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全球电动汽车(EV)制造主要集中在四个关键地区:中国、日本、欧洲和美国。这些地区的电动汽车充电协议也各自发展出各自的规范,分别是中国标准(GB/T27930)、日本标准(CHAdeMo)、欧美标准(DIN 70121/ISO 15118)。
ISO 15118/DIN 70121 | GB/T 27930 | CHAdeMo | |
通信方式 | -PLC -WIFI | -CAN | -CAN |
功能 | -AC Charging -DC Charging -Bidrectional Power Transfer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 -DC Charging | -DC Charging -Vehicle to X |
支付方式 | -External -Plug n'Chage(PnC) | -External | -External -Plug n'Chage(PnC) (different from ISO) |
Smart Charging | -Yes | -No | -No |
欧美标在充电协议上与国标日标最大的区别在于通信方式上,具体来说国标和日标均采用CAN作为通信方式,而欧美表则采用电力线通信(PowerLine Communication, PLC)技术(WIFI在协议上支持,但是实际欧洲充电桩几乎都是以PLC通信)。此外欧美标还支持即插即充(PnC),允许用户通过电力供应商签订服务合同,实现插枪后自动计费扣费。
相关协议文档
欧标充电协议主要分为2大类:DIN 和 ISO
DIN 70121 是欧洲最早的充电协议,也就是老欧标,欧洲市场上的桩几乎都兼容此协议,由于协议出台早,不支持PnC。
ISO 15118 是欧洲和美国均采用的充电协议,它包含2个版本:
ISO 15118-2 : 发布于2014年,一般说的ISO 15118 协议指代此协议。
ISO 15118-20:发布于2022年,由于发布不久市面上缺少相应桩,目前也较少车支持此协议。
由于市面上主流的欧标充电协议为DIN 70121 和 ISO 15118-2,所以本文的介绍不涉及ISO 15118-20.关于文档内容的结构参照下表,DIN 7012是将所有内容都包含在DIN 70121中,DIN 70122则是DIN 70121中需求对应的测试用例。而ISO 15118则将物理层网络层等分开描述,ISO 15118-4/ISO 15118-5 则是对应需求的测试用例。
以DIN 70121为例,V2G-DC-654需求要求车端响应消息中的ResponseCode == FAILED_SequenceError需要做断卡S2,终止V2G通信和关闭TCP/IP的操作
我们可以在DIN 70122中找到对应需求相关的测试用例加深我们对需求的理解:
国内汽车制造商充电协议实现方式
目前国内汽车制造商出口到欧洲实现欧标充电协议的方案主要有两种:
购买成熟的EVCC硬件模块:比如瑞凯诺的EVCC,它可以实现将整车端的国标通信协议转换成欧标充电协议,即将整车端的CAN通信转换为PLC输出。对汽车制造商而言这种方案实现简单,但是额外增加了EVCC的硬件成本。
自行开发EVCC功能:即汽车制造商自行开发欧标协议的处理软件并集成在控制器中,只要要额外购置PLC收发芯片即可,这种方案成本低,但是开发周期相对较长。

图1:购置成熟EVCC硬件模块

图2:自行开发EVCC功能
如图所示,购买成熟EVCC硬件模块的方式,针对车辆本身本质就是一辆支持国标充电的车,只是加了一个硬件模块去转换,而自行开发EVCC模块的车是不支持欧标充电协议的。
欧标充电流程
欧标充电流程大致分为3个部分:
插枪识别:车端需要正确识别到充电枪已经插上。
建立连接:车与桩V2G通信的基础就是链路连接,这其中包含2个子模块
-SLAC: 用于测量车和桩间的衰减是否满足PLC通信的要求。
-TCP/TLS: V2G会话基于TCP,如果是PnC则需要建立TLS
V2G会话:所有的应用层级的协议交互均包含在V2G会话中

图3 欧标充电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