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以前零散地写博客相比,按时按体系去产出课程需要花费成倍的时间和精力。不断查阅资料,整理代码,这个专栏对我自己来说,也是一个自我重塑的过程。
在这个专栏即将结束的时刻,我想借这个课程谈谈我对教育的理解。
教育是知识的展现形式
现在有一个特别火爆的概念叫做知识付费,其实我不太喜欢这个说法。
专栏所讲的知识点,没有一条是我发明或原创的知识,这么说的原因是:知识就在那里,每个人都可以获得它。
你可以在各种文档和标准中找到它们或者它们的变体。有一些工程领域相关的知识,来自我工作中的实践,有一些也算是首创,但是我不认为这些知识属于我,我只是发现了它们。
所以我认为,知识是免费的,承载它们的教育产品才是收费的。
在整个课程写作中,致力于在知识之间建立关系。我不希望把我的课程变成抄写文档。我从排版追溯到活字印刷,我从渲染追溯到中国画的技法,还有面向对象的起源。在这个过程中,我自己也颇有收获。期望这样的一种组织形式能够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
我有时候会觉得,这个把“知识变成课程”的过程,特别像前端工程师把数据变成可见的页面的过程,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我做的事情还是前端。
教育的重点在于能力提升而不是知识积累
不过,也不希望这个课程仅仅是“更容易记忆的知识”。因为在我看来,知识量并非衡量一个工程师优秀与否的因素,能力才是。
我的一点小小的奢望是:这个课程,能给你带来一些建立知识体系的能力。
我在的课程中,穿插了大量的“用代码读标准”的实验。这个小系列,算是我的一种“独门武功”。
刚开始关注前端的 2007 年左右,国内还少有程序员知道 Web 标准这件事,想要找到资料就更难了,我也经历了最初看标准如同天书的过程。
但是我发现,其实标准中佶屈聱牙、晦涩难懂的那些概念,有着内在的联系,又因为标准文本中用词非常严谨,所以尝试用代码去理解,反而是个快捷的路径,还能找出不少边边角角的冷知识。
通过类似这样的线索,建立了自己最初的知识体系,我开始对前端的体系的全貌有了粗浅的认知,现在,我希望通过课程,让你也来体会一下这个过程。
教育是一种服务,我们做得显然还不够好
作为老师,希望这个课程能够真正帮助到你们每一个人,但是其实我们可以看到,每一节课都有一些放弃的同学。
可能有人会说,对平台方和老师来说并无所谓呀,反正付过钱了。但是在我看来,这正是我们做得不够好的地方。今天这个课程,可能以这样的产品形态呈现出来,凭学员的自觉性来完成学习,实属一种无奈。
培养更多优秀的工程师,潜在的价格远远高于卖一些课程得到收入。
我认为,教育是一种服务,理想的教育产品卖的应该是服务的结果,而不是服务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