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小伙伴申报职称都会纠结通过率的问题,希望借助数据来分析自己申报通过的几率,其实根本不必如此在意通过率,难道通过率低就不申报了吗,难道通过率高就能保证一定能通过吗?恐怕也未必吧,只要没有达到百分百的通过率,就谁都有可能被刷下来,通过率的多少并不能为你提供保障。
此外,官方并不会给出一个明确的数据告诉你,今年的通过率是多少,明年的通过率又是多少,目前在网络上流传的通过率大多是胡编乱造或者结合报名人数、通过人数进行计算得出的,只能作为参考,并不能认定就是这样。
胡诌的通过率咱先不提,咱就来说道说道这看似有说服力的通过计算得出的通过率到底是个什么情况吧!
官方一般会发布两次公示,一次评前,一次评后,评前公示一般是初审通过的名单公示,评后公示则是结果公示,但是许多人会将评前公示的名单人数当成报名人数与结果公示中的人数进行计算,得出所谓的“通过率”。
想必大家在这已经意识到了吧!评前公示并不等于报名人数,还有许多因为材料不合格、论文或者继续教育学时不够,盖章等问题被驳回没能通过初审的人,这部分人是没有办法进行统计的,所以仅仅根据一份通过名单和一些道听途说的消息计算出来的通过率是不大可信的!
因此想要利用通过率来计算自己通过评审的概率,不如着眼于手中的材料,好好准备材料,平常多做做业绩,发表优质的论文等等,更能给你的职称评审多一份保障,评委会评鉴的不就是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素养以及学术水平是否达到了所申报的高度吗?只要自己已经足够优秀了,业绩足够突出了,那么通过率就是100%的。
那要是学历、资历、业绩本身就很平平的小伙伴该怎么冲出怪圈,一举上岸呢?在加强学术修养的同时,精进自己的技术,能够提升学历的在提升提升学历,有能力发表论文的就多发表几篇论文,没有能力创造能力也要上,专利也是个不错的选择,现在申报职称拥有专利能给你的评审加上一份保险,至于业绩方面,平时能冲一冲就尽可能冲一冲,是在没机会的在保证申报条件的基础上,尽可能多提供一些辅助材料,详细的材料会更加有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