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底是最容易看清自己电脑上Excel上限的时候了。
想象下,一个人坐在电脑前,打开十几个Excel表,汇总、统计......

机器越来越卡,风扇狂转,到最后一个不小心,系统崩溃、文件损坏、数据丢失。
最后全白干!问题出在哪?
不是你不够努力,而是Excel不行!Excel设计之初,是用来做计算的,不是用来做数据管理的。
所以,你再怎么努力,也改不了它是“单表格工具”的本质。

图源网络,侵删
微软也早就知道Excel不行!
其实,微软自己比谁都清楚。
早在Excel成为办公标准的那些年,它就在内部发现:用户一旦需要管理更多数据,Excel的架构就会崩。
于是,他们再1992年推出了Microsoft Access。

注意,Access不是表格,而是数据库系统。
它能存2GB的数据,有索引,查询速度快。
最关键的是,它有严格的结构。一个主题只用一个表,多张表之间有明确的关系。

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却不一样
Access的界面复杂、逻辑严格、学习门槛高。
而且它将所有表存储在一个文件中,该文件还存储了表索引、日志等等。一个单独的文件,大小可以达到几个 GB(那是 2000 年代初期)。

对于习惯Excel拖拽输入的办公人员来说,Access像一堵墙——看得见,用不上。
于是,它成了一个尴尬的存在:比Excel强,却没人愿意学;比数据库简单,却不够“程序员”。

当Access停步,国产软件继续往前走
国产软件开发者看到了这个空白,也看准了这个机会。比如Eversheet就彻底打通了Excel与数据库之间的断层。
它不是Excel的插件,也不是Access那套半路停下的设计,而是重新设计的独立架构。

它有自己的电子表格内核,不依赖微软,也不依赖第三方数据库。
云表启动后会自动安装数据库,不需要用户安装数据库所需的运行库等。
保留了Excel那种熟悉的操作方式,但在后台运行的,却是一套真正的数据库逻辑。

你可以像做表一样设计软件应用,却能完成复杂的数据交互。
支持多表结构、复杂逻辑计算,还能直接搭建出和ERP、WMS、排产系统一样的专业界面。

最重要的是,这一切都不需要代码。普通人照样能用,企业也能自己做系统。
这就是Access没做到的事——让数据处理回归“可用”。

SQLite?没错,但那不是答案
也有人说,可以用SQLite替代。确实,SQLite轻量、免费、也能存数据。
但问题是——那是程序员的工具。你得懂数据库结构,懂SQL语句,懂维护。Eversheet解决的,正是这个“门槛”:让人能直接用上数据库的能力,而不用去理解数据库。
总结
从Excel到Access,再到Eversheet,不只是工具的更迭,而是一种思路的改变。所以,是时候,换个工具,让工作真正变得高效、可控,也更属于我们自己。
最后,你有什么补充或者修正的地方?
写这些内容花了不少心思,如果对你有帮助和启发,就是我继续更新的动力。谢谢你能看到我的文章,我们下次再见,共同进步!
文 | eamon
1218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