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抚养--1~4章节

家庭是人生的起点
人,其实是“养育+教育”的产品。学校教育之前的家庭养育,尤其是心理抚养的好坏,可以影响乃至决定人的一生

没有时间思维的人容易迷失人生
人生最重要的不是得到了什么,占有了多少房产或财富,而是经历了多少站点,走了有多远

人要想考虑问题周全,就要拥有两种思维,一种叫空间思维,一种叫时间思维

小聪明是对事的,具有短视性,而大智慧是对人生的

当你追逐这些表象的时候,你会发现自己永远追不完。有时追上了一两个,你也不开心,因为那是别人的生活,不是你真正想要的

太追逐生活的表象,人就容易迷失自我


所有社会问题其实都是人的问题
社会即使有责任,也要落实到每一个人身上

人格缺陷有很多种,其中一种就是自恋。自恋型人格往往是后天养育造就的

这种人格上的缺陷,往往是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里长辈过分喜爱与宠溺,给他的外部评价不客观造成的

人们在找原因时,往往把好的行为和成功的行为归因于自己,而把不好的行为和失败的行为归因于外部。社会心理学把这种现象称为“归因偏差”

指责社会其实没有意义,我们不可能拔着自己的头发把自己从这个社会拔出去。我们应该做的是,把具体的人的问题和大家共同活动的社会平台的关系搞清楚


人的问题源于早年的养育
原来马不是无缘无故受惊的,而是有原因的,只是这个原因不在眼前,在于过去的经历

人也一样,问题往往不是出在眼前,而是源于过去。人成年后的问题基本上都可以在他早年的经历中找到影子

当一个人在童年没有经历过比金钱更重要的“爱的抚养”时,内心就不会拥有哪怕一丝的爱

人早年经历的缺陷,不仅让自己的一生受到影响,社会也会付出惨痛的代价

人的胃口是喂出来的,脾气是带出来的,观念是唠叨出来的,残忍是孤弱无助熬出来的,无耻是百般迁就宠溺出来的

人在早年一旦走上犯罪之路,就很难再回到正常的生活轨道上。因为不同年龄段有不同的人生任务,人一旦错过早年的人生课程,将终身难补


孩子的问题多由身边的大人造就
父母给孩子什么,孩子就会给别人什么。父母希望孩子今后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就要以什么样的方式对待他

“不教而善”需要两个条件:一是孩子一直跟父母在一起生活;二是父母的言谈举止表现出来的都是善良、正派,即父母本身就是非常好的人

父母的抚养、老师的教育、社会的熏陶等,对未成年人的影响都是深远的

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最大,不仅具有给予生命的决定权,还有物质提供的决定权,照顾程度的决定权,甚至是性格发展的决定权

抓家庭养育,关键是要抓家长,而不是抓孩子


亲自陪伴比只给孩子挣钱更有价值
人的成长不仅仅是用钱堆出来的,尤其是心灵的成长,更不是用钱就能换来的

因为时光不可倒流,人的成长就像树的生长一样,具有不可逆性,不可推倒重来。孩子的成长是有阶段性的,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任务,你一旦错过某个阶段,再想弥补,就需要成倍地付出


父母要珍惜与孩子相处的过程
亲子关系,是需要用时间培养的。细心照顾,耐心陪伴,慧心观察,这是读懂孩子的前提

多子女家庭的父母都有经验,知道自己带大的孩子与不是自己带大的孩子是不一样的,自己带大的孩子与自己更亲

陪伴孩子成长,也是父母自我成长和成熟的过程


家庭结构齐全不等于功能健全

◆ 家庭最基本的功能是什么?是家人生活在一起,互相照顾,互相温暖,还有育儿和养老,这些都需要花时间相伴

◆ 缺爱的心灵就像荒漠,心理贫困有时比经济贫困更让人绝望


家庭功能体现在父母的修为中

◆ 人的问题在早年,早年的问题在家庭,家庭的问题在家长,而家长的问题在婚姻

◆ 如果对方父母恩爱、家庭和睦,你可以闭着眼睛跟他结婚。如果对方父母关系紧张,家庭成员感情冷漠、怨气十足,这种家庭要慎入

◆ 自律和忍耐,是家庭幸福不可或缺的基本准则

◆ 想要一个好的后代,就一定要有一个好的家庭。只要家庭好了,你的后代就会好,而且是代代好。相反,你再有钱,再有地位,再有权力,事业再辉煌,如果在婚姻问题上一塌糊涂,你的孩子也好不了


要孩子改变,大人要先改变自己

◆ 孩子最早出现的偷拿行为,往往具有与他所偷东西相对应的匮乏现象

◆ 你们咨询的对象,重点不是孩子,应该是大人。如果家长不改变,孩子的心理问题就不能解决


大人好好学习,孩子才能天天向上

◆ 我认为,如果未成年人做了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却因不满刑事责任年龄而逃脱刑罚时,应该由父母为其负部分法律责任。因为父母是未成年子女的法定监护人,是法律意义上的有责者

◆ 有的父母生而不养,有的养而不教,有的教而不当,这些不称职的行为往往毁了孩子一生

◆ 国外有很多像性格教育联盟这样的组织,学校也开设了性格教育课程,还有不少基于父母育儿模式及其社会影响的研究,而我们在这方面做得太少了

◆ 英国规定警察发现该上学的孩子在街上游荡时,有权把他们扣下来,送到学校或当地教育部门指定的地点。如果没有家人管他们,就送去寄宿学校。如果有监护人,但管不了他们,就要更换监护人

◆ 如果10~17岁的孩子已出现违法行为,而父母又不能保证孩子能去正常上学,则法庭可判父母去上“家长学校”。父母必须参加为期三个月的教育咨询或指导活动,每周至少去一次,学习如何给孩子树立行为规范,以及如何对孩子的青春期做出适当的反应。法庭还可要求父母学习控制孩子行为的方法,最长学习一年。如果父母不遵守这个养育令,将被视为犯罪,并处以罚款


遗传与生理相当于“心理硬件”

◆ 心理品质的基础取决于遗传,所以优生优育很重要

◆ 承认人的心理具有客观性,取决于遗传与生理基础。即使是同一对父母,在不同时间生下的孩子也会存在这种客观的差距。所以,我们要因人施教


人的心理遗传中包含着祖上的修为

◆ 遗传是件很奇妙的事,一个人的基因包含着、传递着祖辈们的人生经历、品德修为和能力

◆ 人

◆ 的很多能力都是一生持续努力的结果,包括德行也是修来的

◆ 人生不仅会经历各种事情,还会受环境提供的物质的影响,受家庭传承中生活习惯的影响,受生活幸福度的影响等

◆ 每个人或多或少会发现,自己拥有的某些能力并非现在通过学习获得的,而是源于一种先天的力量

◆ 人生经历形成的记忆不仅停留在相关的神经细胞中,还会遗传给后代。这意味着我们今天学习和努力的经历,会成为下一代甚至是下下一代的能力

◆ 作为父母,你现在的行为不仅会影响到眼前的子女教育,还会嵌入你的神经记忆,进入你的基因里,遗传给你的子孙后代

◆ 文将后代多福寿,武将后代多暴虐

◆ 我在形形色色的案件中看过很多心理变态的犯罪人,他们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点,即父母关系不和或离婚,他们从小生活在一个支离破碎的家庭里,缺父少母,缺乏家人团聚的欢乐和亲情的温暖


早年养育相当于系统软件编程

◆ 家庭,就是人的心理系统软件制造商

◆ 学校编程与家庭编程最大的不同在于,家庭编写的是人基础的系统软件,而学校重点是编写应用程序

◆ 无论是基础教育还是专业教育,学校教育都具有很强的应用价值

◆ 随着人生阅历的丰富,有的人会不停地更新应用软件,不断自我完善,终身成长


心理系统有缺陷会成终身“漏洞”

◆ 系统软件一旦有漏洞,免疫力就会下降,很容易被人攻击、植入病毒,导致瘫痪。人也一样,如果早年的家庭养育有缺陷,在成长过程中就容易麻烦不断,甚至半路夭折

◆ 家长要明白,孩子六岁之前的养育,谁都无法替代,谁都无法扭转

◆ 家庭是养育的场所,养之育需要家长在照顾、陪伴孩子的过程中培养情感,以浸润的方式告知或带领孩子学习如何做人做事。而学校是教育的场所,教之育是老师在规范的要求下,在一视同仁的背景下,以讲授和练习的方式让学生学习知识

◆ 父母的态度与言传身教的示范是养育的本质

◆ “教”可以是教知识、科学、做人的道理等。但是,所有的教育都不能替代或跨越注重情感抚养的养育。如果没有来自心理抚养的情感作为基础,教育只能教术,不能教心


意识水平标志着人的心理水准

◆ 意识是人的一种觉知状态,包括人对外界的觉知和对自己的觉知。人有觉知就有意识,无觉知就无意识

◆ 人认识世界一般是由外而内的,先认识自然,然后认识他人,最后才认识自己。都说“人贵有自知之明”,因为认识自己是最难的

◆ 自我反思意识需要拥有成熟的社会意识和抽象思维,是人心理成熟的重要标志


缺少自我反思意识的人心理不成熟

◆ 夫妻相伴大多只是人生的一段路程,长短有别而已,再相爱的人也有分开的那一天

◆ 你可以爱别人,也可以被人爱,但你就是你,你的价值首先体现在你是能自立的,而不是将自己的一切依附于某个人身上

◆ 你的心胸有多宽阔,你的人生就有多宽阔,反之亦然


人的许多潜意识活动常常不自知

◆ 人心里有什么,眼里就有什么,即眼里看到的往往是心里有的

◆ 每个人的成长背景不同,眼里的世界就不同。所以,我们在研究一个人的心理时,不能用自己的心理去理解他,而要去了解他的成长背景和人生经历


改变认识是做思想工作的重点

◆ 思想是人的心理内容之一,是认识中的思维现象。但是,心理现象不仅限于思维,还包含很多内容。例如情绪,不仅与认识有关,还与人的生理状况有关,像青春期、更年期都会因生理变化引起情绪波动

◆ 学习好只是说明孩子的认知能力强,并不能代表他所有的心理活动都健康


让心理困扰者自我成长是心理咨询的要义

◆ 人与人生活的背景不同,人生经历不同,个性不同,对很多事情就有不同的感受和反应方式。所以,你自己的事情怎么能指望一个与你有很大差异的人替你想办法呢?像婚姻关系、婆媳关系、亲子关系等非常复杂,古人云“清官难断家务事”,心理咨询师怎能参与别人的家务事呢?

◆ 心理咨询是一个探询、诊断、找到心结、慢慢解开心结的过程,需要循序渐进,需要专业地进行,而不是一次性给出答案

◆ 正确的心理咨询并不是给人出主意,而是用专业的方式不断提问,引导来访者自己去寻找答案,自己去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这就需要来访者认识自己,这正是心理咨询的魅力

◆ 心理咨询与做思想工作有一点不同:做思想工作是主导者在说,对方要听着,被动接受;心理咨询则是主导者在听,让对方说,然后用提问的方式让对方思考答案,并自己意识到问题所在

◆ 成年人比小孩更独立自主,不仅对信息的掌握量更大,而且辨别真假的能力也在提高


情绪是观察心理的窗口

◆ 面部表情是观察心理的第一个窗口

◆ 言语或文字是观察心理的第二个窗口

◆ 行为举止是观察心理的第三个窗口

◆ 情绪也是人的心理温度计,我们可通过观察表情、言语和动作来了解一个人的情绪温度

◆ 当人被他人的言语、动作等冒犯后感到不快时,不能一味忍受,该表达就要表达,不然会郁闷,但表达时又不能太过,要适度和有节制。这种分寸感,很多人觉得很难把握

◆ 言语沟通要注意规则,不管认识对方与否,要尽量使用敬语,对孩子则要用平等、尊重的语气


情绪需要表达,更需要管理

◆ 情绪管理的重要表现就是能做到情绪自律。情绪自律可以彰显一个人的修养水平,也标志着一个人的心理发展水平

◆ 情绪会直接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许多重大疾病的发生,都可追溯到人发病前有过严重的不良情绪反应与积累。所以,情绪需要适度宣泄,更需要管理和排解

◆ 以三到五句话为基准,不要超过五句话。因为吵三句的时候,意思都已经挑明了,多说也没意义了,只是想压过对方、胜过对方,每多说一句都是不良刺激。你实在忍不住的话,顶多再说一句自己的感受,比如“我快气死了”​,然后就扭头走开。吵架时没超过五句话,一般就没有激情导致的狂怒危险


情绪宜解不宜结,否则容易得“心癌”

◆ 你不断地消耗后面的时间来处理以前的问题,以至于不再用心应对每天的新生活,不再关注可以让你快乐的新事物。这种现象称为心理发展的停滞,是一种心理障碍,是心理疾病的开始

◆ 人生就像一条顺时延伸的线,如果你一直纠缠于已经过去的某件事,摆脱不掉痛苦,你的人生线就在这里打了一个结,也就是心结

◆ 生理的癌症最终只让病人死亡,而心理的癌症不仅仅是毁灭自己,还会让别人成为受害人

◆ 一是有意去运动

◆ 二是寻找美好的感觉去体验

◆ 三是找朋友聊天或吃饭


个性是人的“心理名片”

◆ 时间是检验人格的试金石

◆ 为什么时间能检验一个人呢?这是因为个性有一个独特之处,即属于个性的心理现象往往具有持久性

◆ 心理学给“个性”下的定义是:一个人独特、稳定、整体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

◆ 个性包含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两部分。其中,心理倾向包括人的需要、兴趣、三观、信仰等,这些会影响人在生活中的关注点、追求、取向等

◆ 人的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两大类,不同的人需要的东西不同

◆ 兴趣是指人为了体验快乐的感受而引发的活动倾向

◆ 三观是人们现在常用的一个词,包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 信仰是个性中最稳定的内容,指人对某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坚信不疑。一个人一旦有了信仰,就会拥有巨大的精神力量,始终如一地坚持某些信念和做某些事情

◆ 需要和兴趣可以成为人的心理动力

◆ 三观和信仰则可以决定人生的方向


危险人格的形成往往与家庭养育方式有关

◆ 人格中既包含先天禀赋,又有后天养成的习性,一旦形成就难以改变

◆ 与反社会人格不同,其他人格类型大多与早年的养育和个人的生活经历息息相关。这正是我强调“心理抚养”的重要原因

◆ 犯罪人格和缺陷人格就与家庭养育方式密切相关,前者往往缘于匮乏性抚养,而后者往往缘于溺爱性抚养

◆ 所谓“匮乏性抚养”​,主要是指没有情感与关爱的抚养

◆ 溺爱性抚养是在生活上包办,在行为上无原则地放纵,使孩子从小养尊处优、无法无天,养成懒惰、自私、任性、冲动、说谎等不良习惯


谈恋爱要先了解对方的成长经历

◆ 每个人都是有来历的。想认识一个人,一定要了解他的过去

◆ 想了解一个人的心理,还有一个简单的办法,就是让他聊聊自己家庭的故事

◆ 有句老话叫“日久见人心”​,人心是需要时间来检验的。结婚意味着两个独立的个体要共同生活,共担责任,共同养育孩子

◆ 走进婚姻殿堂后,两人就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不必事事较真。一旦太计较,夫妻互不信任,心存芥蒂,怎能相亲相爱呢?

◆ 大家婚前请睁大双眼,婚后请闭一只眼。婚前还有选择的机会,觉得不行就换人,所以一定要看清对方再决定。婚后,法律已锁定两人关系,一旦有了孩子,就得从长计议。孩子是否幸福会影响父母晚年的幸福值,如果父母现在不顾及孩子,一旦孩子出了问题,父母的后半生会很痛苦。既然婚前已慎重选择,婚后就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多看对方的优点,少看对方的缺点


怕对象不可靠,问两个问题就知道

◆ 教子有方是可以家传的,能福泽子孙后代

◆ 既要看这个人本身,还要看他的祖父母和父母。一个人早年的家庭背景很重要,上两代人会决定他是什么样的人,尤其是父母的影响更大


了解一个人的过去,即可知他是什么样的人

◆ 人格里有很多东西是刻在骨子里的,何况三观不同的人,即使互换角色,也难以相互理解

◆ 一个人来到世上以后不用太久,只需经过两个六年,心理模式就已展露雏形。到第三个六年,人就已经可以胡作非为了

◆ 因为缺少爱和感动的故事,人才会缺乏感受的记忆

◆ 一个人成年后,其心理风格与成长环境、生活经历密切相关,什么样的生活背景就会造就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养育方式就会造就什么样的心理风格


心理发展有内在的逻辑进程

◆ 人格始于遗传,成于养育

◆ 人的心理发展时期表[插图]


心理发展还呈阶梯递进的模式

◆ 人的心理并不是一出生就开始独立地自我形成与发展,而是需要借助外部的力量,有一个社会化的过程

◆ 情感,需要抚养。这是心理发展的第一个台阶,主要由家中的哺乳者来完成。情感抚养是在孩子还不能自主行动的情况下,发出每一次呼喊时,抚养人能及时回应并照顾到位

◆ 情感是人性的核心,有情感就有人性,毫无情感则毫无人性

◆ 依恋只是一种初级情感,人的情感还需随着性格、能力、自我的发展继续完善,若最终能形成一种社会情感,即拥有博爱的情怀,就达到人类情感的最高水平了

◆ 情感抚养更多的是要照顾和满足孩子,而性格教养更多的是要规范和约束孩子

◆ 对初涉世事的幼儿来说,抚养人在满足他任何要求的同时,也是在教他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如何待人处事,为他建立一套与他人和社会有关的行为规范。一旦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成为有教养的人,孩子日后就比较容易融入群体和社会

◆ 在人生四个重要的台阶中,前两个台阶均取决于家庭和父母所为。若家庭残缺不全,父母存在个性缺陷,抚养过程“偷工减料”​,则孩子的情感和性格就容易出现问题

◆ 若前三个台阶存在缺陷,则第四个台阶自然就会受阻,因为一个无情的人、不能自律的人很难修养好自己。前面的基础性台阶若存在缺陷,后面是难以弥补的

◆ 父母早年认认真真地养育孩子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养育的最佳时期是依恋期

◆ 时期多意味着这个年龄段的变化多,变化多意味着可塑性强,而可塑性强意味着这是育人的最佳时期

◆ “依恋”与“青春”都是心理特性的形容词,而非表示年龄的名词。这两个时期既有连续性,又有可比性,因存在一个转折点而具有显著差异。这个转折点就是人进入青春期以后,性功能开始发育,由此带来的心理变化是,从对养育者的依赖变为追求独立的自我


青春期最需要父母的智慧

◆ 青春期发育的突出特征之一就是身高迅速达到成年人的高度

◆ 随着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的不断增长,青春期的孩子一般比较逆反,有些以前很乖的孩子也会出现行为问题或心理问题。所以,青春期是最容易出事的一个时期,也是最难管的,最考验父母的养育智慧

◆ 若与孩子发生冲突,父母切记只表达自己的看法,不要用要求、命令、强制等方式,那样会激发孩子的青春冲动


对成年子女要学会放手与接受

◆ 青年初期是人生风险最大的时期。因为这个时期充满各种不确定性,人要面临很多重要的选择,还有因经济独立带来的巨大压力

◆ 35岁以后,人就步入中年期。经过前两个时期的洗涤、磨炼,许多人愈发稳重,有经验,有见解,开始独当一面。中年人的最大价值体现在社会性的成熟上,具体表现为在谋生的同时会担负更多的社会责任


为老不尊者早就存在个性缺陷

◆ 一个好人不会突然变成坏人,反之亦然。为老不尊者以前做事也是没有规矩或底线的


养人,养身容易养心难

◆ 人们一直认为“育”只是用嘴给他讲道理,却忽略了还可以通过动作和各种接触来进行,即“养”的过程本身就是育

◆ 人出生后的每一天,给他任何的抚养接触都是他的心理营养,是他未来的心理资本

◆ 如果一个活生生的人包括婴儿缺乏视觉、听觉、触觉时,就相当于他的大脑缺乏必需的心理营养

◆ 很多人从没有意识到婴儿有心理上的需要,如果以为早年的抚养只是喂喂奶而已,那就大错特错了


成年后的心理困扰源于心理抚养的匮乏

◆ 有些经历我们似乎没有记忆,但我们的身体会有记忆

◆ 人早年的经历会变成潜意识,可能自己不明白,但会影响到成年后的心理活动

◆ 一般情况下,犯罪人之所以犯罪,其动机大多是要通过犯罪行为让自己从中受益

◆ 人在最初接触这个世界时,如果身边缺乏来自人的情感相伴,相伴他的只有一堆玩具,而且是可以拆解的玩具,那他的内心里,能满足快乐的就是没有感情的物件

◆ 任何成年时期显现的变态心理,都不是在成年时期才形成的

◆ 情感抚养可以决定人性,决定人的情绪、性格、言语表达,还会影响他的认知方式和亲社会行为等方面的发展


情感的心理抚养必须是无假的爱

◆ 美好,有时像绚丽绽放的花朵。当我们见到绚丽多彩的鲜花时往往会驻足观赏,流连忘返,可是不要以为美丽的鲜花都是沁人心脾的,有的鲜花在绽放时会让你过敏,甚至中毒。只有接触才知它的假象,爱亦如此

◆ 因为除非妈妈有精神疾病,除非她在生活上具有特殊情况,妈妈是这个家庭、社会范围内最具抚养资格、最令亲人放心,也是孩子最熟悉、愿意贴身的人选

◆ 那时候的父母是不会随便离开家的,不会轻易地离开孩子。对孩子来说,有爸爸妈妈在,这个家就有屋顶,就能为他遮风挡雨,让他睡安稳觉。日子再苦,只要爸爸妈妈在家,就有自然情意的家

◆ 当我们把孩子交给一个并不了解的陌生人,不能指望多付钱就能让她对孩子好

◆ 但无论是半夜,还是在旅途,他的亲人包括妈妈、爸爸、奶奶等仍然会不厌其烦地变换姿势哄着孩子,不会为省事省心而给孩子喂睡眠药,这就是真爱

◆ 孩子在一周岁之前如何被抚养或照料,将会影响他们后半生的大脑功能。而且早期抚养对人后来的社会化、行为方式等都会产生影响,甚至可以成为预测其成年后行为倾向的因子

◆ 对于一岁之内的初生儿,爸妈大可放开地去爱他,给他足够的情感营养,用你的身体、你的拥抱、你的抚慰、你的笑容、你的声音去表达爱,而不能用钱或借他人之手间接表达你的爱,那是被偷工减料的心理营养


母爱不可戒断,也不可替代

◆ 缺乏真实的母爱,猴子的后代就不会拥有正常的心理表现和能力

◆ 无论哪一种想简化人类后代的养育过程,寻找替代养育技术或戒断母爱的实验,最终都以实验对象的痛苦、心理异常、短命告终

◆ 对人类而言,一对一、有情感、能够建立依恋情感关系的心理抚养不可戒断,亦不可或缺,也不宜替代


脾气的心理抚养是及时到位的照应

◆ 脾气,通常是指一个人的情绪产生的速度、强度、持续时间和转换灵活度等特性,是人的个性内容之一

◆ 心理学讲的气质偏重于由遗传决定的高级神经(即大脑皮层)的活动类型

◆ 脾气是在气质的基础上经过后天养育和教养形成的

◆ 婴儿房是观察人与人天生差别最好的地方

◆ 他的情绪则是在出生后的第一天就开始有了,并且在与他人互动中形成他的脾气模式

◆ 有这种脾气的人往往在生命之初、在最无助的时候没有得到抚养人温柔及时的照应。他的吼叫可能是早年内脏感受痛苦时哭喊的再现;他摔东西的动作与他曾经仰面朝上、不能自我解除痛苦、只能用四肢挥动来表达愤怒有关


暴脾气的人多在生命初期被亏待过

◆ 越是内心平和的人越有内在力量,越有后劲。因为人在平和状态下,理性才会达到最佳状态;相反,越是急躁甚至暴躁的人,他们的力量只会表现在外部的粗鲁和蛮劲上,且人在急躁或暴躁时难以做出最好的理性判断

◆ 脾气不好,在小范围内可能只是一个人的修养问题,但当一群人都脾气很大时,就很容易形成群氓,如同沙尘暴一样,球迷发狂后的破坏力就是证明。如果一个地区、一个国家这样的人多了,就会影响国家形象


言语的心理抚养是耳边人声丰富

◆ 情感是心理发展的第一个台阶,是基础性的东西,能影响孩子日后多层面的心理发展,如语言发展、社会性发展、认知方式发展等。可以说,情感是情商的基础

◆ 有爱的抚养一定是有话的

◆ 养孩子也是这样,有情感的抚养一定是爱语绵绵

◆ 这种连篇的“废话”传递的正是绵绵不断的爱意。这种爱的唠叨是婴儿心理发展的重要营养素。孩子除了吃喝拉撒睡,特别需要这种心理刺激

◆ 只有亲妈才有那个耐心,在孩子什么都听不懂的时候还会跟孩子唠叨。所以,有情感的抚养一定是有话的,凡是耳边经常有人声的孩子一旦开口说话,一定是话多的那种

◆ 因为是妈妈一手带大的,所以他很依恋妈妈,只要妈妈在身边就行,有没有别人无所谓。这种抚养背景的孩子情感比较单一,容易害羞


寂寞杀手多有言语匮乏的抚养背景

◆ 不善言语的人往往在早年是耳边无人声的人。这意味着他在最需要看护的时期,身边几乎无人陪伴,他们是在冷漠与寂寞中长大的人

◆ 人的情感发展是从“家”这个点开始的,先是对抚养人的依恋,然后扩展到感受其他家人的亲情,接着是与同龄人的相处、交流与玩耍

◆ 。可是,一旦一个人从小就没人疼爱,他一定缺乏情感的滋养,进而言语发展缓慢,就不爱与人交流和相处,变得习惯孤独

◆ 那些能够设计精致的爆炸装置,既不为钱也不为色,却热衷制造爆炸案的人,是把内心的痛苦变成一种潜意识的呼唤

◆ 人在生命早期身边不能没有亲人的存在,身边无人就会缺乏声音,缺乏声音就会言语表达能力匮乏,这种匮乏导致他到成年时,荷尔蒙旺盛却无法获得爱和满足,进而出现心理扭曲变态


抚养方式会影响孩子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 人之初以情感抚养为主,情感抚养是心理抚养的第一序列

◆ 一个人的亲社会行为或说一个人的善良就是一种无声的标志,标志这个人得到了良好的初生抚养

◆ 善良一定要有智慧。即使帮助别人,也要保持一份警觉,不要被人欺骗


冷漠无情、自私自利的社会谁都不会幸福

◆ 从心理学的意义上分析,缺乏亲社会行为的人往往表现为冷漠,不善良的人表现为刻薄、戾气与狠毒,没有公德心的人则极度自私、损人利己

◆ 但凡称其为“社会”​,就一定具有这么一种特性,那就是“不确定性

◆ 教育要从孩子抓起的,培养他们与社会和谐相处,遵守利于大家的规则,做有良知的人


心理抚养还会影响人的认知方式

◆ 情感、言语、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会深刻影响孩子的认知方式

◆ 抚养背景还会影响孩子的认知方式

◆ 如果说认知能力取决于智力,那么认知方式则取决于后天与人互动形成的反应方式

◆ 当领导的人要善于观察人、了解人、使用人,孩子如果言语和亲社会行为发展得好,善于跟人打交道,当然适合当管理者。那种学习很好的安静孩子,长大后一般是技术型人才,业务能力较强,他当领导会对谁都看不上,什么事让别人干都觉得不如自己干得好,最后把自己累得够呛,还闹得人缘不好

◆ 学习成绩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孩子的心理抚养,家长的抚养方式决定了孩子今后发展的方向与趋势


为何有人智商很高却被称为书呆子

◆ 绝大多数较高智商的人被骗,不是智力的问题,是心理抚养不完整的问题。换句话说,是他们的家庭或抚养人对其心理抚养过于单一的问题

◆ 人的心理发展不能过度单一与专注

◆ 的学历越高,成长的经历越简单,他们大部分的时间是与书本、作业、试卷打交道。书本里的东西是可以用逻辑来讲通的。可是,你若与人打交道就会知道,人是千差万别的,不会按同一逻辑出牌

◆ 除了前面提到的脾气、言语、亲社会行为外,还有共情能力、识人的能力以及性格等内容。因此,并不是学历高就能事事通达的

◆ 让孩子在幼年时走出家门,多接触人与社会,是一种有益的心理培养,千万不能以为学习成绩好就万事大吉


观念的心理抚养是为其注入心象

◆ 观念不是理性的连续推理,而是瞬间的反应。其反应看似没有理由,但一定与他过去看到的、听到的东西有关。观念是由生活情景形成,不是由推理形成

◆ 一定是他从小耳闻目睹、见得最多的情景,听得最多的声音,是那些在他眼前摇来晃去、一遇事情就唠唠叨叨的抚养人

◆ 我认为观念几乎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起点

◆ 观念往往体现了人的内心和行为的界限,甚至是底线,缺乏好的观念的人为人处世时往往是没有界限、没有底线的


父母在意并强调的东西会成为孩子的观念

◆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对某些事情的在意、坚持和强调,都会成为孩子未来的观念,成为一个人一生中最早的观念

◆ 电子产品大量地走进千家万户,电视和手机屏幕都在以生动的画面直扑幼儿的心目,这些画面已经在不经意间成为孩子早年观念的来源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