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环境的演变经历了若干个阶段:
1、主机时代。其特点是,几乎所有的计算功能和系统的组成部分,都包括在一台机器里,很多人分时的共同使用一台计算机。各个主机之间的数据、功能很难共享和相互调用。
2、客户/服务器计算环境。在20世纪80年代,随着PC的繁荣,计算环境发生很大的变化。通过局域网相互连接的计算设备构成客户/服务器计算环境,计算资源和数据资源被适当地分割,客户和服务器通过网络协议、远程调用或消息等方式来相互协作,完成计算。
3、基于多层架构和中间件的分布式计算环境。为了满足更高的可伸缩性需求,多层架构出现,数据和计算功能分布多样化,分布在多台计算机,与企业中原来已经存在的计算环境,尤其是主机及其遗留系统之间的集成也变得越来越重要。中间件迅速发展,开始出现分布式对象、组件和接口等概念,用于在计算环境中更好地分割运算逻辑和数据资源。计算环境中不同部分之间的交互,也从原有相对低层的网络协议、远程调用和消息机制的基础上,发展到支持分布式对象、组件和接口之间的交互,这种交互在名字服务(Naming Service)等的支持下,通常是位置透明的。但由于缺乏普遍的标准化支持,很难做到技术透明,系统是紧耦合的。
4、面向服务的计算环境。也就是基于标准、开放的互联网技术,以服务为中心的计算环境。这是一个以服务为基本单位和抽象手段的世界。随着互联网(Internet)的发展,开放和标准的网络协议被普遍支持,所有底层计算平台都开始支持这些标准和协议,这导致一个计算环境内部和各个计算环境之间交互的藩篱被打破。数据和功能的表示与交互在XML、WEB服务(Web Service)技术与标准的基础上,保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