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DK源码分析-LinkedList

继承结构

public class LinkedList<E>
    extends AbstractSequentialList<E>
    implements List<E>, Deque<E>, Cloneable, java.io.Serializable{}
  1. LinkedList 实现了 List 接口,即能对它进行队列操作,提供了相关的添加、删除、修改、遍历等功能。
  2. LinkedList 实现了 Deque 接口,即能将LinkedList当作双端队列使用。
  3. LinkedList 实现了Cloneable接口,即覆盖了函数clone(),所以它能被克隆。
  4. LinkedList 实现java.io.Serializable接口,这意味着LinkedList支持序列化,能通过序列化进行传输。
public class LinkedList<E>
    extends AbstractSequentialList<E>
    implements List<E>, Deque<E>, Cloneable, java.io.Serializable
{ 
     //transient :无法被Serializable序列化
    //双向链表的节点个数
    transient int size = 0;


    //双向链表的头结点
    transient Node<E> first;


    //双向链表的尾节点
    transient Node<E> last;


    //初始化空集合
    public LinkedList() {
    }

    //双向链表的节点个数
    //构造一个包含指定集合的元素的列表,按照它们由集合的迭代器返回的顺序。
    public LinkedList(Collection<? extends E> c) {
        this();
        addAll(c);
    }

小结:LinkedList的属性比较少,

          Size:双向链表节点个数,first头结点,last尾节点,但是内部还提供了一个Node的内部类。

    private static class Node<E> {
        E item;
        Node<E> next;
        Node<E> prev;

        Node(Node<E> prev, E element, Node<E> next) {
            this.item = element;
            this.next = next;
            this.prev = prev;
        }
    }

item代表当前节点,next代表当前节点的下一个节点,prev代表当前节点的上一个节点

小结:LinkedList是通过链表实现的,而链表是通过Node来实现的。

    public boolean add(E e) { 
        //插入尾部元素
        linkLast(e);
        return true;
    }


 
    void linkLast(E e) {
        //获取最后一个节点给赋给l
        final Node<E> l = last;
        //创建一个新节点,当前节点的前节点是l,当前节点的后节点是null
        final Node<E> newNode = new Node<>(l, e, null);
        //把新节点赋给最后一个节点
        last = newNode;
        if (l == null)
            如果l节点为空,代表新节点赋给首节点
            first = newNode;
        else
            //否则,当前节点的下一个节点为新newNode节点
            l.next = newNode;
        size++;
        modCount++;
    }

小结:

  1. 获取链表的最后一个节点。
  2. 创建一个新节点,把新节点赋给最后一个节点。
  3. 如果获取的最后一个节点为空,表示链表为空,则把新节点赋给首节点,否则,把新节点赋给

 

    //在指定位置,插入元素
    public void add(int index, E element) {
        //检查索引位置
        checkPositionIndex(index);
        //如果索引位置和数组大小相同,直接在尾部插入该元素
        if (index == size)
            linkLast(element);
        else
            //否则在索引为index的前面插入元素
            linkBefore(element, node(index));
    }

    //检查是否下标越界
    private void checkPositionIndex(int index) {
        if (!isPositionIndex(index))
            throw new IndexOutOfBoundsException(outOfBoundsMsg(index));
    }
    private boolean isPositionIndex(int index) {
        return index >= 0 && index <= size;
    }
    void linkBefore(E e, Node<E> succ) {
        // 获取当前节点的前节点
        final Node<E> pred = succ.prev;
        //创建新节点,记录当前节点的前为succ的前节点,后节点为succ节点
        final Node<E> newNode = new Node<>(pred, e, succ);
       //构建链表,当前节点的前节点为新节点
        succ.prev = newNode;
        //如果前节点为空,代表直接从0索引插入,则直接插入到第一个节点
        if (pred == null)
            first = newNode;
        else
           //否则插入到当前节点的前节点后面
            pred.next = newNode;
        //数量+1
        size++;
       
       //修改次数+1
        modCount++;
    }

小结: 

  1. 获取当前节点前节点
  2. 创建需要插入元素的新节点
  3. 构建链表,获取当前节点前节点为新创建的节点
  4. 如果前节点为空,代表插入位置为0,所以直接赋值给链表首节点,否则插入到当前节点的前节点后面
    public E remove() {
        return removeFirst();
    }

调用removeFirst删除链表第一个元素。

    public E removeFirst() {
        //取出第一个节点
        final Node<E> f = first;
        //检查第一个节点
        if (f == null)
            throw new NoSuchElementException();
        return unlinkFirst(f);
    }
    
    
    private E unlinkFirst(Node<E> f) {
        //拿到当前节点(第一个节点)
        final E element = f.item;
       //拿到当前节点的下一个节点
        final Node<E> next = f.next;
       //删除当前元素
        f.item = null;
       //删除当前元素的下标识,帮助gc内存回收
        f.next = null; // help GC  
        //当前元素的下一个元素赋值给链表首元素
        first = next;
        //如果当前元素的下一个元素(第一个元素)为空,则最后的元素设置为空
        if (next == null)
            last = null;
        else
           //否则,把第一个元素的前标识设置为空,因为是首元素了
            next.prev = null;
        //数量-1
        size--;
        //修改次数+1
        modCount++;
        //返回删除的对象
        return element;
    }

删除元素小结:

  • 默认拿到链表第一个元素,如果第一个元素为空抛出异常,否则,把第一个元素置为空,并且把当前元素下标识(记录后面一个元素的)置为空,帮助gc回收,然后把下一个元素赋值给链表首元素,最后第一个元素为空,则链表最后元素置为空,否则第一个元素的前标识置为空,记录数量和修改次数,返删除回对象。

 

    public E removeLast() {
        //拿到链表最后一个元素
        final Node<E> l = last;
        if (l == null)
            throw new NoSuchElementException();
        return unlinkLast(l);
    }


    private E unlinkLast(Node<E> l) {
         //最后一个元素
        final E element = l.item;
        //获得最后一个元素的前标识(前一个元素位)
        final Node<E> prev = l.prev;
        //删除当前元素
        l.item = null;
        //清空当前元素的前标识位
        l.prev = null; // help GC
        last = prev;
        //前一个元素位赋值给最后一个元素
        if (prev == null)
            //如果前元素为空,则首元素为空
            first = null;
        else 
           //否则,最后一元素的后元素位标识为空
            prev.next = null;
        size--;
        modCount++;
        return element;
    }

小结:

   删除最后一个元素和删除首元素逻辑相似,唯一区别在于首元素的前标识位为空,尾部元素的后标识位为空。

 

    public boolean remove(Object o) {
        //当前移除元素为空
        if (o == null) { 
            //从开始节点遍历
            for (Node<E> x = first; x != null; x = x.next) {
                if (x.item == null) {
                    //移除元素
                    unlink(x);
                    return true;
                }
            }
        } else {
           //不为空
            for (Node<E> x = first; x != null; x = x.next) {
                if (o.equals(x.item)) {
                    //移除元素
                    unlink(x);
                    return true;
                }
            }
        }
        return false;
    }


    E unlink(Node<E> x) {
        //当前需要删除的元素
        final E element = x.item;
        //拿到当前元素的后标识位
        final Node<E> next = x.next;
         //拿到当前元素的前标识位
        final Node<E> prev = x.prev;
        
        //当前元素的前标识位为空,代表是删除第一个元素
        if (prev == null) {
            first = next;
        } else {
            prev.next = next;
            x.prev = null;
        }
         //当前元素的后标识位为空,代表是删除最后一个元素
        if (next == null) {
            last = prev;
        } else {
            next.prev = prev;
            x.next = null;
        }
        //当前元素清空,gc回收
        x.item = null;
        size--;
        modCount++;
        return element;
    }

 小结:通过遍历元素找到元素进行删除,如果存在重复的值,则是默认是第一次找到的值进行删除。

    public E set(int index, E element) {
        //检查索引
        checkElementIndex(index);
        //找到节点
        Node<E> x = node(index);
       //临时存储老元素
        E oldVal = x.item;
        //替换   前后标识位无需变动
          x.item = element;
         return oldVal;
    }


    Node<E> node(int index) { 
        //数组元素大小右移1位就是等于一半   8>>2===4
       //如果传入的索引小于大小的一般,左边查询
        if (index < (size >> 1)) {
          //初始化首元素
            Node<E> x = first;
           //找到值则返回该节点
            for (int i = 0; i < index; i++)
                x = x.next;
            return x;
        } else {
        //否则,右边查询
            Node<E> x = last;
             //找到值则返回该节点
            for (int i = size - 1; i > index; i--)
                x = x.prev;
            return x;
        }
    }

小结:通过索引,从数组中间分一半查找,找到元素替换item值,其余前后标识位无需改动

    public E get(int index) {
        //检查索引
        checkElementIndex(index);
        //通过分一半查询获得数据,在元素过多的情况下,就算中间分一半去遍历,速度还是会慢
        return node(index).item;
    }

 

    //集合头部加元素
    public boolean offerFirst(E e) {
        addFirst(e);
        return true;
    }
   //集合尾部加元素
    public boolean offerLast(E e) {
        addLast(e);
        return true;
    }
    //获取头部元素
    public E peekFirst() {
        final Node<E> f = first;
        return (f == null) ? null : f.item;
     }
    //获取尾部元素
    public E peekLast() {
        final Node<E> l = last;
        return (l == null) ? null : l.item;
    }
    //删除头部元素并获取
    public E pollFirst() {
        final Node<E> f = first;
        return (f == null) ? null : unlinkFirst(f);
    }
    //删除尾部元素并获取
    public E pollLast() {
        final Node<E> l = last;
        return (l == null) ? null : unlinkLast(l);
    }
    //增加头部元素无返回值
    public void push(E e) {
        addFirst(e);
    }
    //删除头部元素并返回
    public E pop() {
        return removeFirst();
    }
    //调用remove方法,删除元素
    public boolean removeFirstOccurrence(Object o) {
        return remove(o);
    }
   //删除最后一个元素 ,方法和上述一致
    public boolean removeLastOccurrence(Object o) {
        if (o == null) {
            for (Node<E> x = last; x != null; x = x.prev) {
                if (x.item == null) {
                    unlink(x);
                    return true;
                }
            }
        } else {
            for (Node<E> x = last; x != null; x = x.prev) {
                if (o.equals(x.item)) {
                    unlink(x);
                    return true;
                }
            }
        }
        return false;
    }

小结:以上方法都是调用类中写好的基础方法,用法都大同小异,知道用就行了。

 

ArrayList 和 LinkedList 的区别

  1. 二者都未实现线程锁,线程是不安全的,但是效率比 Vector 的高,Vector是线程安全的
  2. ArrayList 底层是以 数组 的形式保存数据,随机访问集合中的元素比LinkedList 快,因为ArrayList可根据指标直接获取,而LinkedList 需要至少分一半遍历查找。
  3. LinkedList 内部以 链表 的形式保存集合里面数据,它随机访问集合中的元素性能比较慢,但是新增和删除时速度比 ArrayList 快,原因是 ArrayList 要移动数据(也就是重新移位,底层重新复制数组),LinkedList只需要从插入的位置,打断增加,设置前后标识位即可。
1、资源项目源码均已通过严格测试验证,保证能够正常运行; 2、项目问题、技术讨论,可以给博主私信或留言,博主看到后会第一时间与您进行沟通; 3、本项目比较适合计算机领域相关的毕业设计课题、课程作业等使用,尤其对于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相关专业,更为适合; 4、下载使用后,可先查看README.md或论文文件(如有),本项目仅用作交流学习参考,请切勿用于商业用途。 5、资源来自互联网采集,如有侵权,私聊博主删除。 6、可私信博主看论文后选择购买源代码。 1、资源项目源码均已通过严格测试验证,保证能够正常运行; 2、项目问题、技术讨论,可以给博主私信或留言,博主看到后会第一时间与您进行沟通; 3、本项目比较适合计算机领域相关的毕业设计课题、课程作业等使用,尤其对于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相关专业,更为适合; 4、下载使用后,可先查看README.md或论文文件(如有),本项目仅用作交流学习参考,请切勿用于商业用途。 5、资源来自互联网采集,如有侵权,私聊博主删除。 6、可私信博主看论文后选择购买源代码。 1、资源项目源码均已通过严格测试验证,保证能够正常运行; 2、项目问题、技术讨论,可以给博主私信或留言,博主看到后会第一时间与您进行沟通; 3、本项目比较适合计算机领域相关的毕业设计课题、课程作业等使用,尤其对于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相关专业,更为适合; 4、下载使用后,可先查看README.md或论文文件(如有),本项目仅用作交流学习参考,请切勿用于商业用途。 5、资源来自互联网采集,如有侵权,私聊博主删除。 6、可私信博主看论文后选择购买源代码。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程序员阿军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