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下的粘滞位权限

通常情况下用户只要对某个目录具备W写入权限,便可以删除该目录中的任何文件,而不论这个文件的权限是什么,比如我们进行下面的操作:

#创建/test目录,并赋予777权限。

#以root用户的身份在/test目录中创建文件file1,并查看其默认权限。

#以普通用户的身份登录系统,可以删除/test/file1。

通过上面的操作可以发现,虽然普通用户对文件/test/file1只具备“r--”权限,但因为从/test目录获得了“rwx”权限,因为仍然可以将/test/file1删除。

在Linux系统中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tmp”、“/var/tmp”目录。这两个目录作为Linux系统中的临时文件,权限为“rwxrwxrwx”,即允许任意用户,任意程序在目录中进行创建、删除、移动文件或子目录等的操作。试想一下,若任意一个普通用户都可以删除系统服务运行中的临时文件,将造成什么后果?

粘滞位权限便是针对此种情况设置,当目录被设置了粘滞位权限以后,即便用户对该目录有写入权限,也不能删除该用户中其他用户的文件数据,而是只有该文件的所有者和root用户才有权将其删除。

设置了粘滞位之后,正好可以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允许各用户在目录中任意写入、删除数据、但是禁止随意删除其他用户的数据。

需要注意的是,粘滞位权限只是针对目录设置,对于文件无效。

设置了粘滞位权限的目录,使用ls命令查看其属相时,其他用户权限处的“x”将变成“t”.

例如,查看/tmp、/var/tmp目录本身的权限,确认存在“t”标记。

粘滞位权限都是针对其他用户(other)设置,使用chmod命令设置目录权限时,“o+t”、“o-t”权限模式可分别用于添加、移除粘滞位权限。

例如,为/test目录设置粘滞位权限。

此时普通用户便不能删除/test/file1文件了。

粘滞位权限在生产环境中也被广泛应用,当需要为用户提供一个开放目录而不希望造成管理混乱时,通过为目录设置粘滞位权限便可以解决。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