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组成原理——第一章 计算机系统概述

考纲内容:

一、计算机系统层次结构

(1)计算机系统基本组成

(2)计算机硬件基本组成

(3)计算机软硬件的关系

(4)计算机系统的工作原理

        ①“存储程序”方式

        ②高级语言程序与机器语言程序的转换

        ③程序和指令的执行过程

二、计算机性能指标

        吞吐量;响应时间;CPU时钟周期;主频;CPI;CPU执行时间;

        MIPS;MFLOPS;GFLOPS;TFLOPS;PFLOPS;EFLOPS;ZFLOPS;

一、计算机系统层次结构

1.1  计算机软件的基本组成

① 系统软件:一组保证计算机系统高效、正确运行的基本软件。

     例:操作系统(OS)、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语言处理系统、分布式软件系统、网络软件系统、标准库程序、服务性程序;

② 应用软件:用户为解决某个应用领域中各类问题而编制的程序。

     例:各类科学计算类程序、工程设计类程序。抖音、王者、迅雷等等。

1.2  计算机硬件的基本组成

1.2.1 各硬件的组成和功能

① 输入设备:

     将程序和数据以机器能识别和接受的信息形式输入计算机;

② 输出设备:

     将计算机处理的结果以人们能接受的形式或其他系统所要求的信息形式输出;

③ 存 储 器:

     计算机的存储中心,分为主存和辅存;主存储器中包含有MAR、MDR和存储体;

     CPU直接访问的存储器是主存储器,辅存中的信息必须调入主存中才能被CPU直接访问;

④ 运 算 器:

     计算机的执行部件,用于进行算数运算与逻辑运算;

⑤ 控 制 器:

     计算机的指挥中心,由程序计数器(PC),指令寄存器(IR),控制单元(CU)。

1.2.2 硬件的两大部分

(1)I/O设备(外设)=  输入设备 + 输出设备 + 辅助存储器(辅存) ;

(2)主机 = 主存储器(主存) + 运算器 + 控制器 ;

     ① 主    存 = 存储体 + MAR + MDR ;

     ② 运算器 = ACC + MQ + X + ALU ;

     ③ 控制器 = CU + IR + PC ;

1.3 主机各部分的基本组成及工作原理

1.3.1 主存储器

主存 = 存储体 + MAR + MDR ;

(1)存储体:存放二进制信息,由存储单元组成。

       ① 存储单元:由存储元件组成,每个存储单元存放一串二进制代码;

       ② 存 储 字 :存储单元中二进制代码的组成;

       ③ 存储字长:存储单元中二进制代码的位数;

       ④ 存储元件(存储元):每个存储元存储一个二进制信息 “0”或“1”;

(2)MAR:存储器地址寄存器

       ① 存放访存地址,经过地址译码后找到所选的存储单元。

       ② MAR的存储位数反映存储单元的个数:4位——有2^4个存储单元;

(3)MDR:存储器数据存储器

       ① 用于暂存要从存储器中读或写的信息;

       ② MDR的存储位数反映存储字长:16位——每个存储单元存放16bit,即1个字=16bit;

注:

     主存储器的时序控制逻辑用于产生存储器操作所需的各种时序信号。

1.3.2 运算器

运算器 = 算数逻辑单元(ALU)+ 若干通用寄存器(ACC+MQ+X+其他)+  标志寄存器;

(1)算数逻辑元件ALU:

        通过内部复杂的电路实现算术运算和逻辑运算;

(2)通用寄存器:

        用于暂时存放操作数和运算结果,其中累加器ACC、乘商寄存器MQ和操作数寄存器X是必须具备的,其他通用寄存器不是必须具备的。

(3)程序状态寄存器(标志寄存器PSW):

        用于存放ALU运算得到的一些标志信息或处理记得状态信息。

        如结果是否溢出、有无产生进位或借位、结果是否为负等。

ACC被加数、和被减数、差乘积高位被除数、余数
MQ乘数、乘积低位
X加数减数被乘数除数

1.3.3 控制器

控制器 = 控制单元CU + 指令寄存器IR + 程序计数器PC;

(1)程序计数器PC:

       存放当前欲执行指令的地址,具有自动+1功能(此处1指一条指令的长度);

(2)指令寄存器IR:

       存放当前指令,内容主要来自主存的MDR。指令包括地址码和操作码;

(3)控制单元CU:

       分析指令,给出控制信号。

1.4  计算机软硬件的关系

计算机系统 = 硬件系统 + 软件系统(计算机性能的好坏取决于“软”、“硬”件功能的总和)。

1.4.1 软件与硬件

(1)硬件是指有形的物理设备,是计算机系统中实际物理装置的总称;

(2)软件是指在硬件上运行的程序和相关的数据及文档;

(3)计算机系统性能的好坏,很大程度上是由软件的效率和作用来表征的,而软件性能的发挥离不开硬件的支持。

1.4.2 软硬件的逻辑功能等价性

(1)硬件实现的往往是最基本的算数运算功能和逻辑运算功能,而其他功能大多通过软件的扩充得以实现;

(2)对于某一功能来说,既可以由硬件实现,又可以由软件实现,从用户角度来说软硬件在功能上是等价的——软/硬件逻辑功能等价性。

1.5 计算机系统的工作原理

1.5.1  “存储程序”方式

(1)“存储程序”的基本思想:

      将事先编制好的程序和原始数据送入主存储器后才能执行,一旦程序被启动执行,就无需操作人员的干预,计算机会自动逐条执行指令,知道程序执行结束。

(2)冯·诺依曼计算机的特点:

      ① 计算机硬件系统由输入设备,输出设备,存储器,运算器,控制器五大部分组成;

      ② 采用“存储程序”的工作方式;

      ③ 指令和数据以同等的地位存储在存储器中,形式上没有任何区别,但是计算机可以区分它们;(比如:一块区域存放指令,只要地址属于这块区域,那么就是取指令)

      ④ 指令和数据均用二进制代码表示

      ⑤ 指令由操作码和地址码组成,操作码指出操作类型,地址码指出操作数的地址;

      ⑥ 冯·诺依曼计算机以运算器为中心,现代计算机一般以存储器为中心;

(3) 程序执行的过程:

     根据PC取指令 —> 指令译码,PC = PC+1 —> 取操作数并执行 —> 结果输出 —> 取指令

1.5.2  高级语言程序与机器语言程序的转换

(1)计算机系统的层次结构

      ① 虚拟机器M4(高级语言机器)—— 用编译程序翻译成汇编语言程序

      ② 虚拟机器M3(汇编语言机器)—— 用汇编程序翻译成机器语言程序——运用助记符

      ③ 虚拟机器M2(操作系统机器)—— 向上提供“广义指令”(系统调用)

      ④ 传统机器M1(机器语言机器)—— 执行二进制机器指令,机器语言与汇编语言一 一对应

      ⑤ 传统机器M0( 微指令 系统 )—— 由硬件直接执行微指令。

注:

      下层是上层的基础,上层是下层的扩展。①②③是软件层面,④⑤是硬件层面。

(2)翻译程序的概念

      ① 解释程序(解释器):将源程序的一条语句翻译成对应于机器语言的语句,并且立即执行。紧接着再翻译下一句(每次执行都要翻译);

      ② 编译程序(编译器):将高级语言程序翻译成翻译成汇编语言程序后需要通过汇编程序翻译成机器语言,也可以直接通过编译程序直接翻译成机器语言程序。(强调一次性全部翻译);

      ③汇编程序(汇编器):将汇编语言程序翻译成机器语言程序。

(3)翻译程序的四个阶段(从源文件到可执行文件)

      以UNIX系统中GCC编译器程序为例:

      ① 预处理阶段:通过预处理器cpp,将 .c 源文件处理为 .i 源文件;

      ② 编译阶段:通过编辑器ccl,将 .i 源文件编译成 .s 汇编语言源程序;

      ③ 汇编阶段:通过汇编器as,将 .s汇编语言源程序打包成 .o 可重定位目标文件;

      ④ 链接阶段:通过链接器ld,将多个可重定位目标文件和标准库函数文件合并成可执行目标文件。

1.5.3  程序和指令的执行过程

二、计算机性能指标

2.1 存储器的性能指标

(1)总容量

      ① 主存储器中MAR位数反映存储单元的个数;

      ② 主存储器中MDR位数=存储字长=每个存储单元的大小;

      ③ 总容量 = 存储单元的个数 × 存储字长(bit);

举例:当MAR为32位,MDR为8位时,总容量 = 2 ^ 32 × 8 bit = 4GB;

(2)计数制

      ① 若表示存储空间、文件大小之类的计数制:bit,B,KB,MB,GB,TB

          进位:除了1B = 8 bit ,其他均为 2^10=1024,如:1TB = 1024 GB;

      ② 若表示其他性能指标:K,M,G,T,P,E,Z

          进位:10^3 = 1000;

2.2 CPU的性能指标

(1)CPU时钟周期

       机器内部主时钟脉冲信号的宽度,是CPU工作的最小工作单位;

注:

       时钟周期:以相邻状态单元间组合逻辑电路的最大延迟为基准确定;

       时钟脉冲信号:由机器脉冲源发出的脉冲信号经整形和分频后形成;

(2)CPU主频(CPU时钟频率)

       机器内部主时钟的频率,即每秒多少个时钟周期。

       对同型号计算机,主频越高,完成指令一个执行步骤所用时间越短,执行指令时间越快

       CPU主频 = 1/CPU时钟周期;

(3)CPI:执行一条指令所需的时钟周期数;

         执行一条指令耗时:CPI × CPU时钟周期;

         CPU执行时间(整个程序的耗时)= CPU时钟周期数/主频 = (指令条数*CPI)/主频

(4)IPS:每秒执行多少指令

         IPS = 主频 / 平均CPI;

(5)FLOPS:每秒执行多少次浮点运算

注:

        IPS:单位为1,KIPS单位为1K,MIPS同理类推;

        FLOPS:单位为1,KFLOPS同理类推,还有M,G,T,P,E,Z。

2.3 系统整体的性能指标

(1)吞吐量

        指系统在单位时间内处理请求的数量。取决于信息能多快输入内存,CPU能多快取指令

        系统吞吐量主要取决于主存的存取周期。

(2)响应时间

        指从用户向计算机发送一个请求,到系统对该请求做出响应并获得它所需要的结果的等待时间。包括:

        ① CPU时间(运行一个程序所花费的时间);

        ② 等待时间(用于磁盘访问、存储器访问、I/O操作、操作系统开销等时间);

(3)数据通路带宽

        数据总线一次所能并行传送信息的位数(各硬件部件通过数据总线传输数据);

三、章末总结

(1)计算机由哪几部分组成? 以哪部分为中心?

① 计算机由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及输出设备五大部分构成;

② 现代计算机通常把运算器和控制器集成在一个芯片上, 合称中央处理器。

③ 在微处理器面世之前,以运算器为中心;现代计算机已发展为以存储器为中心。

(2)主频高的CPU一定比主频低的CPU快吗? 为什么?

① 衡量 CPU 运算速度的指标有很多,不能以单独的某个指标来判断CPU 的好坏。

② CPU 的主频表示 CPU 内数字脉冲信号振荡的速度,主频和实际的运算速度存在一定的关系, 但目前还没有一个确定的公式能够定量两者的数值关系, 因为 CPU 的运算速度还要看CPU 的流水线的各方面的性能指标(架构、缓存、指令集、CPU的位数、Cache 大小等)。由于主频并不直接代表运算速度,因此在一定情况下很可能会出现主频较高的 CPU 实际运算速度较低的现象。

(3)不同级别的语言编写的程序有什么区别? 哪种语言编写的程序能被硬件直接执行?

① 机器语言和汇编语言与机器指令对应,而高级语言不与指令直接对应,具有较好的可移植性。

② 其中机器语言编写的程序可以被硬件直接执行。

(4)翻译程序、解释程序、汇编程序、编译程序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① 翻译程序有两种:

     一种是编译程序, 它将高级语言源程序一次全部翻译成目标程序, 只要源程序不变,就无须重新翻译。

     另一种是解释程序, 它将源程序的一条语句翻译成对应的机器目标代码, 并立即执行,然后翻译下一条源程序语句并执行, 直至所有源程序语句全部被翻译并执行完。所以解释程序的执行过程是翻译一句执行一句, 并且不会生成目标程序。

② 汇编程序也是一种语言翻译程序, 它把汇编语言源程序翻译为机器语言程序。

③ 编译程序与汇编程序的区别:

     若源语言是诸如C、C++、Java等“高级语言”,而目标语言是诸如汇编语言或机器语言之类的“低级语言”, 则这样的一个翻译程序称为编译程序。

     若源语言是汇编语言,而目标语言是机器语言, 则这样的一个翻译程序称为汇编程序。

(5)什么是透明性? 透明是指什么都能看见吗?

① 在计算机领域中,站在某类用户的角度,若感觉不到某个事物或属性的存在, 即“看”不到某个事物或属性,则称为“对该用户而言, 某个事物或属性是透明的”。

② 这与日常生活中的“透明”概念(公开、看得见)正好相反。

③ 例如:

     对于高级语言程序员来说, 浮点数格式、乘法指令等这些指令的格式、数据如何在运算器中运算等都是透明的;

     而对于机器语言或汇编语言程序员来说, 指令的格式、机器结构、数据格式等则不是透明的。

     在 CPU中, IR、MAR 和 MDR对各类程序员都是透明的。

(6)字、字长、机器字长、指令字长、存储字长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① 字用来表示被处理信息的单位,用来度量数据类型的宽度,如x86机器中将一个字定义为16位。

② 字长是指 CPU 内部用于整数运算的数据通路的宽度, 因此字长等于 CPU 内部用于整数运算的运算器位数和通用寄存器宽度, 它反映了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

③ 指令字长: 一个指令字中包含的二进制代码的位数。

④ 存储字长: 一个存储单元存储的二进制代码的位数。

注:

     ① 它们都必须是字节的整数倍。

     ② 指令字长一般取存储字长的整数倍,:

     若指令字长等于存储字长的2倍, 则需要2个访存周期来取出一条指令;

     若指令字长等于存储字长, 则取指令周期等于机器周期。

     ③ 早期的存储字长一般与指令字长、字长相等,因此访问一次主存储器便可取出一条指令或一个数据。随着计算机的发展,指令字长、字长都可变, 但必须都是字节的整数倍。

(7)计算机体系结构和计算机组成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① 计算机体系结构是指机器语言或汇编语言程序员所看得到的传统机器的属性, 包括指令集、数据类型、存储器寻址技术等, 大都属于抽象的属性。

② 计算机组成是指如何实现计算机体系结构所体现的属性,它包含许多对程序员来说透明的硬件细节。例如,指令系统属于结构的问题, 但指令的实现即如何取指令、分析指令、取操作数、如何运算等都属于组成的问题。因此,当两台机器的指令系统相同时, 只能认为它们具有相同的结构,至于这两台机器如何实现其指令,则完全可以不同,即可以认为它们的组成方式是不同的。

(8)基准程序执行得越快是否说明机器的性能越好?

一般情况下,基准测试程序能够反映机器性能的好坏。但是,由于基准程序中的语句存在频度的差异,因此运行结果并不能完全说明问题

  • 25
    点赞
  • 26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第一章 计算机系统概述 复习题: 1.1、 列出并简要地定义计算机的四个主要组成部分。 答:主存储器,存储数据和程序;算术逻辑单元,能处理二进制数据;控制单元,解读存储器中的指令并且使他们得到执行;输入/输出设备,由控制单元管理。 1.2、 定义处理器寄存器的两种主要类别。 答:用户可见寄存器:优先使用这些寄存器,可以使机器语言或者汇编语言的程序员减少对主存储器的访问次数。对高级语言而言,由优化编译器负责决定把哪些变量应该分配给主存储器。一些高级语言,如C语言,允许程序言建议编译器把哪些变量保存在寄存器中。 控制和状态寄存器:用以控制处理器的操作,且主要被具有特权的操作系统例程使用,以控制程序的执行。 1.3、 一般而言,一条机器指令能指定的四种不同操作是什么? 答:这些动作分为四类:处理器-寄存器:数据可以从处理器传送到存储器,或者从存储器传送到处理器。处理器-I/O:通过处理器和I/O模块间的数据传送,数据可以输出到外部设备,或者从外部设备输入数据。数据处理,处理器可以执行很多关于数据的算术操作或逻辑操作。控制:某些指令可以改变执行顺序。 1.4、 什么是中断? 答:中断:其他模块(I/O,存储器)中断处理器正常处理过程的机制。 1.5、 多中断的处理方式是什么? 答:处理多中断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是当正在处理一个中断时,禁止再发生中断。第二种方法是定义中断优先级,允许高优先级的中断打断低优先级的中断处理器的运行。 1.6、 内存层次的各个元素间的特征是什么? 答:存储器的三个重要特性是:价格,容量和访问时间。 1.7、 什么是高速缓冲存储器? 答:高速缓冲存储器是比主存小而快的存储器,用以协调主存跟处理器,作为最近储存地址的缓冲区。 1.8、 列出并简要地定义I/O操作的三种技术。 答:可编程I/O:当处理器正在执行程序并遇到与I/O相关的指令时,它给相应的I/O模块发布命令(用以执行这个指令);在进一步的动作之前,处理器处于繁忙的等待中,直到该操作已经完成。中断驱动I/O:当处理器正在执行程序并遇到与I/O相关的指令时,它给相应的I/O模块发布命令,并继续执行后续指令,直到后者完成,它将被I/O模块中断。如果它对于进程等待I/O的完成来说是不必要的,可能是由于后续指令处于相同的进程中。否则,此进程在中断之前将被挂起,其他工作将被执行。直接存储访问:DMA模块控制主存与I/O模块间的数据交换。处理器向DMA模块发送一个传送数据块的请求,(处理器)只有当整个数据块传送完毕后才会被中断。 1.9、 空间局部性和临时局部性间的区别是什么? 答:空间局部性是指最近被访问的元素的周围的元素在不久的将来可能会被访问。临时局部性(即时间局部性)是指最近被访问的元素在不久的将来可能会被再次访问。 1.10、 开发空间局部性和时间局部性的策略是什么? 答:空间局部性的开发是利用更大的缓冲块并且在存储器控制逻辑中加入预处理机制。时间局部性的开发是利用在高速缓冲存储器中保留最近使用的指令及数据,并且定义缓冲存储的优先级。 习题: 1.1、图1.3中的理想机器还有两条I/O指令: 0011 = 从I/O中载入AC 0111 = 把AC保存到I/O中 在这种情况下,12位地址标识一个特殊的外部设备。请给出以下程序的执行过程(按照图1.4的格式): 1. 从设备5中载入AC。 2. 加上存储器单元940的内容。 3. 把AC保存到设备6中。 假设从设备5中取到的下一个值为3940单元中的值为2。 答案:存储器(16进制内容):300:3005;301:5940;302:7006 步骤1:3005->IR;步骤2:3->AC 步骤3:5940->IR;步骤4:3+2=5->AC 步骤5:7006->IR:步骤6:AC->设备 6 1.2、本章中用6步来描述图1.4中的程序执行情况,请使用MAR和MBR扩充这个描述。 答案:1. a. PC中包含第一条指令的地址300,该指令的内容被送入MAR中。 b. 地址为300的指令的内容(值为十六进制数1940)被送入MBR,并且PC增1。这两个步骤是并行完成的。 c. MBR中的值被送入指令寄存器IR中。 2. a. 指令寄存器IR中的地址部分(940)被送入MAR中。 b. 地址940中的值被送入MBR中。 c. MBR中的值被送入AC中。 3. a. PC中的值(301)被送入MAR中。 b. 地址为301的指令的内容(值为十六进制数5941)被送入MBR,并且PC增1。 c. MBR中的值被送入指令寄存器IR中。 4. a. 指令寄存器IR中的地址部分(941)被送入MAR中。 b. 地址941中的值被送入MBR中。 c. AC中以前的内容和地址为941的存储单元中的内容相加,结果保存到AC中。 5. a. PC中的值(302)被送入MAR中。 b. 地址为302的指令的内容(值为十六进制数2941)被送入MBR,并且PC增1。 c. MBR中的值被送入指令寄存器IR中。 6. a. 指令寄存器IR中的地址部分(941)被送入MAR中。 b. AC中的值被送入MBR中。 c. MBR中的值被存储到地址为941的存储单元之中。 1.4、假设有一个微处理器产生一个16位的地址(例如,假设程序计数器和地址寄存器都是16位)并且具有一个16位的数据总线。 a.如果连接到一个16位存储器上,处理器能够直接访问的最大存储器地址空间为多少? b.如果连接到一个8位存储器上,处理器能够直接访问的最大存储器地址空间为多少? c.处理访问一个独立的I/O空间需要哪些结构特征? d.如果输入指令和输出指令可以表示8位I/O端口号,这个微处理器可以支持多少8位I/O端口? 答案:对于(a)和(b)两种情况,微处理器可以直接访问的最大存储器地址空间为216 = 64K bytes;唯一的区别是8位存储器每次访问传输1个字节,而16位存储器每次访问可以传输一个字节或者一个16位的字。对于(c)情况,特殊的输入和输出指令是必要的,这些指令的执行体会产生特殊的“I/O信号”(有别于“存储器信号”,这些信号由存储器类型指令的执行体产生);在最小状态下,一个附加的输出针脚将用来传输新的信号。对于(d)情况,它支持28 = 256个输入和28 = 256个输出字节端口和相同数目的16位I/O端口;在任一情况, 一个输入和一个输出端口之间的区别是通过被执行的输入输出指令所产生的不同信号来定义的。 1.5、考虑一个32位微处理器,它有一个16位外部数据总线,并由一个8MHz的输入时钟驱动。假设这个微处理器有一个总线周期,其最大持续时间等于4个输入时钟周期。请问该微处理器可以支持的最大数据传送速度为多少?外部数据总线增加到21位,或者外部时钟频率加倍,哪种措施可以更好地提高处理器性能?请叙述你的设想并解释原因。 答案:时钟周期=1/(8MHZ)=125ns 总线周期=4×125ns=500ns 每500ns传输2比特;因此传输速度=4MB/s 加倍频率可能意味着采用了新的芯片制造技术(假设每个指令都有相同的时钟周期数);加倍外部数据总线,在芯片数据总线驱动/锁存、总线控制逻辑的修改等方面手段广泛(或许更新)。在第一种方案中,内存芯片的速度要提高一倍(大约),而不能降低微处理器的速度;第二种方案中,内存的字长必须加倍,以便能发送/接受32位数量。 1.6、考虑一个计算机系统,它包含一个I/O模块,用以控制一台简单的键盘/打印机电传打字设备。CPU中包含下列寄存器,这些寄存器直接连接到系统总线上: INPR:输入寄存器,8位 OUTR:输出寄存器,8位 FGI:输入标记,1位 FGO:输出标记,1位 IEN:中断允许,1位 I/O模块控制从打字机中输入击键,并输出到打印机中去。打字机可以把一个字母数字符号编码成一个8位字,也可以把一个8位字解码成一个字母数字符号。当8位字从打字机进入输入寄存器时,输入标记被置位;当打印一个字时,输出标记被置位。 a. 描述CPU如何使用这4个寄存器实现与打字机间的输入/输出。 b. 描述通过使用IEN,如何提高执行效率? 答案:a.来源于打字机的输入储存在INPR中。只有当FGI=0时,INPR才会接收来自打字机的数据。当数据接收后,被储存在INPR里面,同时FGI置为1。CPU定期检查FGI。如果FGI=1,CPU将把INPR里面的内容传送至AC,并把FGI置为0。 当CPU需要传送数据到打字机时,它会检查FGO。如果FGO=0,CPU处于等待。如果FGO=1,CPU将把AC的内容传送至OUTER并把FGO置为0。当数字符号打印后,打字机将把FGI置为1。 b.(A)描述的过程非常浪费。速度远高于打字机的CPU必须反复不断的检查FGI和FGO。如果中断被使用,当打字机准备接收或者发送数据时,可以向CPU发出一个中断请求。IEN计数器可以由CPU设置(在程序员的控制下)。 1.7、实际上在所有包括DMA模块的系统中,DMA访问主存储器的优先级总是高于处理器访问主存储器的优先级。这是为什么? 答案:如果一个处理器在尝试着读或者写存储器时被挂起, 通常除了一点轻微的时间损耗之外没有任何危害。但是,DMA可能从或者向设备(例如磁盘或磁带)以数据流的方式接收或者传输数据并且这是不能被打断的。否则,如果DMA设备被挂起(拒绝继续访问主存),数据可能会丢失。 1.9、一台计算机包括一个CPU和一台I/O设备D,通过一条共享总线连接到主存储器M,数据总线的宽度为1个字。CPU每秒最多可执行106条指令,平均每条指令需要5个机器周期,其中3个周期需要使用存储器总线。存储器读/写操作使用1个机器周期。假设CPU正在连续不断地执行后台程序,并且需要保证95%的指令执行速度,但没有任何I/O指令。假设1个处理器周期等于1个总线周期,现在要在M和D之间传送大块数据。 a.若使用程序控制I/O,I/O每传送1个字需要CPU执行两条指令。请估计通过D的I/O数据传送的最大可能速度。 b.如果使用DMA传送,请估计传送速度。 答案:a.处理器只能分配5%的时间给I/O.所以最大的I/O指令传送速度是10e6×0.05=50000条指令/秒。因此I/O的传送速率是25000字/秒。 b.使用DMA控制时,可用的机器周期下的数量是 10e6(0.05×5+0.95×2)=2.15×10e6 如果我们假设DMA模块可以使用所有这些周期,并且忽略任何设置和状态检查时间,那么这个值就是最大的I/O传输速率。 1.10、考虑以下代码: for ( i = 0;i < 20;i++) for (j = 0;j < 10;j++) a[i] = a[i]*j a. 请举例说明代码中的空间局部性。 b. 请举例说明代码中的时间局部性。 答案:a.读取第二条指令是紧跟着读取第一条指令的。 b.在很短的间歇时间内, a[i]在循环内部被访问了十次。 1.11、请将附录1A中的式(1.1)和式(1.2)推广到n级存储器层次中。 答案:定义: Ci = 存储器层次i上每一位的存储单元平均花销 Si = 存储器层次i的规模大小 Ti = 存储器层次i上访问一个字所需时间 Hi = 一个字在不高于层次i的存储器上的概率 Bi = 把一个数据块从层次i+1的存储器上传输到层次i的存储器上所需时间 高速缓冲存储器作为是存储器层次1;主存为存储器层次2;针对所有的N层存储器层以此类推。有: Ts的引用更复杂,我们从概率论入手:所期望的值 ,由此我们可以写出: 我们需要清楚如果一个字在M1(缓存)中,那么对它的读取非常快。如果这个字在M2而不在M1中,那么数据块需要从M2传输到M1中,然后才能读取。因此,T2 = B1+T1 进一步,T3 = B2+T2 = B1+B2+T1 以此类推: 所以, 但是, 最后, 1.12、考虑一个存储器系统,它具有以下参数: Tc = 100 ns Cc = 0.01 分/位 Tm = 1200 ns Cm = 0.001 分/位 a.1MB的主存储器价格为多少? b.使用高速缓冲存储器技术,1MB的主存储器价格为多少? c.如果有效存取时间比高速缓冲存储器存取时间多10% ,命中率H为多少? 答案:a.价格 = Cm×8×106 = 8×103 ¢ = $80 b.价格 = Cc×8×106 = 8×104 ¢ = $800 c.由等式1.1知:1.1×T1 = T1+(1-H)T2 (0.1)(100) = (1-H)(1200) H=1190/1200 1.13、一台计算机包括包括高速缓冲存储器、主存储器和一个用做虚拟存储器的磁盘。如果要存取的字在高速缓冲存储器中,存取它需要20ns;如果该字在主存储器中而不在高速缓冲存储器中,把它载入高速缓冲存储器需要60ns(包括最初检查高速缓冲存储器的时间),然后再重新开始存取;如果该字不在主存储器中,从磁盘中取到内存需要12ms,接着复制到高速缓冲存储器中还需要60ns,再重新开始存取。高速缓冲存储器的命中率为0.9,主存储器的命中率为0.6,则该系统中存取一个字的平均存取时间是多少(单位为ns)? 答案:有三种情况需要考虑: 字所在的位置 概率 访问所需时间(ns) 在缓存中 0.9 20 不在缓存,在主存中 (0.1)(0.6)= 0.06 60+20 = 80 不在缓存也不在主存中 (0.1)(0.4)= 0.04 12ms+60+20 = 12,000,080 所以平均访问时间是: Avg = (0.9)(20) + (0.06)(80) + (0.04)(12000080) = 480026 ns 1.14、假设处理器使用一个栈来管理过程调用和返回。请问可以取消程序计数器而用栈指针代替吗? 答案:如果栈只用于保存返回地址。或者如果栈也用于传递参数,这种方案只有当栈作为传递参数的控制单元而非机器指令时才成立。这两种情况下可以取消程序计数器而用栈指针代替。在后者情况中,处理器同时需要一个参数和指向栈顶部的程序计数器。
第1章 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  1.1 计算机网络的产生与发展  1.2 计算机网络概述  1.2.1 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  1.2.2 通信子网和资源子网  1.3 计算机网络的功能  1.4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和拓扑结构  1.4.1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1.4.2 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  1.5 计算机网络的应用  小结  习题1  第2章 数据通信技术  2.1 数据通信的基本概念  2.1.1 信息、数据与信号  2.1.2 模拟信号与数字信号  2.1.3 基带信号与宽带信号  2.1.4 信道及信道的分类  2.1.5 数据通信的技术指标  2.1.6 通信方式  2.2 传输介质的主要特性和应用  2.2.1 传输介质的主要类型  2.2.2 双绞线  2.2.3 同轴电缆  2.2.4 光纤  2.2.5 双绞线、同轴电缆与光纤的性能比较  2.3 无线与卫星通信技术  2.3.1 电磁波谱  2.3.2 无线通信  2.3.3 微波通信  2.3.4 卫星通信  2.4 数据交换技术  2.4.1 电路交换  2.4.2 存储转发交换  2.5 数据传输技术  2.5.1 基带传输技术  2.5.2 频带传输技术  2.5.3 多路复用技术  2.6 数据编码技术  2.6.1 数据编码的类型  2.6.2 数字数据的模拟信号编码  2.6.3 数字数据的数字信号编码  2.6.4 脉冲编码调制  2.7 差错控制技术  2.7.1 差错产生的原因与差错类型  2.7.2 误码率的定义  2.7.3 差错的控制  小结  习题2  第3章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与协议  3.1 网络体系结构与协议概述  3.1.1 网络体系结构的概念  3.1.2 网络协议的概念  3.1.3 网络协议的分层  3.1.4 其他相关概念  3.2 OSI参考模型  3.2.1 OSI参考模型的概念  3.2.2 OSI参考模型各层的功能  3.2.3 OSI参考模型中的数据传输过程  3.3 TCP/IP参考模型  3.3.1 TCP/IP概述  3.3.2 TCP/IP参考模型各层的功能  3.4 OSI参考模型与TCP/IP参考模型  3.4.1 两种模型的比较  3.4.2 OSI参考模型的缺点  3.4.3 TCP/IP参考模型的缺点  3.4.4 网络参考模型的建议  小结  习题3  第4章 局域网  4.1 局域网概述  4.2 局域网的特点及其基本组成  4.3 局域网的主要技术  4.3.1 局域网的传输介质  4.3.2 局域网的拓扑结构  4.3.3 介质访问控制方法  4.4 局域网体系结构与IEEE 802标准  4.4.1 局域网参考模型  4.4.2 IEEE 802局域网标准  4.5 局域网组网技术  4.5.1 传统以太网  4.5.2 IBM令牌环网  4.5.3 交换式以太网  4.6 快速网络技术  4.6.1 快速以太网组网技术  4.6.2 吉比特以太网组网技术  4.6.3 ATM技术  4.7 VLAN  4.7.1 VLAN概述  4.7.2 VLAN的组网方法  4.8 WLAN  4.8.1 WLAN概述  4.8.2 WLAN的实现  4.8.3 WLAN组网实例——家庭无线局域网的组建  小结  习题4  第5章 广域网接入技术  5.1 广域网概述  5.2 常见的广域网接入技术  5.2.1 数字数据网(DDN)  5.2.2 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  5.2.3 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B-ISDN)  5.2.4 分组交换数据网(PSDN)  5.2.5 帧中继(Frame Relay)  5.2.6 数字用户线路xDSL  小结  习题5  第6章 网络互联技术  6.1 网络互联的基本概念  6.1.1 网络互联概述  6.1.2 网络互联的要求  6.2 网络互联的类型和层次  6.2.1 网络互联的类型  6.2.2 网络互联的层次  6.3 典型网络互连设备  6.3.1 中继器  6.3.2 网桥  6.3.3 网关  6.3.4 路由器  6.4 路由协议  6.4.1 路由信息协议(RIP)  6.4.2 内部路由协议(OSPF)  6.4.3 外部路由协议(BGP)  6.5 路由器的基本配置  6.5.1 路由器的接口  6.5.2 路由器的配置方法  小结  习题6  第7章 Internet基础知识  7.1 Internet的产生和发展  7.1.1 ARPANET的诞生  7.1.2 NSFNET的建立  7.1.3 全球范围Internet的形成与发展  7.2 Internet概述  7.2.1 Internet的基本概念  7.2.2 Internet的特点  7.3 Internet的主要功能与服务  7.3.1 Internet的主要功能  7.3.2 Internet的主要服务  7.4 Internet的结构  7.4.1 Internet的物理结构  7.4.2 Internet协议结构与TCP/IP  7.4.3 客户机/服务器的工作模式  7.5 Internet地址结构  7.5.1 IP地址概述  7.5.2 IP地址的组成与分类  7.5.3 特殊类型的IP地址  7.5.4 IP地址和物理地址的转换  7.6 子网和子网掩码  7.6.1 子网  7.6.2 子网掩码  7.6.3 A类、B类、C类IP地址的标准子网掩码  7.6.4 子网掩码的确定  7.7 域名系统  7.7.1 域名系统的层次命名机构  7.7.2 域名的表示方式  7.7.3 域名服务器和域名的解析过程  7.8 IPv4的应用极其局限性  7.8.1 什么是IPv4  7.8.2 IPv4的应用  7.8.3 IPv4的局限性  7.9 IPv6简介  7.9.1 IPv6的发展历史  7.9.2 IPv4的缺点及IPv6的技术新特性  7.9.3 IPv4与IPv6的共存局面  7.9.4 从IPv4过渡到IPv6的方案  7.9.5 IPv6的应用前景  小结  习题7  第8章 Internet接入技术  8.1 Internet接入概述  8.1.1 接入到Internet的主要方式  8.1.2 ISP  8.2 电话拨号接入Internet  8.2.1 SLIP/PPP概述  8.2.2 Winsock概述  8.3 局域网接入Internet  8.4 ADSL接入技术  8.4.1 ADSL概述  8.4.2 ADSL的主要特点  8.4.3 ADSL的安装  8.4.4 PPP与PPPoE  8.5 Cable Modem接入技术  8.5.1 CATV和HFC  8.5.2 Cable Modem概述  8.5.3 Cable Modem的主要特点  8.6 光纤接入技术  8.6.1 光纤接入技术概述  8.6.2 光纤接入的主要特点  8.7 无线接入技术  8.7.1 无线接入概述  8.7.2 WAP简介  8.7.3 当今流行的无线接入技术  8.8 连通测试  小结  习题8  第9章 Internet的应用  9.1 Internet应用于家庭  9.1.1 家庭用户连入Internet  9.1.2 使用浏览器浏览Internet  9.1.3 家庭娱乐  9.2 Internet应用于电子商务  9.2.1 电子商务及其起源  9.2.2 电子商务的特点  9.2.3 电子商务的内容  9.3 Internet应用所带来的社会问题  9.4 Internet应用的发展趋势与研究热点  小结  习题9  第10章 移动IP与下一代Internet  10.1 移动IP技术  10.1.1 移动IP技术的概念  10.1.2 与移动IP技术相关的几个重要术语  10.1.3 移动IP的工作原理  10.1.4 移动IP技术发展的3个阶段  10.2 第三代Internet与中国  10.2.1 什么是第三代Internet  10.2.2 第三代Internet的主要特点  10.2.3 中国的下一代互联网  小结  习题10  第11章 网络操作系统  11.1 网络操作系统概述  11.1.1 网络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  11.1.2 网络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  11.1.3 网络操作系统的发展  11.2 Windows NT Server操作系统  11.2.1 Windows NT Server 的发展  11.2.2 Windows NT Server的特点  11.3 Windows 2000 Server操作系统  11.3.1 Windows 2000 Server简介  11.3.2 Windows 2000 Server的特点  11.4 Windows Server 2003操作系统  11.4.1 Windows Server 2003简介  11.4.2 Windows Server 2003的特点  11.5 NetWare操作系统  11.5.1 NetWare操作系统的发展与组成  11.5.2 NetWare操作系统的特点  11.6 UNIX操作系统  11.6.1 UNIX操作系统的发展  11.6.2 UNIX操作系统的特点  11.7 Linux操作系统  11.7.1 Linux操作系统的发展  11.7.2 Linux操作系统的特点  小结  习题11  第12章 网络安全  12.1 网络安全的现状与重要性  12.2 防火墙技术  12.2.1 防火墙的基本概念  12.2.2 防火墙的主要类型  12.2.3 防火墙的主要产品  12.3 网络加密技术  12.3.1 网络加密的主要方式  12.3.2 网络加密算法  12.4 数字证书和数字签名  12.4.1 电子商务安全的现状  12.4.2 数字证书  12.4.3 数字签名  12.5 入侵检测技术  12.5.1 入侵检测的基本概念  12.5.2 入侵检测的分类  12.6 网络防病毒技术  12.6.1 计算机病毒  12.6.2 网络病毒的危害及感染网络病毒的主要原因  12.6.3 网络防病毒软件的应用  12.6.4 网络工作站防病毒的方法  12.7 网络安全技术的发展前景  12.7.1 网络加密技术的发展前景  12.7.2 入侵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  12.7.3 IDS的应用前景  小结  习题12  第13章 网络管理  13.1 网络管理概述  13.1.1 网络管理的基本概念  13.1.2 网络管理体系结构  13.2 网络管理的功能  13.3 MIB  13.3.1 MIB的结构形式  13.3.2 MIB的访问方式  13.4 SNMP  13.4.1 SNMP的发展  13.4.2 SNMP的设计目标  13.4.3 SNMP的工作机制  13.5 网络管理工具  13.5.1 HP Open View  13.5.2 IBM TME 10 NetView  13.5.3 Cisco Works 2000  13.5.4 3Com Transcend  13.6 网络管理技术的发展趋势  小结  习题13  第14章 网络实验  14.1 实验1 理解网络的基本要素  14.2 实验2 双绞线的制作与应用  14.3 实验3 使用“超级终端”进行串行通信  14.4 实验4 网络连接性能的测试  14.5 实验5 组建一个小型对等网  14.6 实验6 WWW服务  14.7 实验7 使用电子邮件  14.8 实验8 DHCP服务器的安装与配置  14.9 实验9 DNS服务器的安装与配置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