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略模式是一种行为型设计模式,它定义了算法族,分别封装起来,让它们之间可以互相替换,此模式让算法的变化独立于使用算法的客户。
策略模式的定义
策略模式通过封装一组算法,并将每个算法封装起来,使它们可以相互替换,且算法的变化不会影响使用算法的客户。
策略模式的优点
- 避免多重条件语句:使用策略模式可以避免使用多重条件转移语句,使得代码更加清晰易维护。
- 符合开闭原则:可以在不修改原代码的情况下,灵活增加新算法。
- 算法使用和实现隔离:提高算法的保密性和安全性。
- 提供算法族的重用:通过继承可以把算法族的公共代码转移到父类里面,避免代码重复。
- 提供相同行为的不同实现:客户可以根据不同时间或空间要求选择不同的算法实现。
策略模式的缺点
- 客户端必须理解算法的区别:以便适时选择恰当的算法类。
- 造成很多策略类:随着算法的增多,系统中的策略类也会增多。
策略模式的结构
策略模式包含以下几个主要角色:
- 抽象策略(Strategy)类:定义了所有支持的算法的公共接口。
- 具体策略(Concrete Strategy)类:实现了抽象策略定义的接口,提供具体的算法实现。
- 环境(Context)类:持有一个策略类的引用,用于与策略模式的算法交互。
策略模式的代码示例
以下是一个简单的策略模式示例,其中包含不同的促销策略:
// 策略接口
public interface Strategy {
public int doOperation(int num1, int num2);
}
// 具体策略A:加法
public class OperationAdd implements Strategy {
@Override
public int doOperation(int num1, int num2) {
return num1 + num2;
}
}
// 具体策略B:减法
public class OperationSubtract implements Strategy {
@Override
public int doOperation(int num1, int num2) {
return num1 - num2;
}
}
// 上下文类
public class Context {
private Strategy strategy;
public Context(Strategy strategy) {
this.strategy = strategy;
}
public int executeStrategy(int num1, int num2) {
return strategy.doOperation(num1, num2);
}
}
// 客户端代码
public class StrategyPatternDemo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Context context = new Context(new OperationAdd()); // 使用加法策略
System.out.println("10 + 5 = " + context.executeStrategy(10, 5));
context = new Context(new OperationSubtract()); // 切换为减法策略
System.out.println("10 - 5 = " + context.executeStrategy(10, 5));
}
}
在这个示例中,我们定义了一个策略接口Strategy
和两个实现了该接口的具体策略类OperationAdd
和OperationSubtract
。Context
类维护了一个对策略对象的引用,并通过executeStrategy
方法执行策略。在客户端代码中,我们创建了Context
对象,并动态地切换了不同的策略来执行不同的算法。
策略模式的应用场景
策略模式在以下几种情况下特别有用:
- 需要动态地在几种算法中选择一种时,可将每个算法封装到策略类中。
- 一个类定义了多种行为,并且这些行为在这个类的操作中以多个条件语句的形式出现,可将每个条件分支移入它们各自的策略类中以代替这些条件语句。
- 系统中各算法彼此完全独立,且要求对客户隐藏具体算法的实现细节时。
- 系统要求使用算法的客户不应该知道其操作的数据时,可使用策略模式来隐藏与算法相关的数据结构。
- 多个类只区别在表现行为不同,可以使用策略模式,在运行时动态选择具体要执行的行为。
通过使用策略模式,你可以使代码更加模块化,易于扩展和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