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策树(超系统全面)①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一、决策树

1.0 基本概念介绍:

树模型:
决策树:从根节点开始一步步走到叶子节点(决策)
所有数据最终都会落到叶子节点,既可以做分类也可以做回归。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1 原理

决策树是一种基本的分类与回归方法,其模型就是用一棵树来表示我们的整个决策过程。这棵树可以是二叉树(比如CART 只能是二叉树),也可以是多叉树(比如 ID3、C4.5 可以是多叉树或二叉树)。根节点包含整个样本集,每个叶节都对应一个决策结果(注意,不同的叶节点可能对应同一个决策结果),每一个内部节点都对应一次决策过程或者说是一次属性测试。从根节点到每个叶节点的路径对应一个判定测试序列。

举个例子: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就像上面这个例子,训练集由三个特征:outlook(天气),humidity(度),windy(是否有风)。那么我们该如何选择特征对训练集进行划分?连续型特征(比如湿度)划分的阈值又是如何确定的?

如何切分特征呢(选择节点)?
问题:根节点的选择该用哪个特征呢?接下来呢?如何切分?
操作:目标节点应该是根节点就像老大一样,能够更好的切分数据(即分类的效果更好),接着选二当家,老三,老四…这也就是通过衡量标准,选出老大,老二,老三,老四…

决策树的生成就是不断的选择最优的特征对训练集进行划分,是一个递归的过程。递归返回的条件有三种:

1.当前节点包含的样本属于同一类别,无需划分;
2. 当前属性集为空,或所有样本在属性集上取值相同,无法划分;
3. 当前节点包含样本集合为空,无法划分。

1.2 ID3、C4.5、CART

这三个是非常著名的决策树算法。简单粗暴来说:

  • ID3 使用信息增益作为选择特征的准则;
  • C4.5 使用信息增益比作为选择特征的准则;
  • CART 使用 Gini 指数作为选择特征的准则。

1.2.0 基本概念

熵——衡量标准

在信息论与概率论中,熵用于表示随机变量不确定性的度量。

设X是一个有限状态的离散型随机变量,其概率分布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条件熵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信息增益

信息增益表示的是:得知特征X的信息而使得类Y的信息的不确定性减少的程度。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2.1 ID3

举个例子: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一行表示一个样本X,①②③④为特征,ID也为一个特征(后面会说为什么引入ID作为一个特征)。play表示y。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根据每个特征做大当家的信息增益来看效果。谁的信息增益大,谁当老大。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比如先看机天气当老大:如下图,计算出信息增益。再分贝计算出温度、适度湿度、风当老大的时候的信息增益。
结果为天气为大当家。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然后找出二当家。重复上述步骤。

总结下ID3:
熵表示的是数据中包含的信息量大小。熵越小,数据的纯度越高,也就是说数据越趋于一致,这是我们希望的划分之后每个子节点的样子。

信息增益 = 划分前熵 - 划分后熵。信息增益越大,则意味着使用属性a来进行划分所获得的 “纯度提升” 越大 。也就是说,用属性a来划分训练集,得到的结果中纯度比较高。

  • ID3优点是理论清晰、方法简单、学习能力较强,
  • 但也存在一些缺点:
    • 只能处理分类属性的数据,不能处理连续的数据,即只能处理离散数据;
    • 划分过程会由于子集规模过小而造成统计特征不充分而停止;
    • ID3算法在选择根节点和各内部节点中的分支属性时,采用信息增益作为评价标准。信息增益的缺点是倾向于选择取值较多的属性,在有些情况下这类属性可能不会提供太多有价值的信息。

上述ID3最大的问题是:如果把ID当做特征,计算出来的熵值很低,导致信息增益很大,但是把ID作为特征其实并不合适,这就是最大的问题,因此引出C4.5。

1.2.2 C4.5(解决ID3的问题,考虑自身熵)

C4.5 克服了 ID3 仅仅能够处理离散属性的问题,以及信息增益偏向选择取值较多特征的问题,使用信息增益比来选择特征。信息增益比 = 信息增益 / 自身熵(划分前熵) ,选择信息增益比最大的作为最优特征。

比如上述的问题,在ID特征上,虽然信息增益很大,但是自身熵值极大,因此整体信息增益比就小,所以用ID作为特征也就不合适了。解决了该问题。

C4.5 处理连续特征是先将特征取值排序,以连续两个值中间值作为划分标准。尝试每一种划分,并计算修正后的信息增益,选择信息增益最大的分裂点作为该属性的分裂点。

1.2.3 CART

CART 与 ID3,C4.5 不同之处在于 CART 生成的树必须是二叉树。也就是说,无论是回归还是分类问题,无论特征是离散的还是连续的,无论属性取值有多个还是两个,内部节点只能根据属性值进行二分。

CART 的全称是分类与回归树(classification and regression tree)。从这个名字中就应该知道,CART 既可以用于分类问题,也可以用于回归问题。

CART回归树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CART分类树

使用 Gini 指数最小化准则来选择特征并进行划分;Gini 指数表示集合的不确定性,或者是不纯度。基尼指数越大,集合不确定性越高,不纯度也越大。这一点和熵类似。另一种理解基尼指数的思路是,基尼指数是为了最小化误分类的概率。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3 信息增益 vs 信息增益比

之所以引入了信息增益比,是由于信息增益的一个缺点。那就是:信息增益总是偏向于选择取值较多的属性。信息增益比在此基础上增加了一个罚项,解决了这个问题。

1.4 Gini 指数 vs 熵

既然这两个都可以表示数据的不确定性,不纯度。那么这两个有什么区别那?

  • Gini 指数的计算不需要对数运算,更加高效;
  • Gini 指数更偏向于连续属性,熵更偏向于离散属性。

二、 剪枝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决策树算法很容易过拟合(overfitting),剪枝算法就是用来防止决策树过拟合,提高泛化性能的方法,剪枝分为预剪枝与后剪枝。

2.1 预剪枝

预剪枝是指在决策树的生成过程中,对每个节点在划分前先进行评估,若当前的划分不能带来泛化性能的提升,则停止划分,并将当前节点标记为叶节点。

预剪枝的方法:

  • 树的深度
  • 叶子节点的个数/叶子节点样本数
  • 信息增益等

2.2 后剪枝

后剪枝是指先从训练集生成一颗完整的决策树,然后自底向上对非叶节点进行考察,若将该节点对应的子树替换为叶节点,能带来泛化性能的提升,则将该子树替换为叶节点。

相比于预剪枝,后剪枝方法通常可以得到泛化能力更强的决策树,但是时间开销会很大。

那么怎么来判断是否带来泛化性能的提升呢?最简单的就是留出法,即预留一部分数据作为验证集来进行性能评估。交叉验证

2.3 预剪枝和后剪枝的比较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三、 总结

3.1 决策树的三个流程

决策树算法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特征选择、树的生成、树的剪枝。常用算法ID3、C4.5、CART。

  • 特征选择。特征选择的目的是选取能够对训练集分类的特征。特征选择的关键是准则:信息增益、信息增益比、Gini 指数;
  • 决策树的生成。通常是利用信息增益最大、信息增益比最大、Gini 指数最小作为特征选择的准则。从根节点开始,递归的生成决策树。相当于是不断选取局部最优特征,或将训练集分割为基本能够正确分类的子集;
  • 决策树的剪枝。决策树的剪枝是为了防止树的过拟合,增强其泛化能力。包括预剪枝和后剪枝。

3.2 决策树的三种算法

对于ID3、C4.5、CART的差距。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