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 可扩展架构:如何打造一个善变的柔性系统?

今天聊一聊如何打造可扩展的架构。

在实际工作中,业务需求总在不断变化,因此,经常会面临以下这些问题:

如何快速地上线新业务?老板很可能明天就想看到效果。

对某个功能进行修改,如何不影响到系统其它的功能?

对于新的需求变化,我们一方面要快快搞定,另一方面要稳稳接住。但问题是软件虽然姓“软”,但也不是想变就能变,如果事先没有经过良好的设计,调整起来,往往牵一发动全身,导致系统到处出问题。

那如何设计一个具有良好扩展性的系统,能够快速支持业务变化落地呢?

接下来,我们围绕系统的可扩展,先来了解下什么是系统,什么样的系统才能具备良好的扩展能力。然后通过一个实际的例子,说明如何通过架构手段打造一个可扩展的系统。

系统的构成:模块 + 关系

我们天天和系统打交道,但你有没想过系统到底是什么?在我看来,系统内部是有明确结构的,它可以简化表达为:系统 = 模块 + 关系

在这里,模块是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它泛指子系统、应用、服务或功能模块。关系指模块之间的依赖关系,简单地讲,就是模块之间有调用,我们知道,调用区分发起方和服务方,因此,依赖关系是有方向性的。

这个模型虽然简单,但它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入分析系统的工具。接下来,我们就从业务扩展性出发,讨论什么样的模块是容易修改的,什么样的依赖关系是容易调整的。

模块

我们先看模块,模块定义系统都有哪些基本的“玩家”,分别承担什么职责。从业务的角度看,每个模块都代表了某个业务概念,或者说业务领域。

模块内部由数据和业务逻辑组成,其中数据是核心,业务逻辑围绕着数据,对数据做进一步加工,方便外部使用。

从扩展性的角度出发,首先,我们对模块的要求是:定位明确,概念完整

每个模块要有明确的定位,模块有了定位,说明我们已经想清楚了它的核心职责是什么,这样,每个人对它的期望和理解就会一致。在实践中,我们经常会争论一个功能应该放到 A 模块还是 B 模块,表面上看,各有各的道理,谁也说不服谁,但如果对照模块的定位,回到模块设计的初心,我们往往很快就能有答案。

定位比较抽象,在具体划分模块职责的时候,要保证模块业务概念的完整性。数据上,模块需要覆盖对应业务领域的全部数据,比如一个订单模块,它要覆盖所有渠道的订单,包括三方平台的订单、自有商城的订单、线下门店的订单等,这些不同类型订单的数据模型和实际数据,都由订单模块负责。

功能上,模块要包含业务领域的全部功能,比如订单模块包含所有订单相关的功能,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