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感应篇0007

    诸位同学,大家好!

昨天讲到《感应篇》的前面两句,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在《汇编》里面,所举历代的这些公案事证,不胜枚举,每一条都应当熟读深思。我们因为时间的限制,不能一条一条的介绍,只能够选择几条,将重点跟大家说清楚。佛在大经里面常常告诉我们,“一切法从心想生”,这个是佛知佛见。“惟人自召”也就是这个意思。

古德跟我们说,凡人妄想太多,这许许多多的妄想,可以分为三类,过去妄想,现在妄想跟未来妄想。

常常想到过去,过去的荣辱,过去跟一些人所结的一些恩怨,悲欢离合,这一类的都是属于过去妄想,尤其是年岁大的人,总是想到他少壮时候的那些故事,跟年轻人一遍又一遍的重复,永远重复不完,老故事,这个是属于过去妄想。

还有一些事情在眼前,或是应该做的,或是不应该做的,往往是犹豫不决,这一类是属于现在的妄想。

第三类是想将来,将来的事情,实在讲未可预料,有许多不可能的事情,他也想得到,或是财富,或是地位,或是权势,这一类是属于未来的妄想。

这三大类的妄想无量无边,念念它不中断,一个妄念接着一个妄念,这些妄念,我们不能小看,以为这些妄念无关紧要,那你就错了,一个妄念就是一个业因。业因遇到缘,果报就现前,善念则有善报,恶念一定感到恶报。善恶果报,私毫不爽。这就是这一篇文章里面讲的吉凶祸福的根源。世出世间的圣贤常常教导我们,我们要能记住,要能深思,要能力行。

《汇编》里面举了一个故事,这段故事在《了凡四训》里头也有,宋朝时候有一个卫仲达,这个人的一段故事传得很广,不但在当时知道的人很多,由于书本上的记载,后世人知道的也多。他当年在翰林院任职,有一天被阎罗王抓去了。这个事情,现在人听起来似乎是神话,很难叫人相信,其实这个事情是真的。我在小时候遇到一桩事情,我记得非常清楚,我们家乡是一个很小的城市,但是这个城市是个古城,汉朝时候建立的,到现在已经有两千年的历史。我小的时候有一段短时间,我们是住在乡下,距离城里有二十五里路,那个时候进城是走路,大概要走两个多小时,所以也不算太远。我住在我外婆家里,我外婆家隔壁,大概是隔两户人家,有一个人生病,病很重,病很重就说话,他说城隍要拉他去当差,人家问他当什么差?去挑东西。他说为什么要挑东西?他说城隍老爷要搬家,抓很多人去做挑夫,要抓他。他说那怎么办呢?他说你们可以给我烧纸钱,我去雇人,那我就不要去了。所以家里人就给他烧纸的马,纸人,烧纸钱烧了很多。以后大概他雇人了,他这个病就好了,回来了。我们大家听了觉得很奇怪,城隍爷要搬家?三天之后,城隍庙被军队占领。军队拿城隍庙当营房,里面一些神像都被毁坏掉,这才恍然大悟。城隍庙被军队占领之后,城隍老爷三天前就搬家,就搬走。这是我们亲眼看见的事实。所以“举头三尺有神明”。不管你信不信,你信有,不信还是有,现在人不读圣贤书,不相信忠实的劝导。我亲眼看到的事情很多,所以我对于古人记载的这些曲籍,我都深信不疑。神话这些小说,像《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子不语》这一类的,绝大多数是事实,不是凭空捏造的,不是寓言。

卫仲达被阎罗王抓去了,抓去之后就调查他一生所造的善恶,结果他造的那些恶的案件堆积如山一大堆,善只有一卷,换句话说,他一生造的善只有一桩事情,他看了这个情形之后,他就对判官讲,他说,我还不到四十岁,我造的恶哪有这么多?判官就告诉他,这些事造作是你起心动念,你起一个恶念,阴曹地府里就有一个档案存在那里,并不等待你造,你造作你的罪就更重更深。起一个恶念,你就留了一个档案。那他就问,“我那一个善的念头那是什么呢?”在这之前善恶比较,恶念那么多,阎王很生气,阎王就说拿秤来秤一秤,天平上一秤,他那么多的过失反而轻,这一卷善事反而重,阎罗王就欢喜了,他就问阎王,他说我那一件善事,到底是什么善事?阎王说在那个时候,皇帝要兴建一个工程,这个工程可以不必做的,劳民伤财,他上了一个奏折劝皇帝不要做,他是真心上这个奏折,他就说皇帝没有听,皇帝如果听了你的福报就大了。没听,是你真心,你有这个念头,这一件善事,把你许许多多的恶事,都压下去了,这一个公案,很值得我们反省。阎王告诉他,他说因为你造的恶太多,你的前程有了障碍,本来命中他作宰相,拜相的,他说拜相你已经没有分了,后来他的官做到吏部尚书,这个吏部尚书相当于现在主管民政的部长。一般讲内政部长,做到这个地位,这是降了一级。

所以善恶的造作,我们常讲三业,我们从早到晚,身语意都在造业,身体的动作,口里面的言语,心里头的念头,与十善相应的是善,与十善相违背的就是恶,这是大的标准,细行那就不胜枚举。

在佛法里面戒律威仪,实在讲现在没有人能做到了。明朝时候,莲池大师,蕅益大师,极力提倡《沙弥律仪》,这已经把善的标准降低了,我们能够把《沙弥律仪》十条戒,二十四门威仪做到,你就是真正的佛弟子。可是到了今天,物质生活的水平上升,道德的观念堕落了,十戒,二十四门威仪也都做不到了。弘一法师,诸位都知道,他一生奉持五戒十善,对人自称出家优婆塞,这个人有德行,一生为人端正。要做到名副其实。比丘是假比丘,不是真的,做不到。做个出家的居士还能做到。受持五戒十善,名实相副。其实用出家优婆塞,不是弘一大师开始,我们在书本里面看到,用这个名分的,是蕅益大师的学生,蕅益大师的徒弟成时法师,蕅益大师修行也是非常认真,他受了三坛大戒之后把比丘戒退掉。为什么退掉比丘戒呢?比丘戒确实做不到,而且比丘戒的承传不如法,不可能得比丘戒,蕅益大师讲中国从南宋以后就没有比丘,到明朝末年,怎么可能得比丘戒?这有名无实,所以受了之后退戒,自己一生奉持菩萨戒,沙弥戒,所以他自称菩萨戒沙弥。这个能做到的。老师称沙弥,学生就不敢称沙弥,所以他的徒弟成时就自称出家优婆塞。所以称出家优婆塞,我在书本里头,看到成时是第一个。在晚近,看到弘一大师也是用这个称呼,名实相副。

我们在现在这样一个时代修行,能够真正把五戒十善做到,老实念佛,求生净土,就决定得生。可是想生净土的人很多,为什么去不了呢?去不了当然你有障碍。障碍是什么呢?世缘没有放下。这一条很重要,凡是真正求往生的人,要一切放下,决定不沾染,我们在这个世间,如果自己有缘分,能替大众做一点好事,尽量去做,广结善缘。在佛法里面,广结法缘,近代虚云老和尚,我们大家都很熟悉。老和尚用他的法缘,用他的影响力,到处建立道场,帮助年轻出家修行人,道场建立之后,就交掉,从来不过问,这是修大福报。我们应当学习。我们的影响力,比不上老和尚,影响力薄弱,我们劝导许许多多有能力的同修发心,建小型道场,净宗学会,现在全世界,也有五六十个净宗学会。每一个净宗学会都各自独立,我们用影响力促成,成就之后要不要过问?不过问。如果你还想过问,你还有牵挂,不能往生。彻底放下,身心世界一尘不染,我们往生有把握,这一点非常重要。能不能往生还在乎你自己,不在外境,名闻利养、五欲六尘决不能沾染。佛在经上讲得好,财色名食睡,地狱五条根。有一条你就离不开地狱,你怎么能往生?这要真正记住,不可以贪着。

一生随缘而不攀缘,随缘欢喜,什么都好。每天吃饱,穿得暖,一心向道。我一生就做一桩事情。讲经说法,弘法利生,其他的一概不问,我一生没有道场,一生也没有徒众,过去出家是馆长收的,不是我收的,起的法名都是馆长起的。不是我起的,希望大家好好的修学。我现在这么大的年岁了,古人讲该死的时候了,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还有什么好留念的?一生不管人,不管事,不管钱,到老的时候还管,那就大错特错了。身心世界一切放下,活一天为佛菩萨工作一天,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