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总览
当令时辰 :寅时 3-5时
十二经脉之一,手三阴经之一,与手阳明大肠经相表里,上接足厥阴肝经于肺内,下接手阳明大肠经于食指。经脉分布于胸前、上肢内侧前、拇指桡侧。其络脉、经别分别与之内外相连,经筋分布于外部。本经首穴是中府,末穴是少商,左右各11穴。
2. 经脉循行
2.1 循行路线
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向下络大肠,上行经胃口,过膈,属肺。从肺系(气管及喉咙)横走浅出侧胸上部(中府),沿上肢内侧前缘、手少阴心经和手厥阴心包经之前,经过肘关节、腕后寸口部,沿手掌大鱼际缘,止于拇指桡侧端(少商)。分支从腕后分出,止于食指桡侧端,下接手阳明大肠经。
【附】《灵枢•经脉》: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3. 主治病侯
3.1 主要病侯
脏腑病:咳喘,上气,烦心,肺胀满,小便数而欠。
经脉病:胸满,缺盆痛,臑臂内前廉痛、厥,掌中热。
3.2 主治要点
本经腧穴均以治疗肺和肺系病变为主。其中尺泽除治疗肺热之证外,可用于治疗急性胃肠炎;孔最主治咯血;列缺尤治疗外感咳嗽及头项痛;太渊主治无脉证;少商、鱼际治疗急性咽喉肿痛。
4. 针灸大成
此一经起于中府,终于少商。取少商、鱼际、太渊、经渠、尺泽与井荥输经合也。
脉起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端;其支者,从腕后列缺穴,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交手阳明也。多气少血,寅时注此。
5. 歌诀
中府乳上三肋间,上行寸六云门安,
云在璇玑旁六寸,天府腋三动脉求,
侠白肘上五寸主,尺泽肘中约纹是,
孔最腕侧七寸处,列缺腕上一寸半,
经渠寸口陷中取,太渊掌后横纹头,
鱼际节后散脉里,少商大指内侧端。
6. 要点注意
-
经脉主治病症 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则交两手而瞀,此为臂厥。 是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气,喘喝,烦心,胸满,臑臂内前廉痛厥,掌中热。 气盛有余,则肩背痛,风寒汗出中风,小便数而欠;气虚则肩背痛、寒,少气不足以息,溺色变。(《灵枢·经脉》) 本经异常就出现下列病症:肺部胀闷,膨膨而咳喘,咽喉肿痛,严重时交捧双手,心胸闷乱,视物模糊,还可发生前臂部的气血阻逆如厥冷、麻木、疼痛等症。 本经穴主治有关“肺”方面所发生的病症:咳嗽,气急,喘息,心烦,胸闷,上臂、前臂的内侧前缘酸痛或厥冷,或掌心发热。 当气盛有余时,可见肩背酸痛,感受风寒而汗出,伤风,小便频数,张口嘘气;而气虚不足时,则见肩背冷痛,气短,小便颜色异常。
-
手太阴络脉 手太阴之别,名曰列缺。起于腕上分间,并太阴之经,直入掌中,散入于鱼际。 其病:实,则手锐掌热,虚,则欠㰦,小便遗数。取之去腕一寸半,别走阳明也(《灵枢·经脉》)。 手太阴络脉,名列缺,起于腕关节上方一寸半处的分肉之间,走向手阳明经脉;与手太阴经并行,直走入手掌中,散布在大鱼际部。 其病:实证,手腕和手掌部灼热;虚证,张口出气、尿频、遗尿。可取手太阴络穴治疗。
-
手太阴经别 手太阴之正,别入渊腋少阴之前,入走肺,散之大肠,上入缺盆,循喉咙,复合阳明(《灵枢·经别》)。 手太阴经别,从手太阴经脉分出,进入腋下,行于手少阴经别之前,入体腔后走向肺脏,散到大肠,上方通过缺盆部,沿喉咙,在约当扶突穴处又合于手阳明经脉。
-
手太阴经筋 手太阴之筋,起于大指之上,循指上行,结于鱼后;行寸口外侧,上循臂,结肘中;上臑内廉,入腋下,出缺盆,结肩前髃;上结缺盆,下结胸里,散贯贲,合贲下,抵季胁。 其病:所过者支转筋痛,其成息贲者,胁急、吐血(《灵枢·经筋》)。 手太阴经筋,起于大指之上,沿大指上行,结于鱼际之后;行寸口动脉外侧,上行沿前臂,结于肘中;向上经过臂内侧,进入腋下,出缺盆部,结于肩峰前方;其上行结于缺盆,向下内行结于胸里;分散通过膈部,会合于膈下,到达季胁。 其病症:当经筋循行所过处出现强滞、痉挛和酸痛,若成为“息贲”病,可见胁肋拘急,上逆吐血。
-
手太阴腧穴 本经一侧11穴,9穴分布于上肢掌面桡侧,2穴在胸前外上部。分别为中府、云门、天府、侠白、尺泽、孔最、列缺、经渠、太渊、鱼际、少商。 本经腧穴主要治疗喉、胸、肺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治疗咳喘常用中府、太渊、鱼际;治疗咯血常用孔最、太渊;治疗咽喉痛常用少商、鱼际;治疗热病常用尺泽;治疗头项痛常用列缺。针刺中府应注意角度与深度,太渊应注意避开桡动脉。
中府、云门不可向内深刺;尺泽点刺主要治疗急性腹痛吐泻;孔最治疗咯血可用穴位注射;少商治疗急性咽喉肿痛宜点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