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红外二区硒化铅(PbSe)量子点950-1700 nm
近红外二区硒化铅(PbSe)量子点描述:
近红外二区发光(950-1700 nm)在生物体内散射低、组织穿透深且成像分辨率高,在分析化学和生物医学等领域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前景。特别地,近红外二区无机量子点由于发射波长可调、吸收截面大和量子产率高等特性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目前主要研究的近红外二区量子点为II-VI族和IV-VI族半导体材料,如CdSe、CdTe和PbSe等,其中含有的重金属元素(如Cd2+和Pb2+等)极大地限制了其后续的生物医学应用。因此,开发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且高效发光的近红外二区量子点是目前生物标记领域的研究热点和难点。
近红外二区硒化铅(PbSe)量子点产品介绍:
PbSe量子点(PbSe-QDs)是红外波段的典型纳米材料,其具有大的玻尔半径、小的体材料禁带宽度(玻尔半径是46 nm,体材料禁带宽度是0.28 eV),因此,在近红外区域,PbSe-QDs具有强大的尺寸受限效应和较高的量子产出率。对不同尺寸的PbSe量子点的荧光光谱特性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种通过调节PbSe量子点的量子尺寸匹配气体吸收光谱的方法
近红外二区硒化铅(PbSe)量子点制备方法:
采用配位溶剂的方法制备了尺寸为4.6和6.1 nm的PbSe量子点,将该PbSe量子点沉积到GaN发光芯片上并经过紫外光照处理和固化后制成了光致发光的近红外光源,其中4.6 nm的PbSe-QDs的沉积厚度为671.5 μm,而6.1 nm的PbSe-QDs的沉积厚度为48 μm。将制成的近红外光源应用到C2H2气体和NH3气体的检测实验中,实验结果表明,通过改变PbSe量子点的尺寸可以调节光源光致发光峰的位置,从而覆盖目标气体在近红外波段的吸收谱线。4.6 nm的光源发射光谱包含了1 500~1 550 nm之间的C2H2气体的全部的吸收谱;6.1 nm的光源发射光谱包含了1 900~2 060 nm之间的NH3气体的全部的吸收谱。这种利用PbSe量子点尺寸的可调性匹配对应气体吸收谱的方法是可行和有效的
近红外二区硒化铅In2S3 QDs
近红外二区硫化镉(CdS)QDs
近红外二区石墨烯量子点(GQDs)
近红外二区硒化铅PbSe量子点
近红外二区量子点In P/ZnS
水溶性CdTe/CdS近红外二区量子点
近红外二区量子点碲化镉CdTe
近红外二区荧光材料量子点Qdot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