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于工作团队中成员的知识分享
构思写作框架
课前思考
- 在以往的写作中,你有注意区分过文章中所用素材的种类吗?
- 收集到素材后,你有给素材分类的习惯吗?
自上而下搭框架
在上一篇文章结构化写作中,我们知道了要根据自己和读者的关系,确定写作内容的侧重点,那么在确定好内容的侧重点,要具体组织文章时,应该怎么做呢?
我们先来了解结构化表达的两种方式:
- 当对这个主题没有熟悉的框架时,我们需要自下而上,从零散的信息出发,一步步向上提炼出框架和主题。
- 当对某个主题已经有了常用框架时,我们就可以自上而下,从主题出发,利用框架来寻找可用的素材。
用这两种方法,我们最终都能准备好写作的素材,并且知道用什么框架来组织素材。
这一节,我们先展开来讲,在大部分写作场景中,如果没有己有框架,需要自下而上搭建框架时,我们应该怎么做。针对要写的主题有特定结构的情况,将在第四章中展开介绍。
那为什么在没有框架时,开始写作的第一步,必须要对素材进行构思、搭建大纲呢?
这是因为当零散的信息一拥而上的时候,大脑往往一下子处理不了。所以 搭建写作框架,其实是为了帮助我们把散乱的信息组织起来,把同类的信息归类分组,组成一个大的结构框架,方便大脑的理解和记忆。
当然,我们提炼出的结构可能是不完整的。因为这个结构是我们从素材一步步向上提炼出来的,很可能因为刚开始素材的不全,让提炼出来的结构也不完整,缺少了某些素材没有涉及到的点。所以在搭建好结构框架后,还需要对提纲进行补充,让文章的结构更完整清晰,最终还需要提炼出主题,明确一篇文章传达的灵魂。
好了,现在我们来看,如何搭建写作框架。
搭建写作框架一共有四步,分别是收集索材、提炼结构、补充信息和提炼主题
。不要着急,我们一个个慢慢来看。
首先是收集素材
我们可以头脑风暴,或者查资料等方法,收集一些有关写作主题的素材,包括事实、观点、故事和新闻。
-
其中,事实是已经发生或存在的一种客观状况,它可以被证明真或假。而观点则往往表达个人的看法,是你的预测、推断、结论等主观的表达;
-
最简单的一个例子,今天的温度是5°C,这是事实,是可被证明是对或错的; 而今天的天气很冷,是观点,表达的是某个人的感受,不同的人可能会对“今天的天气很冷"有不同感受,所以,观点是无法让所有人都同意的。
区分清事实和观点后,你可能会疑惑,这些都怎么用呢?我们看一个例子:
有篇文章抛出了一个观点,那就是:相较印度、美国等国家,中国职场人在领导力方面有欠缺。 - 为了引出这个观点,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列举了一些事实如:“世界500强公司的外籍CEO中,大部分都是印度人,很少有华人。” - 为了论证得出这个观点,作者在得出结论之前,也列举了事实。比如“XX商学院联合国内顶级领导力公司励衿做的调研,针对职场高管测评的领导力数据显示… …”以及“领导力公司DDI对中国、美国和印度做的调研数据显示……” - 为了引发思考,推动文章,作者还在其中穿插了别人的观点,例如:“有些人说,印度人能够当上高管因为他们英语好。“ - 为了佐证自己的观点,作者也引用了他人的观点,比如:“《中国经济周刊》发过的相关文章,对印度高管和中国高管到底有什么差异,提出了三点……” - 所以,事实和观点,都能成为有益写作的好素材。
在具体的使用过程中,事实通常用在引出自身观点或者论证自身观点之前,主要作用是加强观点的可信度;而别人的观点,通常用在事实之后,用来引出自己的观点,或者用在自己的观点之后,用来佐证自身观点。
刚才我们说了,除了事实和观点之外,还要收集故事,为什么呢? * 因为运用一个好的故事,能够吸引读者看下去,或者调动他们的情感、引发共鸣,又或者让内容更容易被理解。 * 比如说,我要给你解释,理性脑和感性脑对我们决策的共同作用时,我就可以把它比喻成骑手骑着野马,快速奔向目标。 * 用骑手来类比理性脑,用野马来类比感性脑,更容易让人明白理性脑和感性脑的特征、相互作用的方式。通过这样类比之后,再去讲一些故事, 就能够吸引读者。
然后是新闻素材,因为具有时效性,近期的热点事件往往受到很多人的关注,所以用在文章中,会更吸引大家的眼球,同时也能作为事实信息来佐证自己的观点。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文章都需要新闻素材的,根据你的场景来定。
所以,这就是搭建写作框架的第一步:收集素材。要提醒你的一点是,有一些素材的收集可能是在平时完成的,比如像做分享课程,其实并不全是在要分享时才收集素材,我们平时可能就有一个积累,到了要分享的时候就会去里面查找。
然后是提炼结构
**收集了素材之后,第二步就是要从素材中提炼出你的写作结构。**这个方法,其实就是前文提到过的“归类分组、提炼结构”的方法,这里我们通过一个例子来简单回顾一下。
比如,你的朋友来向你询问职业选择的建议,他拿到了两个offer,一个是技术方面的,一个是销售方面的。 你分析了他的特点和相关岗位后,准备写封邮件向他详细阐述。以下是你经过头脑风暴和查阅资料后,收集到的素材:
①他学的专业是工科,有做技术的基本知识
②他的性格外向,更喜欢与人交往,做销售可能更适合他的个性
③销售岗位的晋升可能更容易,晋升会伴随着加薪
④做技术的基本工资可能较高
⑤销售的奖金更多
⑥他没有做销售的经验和知识,上手需要一定的时间
这些信息如何提炼出一个结构呢?
-
我们先来看第一步,信息归类:列出所有信息项,将类似的进行连线分组。对于上面的这些素材,③④⑤比较类似,①⑥类似,②单独放。
-
放好之后,就可以进行第二步,归纳共性:想一想你觉得相类似的这些素材,有什么共性特征,相似在何处,可以总结成什么类别。例如,上面的例子中,我们就可以发现,③④⑤说的都是工资待遇,①⑥说的是知识和经验储备,②说的是性格。这些就是每组素材的共性特征。
-
第三步,提炼结构:对于总结出来的共性特征,看看是否符合某种结构类型。比如上面总结出来的共性特征是:工资,知识经验储备和性格。这三点是不是符合某种类型呢?我们发现,这个类似于程度结构,是大多数人在职业选择时,都会考虑到的最重要的三点。既然是程度,我们需要给不同的类别排先后顺序。 假设你认为,对于第一份工作来说,重要性顺序是:工资、性格、知识经验储备。
那么,我们就得到了一个结构框架。
接下来补充信息
这样是不是就可以了呢?当然不是,因为结构还需要经过著名的MECE原则的验证。也就是,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ly Exhaustive,相互独立、完全穷尽。
好的,我们用MECE原则来调整结构,把工资、知识经验储备和性格,补充为赚钱、擅长和兴趣的最终结构。那么,除了要将最开始的素材归类到这个结构下,从最终确定的结构所联想到的相关素材,也需要补充进来。比如,赚钱分组下,原来收集的素材中只考虑了基本工资、加薪速度、奖金等,现在还能想到的是,发放的福利也会影响赚钱的多少,所以可以将它补充进去。这就是第三步,补充信息。
最后是提炼主题
好了,有了结构,有了结构下的支撑素材,现在我们就到了写作构思的最后一步,也就是提炼主题。在商务场合中,提炼主题的常用方法是结论法,是由下层信息一步步推导出上层信息。
-
比如,还是选择职业这个例子,如果我们在赚钱、兴趣、擅长的结构下,从素材中推导出各个类别的三个子主题是“做销售更有赚大钱的机会”、“朋友更喜欢做销售”、“朋友能够把销售做好”。
-
那么,最终文章的主题是什么呢?仔细一点就可以发现,这三个子主题,其实就是支撑最终主题的原因,他们和最终主题之间是一种因果关系。
-
所以,最终得出的主题是什么呢?也就是,我应该建议朋友做销售。
总结
最后总结一下,我们今天一起学习了自上而下搭建写作框架的四个步骤:
-
收集素材:事实、观点、故事和新闻;
-
提炼结构:①信息归类②归纳共性 ③提炼结构 ④验证结构
- 一些常见的结构:①简单类②要素性 ③二维矩阵类 ④流程类
-
补充信息:除了包括最开始的素材,从最终确定的结构所联想到的相关素材,也需要补充;
-
提炼主题:结论法:由下层信息推导出上层信息,适用于做因果关系推论。
第一节我们确定了写作内容的侧重点,有了写作的整体方向;现在第二节自下而上,从素材到结构到主题,有了写作整体的构思之后;下一节,终于可以开始正式地写作了;
下一章我们就一起来看看 ,在排布文章的时候有哪些技巧,能够帮助我们高效地组织好文章。
学以致用
假如你是某公司销售,老板对于你的工作非常认可,提出让你写一篇加薪申请,展现工作以来你的成果。请你按照如下步骤完成你的大纲搭建。
1)在这篇总结中,你会用到哪些素材(收集事实、观点、故事、新闻等)?
2)从归类分组中找到结构:
①信息归类:相似的,属于同一范畴的连线;
②归纳共性:连线在一起的各个思想,进行共性特征总结;
③提炼结构:看各个总结之间是否符合某种结构类型,提炼出最终的结构。检查结构是否MECE原则(相互独立、完全穷尽),需要补充哪些信息。
3)尝试用结论法提炼出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