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基层治理道路上 , 加强治理模式的融合与创新 , 将网格化作为有效手段 , 发挥好治理优势 , 促进基层治理的有效开展 ,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当前, 无论在思想认识上、 机制管理上还是队伍建设上、 科技应用上仍存在一些问题。 为此, 要不断强化宣传教育引导工作,切实解除思想方面的枷锁; 加强上下联动协调机制, 引导政府实现多元转变; 广泛吸引优秀人才, 持续壮大网格员队伍; 融入高新信息技术,赋能基层网格化工作。 通过基层网格化管理模式有效破除目前所遇到的瓶颈问题, 使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双向提升。
在历史长河的演进中,不同阶段都对基层治理模式有着不同的理解和创新,总结来看我国的基层治理模式分为政社合一模式、政社分离模式和政社互动模式的探索 [1]。不同模式的探索都顺应了我国不同时段的国情,同时也彰显了一切从人民出发,一切为了人民的宗旨。在长达 3 年的新冠疫情中,我国基层治理的优缺点也全部暴露在大众之中,各种潜在的问题也浮现出来,这是对政府的一种考验,也是对基层治理现代化治理效果的一种检验。进入疫情后时代,社会变得越来越复杂,基层治理更需要加快统筹,合理规划进行。随着网格化管理逐渐成熟,这为基层治理转型升级添加了更加科学的数字化保障与支撑。为了构建更加和谐、稳定的基层治理格局,还需要加强党的
全面领导、提升政权治理能力、强化群众自治效果、增强德治教化、科学规划治理手段等。在新时代,为了在基层和网格治理中更好地发挥优势,顺应疫情后时代的发展,总结各方各地优秀案例经验,从而构建基层网格化管理的社会治理创新模式。本文从基层治理出发,结合网格化方式阐述新模式的内容,这将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好坚定的基础支撑和方向指引。
1. 基层治理和网格化的背景
1.1 基层治理的发展现状
基层治理在发展和迭代过程中,地方政府逐渐探索出属于本地特色的基层治理手段。在党和国家的政策指引下,其中最有效调解社会事务、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的措施就是协同合作。随着新的政策出台,对基层治理的发展方向做出了界定,同时也明确了基层治理的主要范畴。要建立以“党委领导 , 党政协同”为核心的基层党组织体系。强调多元社会主体的共同参与,推动法治与德治有机统一,以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治理共同体。随着新技术的日益发展 , 包括 5G、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 , 数字化已经大大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工作方式。同时,人民群众对科技的接受也为基层治理变革提供了技术支撑。健全基层治理机制,提升基层治理水平,就需要将数字技术融入基层治理,这是满足公民对基层治理需求的重要路径,也是推动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方式。
1.2 网格化的发展现状
最早的网格化管理是以“万米单元网格管理法”和事部件管理法为代表的“东城区网格化城市管理新模式” [2]。这种模式从根本上打破了过去传统形成的城市管理部门和城市行政区域空间的界限,实现了城市管理精细化,在管理方法、体制机制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和创新,大大提升了社会治理效能。此后,网格化管理模式在全国各地借鉴并不断革新,形成了适合本地特点的管理新模式,如上海浦东模式、湖北宜昌“一体三化”模式以及浙江舟山“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模式等。在实践过程中,利用新技术的嵌入,可以强化治理链条、整合基层管理力量,逐渐改善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现象,提升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通过行政权力逐渐下沉,统一各项疑难问题,实现了发现及时、处置有方、管理高效和服务到位等管理目标。同时也为政府提供一种以公众需求为导向的基层服务体系新方向。当前,网格化社会治理模式,逐渐被各地政府所接受。无论在为民服务上,还是在事件处置的时效和管理机制上都表现出了极大的优势。基层网格化管理已经逐渐形成了一种稳步推进的趋势,基层政府通过网格化治理实现了资源整合的最大化,借助党政统合模式,解决了长期困扰基层治理的资源与任务之间的矛盾,实现了基层治理体制创新,促进了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不断提升。
2. 基层网格化管理的困境
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和政府政策导向的变化 , 基层治理在全国各地不断地进行创新和完善,力求破解长期困扰的矛盾问题。各地以党建为主线 , 不断加强网格化管理、基层党组织建设。党员“双报到”、党员“微心愿”以及党建网格的建立,也为解决基层治理困惑提供了一个可行性的方向。但目前仍面临着许多突出的问题需要解决。
2.1 思想认识存在误区
随着基层网格化管理的推进,部分地区在思想上走进了一个误区。认为网格化管理就是划片划区责任到人的老办法,只是在这个基础之上采用了更高端的技术而已。只是简单的认为系统设置了网格,配备了网格员就可以实现基层网格化,看不到背后的机制保障与平台信息化的结合应用。部分地区依葫芦画瓢,盲目的复制却不考虑本地的实际情况,这也是近几年来基层网格化模式实施不起来的根本原因。
2.2 管理机制存在不足
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就是基层治理,但基层治理的机制仍存在一些问题。目前基层网格化理念已经深入到一些地区和政府的规划中,但大部分地区对基层网格化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只是停留在制度层面,没有真正发挥基层网格化的效能。许多地区在网格化的治理中还存在“块”(各个部门难以协调)的问题,各部门坚持本位主义,不愿意与其它部门进行资源交换共享 [3]。对于基层网格化来说,综治协管员、村干部、矛盾调解员以及社区党员都出现在基层网格化队伍之中,但各个职能部门尚未进行有效沟通,缺乏联动机制,处理事务没法形成完整闭环。往往更多依赖领导的柔性力量进行协调,这本就违背基层网格化建设的初衷,是一种畸形的发展。基层网格化管理本就强调多元参与,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发展格局。但基层网格化工作的开展大多数还是由政府单一主导 , 仍旧由考核推进工作落实,社会公众很难参与。其本质是管理机制的缺失,各地政府还是一贯以执行压力机制为主,用“条、块”分割的方式落实工作,把网格化工作看作是基层治理的下一阶段,导致网格工作人员内卷化严重,社会公众不愿参与等问题。
2.3 网格队伍有待提升
网格队伍总体表现在 :“素质不高,职责不清,任务过重,福利不行”。目前,网格队伍面临的首要问题是职责边界不清,由此导致工作任务越来越重。随着基层网格化的运行,任何涉及基层治理的问题 , 看起来都可以用网格化的方式解决 , 但这无疑加重了网格员的负担。为了实现精细化管理,各个部门都把任务下发到网格中去执行,却没有把资金或者人员下沉到位。导致网格员每天都劳累奔波,对人口普查、防疫、环保,甚至居民用电、用水等进行摸排摸查,并且每项任务都需要考核,这更是在原本的负重上雪上加霜。
基层网格化的发展直接受网格员队伍的素质影响。而如今的网格员队伍年龄以中年为主,缺乏一定的活力。文化程度不高,信息化水平较低,对于现代化管理工具的使用并不灵活。在此情况下网格员的实质效能也无法发挥 [4]。在薪资水平上缺乏吸引力,这也是缺乏年轻人的重点之一。而且工作量繁琐庞杂,没有晋升空间,导致网格队伍人员频繁更替。其次缺乏网格专业化培训,没有部门对网格员进行定期的培训和学习,以至于新人对基层网格化工作不熟,工作责任意识不强,服务水平不高。整体人员与岗位要求不匹配。
2.4 科技支撑还未健全
正是由于管理机制的缺失,各地区所建立的信息平台才会出现严重的“信息孤岛”问题 [5]。而这恰恰和基层网格化管理模式背道而驰。由于基层治理的复杂性,各部门采集的信息无法共享,标准不一,出现重复采集,数据利用率低等问题。由于各部门之间缺乏信息交流,存在“多头管理,条块分割、职权分散”的问题。基层网格化的基本要求是打造全面数字平台,打造多方参与的“共建、共享”格局。但很多数据都独立于各个部门之外,没有实现一体化数据共享,信息的不对称对于普通民众来说,更是难上加难。信息系统普遍存在软硬件不兼容、 APP 应用繁多等问题,信息化的发展又给基层带来新的负担。在数据爆炸的今天,对于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又是一件难以平衡的问题。目前全国缺乏关于数据安全的法律法规。对于数据采集的源头,很难评估数据的真伪,并且缺乏标准化和规划化。数据平台在使用过程中存在数据泄密、威胁个人和国家安全的问题 [5]。究其原由还是政府对数据安全管理的不够重视。
3. 基层网格化创新
在众多的实践案例应用中,基层网格化无疑是破解基层困境最有效的方式。从基层党建和党组织入手,不断推动基层组织内部良性互动,提升党政服务的能力。以共建、共治、共享为理念,明确各部门的权利和职责,打造综合统一的基层网格化平台。通过培养专业化的综合型人才,提高网格员的专业化综合素养以及高效的应急处置能力。以科技为支撑,不断推进基层网格化治理水平,提升基层治理的精细化能力,从而实现基层减负增效,人民幸福安康的社会治理格局。
3.1 发挥党建引领,破解基层思想枷锁
近几年,党建网格化工作一直与时俱进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断为基层建设带来源源动力。而在网格化的今天,党建工作也同样不能丢掉或者遗弃。
从基层党建和党组织入手,端正思想态度,引导基层学习网格化知识与做法,摒弃传统固化思想,实现基层组织内部良性互动,提升党政服务的觉悟。定期举办党务干部培训班,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充分利用高校资源,定期展开学术讲座或者研讨会,提高党员的专业素养。利用数字化手段不断和基层党建管理深度融合,从组织建设、党员管理和资源配备入手,推进标准化体系建设,提高管理制度的执行力度。合理利用各类新媒体传播资源,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宣传工作,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宣传党建引领下的基层网格化管理价值、管理机制与特色等 [6]。
3.2 加强顶层设计,推进政府引导作用
以顶层设计为主导,将基层网格化的工作作为当前破解基层治理突出问题的有效抓手。加强督查督办,推动平台建设有序进行。以共建、共治、共享为理念,打造综合统一的基层网格化平台。减少数据重复采集,数据多方合理利用,推动跨部门协同和合作,实现资源的联通和共享 [5]。明确各部门的权利和职责,因地制宜制定和借鉴治理模式。通过网格化的特点不断细化基层治理中突出的问题,通过体制机制建设,形成分工明确、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利用网格化的机制,列出各基层的事项清单,制定统一的办事标准和流程,全面推动“一窗式”服务体系建设。通过政府不断引导和宣传,推动治理的主体由单一的政府向多元组织或集体转变,调动多方积极参与基层治理建设。打破数据垄断的现象,实现数据开放,为基层部门和市民提供必要的数据服务。同时,强调党组织的领导,以党建引领为基础,构建街道、居委会、自治组织等以党员为核心的基层组织力量。不断丰富社会志愿组织形式,拓宽为民服务渠道,实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难事不出街道”的基层治理格局。不断宣传网格化管理观念,推动市民逐渐走向自治治理之路。
3.3 提升队伍效能,完善网格工作管理
网格员队伍的良好职业素养是推动基层网格化治理精细运作的重要保障。培养一些具有专业背景的综合型人才,尤其是能熟练掌握现代技术的青年人。依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选聘一些高学历人才,与经验丰富的网格员形成优势互补,提升网格队伍解决问题的容错率。针对具有不同类型的网格员,要定期进行专业化业务培训,提高网格员的专业化综合素养以及快速高效的应急处置能力。从而打造一支“专”而“精”的网格员队伍 [7]。同时,要留住人,必须提高福利待遇,落实网格员工作补贴等经费预算,加大考核和补贴力度,用工作的成绩量化工资待遇,切实解决现有网格员管理队伍不稳定,联防联控工作不积极等问题。不断拓宽网格员晋升渠道,提升网格员队伍的政治思想和专业技能等水平,提高网格员的职业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 [3]。
强化基层组织管理,不断深化岗位职责、考核监督以及社会参与等日常工作制度,对每日走访、临时督查和快速办理等工作事项进行细化,厘清不同角色在基层网格中的职责和定位 , 进一步完善基层网格化平台管理。同时,通过第三方平台等方式,为重点人员提供咨询和服务途径。
3.4 强化科技支撑,赋能基层网格建设
在信息时代,新技术的应用为基层网格化赋予了强大的动能,同时也是探索基层治理网格化服务管理的必然选择。现今基层治理的发展有三方面 :基层减负、提质增效和科学预测。强调信息动态更新,重视基础数据采集整理。通过统一的管理平台,整合数据资源,利用智能化手段解决重复性工作。在合理配置资源的同时 , 提升应急管理工作的效率,逐渐开放共享信息数据,社会大众同样可以参与到基层建设的工作中。充分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高新现代科技手段,不断提升数据价值和数据分析研判能力,更好地发挥数据模型的预测功能 [8]。
在基层要不断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意识,培养信息化技术学习氛围,积极开展专业化教育培训,提升数据的利用率。统一规范基层网格化中的数据结构、数据编码和数据接口等,推进区域信息标准化建设,对重要的功能模块加以利用,防止重复建设。同时加强数据安全,建立数据分类和保护机制,开展数据安全日常排查及检修工作 , 促进数据安全流畅运行。
4. 新模式成效
4.1 数据资源开放共享
基层网格化平台将各个层级的部门与基层服务组织合理的融入到网格中来,整合了不同职能部门的软件和硬件资源以及所需的服务资源,通过数字科技的支撑及管理机制的保障,使数据能够在各个部门安全流通,从系统上破除资源共享难的问题,实现各部门数据交流互通 [9]。
4.2 网格事务管理有条
通过对基层网格化事务的精细划分,使事件有理可办,有部门可管,部门之间推诿不合作现象逐渐减少。从事件的发现、扭转、联动、处置、反馈、评价,实现了全流程闭环化精细管理。同时,通过体制机制和事项清单实现了限定权利、划定责任和规定边界的精细化管理方法。使得基层事务管理到人,责任到位,服务到点。
4.3 事件流转高速便捷
以信息化手段支撑平台运作,实现物联设备与网格化无缝衔接。以一支高素质的网格员队伍为社会信息发现源头,合理进行事件联动处置。让信息化手段代替重复繁重的事务,让人员守好必要特殊的岗位,有效实现社会治理事件快速办理,复杂问题高效及时解决。
4.4 科学预测准确有效
海量的数据信息就是一座价值连城的金矿,进行合理的开采必然能发挥其真正的价值。从事件快速办理到“为诉先办”,不但可以增强市民的幸福感,还可以减少“手工管理”的频次。目前,数据模型的预测能力还不够成熟,但对于单个事件的发生频次和时间的大致区间等都可以进行有效的科学预测。构建一个区域,甚至一座城市的大型综合性智能模型是未来发展的方向,这也是基层治理的未来之路。
5. 总结
本文阐述了我国基层治理和网格化的发展现状,从而揭示发展所暴露的各种问题。通过深度解剖,分析在管理主体、过程、目标等基础上的疑难问题,借鉴优秀地区的经验做法,基于不同基础理论的优化,提出了基层网格化的管理新模式。从管理手段和信息技术等多个层面提升基层网格化的治理效率,深入化解社会基础矛盾,助力建设和谐、美好、安定的社会格局。
【参考文献】
[1] 刘植靖 . 基层治理现代化 : 基本内涵、 历史理路、 时代背景 [J]. 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 ,2022(03):62-65.
[2] 王凌 . 基于北京市东城区网格中心的社会管理创新研究[D]. 北京邮电大学 ,2018.
[3] 林晖 . 网格化治理的基层实践研究——以福清市为例 [J].福州党校学报 ,2022(04):92-96.
[4] 伊庆山 . 基层治理中网格化服务管理的实践经验与问题破解 [J]. 领导科学 ,2022(02):9297.
[5] 朱伟婧 . 基层治理数字化及其实现路径研究 [J]. 三晋基层治理 ,2022(05):31-34.
[6] 翟盈丽 . 新时代城市社区党建网格化问题研究 [D]. 南京师范大学 ,2019.
[7] 银兴 . 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优化路径探索——基于成都市 Q 区的个案分析 [J].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22(02):80-85.
[8] 罗宇 . 大数据技术赋能网格化管理与服务 [J]. 技术与市场 ,2022,29(01):142-144.
[9] 李丽 . 网格化管理理念下的社区综合治理探索与研究 [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2022,45(08):137-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