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盖网络问题浅析

本文深入探讨了覆盖网络(Overlay Network)的概念及其在P2P技术中的应用,指出其简化复杂性并解决特定业务需求的能力。文章讨论了应用层路由与IP层路由的差异,强调应用层路由的灵活性和恢复性。通过对冗余覆盖率的分析,解释了应用层路由在路径中断问题上的解决方案。文章提出,通过概率和数量的组合,即使在不稳定网络环境中也能提高路径查找的成功率。并介绍了优化策略,包括优化询问邻居的数量和位置,以提高路径查找效率。最后,讨论了在高故障率环境下应用层路由需要考虑的关键问题和设计思路,为实现更可靠的覆盖网络提供了指导。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OVERLAY NETWORK最早受到关注始自P2P,在此之前,尽管类似隧道、vpn的技术已经具备了OVERLAY的特征,但是波澜不兴,中规中矩,到了P2P,天翻地覆,颠覆性技术横空出世,人们开始正视OVERLAY的威力。

通常,OVERLAY NETWORK要比基础网络简单,至少从复杂性上来说,P2P、ALM这些网络现在还不能与互联网相提并论,以后也不大可能。原因比较简单,基础网络面向大多数应用,提供的是普遍服务,干的是众口难调的事,而OVERLAY NETWORK只服务于特定的业务,不必像春晚那样焦头烂额。

OVERLAY NETWORK的兴起,说明互联网正在经历一场蜕变。人们不再把互联网看成万能之神,也不打算把它往神不神鬼不鬼的路子上推。越来越多的业务,开始不需要与IP层的地址结构和路由结构绑定,也不再需要看运营商和标准化组织的眼色,在OVERLAY上,电信网络中的很多障碍荡然无存,比如自治域之间的路由策略,可以轻易被OVERLAY ROUTING绕过去。

OVERLAY NETWORK背后的智慧,是把特定的问题从痛苦无比的互联网无穷多目标优化问题中剥离出来,映射到一个独立的平面或空间,在无所羁绊的净室快刀斩乱麻而无需担心伤及无辜。在研究领域,QOS问题聒噪了几十年,从来没有出现过什么有分量的方案,最后,那个学究们认定死路一条的广域网视频传输质量问题,竟然就被OVERLAY NETWORK探囊取物般解决了,我每次抱着IPAD从PPLIVE上看高清大片的时候,都不能不感叹大道至简大智若愚。

OVERLAY NETWORK的玄机,如同回旋镖,看起来绕了个大弯,其实万变不离其宗。IP层路由结构,是一个IP层的端到端FULL MESH结构,端到端的路径,是这个结构里最小粒度的边,这个结构的特点是数据只能在两点之间的直连边上传输,不支持路径级的多跳转发。这种结构的优势,是能够从IP拓扑所蕴含的数量庞大的路径集合中,找出最优路径,而劣势,则是不能充分利用次优路径的多样性以应对故障和异常现象。从这个意义上说,路由结构强调唯一性和最优性,牺牲的是灵活性和多样性,因此适用于稳定的网络环境。这里所说的稳定,一方面是指网络结构稳定,另一方面,是指业务对路径优劣的评价标准稳定。唯一性必然带来片面性,一旦面对多样化的需求,以唯一性为特征的路由结构,就会陷入两难境地。尽管多拓扑、多路径技术可以缓解这一问题,但只要此类问题阈于路由器上解决,就难免会让路由设备在普遍转发服务和个案服务之间疲于奔命。并且,在同一个层面上维护多种路由结构和转发策略本身也不轻松。应用层路由,属于个案服务,属于IP层路由的补充。以IP层的端到端路径为边,根据路径和IP层链路的从属关系,应用层网络中边的粒度,可以小至与IP链路相当,也可以大至包含多条IP链路,就这一点而言,应用层拓扑和IP层路由结构没有本质区别。二者的差异,体现在应用层路由可以跨越多条IP层路径,也就是说,即便IP层端到端路径构成的FULL MESH结构被破坏,只要以路径为边形成的拓扑仍然连通,就有可能通过应用层路径解决路径中断问题。当然,应用层路由器和IP层路由器的重叠度越高,可恢复性就越好。当二者完全吻合的时候,也就意味着IP层的路径多样性可以完全被应用层路由挖掘出来,反之,则只能挖掘出那些包含了应用层路由器的冗余路径。因此,应用层路由结构的优劣,可以用冗余覆盖率来表示:

冗余覆盖率 = 应用层路由结构中包含的路径数量/IP层路由结构中包含的路径数量

这个比例越高,则应用层路由的性能就越好,当然,投资和开销也就越大。其中最佳的平衡点,取决于业务的特性以及网络特性,也就是说,首先要确定应用层路径能够解决问题的程度

课程说明 1 课程介绍 1 课程目标 1 相关资料 1 第1章 概述 2 第2章 覆盖问题网络优化解决流程 3 2.1 基站开通一段时间后覆盖范围变小的问题 3 2.1.1 检查是否存在干扰和电磁环境较差使整个区域底噪较高 3 2.1.2 检查操作维护台是否有天馈的驻波告警和主分集接受告警信息 4 2.1.3 检查影响覆盖的参数是否设置合理 4 2.1.4 检查基站天线的倾角和方位角等工程参数 4 2.1.5 检查基站发信机机顶输出功率 4 2.1.6 检查基站的接收灵敏度是否正常 4 2.1.7 使用SITEMASTER进一步检查驻波比是否小于1.5 5 2.1.8 检查塔放是否工作正常 5 2.1.9 检查问题小区建筑物情况 5 2.1.10 检查基站天线的周围情况 5 2.1.11 检查传播环境的变化 5 2.2 基站扩容带来的覆盖问题 5 2.2.1 检查扩容前后的合路器是否存在差异 6 2.2.2 检查是否存在干扰和电磁环境较差使整个区域底噪较高 6 2.2.3 检查操作维护台是否有天馈的驻波告警和主分集接受告警信息 6 2.2.4 小区天馈方向是否有接反现象 6 2.2.5 检查新增天线选型是否合理 8 2.2.6 检查新增天线的安装是否满足要求 8 2.2.7 检查全向双发天线BCCH载频发射天线所处的位置 9 2.2.8 在采用了定向双发天线时要检查两个定向天线的俯仰角和方位角是否一致 9 2.2.9 检查基站发信机机顶输出功率 9 2.2.10 检查基站的接收灵敏度是否正常 9 2.2.11 检查塔放是否工作正常 9 2.2.12 当采用追求最大覆盖的配置方案时要检查不同载频的机顶输出功率 9 2.3 搬迁、新建基站带来的覆盖问题 10 2.3.1 检查搬迁基站在搬迁前后天线的方位角及挂高是否一致 10 2.3.2 搬迁网络定向天线倾角问题 10 2.3.3 检查搬迁基站的机顶功率原有基站的机顶功率是否一致 10 2.3.4 检查基站的接受灵敏度是否正常 10 2.3.5 检查是否存在干扰和电磁环境较差使整个区域底噪较高 10 2.3.6 检查操作维护台是否有天馈的驻波告警和主分集接受告警信息 10 2.3.7 检查影响覆盖的参数设置是否合理 10 2.3.8 基站投入运行或搬迁新建后检查新增天线的安装是否满足要求 10 2.3.9 检查新增天线选型是否合理 11 2.3.10 检查全向双发天线的BCCH载频发射天线所处位置 11 2.3.11 在采用了定向双发天线时要检查两个定向天线的俯仰和方位角是否一致 11 2.3.12 检查小区天馈方向是否有接反现象 11 2.3.13 检查塔放是否工作正常 11 2.3.14 当采用追求最大覆盖的配置方案时要检查不同载频的机顶功率情况 11 第3章 现网覆盖问题解决的典型方法 12 3.1 基站版本升级 12 3.2 全向站问题 12 3.2.1 减少塔体对覆盖形成的阴影 12 3.2.2 检查是否可以通过加大基站的机顶功率得到解决 13 3.2.3 采用零点填充天线和内置下倾天线解决高山全向站的塔下黑问题 14 3.2.4 采用全向改定向的方法解决覆盖问题 15 3.3 定向站的覆盖问题 15 3.3.1 通过天线下倾角的调整解决 15 3.3.2 通过加大基站的机顶功率得到解决 16 3.3.3 采用高增益、水平波瓣较宽的天线解决覆盖问题 17 第4章 影响覆盖的常见问题和解决办法 19 4.1 天线进水 19 4.2 天线无源互调 19 4.3 天线选用不当 19 4.4 铁塔对全向天线辐射的影响 20 4.5 天馈安装问题 21 4.5.1 定向天线安装问题 21 4.5.2 全向天线安装问题 22 4.5.3 天馈、合路器(分路器)、CDU连接存在问题 23 4.6 塔放问题 24 4.7 基站前端模块在工程应用中影响覆盖的常见问题 25 4.7.1 隔离器损坏 25 4.7.2 双工器或其它滤波器损坏 25 4.7.3 驻波比误告警 25 4.7.4 LNA损坏 25 4.7.5 TRX和HPA输出功率小 25 4.8 影响覆盖的参数设置 25 第5章 覆盖案例介绍 29 5.1 案例一 采用预置下倾角全向天线天线 29 5.2 采用天线赋形技术 30 5.3 全向天线安装问题 30 5.4 合路器引起的上行损耗增大 31 5.5 TRX引起的上行覆盖差 33 第6章 附录A手机的信号强度指示 34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