. [16] Schroer R . Electronic warfare. A century of powered flight: 1903-2003[J]. Aerospace & Electronic Systems Magazine IEEE, 2003, 18(7):49-54.

评论 2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