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闭环(三):编码能力训练篇的思考题答案都在这里啦!

本文讲述了编码训练中的数学归纳法、递归程序设计的应用,通过菲波那契数列示例解析数学归纳法,并介绍如何将计算交给计算机。还涉及大整数表示法、素数筛算法和改进Shift-And算法的数据结构优化。
摘要由CSDN通过智能技术生成

不知不觉,我们已经学完了编码能力训练篇的全部内容。其实还有很多东西想给你讲,可限于篇幅,所以咱们整个编码能力训练篇中的内容,都是与接下来的算法数据结构篇有很大的联系,并且它们对于理解程序设计,也是非常基础且重要的内容。

有道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也相信只要你跟着课程学习,一定会感觉到自己收获到了“钓鱼工具”。如果能引发你的主动思考,进而触类旁通,举一反三,那这场学习过程就更加有意义啦。

选择在今天这样一篇文章中,给你进行一一的解答。

看一看我的参考答案,和你的思考结果之间,有什么不同吧。也欢迎你在留言区中,给出一些你感兴趣的题目的思考结果,我希望我们能在这个过程中,碰撞出更多智慧的火花。

数学归纳法:搞定循环与递归的钥匙

在这一章里呢,我们介绍了保证程序正确性的最重要的数学思维:数学归纳法。并且,从数学归纳法出发,我们学习了递归程序设计。递归程序设计的几点要素,就是数学归纳法中的几个重要步骤。递归中的边界条件,就是数学归纳法中的 k0​,递归中的递归过程,就是数学归纳法中的假设 ki​ 成立并证明 ki+1​ 也成立那一步,最后两步结论放到一起,就能证明我们的递归程序整体是正确的。

思考题中呢,留了两个问题,第一个是将菲波那契数列的递归程序,改写成循环程序。第二个思考题呢,是做数学归纳法与菲波那契数列递归程序步骤的一一对应,关于这个问题,请看下面我给出的参考答案,看看和你想的有什么差别吧:

#include <stdio.h>

int fib(int n) {
    if (n == 1 || n == 2) return 1;
    return fib(n - 1) + fib(n - 2);  
}

int main() {
    int n;
    scanf("%d", &n);
    printf("%d\n", fib(n));
    return 0;
}

其中代码的第 4 行,n == 1 和 n == 2 的条件判断,就是数学归纳法中所谓的 k0​ 成立,这一步保证了,fib 函数计算的第 1 项 和 第 2 项的斐波那契函数值一定是正确的。代码的第 5 行中呢,就是假设 fib(n - 1) 和 fib(n - 2)的值是正确的,那么 fib(n) 就的值就等于 fib(n - 1) + fib(n - 2) ,这就是数学归纳法中的第二步,假设 ki​ 成立,证明 ki+1​ 也成立。显然如果可以保证前两项的正确性,那么 fib(n) 的值一定正确。最后我们得出结论,这个fib 递归函数设计是正确的。

程序设计原则:把计算过程交给计算机

这一节中,我们强调了程序设计的基本原则,就是将计算过程交给计算机。我们负责逻辑组织,计算机负责具体计算过程,这就是所谓的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来做。

本节中的思考题是计算 100 以内自然数的 “和的平方” 与 “平方和” 的差值。关于这道思考题的第一问,就不做演示了,实现起来比较简单,你应该有能力自我完成的。下面,主要给出 “平方和” 公式的推导过程,而对于 “和的平方” 你可以基于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来求解。

教给你一种比较通用的推导平方和公式的方法,也是我用着最顺手的方法,就是依靠立方和,推导平方和。首先,我们先列出来相邻两项的立方差:

如上公式所示,我们将上面罗列的 n 个等式的左右两侧分别相加,就得到了如下式子:

我们看到左侧就剩下一项 n 的立方了,这一项是可算的,右侧有一个 3 倍的平方和项,和一个 3 倍的等差数列求和项,以及一个常数项 n。接下来,左侧等于右侧,我们将平方和项与其他几项分别置于等式的两侧,就得到了如下平方和公式:

至此,我们就得到了平方和公式。其实,你还可以尝试使用这种方法,求解立方和公式,整体步骤差不多,就是先表示出相邻两项的四次方差,然后用如上步骤,继续推导即可。

框架思维(上):将素数筛算法学成框架算法

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素数筛算法,素数筛每一轮找到一个素数,然后在一个标记数组中,标记掉这个素数所有的倍数,剩下没有被标记掉的数字,就是我们要的素数了。最后,我留了一个程序性质证明题,具体看如下代码:

#include <stdio.h>

// 打印一个素因子,并且在中间输出 * 乘号
void print_num(int num, int *flag) {
    if (*flag == 1) printf(" * ");
    printf("%d", num);
    *flag = 1;
    return ;
}

int main() {
    int n, i = 2, flag = 0, raw_n;
    scanf("%d", &n);
    raw_n = n;
    // 循环终止条件,循环到 n 的平方根结束
    while (i * i <= n) {
        //①:只要 n 可以被 i 整除,就认为 i 是 n 的一个素因子
        while (n % i == 0) {
            print_num(i, &flag);
            n /= i;
        }
        i += 1;
    }
    //②:如果最后 n 不等于 1,就说明 n 是最后一个素数
    if (n != 1) print_num(n, &flag);
    printf(" = %d\n", raw_n);
    return 0;
}

第一个,是要证明第 18 行代码中,只要 n 可以被 i 整除,i 就一定是素数。关于这个证明,我们可以使用反证法。

假设 i 可以被 n 整除,但 i 不是素数,由算术基本定理可知,一个非素数的数字 N,一定可以分解为几个小于 N 的素数乘积的形式。我们不妨假设 i=p1​×p2​,这里 p1​ 和 p2​ 均为素数,如果变量 n 可以被 i 整除,那么 n 也一定可以被小于 i 的素数 p1​ 整除。而根据程序的运行流程,n 中已经不可能存在小于 i 的因子了,所以 p1​ 不具备存在的条件,故原假设不成立,i 是素数。

第二个,是要证明第 25 行代码中,为什么只要 n 不等于 1,n 就一定是素数呢?其实也可以参考第一问的证明流程。在 while 循环处理过程中,数字 n 中已经不可能存在小于等于 i 的所有的因子了,又因为此时 i 是大于根号 n 的一个值,也就是说,在小于等于根号 n 范围内,找不到数字 n 的非 1 因子,而能够满足这种性质的数字,一定是素数。

至此,我们就证明完了程序中两处代码的性质。

数据结构(上):突破基本类型的限制,存储更大的整数

在这一节中,我们学习了大整数表示法,说明了如果是数据表示的导致的程序设计过程不可行,那么我们就需要在数据结构中寻找解决方案了。

在大整数表示法中,我们是将一个数字,从右到左倒着存储在数组中,并且用数组的 0 位存储数字的位数。数组中存储的数字大小,应该等于其每一位的数字乘上相关存储位置的位权,数组的 1 位位权为 1,也就是 10 的 0 次方,2 位位权为 10,也就是 10 的 1 次方,以此类推。

那么接下来,我们理解大整数的乘法,也是通过这种数学公式上面的等价关系,来理解大整数乘法过程。最后给你留了一个编程题,是关于实现读入两个大整数,并且计算两个大整数加法结果的程序,以下是我的参考代码:

#include <stdio.h>
#include <string.h>
#define MAX_N 1000
char str_a[MAX_N + 5], str_b[MAX_N + 5];
int num1[MAX_N + 5], num2[MAX_N + 5], num3[MAX_N + 5];

void convert_to(char *str, int *num) {
    num[0] = strlen(str);
    for (int i = num[0] - 1; i >= 0; i--) {
        num[num[0] - i] = str[i] - '0';
    }
    return ;
}

void output_big_integer(int *num) {
    for (int i = num3[0]; i >= 1; i--) {
        printf("%d", num3[i]);  
    }
    return ;
}

int main() {
    scanf("%s%s", str_a, str_b);
    convert_to(str_a, num1);
    convert_to(str_b, num2);
    plus_big_integer(num1, num2, num3);
    output_big_integer(num3);
    return 0;
}

可以看到,首先读入两个字符串 str_a 和 str_b,分别代表第一个和第二个大整数。然后调用 convert_to 方法,将第一个字符串与第二个字符串,转换成大整数表示法,分别存储在 num1 和 num2 数组中;然后再调用 plus_big_integer 方法,将两个大整数的加法结果,存储在 num3 数组中;最后,输出 num3 数组中所存储的大整数。其中,提到的 plus_big_integer 方法,在原文中有给出,你可以回到原文中进行查看。

这段程序设计中,最应该值得你注意的是,我们将大整数操作的相关过程,均封装成了函数方法。字符串转大整数表示法,封装成了函数 convert_to;大整数加法过程,封装成了 plus_big_integer;输出大整数,封装成了 output_big_integer。

封装成函数方法的好处,就在于只要保证每一个小方法是正确的,就能保证整个程序的正确性。更重要的是,如果你单独看主函数的话,即使不看每一个方法的具体实现过程,你也能够清晰的知道,这个程序流程究竟在干什么,增强了代码的可读性。最后一点好处,就是出现 Bug 的时候,便于改错。

关于第 17 篇文章中,所说的改进 Shift-And 算法中的数据结构,我这里给你个提示,你可以参考大整数表示法,再参照这道题目中的程序设计原则,将操作封装成函数。

对于改进 Shift-And 算法中的数据结构,你需要做的就是用大整数表示法,表示一个二进制数字,然后根据 Shift-And 算法的需求,做好需要封装的操作有:左移、或 1 操作、与运算以及判断这个数字的第 m 位是否为 1 这些需要封装的操作。最终你会发现,算法流程没有改变,改变的只有程序样式。



本文主要介绍了编码能力训练篇的内容,强调了数学归纳法和递归程序设计的重要性,以及程序设计原则中将计算过程交给计算机的理念。文章中给出了菲波那契数列的递归程序和数学归纳法的对应关系,以及计算100以内自然数的 "和的平方" 与 "平方和" 的差值的推导过程。通过这些内容,读者可以加深对程序设计基础原理的理解,提升编码能力。此外,还介绍了素数筛算法和大整数表示法,以及相关的程序设计原则和技巧。文章中提供了相关的代码示例和程序设计思路,帮助读者理解和掌握这些技术。总的来说,本文内容涵盖了编码能力训练的重要知识点,对于想要提升编码能力的读者来说,是一份有价值的学习资料。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