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光学术】一篇优秀在职法律硕士论文是这样写出来的,你清楚吗?

242 篇文章 2 订阅
226 篇文章 1 订阅

在法律硕士的培养中,学位论文的撰写无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是对学生几年学习成果的一次大检验。其中,一位在职法律硕士生通过三年的法律学习,如果不能撰写出一篇合格的学位论文,不仅意味着他们不能毕业并不能获得硕士学位,还意味着他们还没有具备善于从实践中提炼问题、论证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可以说,一篇法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的髙低大体能够看出一位学生掌握法学理论的广度和思考相关学术问题的深度,法律硕士学位论文的写作与指导应该成为在职法律硕士生与指导教师非常关注、关心和思考的问题。由于两种不同的法律硕士在生源结构、日常教学环节以及培养目标的不同,对学位论文的要求也不大一样。本文主要针对在职法律硕士生,论述学生该如何撰写学位论文以及导师该如何指导学位论文等问题。当然,对于其他类型学位论文的写作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在职法律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的拟定。
  在法律硕士论文正式写作之前,有一个教学环节就是开题评审会。
  在开题评审会之前,首先要求每位学生提交一份拟好的开题报告。一篇好的学位论文离不开一个好的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包括论文选题的来源、目的与意义,选题国内外的研究现状,选题研究的目标和研究预期达到的目的,选题本身的创新之处,论文的写作大纲,论文写作的进度安排,论文的主要参考文献七部分。其中,选题的来源、目的与意义,选题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以及论文大纲的拟定三部分最为重要。
  (一)论文选题、题目和标题的拟定。  
  1.选题要有新颖性。作者在论文选题上,首先要有问题意识。所谓的问题意识,是指对拟研究的问题范围、题目甚至是结论性的看法(先有结论,后有论据)的主观认识。?由于在职法律硕士生大多来自法皖、检察院和律师事务所,大多数同学都有三五年以上的工作经验。  
  因此,在论文的选题上,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工作性质,选择自己熟悉的职业领域中所遇到的,但又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的问题进行研究。这样,不仅自己能够感兴趣而不觉身心疲惫,而且能够解决自己长期存留心中的困惑,对自己的工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写作出来的论文也才具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因此,好的选题是学位论文成功的基本保证。这就要求选题要有新颖性。这种新颖性主要体现在对司法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以及新法律、新制度的研究。学生不仅要善于从司法实践中发现问题,总结问题,提炼问题,还要及时关心国家最新的立法动态,关注社会上发生的法治热点问题。正如梁慧星教授所概括的,课题的选定要有四项要求:(1)有学术性、理论性;(2)有实践性、针对性;(3)有充足的资料;(4)能够扬长避短。  
  例如,在刑事诉讼法中,有关非法证据的排除问题,我国学界已经研究了多年,也提出了不少对策,新的《刑事诉讼法》也有所反应。例如,修正后的《刑事诉讼法》第54条第1款明确规定,采用刑讯逼供等非法方法收集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采用暴力、威胁等非法方法收集的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应当予以排除。收集物证、书证不符合法定程序,可能严重影响司法公正的,应当予以补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释;不能补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释的,对该证据应当予以排除。第2款规定,在侦查、审查起诉、审判时发现有应当排除的证据的,应当依法予以排除,不得作为起诉意见、起诉决定和判决的依据。可见,对于非法的言词证据,我们是彻底排除的,但对于非法获得的物证、书证则是采取有限的排除或者相对排除,如果这些证据可能严重影响司法公正的,证据提供者应当予以补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释;不能补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释的,对该证据应当予以排除。但在司法实践中,如何认定“可能严重影响司法公正”?如何补正证据?如何作出合理解释?什么才是合理解释?由谁来判断是否作出合理解释?需要多少次补正和多少次解释?这些都是我们在研究非法证据问题时应该予以充分关注和研究的问题。
2.选题不能太大。在职法律硕士学位论文的选题上,经常出现的一个问题就是选题太大。例如,有人曾以论马克思主义法学的中国化、论刑事非法证据的排除、论沉默权、论死刑的存废等为题。这些题目显然都太大了,写博士学位论文或者专着都不一定能够论证清楚,更何况一篇只有两三万字的硕士论文。对于这样的一些题目,学生因学术功力有限,根本驾驭不了。而学生之所以喜欢选择过大的题目,主要是因为担心小题目写不出足够的字数,只有大题目才比较容易写,而且容易将字数凑够。
  事实上,学生的这种担忧是没有必要的,太大的题目不仅难以驾驭,反而会加重学生的写作负担。现在硕士学位论文一般要求三万字左右,这就要求学生要选择一个适中的题目,适中的题目要求具体到法学教科书中四级或者五级标题的内容。例如,犯罪构成是一级标题,犯罪主体是二级标题,犯罪主体中的刑事责任年龄是三级标题,刑事责任年龄中的某个问题是四级标题,现在的硕士论文的选题要求具体到刑事责任年龄中的某个问题。又如,共同犯罪是一级标题,共同犯罪的类型是二级标题,主犯、从犯和教唆犯是三级标题,主犯、从犯和教唆犯的处罚根据和处罚原则是四级标题,间接教唆犯是五级标题,学生应该选择五级标题作为研究对象。这样适中的题目才能使论文具备一条清晰的、能够贯彻到底的理论红线,而不是面面俱到、泛泛而谈,变成一部放大的教科书,从而降低了学术研究的价值。相反,如果选择太大的题目,不仅不能突出学术研究的主题,还会增加学生写作的负担,因为学生为了全面地论述这些问题,就需要大面积地去收集资料,全面地进行阐述和论证,这在无形当中就增加了研究的工作量。因此,只要学生能够事前认真阅读相关参考文献,就能够发现每个具体的法学问题都能够写出长达两三万字的学位论文,根本没有必要担心学位论文的字数会不够。
  3.论文的题目和章节的标题要凝练。论文题目是一篇论文传递其研究范围与水平的第一个重要信息,也是有助于选定关键词、编制目录、提供索引的关键性信息,是提供文献检索的特定实用信息。论文题目可以说是文章的一半。⑤因此,学生在学位论文题目和章节标题的拟定上,不仅要准确得体,还要下工夫去凝练,做到简短精炼。如果不能够做到题目凝练,不仅说明学生对该问题还不够熟悉,而且也说明学生的概括和抽象能力还有待提高。一篇好的学位论文离不开一个能够吸引人的标题,一个好的标题马上能够引发作者阅读的冲动,能够引发读者对该问题的想象。因此,在论文题目以及章节标题的拟定上,一定不要过长,一定要凝练,一般不要超过20个字,最好能够保持每章标题的对称性和完美性,而且,在题目和标题的拟定上‘ 一定要出现传递出作者肯定、明确的学术信息,能够让读者一看题目和标题就知道作者的意思。因此,在题目和标题的拟定上,最好采用肯定的陈述句的格式,不要出现“为什么”、“如何”、“吗”、“是不是”等疑问的语句。当然,有些内容为了突出或者反驳某个问题,采用这样的题目或者标题也未尝不可。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的介绍。
  在开题报告中,有一部分需要作者下工夫去厘清和撰写的内容,那便是国内外研究现状的介绍。在学术研究中,任何人的研究都是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的推进,每位研究者都要对自己研究的领域非常熟悉,都要清楚自己将要研究的问题,前人已经作了什么样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什么样的研究成果,研究巳经达到了什么样的程度,还有哪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推进。因此,在撰写这部分内容的时候,一定要熟读相关的参考文献,厘清前人研究的学术脉络,看清前人研究的逻辑,发现前人研究尚未解决的问题,然后在此基础上,总结、凝练、提出自己将要进一步推进研究的方向和问题、思路。这样,不仅能够将自己的研究奠定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不会重复已有的学术成果,还能保持学术研究的传承性,推进学术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三)论文写作大纲的拟定。 
  写作大纲是一篇学位论文的骨架,没有写作大纲,就意味着论文失去了骨架,整篇文章的立论就无法建立起来。因此,在开题报告中,最为核心的部分莫过于如何拟定写作大纲,如何谋篇布局(构思),如何保持大纲结构的逻辑性。在硕士论文大纲的拟定上,一般可以分为三章或者四章,前面加一个前言(导言、导论),后面加一个结束语(余论)。在前言或者导言中,交代写作的背景、写作的意义和研究的问题;在结束语中,总结一下本文的中心结论或者提出下一步将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在正文中,以三章或者四章为宜,章数不宜过多,否则,容易分散文章论述的主题思想。  
  好的学位论文要求有一个合理的逻辑结构。所谓的结构合理,是指论文的层次清晰、逻辑严密。⑥因此,在论文结构的设计上,每章之间要有一定的逻辑性,层次分明,思路清晰,逻辑严谨。正文的通常结构(三段论):第一章,提出问题,阐述问题的所在和具体表现。这些问题可以是立法上的问题,也可以是司法上的问题,还可以是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第二章,分析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阐述解决这些问题的意义,这些原因包括社会结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文化传统、思维理念以及立法规定和司法运作等。在研究中,多关注为什么、怎么样的问题。第三章,主要是针对这些问题和存在的原因以及解决问题的意义,从多角度来论述和提出相应的改革对策,包括立法和司法的改革等。
  如果需要研究和借鉴一项新的制度,还可以再增加一章专门介绍域外的一些做法;这些做法包括立法规定和司法操作。最后,再增加一个结束语,概括本文的结论。结论的魅力在于,它是对通篇论文的一个简短总结。许多人在读论文时,往往先看绪论,再看结论,然后决定是否继续读这篇论文。同样,在学位论文的写作上,最好能够有一个结束语。许多评委在评阅文章的时候,通过阅读论文的绪论和结论,大概就知道论文的内容和水平,知道论文主要讲什么,有什么新观点、新主张。  
  但笔者一般不主张和倡导学生笼统地介绍、分析或者比较研究域外的做法和制度,因为这些做法和制度未必就能解决中国的问题,不一定适合中国的国情,况且,这样一些做法或者制度在外国是不是真的很有效,是不是真的能够有效解决这些问题,也不是没有疑问的。更为有害的是,这样的一种研究方式实际上在无形当中将域外的那些做法和制度当作一种普遍的真理,然后按照三阶段的推理,得出我们国家也应该这样做或者制定这样的法律。但要知道,任何一项法律制度都具有地方性,“法律是一种地方性的知识”.我们生活在中国,深受中国社会环境、文化传统等制约,对中国的问题比较熟悉和了解,但我们少有在外国长期生活居住过,对外国的了解仅仅停留在法律文本上,对于他们的司法实践的效果和法治生活,可以说几乎一无所知,我们能否就说外国的这样一些做法或者制度就肯定能够解决中国的问题呢?许多制度引人到中国之后,照样解决不了这些问题,甚至会出现一种古代齐国晏子所说“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现象,毕竟许多社会问题的发生并不仅仅是因为法律没有规定或者法律规定不好,而是许多原因综合导致的。因此,在法学研究中,要善于从中国活生生的司法实践中发现问题,将我国司法实践的经验通过概念化、模型化、命题化等方法上升到理论的高度,然后将这些概念、模型和命题去解释司法实践问题,如果能够解释得通,说明这个理论概括具有生命力和解释力,具有学术价值,否则,就没有多少学术研究的价值。 
  此外,在每章大纲的拟定上,一定要细化到论文的三级标题,具体而言,第一章是一级标题,章之下有节,即一、二、三等是二级标题,每节之下还有三级标题–目:(一)、(二)、(三)等。在提纲格式上一定要细化到“目”的标题,不然在形式上不符合论文大纲的要求。也只有细化到目,才能让读者知道作者写作的意图和内容,如果只有一级或者二级标题,就难以看出作者要写什么,观点是什么。但在往年的开题报告中,许多同学都只能细化到二级标题,这说明学生在撰写开题报告之前,还没有认真阅读相关的参考文献,对相关的研究成果还不甚熟悉,还不知道自己将要从哪些方面作进一步的研究。
2.选题不能太大。在职法律硕士学位论文的选题上,经常出现的一个问题就是选题太大。例如,有人曾以论马克思主义法学的中国化、论刑事非法证据的排除、论沉默权、论死刑的存废等为题。这些题目显然都太大了,写博士学位论文或者专着都不一定能够论证清楚,更何况一篇只有两三万字的硕士论文。对于这样的一些题目,学生因学术功力有限,根本驾驭不了。而学生之所以喜欢选择过大的题目,主要是因为担心小题目写不出足够的字数,只有大题目才比较容易写,而且容易将字数凑够。
  事实上,学生的这种担忧是没有必要的,太大的题目不仅难以驾驭,反而会加重学生的写作负担。现在硕士学位论文一般要求三万字左右,这就要求学生要选择一个适中的题目,适中的题目要求具体到法学教科书中四级或者五级标题的内容。例如,犯罪构成是一级标题,犯罪主体是二级标题,犯罪主体中的刑事责任年龄是三级标题,刑事责任年龄中的某个问题是四级标题,现在的硕士论文的选题要求具体到刑事责任年龄中的某个问题。又如,共同犯罪是一级标题,共同犯罪的类型是二级标题,主犯、从犯和教唆犯是三级标题,主犯、从犯和教唆犯的处罚根据和处罚原则是四级标题,间接教唆犯是五级标题,学生应该选择五级标题作为研究对象。这样适中的题目才能使论文具备一条清晰的、能够贯彻到底的理论红线,而不是面面俱到、泛泛而谈,变成一部放大的教科书,从而降低了学术研究的价值。相反,如果选择太大的题目,不仅不能突出学术研究的主题,还会增加学生写作的负担,因为学生为了全面地论述这些问题,就需要大面积地去收集资料,全面地进行阐述和论证,这在无形当中就增加了研究的工作量。因此,只要学生能够事前认真阅读相关参考文献,就能够发现每个具体的法学问题都能够写出长达两三万字的学位论文,根本没有必要担心学位论文的字数会不够。
  3.论文的题目和章节的标题要凝练。论文题目是一篇论文传递其研究范围与水平的第一个重要信息,也是有助于选定关键词、编制目录、提供索引的关键性信息,是提供文献检索的特定实用信息。论文题目可以说是文章的一半。⑤因此,学生在学位论文题目和章节标题的拟定上,不仅要准确得体,还要下工夫去凝练,做到简短精炼。如果不能够做到题目凝练,不仅说明学生对该问题还不够熟悉,而且也说明学生的概括和抽象能力还有待提高。一篇好的学位论文离不开一个能够吸引人的标题,一个好的标题马上能够引发作者阅读的冲动,能够引发读者对该问题的想象。因此,在论文题目以及章节标题的拟定上,一定不要过长,一定要凝练,一般不要超过20个字,最好能够保持每章标题的对称性和完美性,而且,在题目和标题的拟定上‘ 一定要出现传递出作者肯定、明确的学术信息,能够让读者一看题目和标题就知道作者的意思。因此,在题目和标题的拟定上,最好采用肯定的陈述句的格式,不要出现“为什么”、“如何”、“吗”、“是不是”等疑问的语句。当然,有些内容为了突出或者反驳某个问题,采用这样的题目或者标题也未尝不可。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的介绍。
  在开题报告中,有一部分需要作者下工夫去厘清和撰写的内容,那便是国内外研究现状的介绍。在学术研究中,任何人的研究都是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的推进,每位研究者都要对自己研究的领域非常熟悉,都要清楚自己将要研究的问题,前人已经作了什么样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什么样的研究成果,研究巳经达到了什么样的程度,还有哪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推进。因此,在撰写这部分内容的时候,一定要熟读相关的参考文献,厘清前人研究的学术脉络,看清前人研究的逻辑,发现前人研究尚未解决的问题,然后在此基础上,总结、凝练、提出自己将要进一步推进研究的方向和问题、思路。这样,不仅能够将自己的研究奠定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不会重复已有的学术成果,还能保持学术研究的传承性,推进学术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三)论文写作大纲的拟定。 
  写作大纲是一篇学位论文的骨架,没有写作大纲,就意味着论文失去了骨架,整篇文章的立论就无法建立起来。因此,在开题报告中,最为核心的部分莫过于如何拟定写作大纲,如何谋篇布局(构思),如何保持大纲结构的逻辑性。在硕士论文大纲的拟定上,一般可以分为三章或者四章,前面加一个前言(导言、导论),后面加一个结束语(余论)。在前言或者导言中,交代写作的背景、写作的意义和研究的问题;在结束语中,总结一下本文的中心结论或者提出下一步将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在正文中,以三章或者四章为宜,章数不宜过多,否则,容易分散文章论述的主题思想。 
  好的学位论文要求有一个合理的逻辑结构。所谓的结构合理,是指论文的层次清晰、逻辑严密。⑥因此,在论文结构的设计上,每章之间要有一定的逻辑性,层次分明,思路清晰,逻辑严谨。正文的通常结构(三段论):第一章,提出问题,阐述问题的所在和具体表现。这些问题可以是立法上的问题,也可以是司法上的问题,还可以是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第二章,分析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阐述解决这些问题的意义,这些原因包括社会结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文化传统、思维理念以及立法规定和司法运作等。在研究中,多关注为什么、怎么样的问题。第三章,主要是针对这些问题和存在的原因以及解决问题的意义,从多角度来论述和提出相应的改革对策,包括立法和司法的改革等。 
  如果需要研究和借鉴一项新的制度,还可以再增加一章专门介绍域外的一些做法;这些做法包括立法规定和司法操作。最后,再增加一个结束语,概括本文的结论。结论的魅力在于,它是对通篇论文的一个简短总结。许多人在读论文时,往往先看绪论,再看结论,然后决定是否继续读这篇论文。同样,在学位论文的写作上,最好能够有一个结束语。许多评委在评阅文章的时候,通过阅读论文的绪论和结论,大概就知道论文的内容和水平,知道论文主要讲什么,有什么新观点、新主张。 
  但笔者一般不主张和倡导学生笼统地介绍、分析或者比较研究域外的做法和制度,因为这些做法和制度未必就能解决中国的问题,不一定适合中国的国情,况且,这样一些做法或者制度在外国是不是真的很有效,是不是真的能够有效解决这些问题,也不是没有疑问的。更为有害的是,这样的一种研究方式实际上在无形当中将域外的那些做法和制度当作一种普遍的真理,然后按照三阶段的推理,得出我们国家也应该这样做或者制定这样的法律。但要知道,任何一项法律制度都具有地方性,“法律是一种地方性的知识”.我们生活在中国,深受中国社会环境、文化传统等制约,对中国的问题比较熟悉和了解,但我们少有在外国长期生活居住过,对外国的了解仅仅停留在法律文本上,对于他们的司法实践的效果和法治生活,可以说几乎一无所知,我们能否就说外国的这样一些做法或者制度就肯定能够解决中国的问题呢?许多制度引人到中国之后,照样解决不了这些问题,甚至会出现一种古代齐国晏子所说“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现象,毕竟许多社会问题的发生并不仅仅是因为法律没有规定或者法律规定不好,而是许多原因综合导致的。因此,在法学研究中,要善于从中国活生生的司法实践中发现问题,将我国司法实践的经验通过概念化、模型化、命题化等方法上升到理论的高度,然后将这些概念、模型和命题去解释司法实践问题,如果能够解释得通,说明这个理论概括具有生命力和解释力,具有学术价值,否则,就没有多少学术研究的价值。  
  此外,在每章大纲的拟定上,一定要细化到论文的三级标题,具体而言,第一章是一级标题,章之下有节,即一、二、三等是二级标题,每节之下还有三级标题–目:(一)、(二)、(三)等。在提纲格式上一定要细化到“目”的标题,不然在形式上不符合论文大纲的要求。也只有细化到目,才能让读者知道作者写作的意图和内容,如果只有一级或者二级标题,就难以看出作者要写什么,观点是什么。但在往年的开题报告中,许多同学都只能细化到二级标题,这说明学生在撰写开题报告之前,还没有认真阅读相关的参考文献,对相关的研究成果还不甚熟悉,还不知道自己将要从哪些方面作进一步的研究。
(二)写作技巧的训练。 
  1.写作语言的运用。
  法学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法学体系中有许多普通人难以看懂的概念名称和专业用语,即“法言法语”.法学教育主要在于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让每位学生都能像“法律人那样去思考”,而法律思维的运用则需要借助这些概念名称和专业用语。这就要求作者在学术研究和论文撰写中,一定要善于使用学术语言和法言法语,使用的语言要有灵性、清新和生气,表达要流畅,不要使用那些“大而全”的政治话语,更不要写成如四平八稳的政府工作报告或者法院工作报告。因此,一篇好的论文文采也很重要,正如梁慧星教授所言,学位论文的文字是否准确,行文是否流畅,有没有文采(即文章写得好不好)也是评审专家和答辩评委判断学位论文水准的一项标准。 
  2.引用的文献要新颖。  
  在写作中,作者最好能够引用最近3年的学术文献,而且最好能够直接引用,而不要间接引用。其中,要求更多地引用一些最新的期刊论文,要能及时将学界研究的成果纳入文章中来,少引用一些网络文章和学术专着。因为网络文章难以查明出处和作者,而着作出版的周期律较长,比较难以反映法学研究的最新动态。但期刊文章则不一样,不仅严肃,且发表周期较短,能够及时反映法学界最新的研究动态。学生在写作中应更多地去关注法学期刊上的文章,将学界研究的最新成果体现在学术论文的写作中。在文章的最后,只要作者有阅读参考过的文章,都要以参考文献的形式予以列出。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有三:第一,为了能反映出真实的科学依据;第二,为了体现严肃的科学态度,分清是自己的观点或者成果,还是别人的观点或者成果;第三,为了对前人的科学成果表示尊重,同时也是为了指明引用资料的出处,便于检索。  
  令人遗憾的是,在笔者每年指导的硕士论文中,经常发现作者在偷懒,引用一些二手资料(包括引用德文、英文或者日文的),有些作者在引用的时候,可能都没有完整读过引用文献所在的整篇文章或者整本着作,不知道这本书长得怎么样,也不知道这篇文章或者这本书的整体观点,这样的引用可能会断章取义,并不能全面、正确地了解作者的观点,以至于会产生以讹传讹的不良现象。更令人惊讶的是,有些文章引用的文献还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文章。应当说,这些文献作为史料介绍或者学术脉络的论证是合适的,但作为论证自己观点的论据却是不合适的。我们不能将十几年前的观点作为我们今天观点的论据,因为现在法学研究可谓日新月异,观点时常推新,十几年前的许多观点可能早已被推翻了。  
  3.论文的写作格式要规范。  
  也许是许多学生没有经过严格的学术训练‘也许是他们平时工作太忙,没有认真阅读学校颁发的统一格式的要求,对于文章的格式规范了解不多,这主要体现在论文的排版格式和注释方面。在文中,哪些该引用,怎么引用,是直接引用,还是概括引用,学生没有注意区分。在此,笔者建议,为了降低电子检测的重复率,学生在引用的时候,最好采取概括引用的方式,即概括总结作者的观点,同时,在脚注上标注参见,而不是直接引用作者的原文表述。在学生的学位论文中,脚注标注很不规范,有些没有标注出版社或者杂志,有些则没有标注出版年份或者期数,只是简单地写标注自己所引用文章的作者和题目。这些引用的不规范也会影响文章的最后得分。笔者经常讲一个基本道理:一篇文章内容的好坏是水平问题,水平难以一下提高,内容不好,值得宽恕和原谅。但一篇文章的格式规范则是态度问题,而态度问题则是可以端正的,如果格式不规范,肯定是态度不端正,不值得宽恕和原谅,相反,应当对此加以批评。  
  总之,要写好一篇文章,一定要用心去写,要写出自己的生命体验,这样的文章一定具有很强的厚重感和学术价值。  
  三、在职法律硕士学位论文的指导。  
  现在为了保证在职硕士学位论文的质量,全国有法律硕士点的法学院都采取了一系列的控制措施。例如,在外审上采取双盲匿名评审,将论文分为四个等级:满80分的,可以直接进人答辩;满70分的,硕士生需要修改后经指导教师同意方可答辩;满60分的,需要学生修改后,再送原评审专家评审,只有原评审专家同意通过后才能进入答辩;不满60分的,只有推迟答辩。在内部考核上,每个学校为了防止学生论文抄袭和控制引用率,都采用了电子检测,而且大多采取一次性电子检测,重复率超过20%或者30%的,不允许学生修改后再检测,有些学校采取推迟学生答辩的措施。在指导教师的责任上,如果某个教师指导的硕士学位论文没有通过外审或者没有通过电子检测,减少第二年指导学生的指标。  
  这种情况下,指导教师就与学生捆绑在一起,荣辱与共,连带责任,指导教师的责任就变得很重大。通过这两年在职法律硕士学位论文的指导,笔者也积累了一些指导经验,愿意在此与各位同行分享。  
  (一)要严格把关论文的选题。  
  每年在指导在职法律硕士时,笔者通常是让学生结合职业性质和工作特点,从自己从事的工作中发现的问题作为研究的对象,要求学生选择三个以上的题目,然后带着这些题目与笔者探讨,笔者帮他们分析这些题目是否值得研究(新颖性与学术价值),是否能够研究(自己是否感兴趣,学术能力是否能够胜任,资料收集是否方便等)。通过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确定其中的某个选题作为论文的题目。当然,也有学生自己也想不出好题目,笔者也只好根据我研究中发现的问题帮他们出题目。例如,笔者为今年即将答辩的一位硕士生帮拟定的题目–《新型盗窃罪的司法适用研究》,主要围绕《刑法修正案(八)》新增加的三种新型盗窃罪的司法适用中的疑难问题进行研究,这样的题目不仅具有很高的实践意义,也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二)要认真修改论文大纲。
  一个好的大纲非常重要,它是一篇文章的结构和骨架,也反映了作者的逻辑思维和逻辑结构。但在每年开题评审会上,笔者都会发现论文大纲写得不好、结构不清晰、主题不鲜明甚至缺乏三级标题等情况。
  在这种情况下,笔者也会根据自己有限的学识和学术规范,帮学生调整大纲,甚至帮忙细化论文的三级标题,以便让学生能够尽量通过开题评审。当然,也有老师反对这样的做法,认为这是在替学生思考,限制了学生思考的空间,阻碍了学生学术能力的提高,会牺牲论文的学术价值,毕竟硕士学位论文要以追求学术价值为目标,而不是以通过为目的。这就存在着学术与功利之间的选择,不能以牺牲论文的学术价值来会换取论文的通过。笔者不赞同这种观点。笔者认为,作为指导老师,还是需要帮学生拓展写作思路,提供各种写作建议,以便学生能够尽量通过外审,顺利毕业。在这个问题上,陈兴良教授曾说过:博士学位论文应以“过关”为原则,至于攻读博士学位者未来要从事法学研究,那是借助于读书期间的知识积累继续努力的事情。因此,博士学位论文写作的“最佳”境界是四平八稳,滴水不漏,经得起持不同观点人士的批评,所以,博士学位论文成为经典之作的事例是十分罕见的。  
  博士学位论文都是这样的,硕士学位论文更应该以过关为原则了。一篇学位论文只有在通过外审和答辩的基础上,才能去追求更高的学术价值,如果一篇学位论文连外审和答辩这种最低要求都达不到,那又该如何去追求更高的学术价值呢? 
  (三)要时常督促学生的写作。 
  在职法律硕士生大多数来自一线的法院、检察院和律师事务所,平时有许多案件要办理,他们一边有繁忙的工作,一边还要学习写作,有些学生还有家庭需要照顾,平时没有多少时间能够潜心投入写作。在这种状态下,学生很容易偷懒,写作进度很缓慢。此时,就需要指导教师通过邮件或者短信经常关心和督促学生的写作进度,每一封邮件或者每一条短信既是对他们的鼓励,也是对他们的督促。笔者指导的几位在职法律硕士都曾向我表示,每次收到老师的邮件或者短信,他们都倍感压力,都会惦记着学位论文的写作。这样,他们才会将压力转化成动力,才能顺利完成硕士学位论文的写作。  
  (四)要适当为学生提供帮助。 
  在职法律硕士生收集学术资料不是很方便,尤其是上中国期刊网下载论文或者复印最新的法学期刊文章存在着许多不便,从而限制他们的研究视野,影响他们的写作进程。笔者认为,指导教师与在职法律硕士生应该保持一种亦师亦友的关系,指导教师不能仅仅将其当作学生看待,而是要将他们当作朋友对待,给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毕竟他们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学习时间较为有限,而且,他们在写作过程中,经常遇到资料贫乏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指导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在高校丰富的学术资源,利用自己敏锐的学术洞察力,适当为学生提供一些最新的学术资信,保证学位论文研究的前沿性。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指导教师与学生的沟通非常方便,我们完全可以通过电子邮件或者QQ给学生提供一些必要的帮助,从而能够保证学位论文的质量。  
  (五)要全面修改学生论文。  
  现在许多在职法律硕士在大学时代没有经过严格的学术训练,对一些基本的学术规范都不是很了解,提交的学位论文初稿从内容到形式、从结构到论证、从标题到注释等都存在着许多问题。这就要求指导教师要认真修改,舍得花时间修改,每篇学位论文往往都要来回修改许多遍。就笔者指导的经验来看,在修改中,往往需要从二级三级标题(即文章的目录)和文章的结构开始,帮他们调整文章的结构,凝练文章的二级和三级标题,有些还需要帮他们润色一些语言文字的表达,修改论文的参考文献和注释,让整篇学位论文不管是内容还是格式更加符合学位论文的要求,保证论文能够顺利通过外审并进人答辩。 
  (六)要讲解答辩的相关事宜。 
  一篇学位论文通过外审仅仅是答辩的前奏和基本要求,要顺利毕业并获得硕士学位,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就是答辩,只有通过由五位教授、副教授组成的答辩委员的答辩,才能算真正完成硕士学位论文的写作。为此,在每年的答辩之前,笔者都会把指导的学生召集起来,告诉他们答辩的时候需要注意的有关事项(包括汇报态度要谦虚、言行举止要礼貌、回答问题要诚实。例如,在答辩的时候,不懂就不懂,不懂千万不要装懂,否则,会遭到老师进一步的诘问,就会让自己陷人更加尴尬的境地),甚至告诉他们需要特别关注、思考和准备论文中涉及的某个问题,以防止回答不出答辩老师的提问而影响答辩得分。而这就需要学生事先非常熟悉自己的论文观点和论证逻辑。  
  四、结束语。  
  在职法律硕士的毕业论文是对一位在职法律硕士生三年学习的检验和总结,毕业论文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了学生的法学理论水平和对司法实践问题的领悟水平,需要引起广大学生和老师的重视。尤其是随着学位论文外审的越来越严格‘现在都实行双盲审,每年都有不少论文被评定为不合格。这不仅给学生带来了很大的麻烦,也给指导教师增加了许多工作量。因此,为了保证毕业论文在送外审中能够合格,能够顺利直接进人答辩,需要学生和指导教师的共同努力。指导教师对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承担了连带责任,指导教师与学生捆绑在一起,“共呼吸,同命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这使得指导教师的指导任务和责任变得非常重大,不得不引起指导教师的高度重视。只要指导教师能够严格把关,认真指导,尽量提供帮助,那么,在职法律硕士的毕业论文的质量就会有很大的提升,法律硕士的教育质量也会有所提高。​​​​

  • 0
    点赞
  • 2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