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效应

在1972年的时候,出现过著名的“假病人实验”,这个实验主要是由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系的教授罗森汉恩博士来进行的。当时,罗森汉恩博士招募了八个人来 假扮病人,他们分别是五名男性以及三名女性,这其中包括有一位精神病学家,一位画家,一位20多岁的研究生,一位家庭主妇,一位儿科医生,三位心理学家。这 些假病人都告诉精神病医院的医生,他们幻听严重。除此之外,他们所有的言行完全正常,并且给问诊者的信息都是真实的,当然除了自己的姓名和职业以外。最后,他们八人中有七人被诊断为狂躁型抑郁症。
当这八个假病人被关入精神病医院后,他们所有的行为表现都很正常,没有再出现幻听的情况,也没有任何其他精神病理学上的症状,但是却没有一个假病人被医护人员识破。结果这些假病人陆陆续续要求出院时,医护人员却不肯放行。原因是因为他们已经被粘上“精神病”的标签,医生认为这些病人的病情在不断加剧,“妄想症”越来越严重。精神病院的医luoshen务人员 甚至发明了一些精神病学上的新术语来描述这些假病人的严重“病情”,假病人与人闲聊被看做时“异常交谈行为”,他们甚至认为假病人做笔记都是一种精神病病情的新发展,以至于“做笔记”被护士当作病状以“异常书写行为”记录在他们的病历中。也就是说,这些原本是没病的人,在粘上精神病标签之后,就顺理成章变成精神病患者,这就是我们所谓的标签效应。
当一个人被贴上某种标签时,他就会相应地做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标签的内容相符。这种现象是由于被贴上标签引起的,故称为标签效应。
通过上面的实验,不难看出,罗森汉恩的研究有力地揭示了诊断标签的危险性——标签效应:一旦医护人员确立对某人的印象,认为对方患有精神分裂症,就会不自觉把他的一切行为和举止视为反常。由此可见,有的时候“病人”是没有问题的,出现问题的反而是“医生”的眼力和判断力。
心理学认为,之所以会出现标签效应,原因在于“标签”具有一定程度的导向作用,无论是“好”是“坏”,它对一个人的“个性意识的自我认同”都有强烈的影响。有的时候,给一个人“贴标签”的结果,恰恰是使其向“标签”所喻示的方向发展。当然,如果你被贴上的是积极性的标签,那么对你的影响就是正面的;反之,如果你被贴上一个消极的标签,那么对你的影响就是负面的。
心理学家克劳特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要求一群参加实验者对慈善事业做出捐献,然后根据他们是否有捐献,分别被说成是“爱心人士”和“冷漠人士”。当然,还有一些参加实验者则没有被下这样的结论。不久以后,当实验者再次要求这些人进行捐献时,发现那些第一次捐了钱并被说成是“爱心人士”的人这次捐得更多,而那些第一次被说成是“冷漠的人”,这次捐献得更少。实验结果显而易见,如果你被贴上了好的标签,那么你会表现得更积极;如果你被贴上了不好的标签,那么结果是截然相反的。
从上面的实验中我们可以看出,标签效应对生活的影响。除此之外,标签也会影响到孩子的一生。美国一位著名的棒球选手被邀请到监狱里与犯人交流,他进去后首先给犯人们讲的是自己成长的故事。在他幼年第一次玩棒球时,无意间就把父亲的牙打出了血,父亲没有责骂他,反而称赞说:“孩子,你将来一定能够成为一名出色的棒球选手。”第二次玩棒球时,他又不小心把家中的窗户玻璃打碎了,父亲依然赞许道:“孩子,相信你将来一定会成为世界冠军。”
棒球选手讲完这个故事后,犯人们都有所感悟,纷纷议论起来。这时,一位犯人站起来说:“你的故事让我想起了小时候的经历,我们遭遇的状况相同,但唯一不同的是父亲的回答,我的父亲当时就呵斥我将来一定会成为一名罪犯。”
由此可见,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标签效应的重要性。在学校里,有的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值太高,而孩子学习成绩总是不尽如人意,上课反应迟钝,思维能力较差,学习效率不高,为此常受到老师的斥责,父母也失望至极,在家宣传自己的孩子是“朽木不可雕””不是读书的料“和别家孩子没法比。时间长了,孩子便会产生自己确实不行的感受,丧失了自信心,学习成绩一落千丈,最后,任意放纵,破罐子破摔。如果当时家长采取其他方式来进行教育,不是指责孩子,而是说些鼓励的话,那么结果就会完全不一样。
现在深入探讨,假如
未完待续。。。。。。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