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关电源的电压型与电流型控制的区别介绍
电压型控制与电流型控制是指对反馈信号的取样不同,电压型控制以电源的输出电压为反馈信号,该反馈信号与给定值的偏差经比较器放大后与锯齿波比较产生控制脉冲。而电流型控制是以高频变压器原边输出电流为采样反馈信号组成电流闭环,以电压反馈信号组成电压外环,电压外环的输出偏差作为电流内环的给定,与电流反馈信号比较产生控制脉冲,两种控制方式的系统结构框图如下图所示:
两种控制方式的实现原理图如下图所示:
电压型控制将输出电压与VR参考电压Vref的偏差信号e经PI型误差放大器与振荡器产生的锯齿波进行比较,产生PWM控制脉冲,其输出波形如图5所示。
电流型控制有两个闭环通道,电压与VR参考电压Vref的偏差信号e经PI型误差放大器得以电压Ve,该电压与开关管漏极输出电流进行比较,产生PWM控制脉冲,其输出波形如图6所示。
输出波形
电压型控制的典型芯片如:TL494,TOP系统;
电流型控制的典型芯片如:UC3842
- 电压型控制:电压型控制以电源的输出电压为反馈信号,通过调整电路的输入信号或控制信号,使输出电压稳定在设定值上。其工作原理是通过比较输出电压与参考电压的偏差,生成PWM控制脉冲12。
- 电流型控制:电流型控制以输出电流为反馈信号,通过调整电路的输入信号或控制信号,使输出电流稳定在设定值上。它通常包括一个内环电流控制和外环电压控制,通过比较电流反馈信号与参考电压的偏差来生成PWM控制脉冲34。
性能差异
- 稳定性:电压型控制由于采用电压作为反馈信号,其输出电压对负载变化的敏感度较低,因此稳定性较好。而电流型控制由于输出电流对负载变化敏感度高,稳定性相对较差12。
- 带宽与速度:电流型控制具有高带宽和低失真的特性,能够更快地响应输入信号的变化,适用于高速、高带宽的应用。电压型控制在带宽和速度方面相对较差12。
- 线性度与失真:电压型控制由于采用电压反馈,线性度较好,失真较小。而电流型控制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出现非线性失真,影响信号质量12。
应用场景
- 电压型控制:适用于对稳定性要求较高的场合,如需要长时间稳定输出的应用。由于其设计简单、易于实现线性放大,电压型控制在许多常见的开关电源设计中广泛应用12。
- 电流型控制:适用于需要高精度、高动态范围的应用场景。由于其高速响应和高带宽特性,电流型控制在需要快速调节和高负载变化的场合更为合适12。
- 百度安全验证
电压模式控制
首先我们先从电压模式控制说起,这是最早的开关稳压器设计所采用的方法,而且多年来很好的满足了电源的需求,基本的电压模式控制图如下图1;
一般定频的PWM频率不会随反馈的变化而变化的,只是脉宽会变化,就是平常所说的占空比,电压模式的VR为一个固定参考点,电流模式可以把检流的信号看成是一个参考点,当电源进入稳态时根据伏秒法则,VIN*TON=VOUT*TOFF.电源进入稳态不会出现信号不稳定的。
开关电源电压模式及电流模式的比较
电压模式控制的优点:
1.采用单个反馈环路,因此比较容易设计和分析;
2.一个大幅度斜坡波形提供了用于实现稳定调制过程的充分噪声余量;
3.一个低阻抗功率输出为多路输出电源提供了更好的交叉调整率。
有优点就有缺点,那么缺点是:
1.电压或负载的任何变化都必须作为一个输出变压来检测,然后通过反馈来校正。这就意味着缓慢的响应速度;
2.输出滤波器给控制环路增加了两个极点,因而在补偿设计误差放大器时就需要将主导极点低频衰减,或在补偿中增加一个零点,来抵消极点;
3.环路增益会随着输入电压的变化而变化,因而使补偿进一步复杂化。
上述缺点比较突出,所以电流模式控制使所有这些缺点得以减轻,因此已退出便得到工程师们的极大兴趣,纷纷研究这种控制结构!
电流模式
电流模式控制如下图所示
电流模式控制的优点:
1.由于电感电流以一个Vin-Vo所确定的斜率上升,因此对输入电压的变化该波形将立即作出响应,从而消除了延迟响应及随着输入变化而发生的增益变化。
2.由于误差放大器现在控制电流,因此电感器的影响被降至最低,而且滤波器此时只给反馈环路提供单个极点,与类似的电压模式相比既简化了补偿,又获得较高的增益带宽。
3.固有的逐个脉冲电流限制,只需对来自误差放大器的控制信号进行嵌位即可(像常用的3843之类的芯片被嵌位至1V),在电源并联时易于实现负载均分。(比如可以缓解推挽拓扑的偏磁现象)
尽管电流模式所提供的改进有诸多好处,但也存在其特有的问题,必须在设计中考虑进去。以下简要的叙述下它的缺点:
1.有两个反馈环路,增加了电路分析的难点;
2.当占空比大于50%时,控制环路将变得不稳定,需另外采取斜率补偿;
3.由于控制调制基于一个从输出电流中得到的信号,因此功率级中的谐振会将噪声引入控制环路;
4.由变压器绕组电容及次级整流管反向回复电流引起的电流尖峰;
5.由于采用控制环来实施电流驱动,因此负载调整率变差;
6.多路输出时需要耦合电感器以获得可接受的电压调整率。
虽然电流模式控制将放宽电压模式控制的许多限制,但也带来诸多设计难题。所以电压模式现在又有新的改进,那么这两项改进主要是电压前馈和高频能力,前者用于消除电压变化的影响,后者则将输出滤波器的极点置于标准控制环路带宽范围以外。
电压前馈是通过使斜坡波形的斜率与输入电压成正比来实现的。这样就提供了一个对应和校正的占空比调制,而无需反馈环路采取任何动作。获得了一个恒定的控制环路增益和针对输入电压变化的瞬时响应。
高频是通过对IC使用BiCOMS加工工艺而得以实现的,这产生了较小的寄生电容和较低的电路延迟。所以电压控制模式的许多问题都有所缓解。
在电压控制模式和电流控制模式中的选取
电压模式和电流模式都是可以选取的,只是针对每一种特定应用,某些设计那种控制模式更适合。
以下场合可以考虑使用电流模式:
1.电源输出将是一个电流源或非常高的输出电压;
2.对于某个给定的开关频率,需要最快的动态响应;
3.应用针对的是一个输入变化相对受限的DC-DC转换器;
4.需要可并联性和负载均分的模块化应用;
5.在变压器磁通很重要的推挽电路中;
6.在要求使用极少组件的低成本应用中。
以下场合可以考虑使用具有前馈功能的电压模式:
1.有可能存在很宽的输入电压和/或输出负载变化范围;
2.特别是在低电压-轻负载条件下,此时,电流斜坡斜率过于平缓,不利于实现稳定的PWM操作;
3.高功率应用和/或噪声应用(这里,电流波形上的噪声将难以控制);
4.需要多个输出电压以及较好的交叉调整性能;
5.可饱和电抗器控制器将被用作辅助次级侧稳压器;
6.需要避免双反馈环路和/或斜率补偿之复杂性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