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2信息编码与数据表示;数制及其转换方法;算术运算和逻辑运算的过程
1.3了解计算机的主要硬件组件,如CPU、内存、硬盘、主板等,以及它们的基本功能
1.4音频、动画、图像、视频等多媒体技术原理和基本概念,媒体的数字化过程及主流压缩技术标准
1.5理解操作系统的定义、功能和分类,如Windows、Linux和Mac等
1.6了解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发展趋势,了解和掌握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移动网络、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的基础知识
一、操作系统安全、网络通信安全、物理与环境安全、网络安全等级保护、Web安全和数据安全等相关概念与技术
一、Windows10的特点,Windows10的运行环境及安装与维护
三、理解操作系统的基本原理及组成结构、基本概念、特征、性能和用途
四、掌握进程控制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处理机调度和死锁基本原理和方法
七、多媒体的管理及使用,掌握存储器和虚拟存储器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一、Word2016的功能;Word2016的启动方法和工作窗口
四、设置字体和段落格式等文档排版的基本知识与操作;表格的基本操作;图形及图文混排的基本知识与操作
五、文档的分栏、分页和分节等操作,文档页眉、页脚等页面设置;多窗口和多文档的编辑以及文档视图的使用
一、Excel2016的基本功能;Excel2016的启动方法和工作窗口
四、数据的排序、筛选、对比、分类汇总、合并计算和数据有效性等操作
一、创建和管理演示文稿;插入幻灯片并设置格式;修改幻灯片、讲义和备注;排序和组织幻灯片;更改演示文稿选项和视图;配置演示文稿以进行打印;配置和演示幻灯片放映
三、插入表格并设置格式;插入图表并设置格式;插入SmartArt图形并设置格式;插入和管理媒体
四、应用幻灯片切换;设置幻灯片内容动画效果;为过渡和动画设置计时
二、C程序结构:选择结构(if语句、switch语句)、循环结构(for循环、while循环、do-while循环)、模块设计(函数的定义与调用、递归函数)
一、数据库、数据库技术、数据库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概念;数据库系统的体系结构
五、数据库的完整性与安全性,事务管理、并发控制、故障恢复,数据库的备份与恢复
七、数据库应用开发工具,常见数据库系统产品的名称、特点,Microsoft SQL Server数据库的使用
一、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计算机网络的功能、应用、拓扑结构及分类;网络的层次体系结构和网络协议;网络标准化
二、物理层,数据通信的理论基础,物理传输媒体、编码与传输技术及传输系统
五、网络层,数据交换方式,路由选择与拥塞控制算法,常见高速网络技术网络层协议
八、网络安全与网络管理,数据加密技术、认证技术、防火墙技术、常见网络管理协议
九、Internet原理与接入技术,TCP/IP协议族,DNS域名系统,WWW技术;Internet连接与服务;WWW概念与浏览器的使用;电子邮件的使用和协议
第一部分计算机科学技术基础
第一章计算机及其应用基础知识
1.1计算机的特点、分类及其应用
1.1.1计算机的特点
(1)运算速度快:最显著特征,是计算机主要性能指标,采用单位时间内执行指令的平均条数衡量,用MIPS作计量单位;
(2)计算精度高:通过二进制和多级运算,精度可达小数点后数百万位。
(3)存储能力强:存储容量大,存储时间长,内存(RAM)和外存(硬盘、云存储)支持海量数据长期保存。
(4)通用性高:计算机能够处理负责的算术问题和逻辑问题;
(5)自动化程度高:计算机采用存储程序的方式,即将待处理的数据以及处理该数据的程序事先存入计算机内存,在程序控制下,计算机可以自动完成预定的全部处理任务,不需要人工干预。
1.1.2计算机的分类
(1)按用途及其使用范围分类
1.通用计算机:为解决各类问题而设计(科学、工程计算,数据处理等)。
2.专用计算机:为某种特定目的而设计(数控机床、银行存款等)。
注:专用计算机针对性强,效率高,结构比通用计算机简单。
(2)按规模和处理能力分类
巨型计算机、大型计算机、小型机/中型计算机、微型计算机等。
(3)按工作原理分类
1.数字计算机:处理离散数据(主流类型)。
2.模拟计算机:处理连续物理量(如早期气象模拟)。
3.混合计算机:结合数字与模拟技术(如医疗监护仪)。
(4)按应用场景分类
服务器、工作站、终端设备等。
(5)按照所能传输和处理的二进制位分类(8位机、16位机、32位机、64位机)
1.1.3计算机的应用
(1)科学计算
天气预报、核能模拟、航天轨道计算等。计算机诞生初期,主要用于科学计算。科学计算的特点是计算工作量大,数值变化范围大。
(2)信息处理
指的是对数据进行收集、整理、统计、分析、存储、传输等处理。如办公自动化(OA)、图书管理等。
(3)计算机辅助系统
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设计人员利用计算机进行设计,减少工作量,提高设计质量和速度;
计算机辅助制造(CAM):利用计算机进行产品生产控制和管理,提高质量,降低成本,缩短生产周期;
计算机辅助教学(CAI):利用计算机及来辅助完成教学计划或者某个实验过程,直观形象展现教学内容;
计算机辅助测试(CAT):利用计算机进行大量复杂的测试工作;
(4)过程检测与控制
利用计算机对机器的运行过程进行状态监测并实施自动控制;
(5)多媒体应用
利用计算机将文本、图形、音视频等媒体综合并城建在交互式页面上,使计算机展现不同媒体形态;
(6)计算机网络
计算机网络是为了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交互和分布式处理,利用同行设备和线路将地理位置不同、功能独立的多台计算机互连起来构成的系统。
(7)人工智能
计算机模拟人类某些智能行为的技术和应用。目前还在发展阶段。
1.2信息编码与数据表示;数制及其转换方法;算术运算和逻辑运算的过程
1.2.1信息编码与数据表示
1.2.2数制及其转换方法
1.2.3算术运算和逻辑运算的过程
1.3了解计算机的主要硬件组件,如CPU、内存、硬盘、主板等,以及它们的基本功能
1.3.1 CPU
1.3.2 内存
1.3.3 硬盘
1.3.4 主板
1.4音频、动画、图像、视频等多媒体技术原理和基本概念,媒体的数字化过程及主流压缩技术标准
1.4.1多媒体基础原理及基本概念
(1)媒体的定义及分类
媒体是信息表示和传播的载体。一指媒介——存储信息的实体,二指传递信息的载体;
媒体分为感觉媒体(多媒体技术)、表示媒体(信息编码方式)、表现媒体(输入输出设备)、存储媒体(存储硬件)、传输媒体(光缆电缆——链路层)
(2)多媒体技术的定义
多媒体技术是指计算机交互式综合处理多种媒体信息(文本、图像等),使多种信息建立逻辑连接,集成为一个具有交互性的系统。
实质(简介):多媒体技术就是计算机综合处理声、文、图信息的技术。
(3)多媒体技术的主要特征
1.集成性:包括媒体信息(声、文、图信息)的集成和表现媒体设备(相机、音响等)的集成;
2.实时性:在多媒体系统中,声、文、图信息的传递是强实时性的;
3.交互性:区别于传统电器的主要特征,多媒体计算机具有交互性;
(4)媒体的数字化过程
采样——量化——编码——公式计算。
1.4.2音频技术原理及概念
(1)音频技术原理
音频技术涉及声音的采集、处理、存储和播放。在计算机中通过数字化处理,将声音变为数字音频(即将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以便于进行存储和传输)。
(2)音频基本概念
1.音量:人耳对声音大小强弱的主观感受(振幅的大小);
2.音调:人耳对声音高低的感觉(声波的频率);
3.音色:区分不同声音的特性(声波的波形);
4.采样:在特定时刻对模拟信号进行测量并记录数据的过程;
5.采样频率:每秒采集的声音声音样本数(Hz);
(3)音频格式
WAV:无损格式,文件大,用于专业音频处理。
MP3:有损压缩,高压缩比,广泛用于音乐。
AAC:效率高于MP3,流媒体常用(如YouTube)。
MIDI:记录音符指令,文件极小,适合电子乐器。
1.4.3动画技术原理及概念
(1)动画技术原理
动画是指采用图形与图像的处理技术,借助于编程或软件生成一系列的图像画面。
二维动画主要通过手绘或软件绘制平面图像
三维动画主要通过三维建模和渲染技术创建立体效果。
(2)动画基本概念
1.帧:动画的基本单位,连续画面中的单幅静态画面称为一帧。
2.关键帧:角色或物体运动变化中关键动作所处的那一帧。
3.补间动画:在两个关键帧之间由计算机自动运算而得到的一系列插补帧,从而实现图画的运动或变化。
1.4.4图像技术原理及概念
(1)图像技术原理
图像技术涉及图像的采集、处理、存储和显示。
图像以像素为基本单位,每个像素的颜色通过RCB(红、绿、蓝)三原色进行编码。
(2)图像基本概念
1.分辨率:通常以两个数字表示,如800x600、1920x1080,这两个数字分别代表图像的水平像素数量和垂直像素数量。分辨率越高,图像越清晰。
2.颜色深度(色彩位数):指储存1像素的颜色所用的位数。若颜色深度是n位,则有2n种颜色选择。
1.4.5视频技术原理及概念
(1)视频技术原理
视频是由一系列连续播放的图像帧组成的动态影像。视频技术涉及视频的采集、编辑、压缩、编码和播放等多个环节。
(2)视频基本概念——帧频:也称帧率,是指每秒播放的图像帧数,单位通常为ps(帧每秒)。
1.4.6媒体的数字化过程
(1)音频数字化
1. 采样(Sampling):按固定时间间隔采集模拟信号的振幅值,每秒采集次数为采样率(单位:Hz)。
2. 量化(Quantization):将连续采样值转为离散数值(二进制)。
3. 编码(Encoding):将量化后的数值转换为二进制数据流。(如PCM编码)。
4. 公式:音频文件大小=采样率×量化位数×声道数×时间/8(单位:字节)。
示例:44.1kHz、16位、双声道、1分钟音频文件大小=(44100×16×2×60)/8=10.1MB
(2)图像数字化
1. 采样:将图像划分为像素网格(分辨率,如1920×1080)。
2. 量化:为每个像素分配颜色值(颜色深度,如24位真彩色)。
3. 编码:存储像素颜色信息(如RGB或CMYK模型)。
4. 计算公式:图像文件大小(字节)=(宽度×高度×颜色深度)/8
示例:1024×768分辨率、24位颜色深度的图像大小=1024×768×24=2.25MB
(3)视频数字化
1. 帧采样:按帧率(FPS)采集连续图像(如24fps)。
2. 量化与编码:每帧图像单独处理,叠加时间轴形成视频流。
1.4.7主流压缩技术标准
(1)压缩技术分为 无损压缩 和 有损压缩,核心目标是减少数据量,同时保证质量。
(2)压缩标准
压缩标准 | 标准 | 类型 | 特点 | 应用场景 |
音频 | MP3 | 有损 | 高压缩比,牺牲高频细节 | 音乐存储、流媒体 |
AAC | 有损 | 效率高于MP3,支持多声道 | 苹果设备、YouTube | |
FLAC | 无损 | 保留原始音质,压缩率较低 | 专业音频存档 | |
图像 | JPEG | 有损 | 基于DCT变换,适合照片 | 网页图片、摄影 |
PNG | 无损 | 支持透明度,适合图标 | 网页设计、图形编辑 | |
GIF | 无损 | 支持256色和动画 | 简单动图、表情包 | |
视频 | JPEG | 有损 | 基于DCT变换,适合照片 | 网页图片、摄影 |
PNG | 无损 | 支持透明度,适合图标 | 网页设计、图形编辑 | |
GIF | 无损 | 支持256色和动画 | 简单动图、表情包 |
(3)压缩算法原理
熵编码:消除数据冗余(如Huffman编码)。
变换编码:将数据转换到频域压缩(如DCT用于JPEG)。
预测编码:利用相邻数据相关性(如MPEG帧间压缩)。
1.5理解操作系统的定义、功能和分类,如Windows、Linux和Mac等
1.5.1操作系统的定义
操作系统(OS)是计算机系统中的一种软件,是具有特定功能的程序模块的集合,能够有效地管理计算机系统的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合理地组织工作流程,并向用户提供服务,使用户方便地使用计算机,使整个计算机系统能够高效的运行。
操作系统既是计算机系统资源的管理者,又是用户与计算机硬件系统之间的接口。
1.5.2操作系统的功能
(1)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系统资源的管理者
功能 | 描述 | 示例 |
处理器管理 | 即对进程的管理,体现操作系统的并发性。 | 进程控制、进程同步、进程通信、死锁处理、处理机调度等 |
存储管理 | 为多道处理程序的运行提供良好的环境。 | 内存分配与回收、地址映射、内存保护与共享、内存扩充等 |
设备管理 | 完成用户的I/O请求,方便用户使用硬件设备 | 缓冲管理、设备分配、设备处理和虚拟设备等 |
文件管理 | 组织存储数据,提供文件创建、删除、读写等操作。 | 文件存储空间管理、目录管理、文件读写管理与保护 |
(2)操作系统是用户与计算机硬件系统之间的接口
1.命令接口
① 联机(交互式)命令接口:用户输入指令,操作系统执行,不断循环,每次只能输入一个指令。
② 脱机(批处理)命令接口:由一组事先编辑好的作业控制命令组成,用户无法干涉。
2.程序接口
由一组系统调用(广义指令)组成。用户通过在程序中使用这些程序调用来请求操作系统为其提供服务。当前最流行的是图形用户界面(图形接口GUI)。
(3)操作系统实现了对计算机资源的扩充
没有任何软件支持的计算机称为裸机。操作系统所提供的资源管理功能和方便用户的各种服务功能,将裸机改造成功能更强、使用更方便的扩充机/虚拟机。
1.5.3操作系统的分类
(1)按照运行模式(操作系统的发展历程)
1.未配置操作系统的计算机:
①人工操作方式:采用人工操作的方式直接使用计算机硬件,缺点是用户独占全机且CPU等待人工操作,存在高速的CPU和低速的I/O设备之间速度不匹配的问题。
②脱机输入/输出方式:在外围机的控制下,将程序和数据存入磁带,使用时输入/输出。
2.批处理系统:
①单道批处理系统:成批的处理作业,并且始终只有一道作业在内存中。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系统吞吐量。
②多道批处理系统:引入多道程序设计技术,将用户提交的作业存放在内存上,并排成一个后备队列,之后按照某种调度算法,作业调度程序在后备队列中选择若干个作业调入内存,这些调入内存的作业可以共享CPU和系统中的资源。
多道批处理系统系统资源利用率高,系统吞吐量大;但平均周转时间长,无交互能力。特点是多道、宏观上并行、微观上串行。
3.分时系统:分时系统指的是一台主机上连接若干个配有显示屏和键盘的终端,并由此组成的系统。
分时系统允许若干个用户同时通过自己的终端以交互的方式使用主机,
分时系统的特征:①多路性:也叫同时性,即允许多个终端用户同时使用一台计算机;
②交互性:用户通过终端采用人机对话的方式直接控制程序运行;
③独立性:系统中多个用户可以彼此独立的进行操作,互不干扰;
④及时性:用户请求能在很短时间内获得响应;
4.实时操作系统:指的是能够及时响应外部事件的请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相应的处理,并且控制所有实时任务协调统一地运行的系统。将时间作为关键参数。
硬实时系统:某个动作必须绝对地在规定的时间/时间范围内发生,如飞行发射系统等;
软实时系统:能够偶尔违反时间规定且不会引起任何永久性损害,如订餐系统等;
- 网络操作系统:
网络操作系统将计算机网络中的各台计算机有机地结合起来,提供一种统一、经济而有效的使用各台计算机的方法,实现各台计算机之间数据的互相传送。
网络操作系统最主要的特点是网络中各种资源的共享及各台计算机之间的通信。
- 分布式计算机系统
分布式计算机系统是由多台计算机组成并满足下列条件的系统:
①系统中任意两台计算机通过通信方式交换信息;系统中的每台计算机都具有同等的地位,即没有主机也没有从机;
②每台计算机上的资源为所有用户共享;
③系统中的任意台计算机都可以构成一个子系统,并且还能重构;
④任何工作都可以分布在几台计算机上,由它们并行工作、协同完成。
用于管理分布式计算机系统的操作系统称为分布式计算机系统。主要特点是分布性和并行性
Tip:分布式操作系统与网络操作系统的本质不同是,分布式操作系统中的若干计算机相互协同完成同一任务。
- 个人计算机操作系统
目前使用做广泛的操作系统,广泛应用于文字处理、电子表格、游戏中。
(2)按照应用场景
类型 | 特点 | 典型系统 |
桌面操作系统 | 面向个人用户,强调易用性和图形界面。 | Windows、macOS |
服务器操作系统 | 支持高并发、高稳定性,提供网络服务(如Web服务器、数据库)。 | Linux(CentOS)、WindowsServer |
移动操作系统 | 针对移动设备优化,支持触控和低功耗。 | Android(基于Linux)、iOS |
嵌入式操作系统 | 资源占用小,专用于特定设备(如智能家电、车载系统)。 | FreeRTOS、嵌入式Linux |
(3)主流操作系统对比
系统 | 内核类型 | 特点 | 适用场景 |
Windows | 混合内核 | 用户友好、软件生态丰富,闭源,兼容性强。 | 个人办公、游戏、企业应用 |
Linux | 宏内核 | 开源、高定制性、稳定性强,多用于服务器和开发环境。 | 服务器、云计算、嵌入式开发 |
macOS | 混合内核(XNU) | 闭源,界面美观,软硬件深度整合(Apple生态),适合创意设计。 | 设计、音视频处理、编程 |
1.6了解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发展趋势,了解和掌握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移动网络、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的基础知识
1.6.1 云计算技术
(1)云计算技术的定义
云计算是基于互联网的相关服务的增加、使用和支付模式,涉及通过互联网那个老提供动态易扩展且经常是虚拟化的资源。
1. 狭义云计算:指IT基础设施的交付和使用模式,即通过网络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资源;
2. 广义云计算:指服务的交付和使用模式,即通过网络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资源。
(2)云计算技术的架构(服务模型)
1. IaaS服务模型(基础设施即服务模型)
将IT基础设施作为服务通过网络对外提供。将数据中心的计算/存储资源虚拟化,以灵活划分资源,用户可以通过互联网从计算机基础设施获得服务。使得小型企业也可以拥有大型企业才具有的基础设施。
2. PaaS服务模型(平台即服务模型)
将开发环境作为服务通过网络对外提供。开发者在此基础上创建自己的应用程序,并在服务提供商的基础架构上运行,然后通过网络从服务提供商的服务器上传递给用户。
3. SaaS服务模型(软件即服务模型)
直接面对软件用户,通过浏览器将应用程序作为服务提供给用户。用户可以自主定制、配置、组装和测试软件系统各模块,从而得到满足用户需求的软件系统。
(3)云计算技术的特点
1. 安全——云计算提供了安全可靠的数据存储中心,不用担心数据丢失、病毒入侵等问题;
2. 方便——云计算对用户端的设备要求很低,使用方便;
3. 共享——云计算可以实现不同设备间的数据和应用共享;
4. 可拓展——云计算可扩展性强,发展前景良好;
5. IaaS满足企业不同需求,大企业倾向架构私有云。
(4)云计算的关键技术
按需部署是云计算的核心。解决按需部署问题,需要结合虚拟化技术,高性能存储技术等技术为基础。
1. 虚拟化技术:是实现云计算最重要的技术基础,是将各种计算机存储资源充分整合和高效利用的关键技术。
2. 云存储技术:云存储技术是通过集群应用、网络技术或分布式文件系统等功能,将网络中大量不同类型的存储设备通过应用软件集合起来协同工作,共同对外提供数据存储和业务访问功能。
3. 负载均衡器:分配流量至多台服务器
4. 弹性伸缩组:根据负载自动增减实例(按需付费,避免资源浪费)
5. 安全技术:解决虚拟化、数据集中、云平台可用性、云平台抵御入侵、法律等安全问题。
6. 资源监控:提供对系统资源的实时监控,并为子系统提供系统性能信息,便于更好完成系统资源分配。
7. 自动部署:通过自动安装和部署,将计算机资源(硬软件、网络、存储)从原始状态转变为可用状态。
(5)云成本的计算:
总成本 = 实例单价 × 运行时间 + 存储费用 + 流量费用
1.6.2 物联网技术
(1)物联网基础概念
1. 物联网(IOT)是一个基于物联网、传统电信网等信息载体的网络,通过物联网可以让所有能够被独立寻址的普通物理对象实现互联互通。
2. 物联网主要实现物品与物品(T2T)、人与物品(H2T)、人与人(H2H)之间的互连,H2T指的是人利用通用装置与物品进行连接,从而简化物品连接;H2H指的是人与人之间不依赖计算机而进行的互连。
3. 与传统互联网相比,物联网具有以下特征:
① 物联网是各种感知技术的广泛应用;
② 物联网是一种建立在互联网上的泛在网络;
③ 物联网具有只能处理的能力,能够对物体实施智能控制。
(2)物联网的技术架构
1. 感知层:
感知层是由各种传感器以及传感器网关构成的,包括速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RFID(射频识别)标签与读写器等感知终端。感知层是物联网识别物体、采集信息的来源。适用于短距离通信(蓝牙等)
2. 网络层:
网络层是由各种私有网络、互联网、有线与无线通信网、网络管理系统和云计算平台等构成的,负责传递并处理感知层获取的信息。适用于长距离传输数据(WiFi、移动通信等)。
3. 应用层:
是物联网和用户的接口,与行业需求紧密结合,实现物联网智能应用。基于HTTP等协议与云端交互。
4.平台层:
是物联网数据处理和应用支撑的核心,负责对感知层采集的数据进行存储、分析、处理,并为应用层提供各种服务和接口。
(3)物联网的关键技术
1. 传感技术
传感技术是计算机应用中的关键技术。传感器能够感受被测量的信息,并将其转换成电信号或其他形式信号输出,具有高精度、高灵敏度、高可靠性、低功耗、微型化等特点。
2. RFID技术
RFID 是一种无线通信技术,可通过无线电信号识别特定目标并读写相关数据,而无需识别系统与特定目标之间建立机械或光学接触。
3. 嵌入式系统技术
嵌入式系统技术是将计算机软硬件、传感技术、集成电路技术、电子应用技术等综合在一起的复杂技术。
4. 其他技术
① 无线通信技术——移动通信技术(4/5G)和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WiFi、蓝牙等);
② 云计算技术——数据存储和处理、资源共享和弹性扩展、应用部署和管理;
③ 大数据技术——数据挖掘和分析、预测和预警、智能决策;
④ 人工智能技术——智能感知和识别、智能控制和决策、故障诊断和预测维护;
1.6.3 大数据技术
(1)大数据的定义
大数据,指的是无法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进行捕捉、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它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
大数据就是规模巨大、类型多样且增长速度快的数据。
(2)大数据的特点
1. Volume:数据规模大。数据量巨大是大数据最直观的特点、首要特征、基本属性。
2. Variety:数据类型多。大数据类型丰富多样,涵盖结构化数据、半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
① 结构化数据:由二维表来逻辑表达和实现,严格遵循数据格式和长度规范,由关系数据库存储管理。
② 半结构化数据:自描述性的数据,包括相关标记,数据的结构与内容混合在一起,如XML、JSON。
③ 非结构化数据:没有固定的数据结构,通常保存不同类型的文件。如:文本、图片、音视频等。
3. Velocity:处理速度快。大数据的产生和流动速度极快。
4. Value:价值密度低。价值密度高低与数据总量大小成反比。大数据有巨大价值,但价值密度较低。
(3) 大数据关键技术
1. 数据采集技术——传感器技术(获取物理世界信息)、网络爬虫技术(从网页提取数据);
2. 数据存储技术——分布式文件系统(HDFS)、NoSQL数据库(非关系型数据库);
3. 数据处理技术——MapReduce计算模型(用于大数据并行处理)、Spark计算框架(大数据处理框架);
4. 数据分析与挖掘技术——数据挖掘技术(分类算法、聚类算法、关联规则挖掘算法)、机器学习技术。
5. 数据可视化技术——将复杂的数据用直观简单的形式展示出来,便于理解数据。
(4 )大数据的处理分析工具
1. Hadoop:一个能够对海量数据以可靠、高效、可伸缩的方式进行分布式处理的软件框架。
① HDFS:分布式文件系统,用于分布式存储和管理海量数据。具有高容错性、高吞吐量等优点。
② MapReduce:是一种分布式计算框架。Map(映射)负责打散数据,Reduce(化简)负责聚集数据。
③ Common:用于为其他模块提供一系列文件系统和文件包。
④ HBase:基于HDFS,输一个开源的,给予列存储模型的分布式数据库。
⑤ Yarn:是Hadoop集群的资源管理系统,为上层应用程序提供统一的资源管理和调度。
⑥ Hive:基于Hadoop的数据仓库工具,用于对存储在Hadoop中的海量数据进行汇总;
⑦ Zookeeper:分布式、可用性高的协调服务,用于构建分布式应用程序。
2. Spark:开源的通用并行分布式计算框架,基于MapReduce算法实现的分布式计算;
3. HPCC:高性能计算与通信;
4. Storm:分布式的、容错的实时计算系统;
5. Apache Drill:一款开源的数据探索工具,是一个低延迟的分布式海量数据交互式查询引擎。
(5)大数据的应用
1. 金融行业——风险评估与管理、欺诈检测;
2. 医疗行业——疾病诊断与预测、医疗资源管理;
3. 电商行业——精准营销(分析用户喜好)、库存管理(预测商品销售量);
4. 交通行业——智能交通管理、出行服务优化;
1.6.4 人工智能技术
(1)人工智能的定义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简称 AI),是一门致力于研究、开发能够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类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新兴技术科学。其核心目标是赋予计算机系统执行那些通常需要人类智能才能完成的任务的能力,涵盖学习新知识、逻辑推理、自然语言理解、图像精准识别以及问题有效解决等多个方面。简单来讲,就是让机器具备类似人类的思考和行动能力,不仅能够模拟人类的智能行为,甚至在某些特定领域能够超越人类表现。
(2)人工智能研究的基本内容
1. 知识表示:用知识表示方法对人类智能行为进行表示(知识是一切智能行为的基础);
① 符号表示法:用各种包含具体含义的符号,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和顺序组合起来表示知识的方法;
② 连接机制表示法:用神经网络表示知识。把各种物理对象用不同方式方法连接起来,并传递加工。
2. 机器感知:使机器(计算机)具有类似于人类的感知能力,以机器听觉和机器视觉为主。
3. 机器思维:对通过感知得来的外部信息及机器内部的各种工作信息进行有目的的处理。
4. 机器学习:研究如何使机器能够具有类似于人类的学习能力,使它能够通过学习自动获取知识。
① 机器学习:包括监督学习、无监督学习、半监督学习、强化学习;
② 深度学习:包括多层感知机、卷积神经网络、循环神经网络、生成对抗网络。
(3)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呈现多元化和深度化
1. 技术融合与创新:量子计算、边缘计算、生物智能相结合,大模型与小模型协同进化;
2. 行业应用与渗透:AI与实体经济、物联网技术、区块链技术深度融合;
3. 伦理与法规建设;
4. 人才培养与研发投入:人才培养加强,研发投入增加。
1.6.5 移动网络技术
(1)定义:
移动网络是一种通过无线通信技术,使移动设备(如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能够在移动状态下接入互联网并进行数据通信的网络。
由移动终端、基站(关键设备)、核心网组成。具有便捷性、便携性、即时性、定向性与精准性的特点。
(2)发展历程:
1G 时代(模拟移动通信时代)、2G 时代(数字移动通信时代)、3G 时代(移动互联网时代)、4G 时代(高速移动互联网时代)、5G 时代(万物互联时代)
(3)关键技术
1. 多址技术:频分多址、时分多址、码分多址、正交频分多址。
2. 调制解调技术:幅度调制(AM)、频率调制(FM)、相移键控(PSK)、正交幅度调制(QAM)。
3. 移动通信中的抗干扰技术、蜂窝移动通信技术、5G技术、WiFi技术(局域网技术)。
1.6.6 地理信息系统(GIS)
(1)定义:一种基于计算机系统,用于采集、存储、管理、分析和显示地理空间数据及其相关属性信息的空间信息系统。
(2)主要功能:数据采集存储与管理、空间分析、地图制作与可视化、地理查询、地理编码与坐标系统。
第二章计算机信息安全技术
2.1 操作系统安全、网络通信安全、物理与环境安全、网络安全等级保护、Web安全和数据安全等相关概念与技术
2.1.1 操作系统安全
2.1.2 网络通信安全
2.1.3 物理与环境安全
2.1.4 网络安全等级保护
2.1.5 web安全与数据安全
2.2 计算机病毒的定义、特性、结构及分类
2.3 网络入侵检测、黑客攻击与防范、防火墙技术
第二部分计算机软件及使用
第一章Windows10操作系统
1.1 Windows10的特点,Windows10的运行环境及安装与维护
1.2 Windows10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
1.3 理解操作系统的基本原理及组成结构、基本概念、特征、性能和用途
1.4 掌握进程控制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处理机调度和死锁基本原理和方法
1.5 资源管理器的使用,文件和文件夹的概念与操作
1.6 控制面板的相关知识及窗口操作方法
1.7 多媒体的管理及使用,掌握存储器和虚拟存储器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1.8 了解操作系统的安装、更新、备份和恢复等基本维护技能
第二章文字处理软件Word2016
2.1 Word2016的功能;Word2016的启动方法和工作窗口
2.2 Word2016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
2.3 文档的创建、编辑、保存、打印和保护等基本功能
2.4 设置字体和段落格式等文档排版的基本知识与操作;表格的基本操作;图形及图文混排的基本知识与操作
2.5 文档的分栏、分页和分节等操作,文档页眉、页脚等页面设置;多窗口和多文档的编辑以及文档视图的使用
第三章电子表格软件Excel2016
3.1 Excel2016的基本功能;Excel2016的启动方法和工作窗口
3.2 Excel2016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
3.3 工作簿和工作表的基本操作以及工作表的打印和输出
3.4 数据的排序、筛选、对比、分类汇总、合并计算和数据有效性等操作
3.5 工作表、数据图表的建立、编辑、管理及格式化操作
3.6 单元格的引用、计算以及公式和常用函数的使用
3.7 数据管理与分析的一般功能和使用方法
3.8 工作簿和工作表的安全性及跟踪协作
第四章演示文稿软件PowerPoint2016
4.1 创建和管理演示文稿;插入幻灯片并设置格式;修改幻灯片、讲义和备注;排序和组织幻灯片;更改演示文稿选项和视图;配置演示文稿以进行打印;配置和演示幻灯片放映
4.2 插入文本、形状和图像并设置格式;排序和组织对象
4.3 插入表格并设置格式;插入图表并设置格式;插入SmartArt图形并设置格式;插入和管理媒体
4.4 应用幻灯片切换;设置幻灯片内容动画效果;为过渡和动画设置计时
4.5 管理多个演示文稿
第五章C语言程序设计
5.1 C程序的基本组成(头文件、主函数、其他函数)
5.2 C程序结构:选择结构(if语句、switch语句)、循环结构(for循环、while循环、do-while循环)、模块设计(函数的定义与调用、递归函数)
5.3 数组的应用(一维数组、二维数组)
5.4 指针(指针的概念、指针运算、指针与数组)
5.5 结构体(定义、初始化、访问)
5.6 文件操作(文件的打开与关闭、读写文件)
第三部分计算机理论
第一章关系数据库理论
1.1 数据库、数据库技术、数据库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概念;数据库系统的体系结构
1.1.1 数据库
(1)数据:
数据是信息的载体,是信息的一种符号化表示。数据的内容是信息;数据的表现形式是符号;能够被计算机处理的数字图音等信息均是数据。
1. 数据有型和值之分。 Eg:型:学生(学号,姓名,性别);值:(“12”,“张三”,“男”)
2. 数据有类型和取值范围的约束。比如性别有{男,女}的限制。
(2)数据库:
数据库是为了满足对数据管理和应用的需要,按照一定的数据模型存储在计算机中的、能为多个用户所共享的、与应用程序彼此独立的,相互关联的数据集合。
(3)数据库的特点:
1. 数据的共享性:为多个用户所共享;
2. 数据的独立性:数据库独立于应用程序,数据与其结构不会随着应用程序的变化而变化;
3. 数据的完整性和安全性:数据库管理和应用通过数据库管理系统完成;
4. 便于使用和维护;
1.1.2 数据库技术
1.1.3 数据库系统
1.1.4 数据库管理系统
1.1.5 数据库系统的体系结构
1.2 数据模型与数据视图
1.3 关系代数、关系演算及关系模型
1.4 结构化查询语言SQL
1.5 数据库的完整性与安全性,事务管理、并发控制、故障恢复,数据库的备份与恢复
1.6 数据库的设计,数据依赖的概念及关系模式的规范化理论
1.7 数据库应用开发工具,常见数据库系统产品的名称、特点,Microsoft SQL Server数据库的使用
第二章网络技术基础
2.1 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计算机网络的功能、应用、拓扑结构及分类;网络的层次体系结构和网络协议;网络标准化
2.2 物理层,数据通信的理论基础,物理传输媒体、编码与传输技术及传输系统
2.3 数据链路层,差错检测与校正,数据链路层协议
2.4 局域网,多路访问协议及IEEE802局域网标准族
2.5 网络层,数据交换方式,路由选择与拥塞控制算法,常见高速网络技术网络层协议
2.6 网络互联的概念,网桥、路由器与路由协议
2.7 传输层与应用层的功能、服务与协议
2.8 网络安全与网络管理,数据加密技术、认证技术、防火墙技术、常见网络管理协议
2.9 Internet原理与接入技术,TCP/IP协议族,DNS域名系统,WWW技术;Internet连接与服务;WWW概念与浏览器的使用;电子邮件的使用和协议
2.10 局域网的组网技术、本地局域网的管理和维护
2.11 电子商务的概念、体系结构与技术
第三章软件工程基础
3.1 软件生命周期、软件度量和软件质量等软件工程的基本概念与常用术语
3.1.1 生命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