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主页:云纳星辰怀自在
座右铭:“所谓坚持,就是觉得还有希望!”
所属经络:手太阴肺经
定位
在第一掌指关节后,约当第1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
取穴
第1步:仰掌;
第2步:在第1掌指关节后,第1掌骨中点,掌后白肉隆起(大鱼际肌)的边缘(赤白肉际),按压有酸胀处,即为本穴。
主治
①咽干,咽喉肿痛,失音;②咳嗽,咯血;③小儿疳积;④多汗症,鼻出血,乳腺炎,手指肿痛。
功效
清肺泄热,利咽止痛。
经验应用
现代常用于治疗支气管炎、肺炎、扁桃体炎、咽炎、小儿单纯性消化不良等。配合谷主治肺热所致的咳嗽、咽喉肿痛、失音;配孔最、天突等主治哮喘发作期;艾灸鱼际穴对口干舌燥者有良好的作用;治小儿疳积可用割治法。
类别与特色
1.【荥穴】:手太阴肺经之『荥穴』,五行属火。
2.【禁灸】:针灸科学45个禁灸穴道之一
3.【禁灸】:刺灸心法47个禁灸穴道之一
4.【禁灸】:针灸大成45禁灸穴道之一
5.【手太阴肺经的穴位摘要】:『五俞穴:少商(井)(乙木)、鱼际(荥)(丁火)、太渊(俞)(己土)、太渊(原)(土)、经渠(经)(辛金)、尺泽(合)(癸水)』、『络穴:列缺』、『郄穴:孔最』、『背俞穴:肺俞』、『募穴:中府』、『肺经起穴:中府;肺经止穴:少商;肺经穴道数目:11』、『肺经循行时间:寅时(早上3~5时)』、『肺经气血特色属于:多气少血』
出处
1.出自《灵枢‧本输》。
2.另外《针灸甲乙经》:在手大指本节后内侧,散脉中。
释义
1.鱼:手掌内侧拇指本节后的肌肉肉丰厚,古人称此为鱼。
2.际:边际也。
3.此穴在肌肉丰厚处赤白肉交接之际,也是在外展拇短肌和拇指对掌肌之边际,故称『鱼际』。
操作
艾灸
用艾条在距离皮肤3-5cm处对鱼际穴进行悬起灸,每次艾灸3-5分钟,可以治疗牙痛。
按摩
用拇指指腹按揉鱼际穴,每天3-5分钟,可以起到止咳、平喘、安神的作用。
针刺
用毫针直刺鱼际穴0.5-1寸,可以止咳平喘、治疗牙痛。
刮痧
用刮痧板尖端对鱼际穴进行回旋式刮擦,每天3-5分钟,可以起到止咳、平喘的作用。小贴士按摩时,用力要均匀、柔和、持久,禁止暴力操作,防止皮肤损伤;针刺需由专业医师操作,切勿自行操作以免因操作不当,造成意外损伤;对本穴进行艾灸时,注意及时清理艾灰,防止因落灰烫伤局部;刮痧时力度应轻重适宜,刮痧板应与皮肤成一定角度,不宜强行出痧。
更多定穴
定位取穴
1.【国家经穴标准】:侧腕掌心相对,自然半握拳。在手拇指本节(第一掌指关节)后凹陷处,约当第一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
2.【其他常用取穴法】:仰掌,在掌侧中部第一掌骨中点,赤白肉际处取穴。
3.【其他常用取穴法】:由太渊穴直下约一大拇指横指处,试摸之有小圆骨及第一掌骨,两骨之间凹陷处
4.【其他常用取穴法】:鱼际是在本节(第一掌指关节)后,内侧赤白肉际,散纹中,约在太渊穴下1寸,赤白肉际,外转拇肌之停止处。
5.【鉴别比较-荥穴】:鱼际为手大阴肺经之荥穴,一般而言,荥穴都在本节前的凹陷中,但是鱼际却是例外,鱼际是在本节(第一掌指关节)后。
古代定穴
1.《针灸大成》:大指本节后,内侧白肉际陷中。
2.《医宗金鉴》:从太渊穴上鱼,手大指本节后,内侧陷中散脉中,白肉鱼际。
3.《针灸甲乙经》:在手大指本节后内侧散脉中
4.《针灸玉龙经》:曲指大维尖
5.《神应经》:白肉际
6.《循经考穴编》:约居横纹后一寸。
解剖
1.【肌肉】:皮肤厚而坚韧,皮下组织疏松。浅层为拇短展肌,拇指对掌肌;深层为拇短屈肌(浅头、深头)。
2.【血管】:当拇指头静脉回流支。
3.【神经】:桡神经浅支和正中神经掌支布于皮肤,感觉灵敏。
4.【若由表皮扎针向下,依次所遇到的解剖组织层次分别为】:皮肤→皮下组织→拇短展肌→拇对掌肌→拇短屈肌。浅层有正中神经掌皮支及桡神经浅支等分布。深层有正中神经肌支和尺神经肌支。
应用
针感
1.局部酸胀。
治疗方法
1.【针法】:(角度)斜刺,针尖直刺后微微斜向掌内刺入。(深度)针0.3~0.5寸。
2.【灸法】:禁用直接灸。
3.【针法】:向掌心微斜刺入0.3~1寸。
4.【针法】:直刺0.5~0.8寸
5.【放血法】:点刺放血。
6.【临床针刺经验-治喉痛:右鱼际+左液门】:《百证赋》曰:『喉痛兮,液门鱼际去疗』。据经验确有卓效,治疗时不必双手四穴皆刺,若针左手鱼际,就针右手液门;针右手鱼际,就针左手液门。两边各针一针即可,捻针时,双手齐捻。并令咽吞唾液,动引其气,两穴之气,在喉部交应,可即止喉痛。
7.【古人禁灸】:依照古人经验,鱼际为禁灸穴。
8.【禁灸】:针灸科学45个禁灸穴道之一
9.【禁灸】:刺灸心法47个禁灸穴道之一
10.【禁灸】:针灸大成45禁灸穴道之一
临床配伍
1.【肺经主治疾病】:肺经腧穴主治『喉、胸、肺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例如:『咳嗽,气喘,少气不足以息,咳血,伤风,胸部胀满,咽喉肿痛,缺盆部及手臂内侧前缘痛,肩背部寒冷、疼痛等症』。
2.〔治急性咽喉肿痛〕:鱼际配商阳、合谷,治疗急性咽喉肿痛。
3.〔治外感发热〕:鱼际配大椎、肺俞,治外感发热。
4.〔治失音〕:鱼际配合谷、间使、神门、肺俞、肾俞,治疗失音。
5.〔治喘咳〕:俯仰喘咳、接手以呼:鱼际、太谿。
6.〔治喉痛〕:喉痛:鱼际、液门。
7.〔治胁背痛痹〕:偏胁背痛痹:鱼际、委中。
8.〔治扁桃体炎〕:扁桃体炎:天柱、鱼际。
9.〔治乳腺炎〕:乳腺炎:鱼际、足三里、足临泣。
10.〔治肺出血〕:鱼际穴配神门、曲泉,治肺出血。
11.〔治咳嗽〕:鱼际穴配肺俞,治小儿咳嗽。
12.【古人配穴经验—治转筋目眩】:鱼际穴配承山、崑仑,治转筋目眩。《席弘赋》
13.〔治胸背痛痺〕:鱼际穴配委中,治胸背痛痺。
14.〔治乳腺炎〕:鱼际穴配足临泣,足三里,治乳腺炎。
15.【特效治疗经验-治音哑】:鱼际穴配和中渚穴、臂臑穴,可治疗讲话太多而失声、音哑,特效。
16.【古人配穴经验—治伤风袭肺之发热】:难经言:荥主身热,因此泻鱼际对于治疗伤风袭肺之发热有退热作用,又鱼际穴为荥穴,五行属火,肺为金脏,火能克金,且鱼际主治之病多为肺热之症,故鱼际穴一般言禁灸。
17.【十四经配合董氏针灸治疗经验—鱼青则胃中寒,鱼赤则胃中热】:《内经》言:鱼青则胃中寒,鱼赤则胃中热。临床观察,便秘者常在鱼际部位发赤;大便溏湿者,鱼际辄有暗青色浮起;如患肠炎,腹泻严重,则更能见及青筋暴起,观察鱼际,对于临床诊断。实有相当助益,这也是董氏针灸独特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18.【十四经配合董氏针灸治疗经验—治胃炎、久年胃病、大便溏湿】:鱼际既能助益于胃寒、胃热之诊断,对于胃炎及久年胃病及大便溏湿当亦有其治疗功效,这是因为肺经起于中焦(中脘附近)并且向下连络大肠的缘故。并且鱼际穴能行胃出肠道,不令湿土克肾水。而且肾主二便。
19.【特效治疗经验-治喉痛】:《百证赋》曰:『喉痛兮,液门鱼际去疗』。据经验确有卓效,治疗时不必双手四穴皆刺,若针左手鱼际,就针右手液门;针右手鱼际,就针左手液门。两边各针一针即可,捻针时,双手齐捻。并令咽吞唾液,动引其气,两穴之气,在喉部交应,可即止喉痛。
20.【虚则补其母-治肠胃疾病、食欲不振疳积】:文献报告,在鱼际针刺、割治或埋线,对于『食欲不振疳积』的小孩,有明显的调理肠胃功用,在2个月左右的时间即可见到明显效果。此乃因为鱼际属肺经荥穴,肺经在五行属金,肺与大肠相表里,内经曰:「大肠、小肠皆属于胃」,且肺经之循行起于中焦,下络于大肠。此外,胃属土,土生金。总之经由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原则,鱼际对于肠胃疾病的患者,在临床上有明显改善效果。
注意事项
1.【禁灸】:针灸科学45个禁灸穴道之一
2.【禁灸】:刺灸心法47个禁灸穴道之一
3.【禁灸】:针灸大成45禁灸穴道之一
4.【荥主身热—鱼际穴禁灸】:难经言:荥主身热,因此泻鱼际对于治疗伤风袭肺之发热有退热作用,又鱼际穴为荥穴,五行属火,肺为金脏,火能克金,且鱼际主治之病多为肺热之症,故鱼际穴一般言禁灸。
相关论述
1、《灵枢·本输》:“溜于鱼际。” 2、《针灸甲乙经》: “在手大指本节后内侧散脉中。” 3、《玉龙经》:“在大指本节后内散脉,曲指大维尖。” 4、《大成》:“大指本节后内侧白肉际陷中。” 5、《考穴编》广注:“约居横纹后一寸。”
参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