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基础整合

计算机基础整合

1. 网络基础

网络结构:7层 4层之类的

1.1 OSI7层结构

  • 物理层主要定义物理设备标准,它的主要作用是传输比特流,具体做法是在发送端将1、0转码为电流强弱来进行传输,在到达目的地后再将电流强弱转化为1、0码,也就是模数转换和数模转换,这一层的数据叫做比特。

  • 数据链路层主要用于对数据包中的MAC 地址进行解析和封装。这一层的数据叫作。在这一层工作的设备是网卡、网桥、交换机

  • 网络层主要用于对数据包中的IP 地址进行封装和解析,这一层的数据叫作数据包。在这一层工作的设备有路由器交换机防火墙等。

  • 传输层定义了传输数据的协议和端口号,主要用于数据的分段、传输和重组。在这一层工作的协议有TCP和UDP 等。TCP 是传输控制协议,传输效率低,可靠性强,用于传输对可靠性要求高、数据量大的数据,比如支付宝转账使用的就是TCP;UDP 是用户数据报协议,与TCP 的特性恰恰相反,用于传输可靠性要求不高、数据量小的数据,例如抖音等视频服务就使用了UDP。

  • 会话层在传输层的基础上建立连接和管理会话,具体包括登录验证、断点续传、数据粘包与分包等。在设备之间需要互相识别的可以是IP,也可以是MAC 或者主机名

  • 表示层主要对接收的数据进行解释、加密、解密、压缩、解压缩等,即把计算机能够识别的内容转换成人能够识别的内容(图片、声音、文字等)。

  • 应用层基于网络构建具体应用,例如FTP 文件上传下载服务、Telnet服务、HTTP服务、DNS服务、SNMP邮件服务等。

image-20210402155510322

1.2 TCP/IP四层结构

image-20210402165306682

1.3 TCP三次握手/四次挥手

1.3.1 TCP的数据包结构
image-20210402165857883

◎ 源端口号(16位):标识源主机的一个应用进程(连同源主机的IP地址)。

◎ 目的端口号(16 位):标识目的主机的一个应用进程(连同目的主机的IP 地址)。IP 报头中的源主机IP 地址、目的主机的IP 地址和源端口、目的端口确定了唯一一条TCP连接

◎ 顺序号seq(32 位):标识从TCP 源端向TCP目的端发送的数据字节流,表示这个报文段中的第1 个数据字节的顺序号。如果将字节流看作在两个应用程序间的单向流动,则TCP 用顺序号对每个字节进行计数。序号是 32bit的无符号数,序号达到 2^32 -1 后又从 0 开始。在建立一个新的连接时,SYN 标志变为 1,顺序号字段包含由这个主机选择的该连接的初始顺序号ISN(Initial Sequence Number)。

◎ 确认号ack(32 位):存储发送确认的一端所期望收到的下一个顺序号。确认序号是上次已成功收到的数据字节顺序号加 1。只有ACK 标志为 1 时确认序号字段才有效。TCP 为应用层提供全双工服务,这意味着数据能在两个方向上独立进行传输。因此,连接的每一端都必须保持每个方向上的传输数据顺序号。

◎ TCP 报头长度(4 位):存储报头中头部数据的长度,实际上指明了数据从哪里开始。需要这个值是因为任选字段的长度是可变的,该字段占 4bit,因此TCP最多有60字节的首部,但没有任选字段,正常的长度是20字节。

◎ 保留位(6位):数据保留位,目前必须被设置为0。

◎ 控制位(control flags:6 位):在TCP 报头中有 6 个标志比特,它们中的多个可被同时设置为1,如下表所示。

image-20210402172004070

◎ 窗口大小(16 位):数据字节数,表示从确认号开始,本报文的源方可以接收的字节数,即源方接收窗口的大小。窗口大小是 16bit的字段,因而窗口最大为65535字节。

◎ 校验和(16 位):此校验和是对整个的TCP 报文段,包括TCP 头部和TCP 数据,以 16 位字符计算所得的。这是一个强制性的字段,一定是由发送端计算和存储的,并由接收端验证。

◎ 紧急指针(16 位):只有在URG 标志置为 1 时紧急指针才有效,这时告诉TCP该条数据需要紧急发送。

◎ 选项:最常见的可选字段是最长报文大小,又叫作MSS(Maximum Segment Size)。每个连接方通常都在通信的第1 个报文段(为建立连接而设置SYN 标志的那个段)中指明这个选项,指明该TCP连接能接收的最大长度的报文段。选项长度不一定是32字节的整数倍,所以要加填充位,使得报头长度成为整字节数。

◎ 数据:TCP 报文段中的数据部分是可选的。在一个连接建立和一个连接终止时,双方交换的报文段仅有TCP 首部。如果一方没有数据要发送,则也使用没有任何数据的首部确认收到的数据。在处理超时的许多情况下也会发送不带任何数据的报文段。

1.3.2 三次握手

TCP是因特网的传输层协议,使用三次握手协议建立连接。在客户端主动发出SYN连接请求后,等待对方回答SYN+ACK,并最终对对方的SYN执行ACK确认。这种建立连接的方式可以防止产生错误的连接,TCP使用的流量控制协议是可变大小的滑动窗口协议

(1)客户端发送SYN(seq=x)报文给服务器端,进入SYN_SEND状态。

(2)服务器端收到SYN报文,回应一个SYN(seq =y)和ACK(ack=x+1)报文,进入SYN_RECV状态。

(3)客户端收到服务器端的SYN报文,回应一个ACK(ack=y+1)报文,进入Established状态。

在三次握手完成后,TCP客户端和服务器端成功建立连接,可以开始传输数据了,具体流程如下图所示。

image-20210402172242152
1.3.3 四次挥手

TCP在建立连接时要进行三次握手,在断开连接时要进行四次挥手,这是由于TCP的半关闭造成的。因为TCP连接是全双工的(即数据可在两个方向上同时传递),所以在进行关闭时对每个方向都要单独进行关闭,这种单方向的关闭叫作半关闭。在一方完成它的数据发送任务时,就发送一个FIN来向另一方通告将要终止这个方向的连接

TCP断开连接既可以是由客户端发起的,也可以是由服务器端发起的;如果由客户端发起断开连接操作,则称客户端主动断开连接;如果由服务器端发起断开连接操作,则称服务端主动断开连接。下面以客户端发起关闭连接请求为例,说明TCP四次挥手断开连接的过程,如图所示。

image-20210402172500379

(1)客户端应用进程调用断开连接的请求,向服务器端发送一个终止标志位FIN=1,seq=u的消息,表示在客户端关闭链路前要发送的数据已经安全发送完毕,可以开始关闭链路操作,并请求服务器端确认关闭客户端到服务器的链路操作。此时客户端处于FIN-WAIT-1状态。

(2)服务器在收到这个FIN消息后返回一个ACK=1,ack=u+1,seq=v的消息给客户端,表示接收到客户端断开链路的操作请求,这时TCP服务器端进程通知高层应用进程释放客户端到服务器端的链路,服务器处于CLOSE-WAIT状态,即半关闭状态。客户端在收到消息后处于FIN-WAIT-2状态。

(3)服务器端将关闭链路前需要发送给客户端的消息发送给客户端,在等待该数据发送完成后,发送一个终止标志位FIN=1,ACK=1,seq=w,ack=u+1的消息给客户端,表示关闭链路前服务器需要向客户端发送的消息已经发送完毕,请求客户端确认关闭从服务器到客户端的链路操作,此时服务器端处于LAST-ACK状态,等待客户端最终断开链路。

(4)客户端在接收到这个最终FIN消息后,发送一个ACK=1,seq=u+1,ack=w+1的消息给服务器端,表示接收到服务器端的断开连接请求并准备断开服务器端到客户端的链路。此时客户端处于TIM-WAIT状态,TCP连接还没有释放,然后经过等待计时器(2MSL)设置的时间后,客户端将进入CLOSE状态。

1.3.4 UDP和TCP的特点
  • 用户数据报协议 UDP(User Datagram Protocol)是无连接的,尽最大可能交付,没有拥塞控制,面向报文(对于应用程序传下来的报文不合并也不拆分,只是添加 UDP 首部),支持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和多对多的交互通信。
  • 传输控制协议 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是面向连接的,提供可靠交付,有流量控制拥塞控制,提供全双工通信面向字节流(把应用层传下来的报文看成字节流,把字节流组织成大小不等的数据块),每一条 TCP 连接只能是点对点的(一对一)。

可以将可靠性归纳为以下几点:

  1. TCP可靠传输

    TCP 使用超时重传来实现可靠传输:如果一个已经发送的报文段在超时时间内没有收到确认,那么就重传这个报文段。

    一个报文段从发送再到接收到确认所经过的时间称为往返时间 RTT,加权平均往返时间 RTTs 计算如下:

    R T T s = ( 1 − a ) ∗ ( R T T s ) + a ∗ R T T RTTs=(1-a)*(RTTs)+a*RTT RTTs=(1a)(RTTs)+aRTT

    其中,0 ≤ a < 1,RTTs 随着 a 的增加更容易受到 RTT 的影响。

    超时时间 RTO 应该略大于 RTTs,TCP 使用的超时时间计算如下:

    R T O = R T T s + 4 ∗ R T T d RTO=RTTs+4*RTT_d RTO=RTTs+4RTTd

    其中 RTTd 为偏差的加权平均值。

  2. TCP滑动窗口

    窗口是缓存的一部分,用来暂时存放字节流。发送方和接收方各有一个窗口,接收方通过 TCP 报文段中的窗口字段告诉发送方自己的窗口大小,发送方根据这个值和其它信息设置自己的窗口大小。

    发送窗口内的字节都允许被发送,接收窗口内的字节都允许被接收。如果发送窗口左部的字节已经发送并且收到了确认,那么就将发送窗口向右滑动一定距离,直到左部第一个字节不是已发送并且已确认的状态;接收窗口的滑动类似,接收窗口左部字节已经发送确认并交付主机,就向右滑动接收窗口。

    接收窗口只会对窗口内最后一个按序到达的字节进行确认,例如接收窗口已经收到的字节为 {31, 34, 35},其中 {31} 按序到达,而 {34, 35} 就不是,因此只对字节 31 进行确认。发送方得到一个字节的确认之后,就知道这个字节之前的所有字节都已经被接收。

    img
  3. TCP流量控制

    流量控制是为了控制发送方发送速率,保证接收方来得及接收。

    接收方发送的确认报文中的窗口字段可以用来控制发送方窗口大小,从而影响发送方的发送速率。将窗口字段设置为 0,则发送方不能发送数据。

  4. TCP拥塞控制

    如果网络出现拥塞,分组将会丢失,此时发送方会继续重传,从而导致网络拥塞程度**更高。**因此当出现拥塞时,应当控制发送方的速率。这一点和流量控制很像,但是出发点不同。流量控制是为了让接收方能来得及接收,而拥塞控制是为了降低整个网络的拥塞程度。

    img

    TCP 主要通过四个算法来进行拥塞控制:慢开始、拥塞避免、快重传、快恢复

    发送方需要维护一个叫做拥塞窗口(cwnd)的状态变量,注意拥塞窗口与发送方窗口的区别:拥塞窗口只是一个状态变量,实际决定发送方能发送多少数据的是发送方窗口。

    • 接收方有足够大的接收缓存,因此不会发生流量控制;
    • 虽然 TCP 的窗口基于字节,但是这里设窗口的大小单位为报文段。

    img

    • 慢开始和拥塞避免

      发送的最初执行慢开始,令 cwnd = 1,发送方只能发送 1 个报文段;当收到确认后,将 cwnd 加倍,因此之后发送方能够发送的报文段数量为:2、4、8 …

      注意到慢开始每个轮次都将 cwnd 加倍,这样会让 cwnd 增长速度非常快,从而使得发送方发送的速度增长速度过快,网络拥塞的可能性也就更高。设置一个慢开始门限 ssthresh,当 cwnd >= ssthresh 时,进入拥塞避免,每个轮次只将 cwnd 加 1。

      如果出现了超时,则令 ssthresh = cwnd / 2,然后重新执行慢开始

    • 快重传和快恢复

      img

      在接收方,要求每次接收到报文段都应该对最后一个已收到的有序报文段进行确认。例如已经接收到 M1 和 M2,此时收到 M4,应当发送对 M2 的确认。

      在发送方,如果收到三个重复确认,那么可以知道下一个报文段丢失,此时执行快重传,立即重传下一个报文段。例如收到三个 M2,则 M3 丢失,立即重传 M3。

      在这种情况下,只是丢失个别报文段,而不是网络拥塞因此执行快恢复,令 ssthresh = cwnd / 2 ,cwnd = ssthresh,注意到此时直接进入拥塞避免。

      慢开始和快恢复的快慢指的是 cwnd 的设定值,而不是 cwnd 的增长速率。慢开始 cwnd 设定为 1,而快恢复 cwnd 设定为 ssthresh。

2. HTTP(包含用户访问网站基本流程及原理)

2.1 基础概念

请求和响应报文

客户端发送一个请求报文给服务器,服务器根据请求报文中的信息进行处理,并将处理结果放入响应报文中返回给客户端。

请求报文结构:

  • 第一行是包含了请求方法、URL、协议版本;
  • 接下来的多行都是请求首部 Header,每个首部都有一个首部名称,以及对应的值。
  • 一个空行用来分隔首部和内容主体 Body
  • 最后是请求的内容主体

响应报文结构:

  • 第一行包含协议版本、状态码以及描述,最常见的是 200 OK 表示请求成功了
  • 接下来多行也是首部内容
  • 一个空行分隔首部和内容主体
  • 最后是响应的内容主体

HTTP 使用 URL( U niform Resource Locator,统一资源定位符)来定位资源

2.2 HTTP方法

客户端发送的 请求报文 第一行为请求行,包含了方法字段。

GET:获取资源

HEAD: 获取报文首部

POST: 传输实体主体

PUT: 上传文件

PATCH:对资源进行部分修改

DELETE:删除文件

OPTIONS:查询支持方法

**CONNECT:**要求在与代理服务器通信时建立隧道

img

**TRACE:**追踪路径

服务器会将通信路径返回给客户端。

发送请求时,在 Max-Forwards 首部字段中填入数值,每经过一个服务器就会减 1,当数值为 0 时就停止传输。

2.2.1 GET和POST比较
  • 作用

    GET 用于获取资源,而 POST 用于传输实体主体。

  • 参数

    GET 和 POST 的请求都能使用额外的参数,但是 GET 的参数是以查询字符串出现在 URL 中,而 POST 的参数存储在实体主体中。不能因为 POST 参数存储在实体主体中就认为它的安全性更高,因为照样可以通过一些抓包工具(Fiddler)查看。

    因为 URL 只支持 ASCII 码,因此 GET 的参数中如果存在中文等字符就需要先进行编码。例如 中文 会转换为 %E4%B8%AD%E6%96%87,而空格会转换为 %20。POST 参数支持标准字符集。

    GET /test/demo_form.asp?name1=value1&name2=value2 HTTP/1.1
    
    POST /test/demo_form.asp HTTP/1.1
    Host: w3schools.com
    name1=value1&name2=value2
    
  • 安全

    安全的 HTTP 方法不会改变服务器状态,也就是说它只是可读的。

    GET 方法是安全的,而 POST 却不是,因为 POST 的目的是传送实体主体内容,这个内容可能是用户上传的表单数据,上传成功之后,服务器可能把这个数据存储到数据库中,因此状态也就发生了改变。

    安全的方法除了 GET 之外还有:HEAD、OPTIONS。

    不安全的方法除了 POST 之外还有 PUT、DELETE。

  • 幂等性

    幂等的 HTTP 方法,同样的请求被执行一次与连续执行多次的效果是一样的,服务器的状态也是一样的。换句话说就是,幂等方法不应该具有副作用(统计用途除外)。

    所有的安全方法也都是幂等的。

    在正确实现的条件下,GET,HEAD,PUT 和 DELETE 等方法都是幂等的,而 POST 方法不是。

    GET /pageX HTTP/1.1 是幂等的,连续调用多次,客户端接收到的结果都是一样的:

    GET /pageX HTTP/1.1
    GET /pageX HTTP/1.1
    GET /pageX HTTP/1.1
    GET /pageX HTTP/1.1
    

    POST /add_row HTTP/1.1 不是幂等的,如果调用多次,就会增加多行记录:

    POST /add_row HTTP/1.1   -> Adds a 1nd row
    POST /add_row HTTP/1.1   -> Adds a 2nd row
    POST /add_row HTTP/1.1   -> Adds a 3rd row
    

    DELETE /idX/delete HTTP/1.1 是幂等的,即使不同的请求接收到的状态码不一样:

    DELETE /idX/delete HTTP/1.1   -> Returns 200 if idX exists
    DELETE /idX/delete HTTP/1.1   -> Returns 404 as it just got deleted
    DELETE /idX/delete HTTP/1.1   -> Returns 404
    
  • 可缓存

    如果要对响应进行缓存,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 请求报文的 HTTP 方法本身是可缓存的,包括 GET 和 HEAD,但是 PUT 和 DELETE 不可缓存,POST 在多数情况下不可缓存的。
    • 响应报文的状态码是可缓存的,包括:200, 203, 204, 206, 300, 301, 404, 405, 410, 414, and 501。
    • 响应报文的 Cache-Control 首部字段没有指定不进行缓存
  • XMLHttpRequest

    为了阐述 POST 和 GET 的另一个区别,需要先了解 XMLHttpRequest:

    XMLHttpRequest 是一个 API,它为客户端提供了在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传输数据的功能。它提供了一个通过 URL 来获取数据的简单方式,并且不会使整个页面刷新。这使得网页只更新一部分页面而不会打扰到用户。XMLHttpRequest 在 AJAX 中被大量使用。

    • 在使用 XMLHttpRequest 的 POST 方法时,浏览器会先发送 Header 再发送 Data。但并不是所有浏览器会这么做,例如火狐就不会。
    • 而 GET 方法 Header 和 Data 会一起发送。

2.3 HTTP状态码

服务器返回的 响应报文 中第一行为状态行,包含了状态码以及原因短语,用来告知客户端请求的结果。

状态码类别含义
1XXInformational(信息性状态码)接收的请求正在处理
2XXSuccess(成功状态码)请求正常处理完毕
3XXRedirection(重定向状态码)需要进行附加操作以完成请求
4XXClient Error(客户端错误状态码)服务器无法处理请求
5XXServer Error(服务器错误状态码)服务器处理请求出错

1XX 信息

  • 100 Continue :表明到目前为止都很正常,客户端可以继续发送请求或者忽略这个响应。

2XX 成功

  • 200 OK
  • 204 No Content :请求已经成功处理,但是返回的响应报文不包含实体的主体部分。一般在只需要从客户端往服务器发送信息,而不需要返回数据时使用。
  • 206 Partial Content :表示客户端进行了范围请求,响应报文包含由 Content-Range 指定范围的实体内容。

3XX 重定向

  • 301 Moved Permanently :永久性重定向
  • 302 Found :临时性重定向
  • 303 See Other :和 302 有着相同的功能,但是 303 明确要求客户端应该采用 GET 方法获取资源。
  • 注:虽然 HTTP 协议规定 301、302 状态下重定向时不允许把 POST 方法改成 GET 方法,但是大多数浏览器都会在 301、302 和 303 状态下的重定向把 POST 方法改成 GET 方法。
  • 304 Not Modified :如果请求报文首部包含一些条件,例如:If-Match,If-Modified-Since,If-None-Match,If-Range,If-Unmodified-Since,如果不满足条件,则服务器会返回 304 状态码。
  • 307 Temporary Redirect :临时重定向,与 302 的含义类似,但是 307 要求浏览器不会把重定向请求的 POST 方法改成 GET 方法。

4XX 客户端错误

  • 400 Bad Request :请求报文中存在语法错误。
  • 401 Unauthorized :该状态码表示发送的请求需要有认证信息(BASIC 认证、DIGEST 认证)。如果之前已进行过一次请求,则表示用户认证失败。
  • 403 Forbidden :请求被拒绝。
  • 404 Not Found

5XX 服务器错误

  • 500 Internal Server Error :服务器正在执行请求时发生错误。
  • 503 Service Unavailable :服务器暂时处于超负载或正在进行停机维护,现在无法处理请求。

2.4 HTTP 首部

有 4 种类型的首部字段:通用首部字段、请求首部字段、响应首部字段和实体首部字段。

2.5 具体应用

2.5.1 连接管理

img

短连接与长连接

当浏览器访问一个包含多张图片的 HTML 页面时,除了请求访问的 HTML 页面资源,还会请求图片资源。如果每进行一次 HTTP 通信就要新建一个 TCP 连接,那么开销会很大。

长连接只需要建立一次 TCP 连接就能进行多次 HTTP 通信。

  • 从 HTTP/1.1 开始默认是长连接的,如果要断开连接,需要由客户端或者服务器端提出断开,使用 Connection : close
  • 在 HTTP/1.1 之前默认是短连接的,如果需要使用长连接,则使用 Connection : Keep-Alive

流水线

默认情况下,HTTP 请求是按顺序发出的,下一个请求只有在当前请求收到响应之后才会被发出。由于受到网络延迟和带宽的限制,在下一个请求被发送到服务器之前,可能需要等待很长时间。

流水线是在同一条长连接上连续发出请求,而不用等待响应返回,这样可以减少延迟。

2.5.2 cookie和session

HTTP 协议是无状态的,主要是为了让 HTTP 协议尽可能简单,使得它能够处理大量事务。HTTP/1.1 引入 Cookie 来保存状态信息。

Cookie 是服务器发送到用户浏览器并保存在本地的一小块数据,它会在浏览器之后向同一服务器再次发起请求时被携带上,用于告知服务端两个请求是否来自同一浏览器。由于之后每次请求都会需要携带 Cookie 数据,因此会带来额外的性能开销(尤其是在移动环境下)。

Cookie 曾一度用于客户端数据的存储,因为当时并没有其它合适的存储办法而作为唯一的存储手段,但现在随着现代浏览器开始支持各种各样的存储方式,Cookie 渐渐被淘汰。新的浏览器 API 已经允许开发者直接将数据存储到本地,如使用 Web storage API(本地存储和会话存储)或 IndexedDB。

  1. 用途

    • 会话状态管理(如用户登录状态、购物车、游戏分数或其它需要记录的信息)
    • 个性化设置(如用户自定义设置、主题等)
    • 浏览器行为跟踪(如跟踪分析用户行为等)
  2. 创建过程

    服务器发送的响应报文包含 Set-Cookie 首部字段,客户端得到响应报文后把 Cookie 内容保存到浏览器中。

    HTTP/1.0 200 OK
    Content-type: text/html
    Set-Cookie: yummy_cookie=choco
    Set-Cookie: tasty_cookie=strawberry
    
    [page content]
    

    客户端之后对同一个服务器发送请求时,会从浏览器中取出 Cookie 信息并通过 Cookie 请求首部字段发送给服务器。

    GET /sample_page.html HTTP/1.1
    Host: www.example.org
    Cookie: yummy_cookie=choco; tasty_cookie=strawberry
    
  3. 分类

    • 会话期 Cookie:浏览器关闭之后它会被自动删除,也就是说它仅在会话期内有效。
    • 持久性 Cookie:指定过期时间(Expires)或有效期(max-age)之后就成为了持久性的 Cookie。
  4. 作用域

    Domain 标识指定了哪些主机可以接受 Cookie。如果不指定,默认为当前文档的主机(不包含子域名)。如果指定了 Domain,则一般包含子域名。例如,如果设置 Domain=mozilla.org,则 Cookie 也包含在子域名中(如 developer.mozilla.org)。

    Path 标识指定了主机下的哪些路径可以接受 Cookie(该 URL 路径必须存在于请求 URL 中)。以字符 %x2F ("/") 作为路径分隔符,子路径也会被匹配。例如,设置 Path=/docs,则以下地址都会匹配:

    • /docs
    • /docs/Web/
    • /docs/Web/HTTP
  5. JavaScript

    浏览器通过 document.cookie 属性可创建新的 Cookie,也可通过该属性访问非 HttpOnly 标记的 Cookie。

  6. HttpOnly

    标记为 HttpOnly 的 Cookie 不能被 JavaScript 脚本调用。跨站脚本攻击 (XSS) 常常使用 JavaScript 的 document.cookie API 窃取用户的 Cookie 信息,因此使用 HttpOnly 标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 XSS 攻击。

  7. Secure

    标记为Secure的 Cookie 只能通过被 HTTPS 协议加密过的请求发送给服务端。但即便设置了 Secure 标记,敏感信息也不应该通过 Cookie 传输,因为 Cookie 有其固有的不安全性,Secure 标记也无法提供确实的安全保障。

  8. Session

    除了可以将用户信息通过 Cookie 存储在用户浏览器中,也可以利用 Session 存储在服务器端,存储在服务器端的信息更加安全。

    Session 可以存储在服务器上的文件、数据库或者内存中。也可以将 Session 存储在 Redis 这种内存型数据库中,效率会更高。

    使用 Session 维护用户登录状态的过程如下:

    • 用户进行登录时,用户提交包含用户名和密码的表单,放入 HTTP 请求报文中;
    • 服务器验证该用户名和密码,如果正确则把用户信息存储到 Redis 中,它在 Redis 中的 Key 称为 Session ID;
    • 服务器返回的响应报文的 Set-Cookie 首部字段包含了这个 Session ID,客户端收到响应报文之后将该 Cookie 值存入浏览器中;
    • 客户端之后对同一个服务器进行请求时会包含该 Cookie 值,服务器收到之后提取出 Session ID,从 Redis 中取出用户信息,继续之前的业务操作。

    应该注意 Session ID 的安全性问题,不能让它被恶意攻击者轻易获取,那么就不能产生一个容易被猜到的 Session ID 值。此外,还需要经常重新生成 Session ID。在对安全性要求极高的场景下,例如转账等操作,除了使用 Session 管理用户状态之外,还需要对用户进行重新验证,比如重新输入密码,或者使用短信验证码等方式。

  9. 浏览器禁用Cookie

    此时无法使用 Cookie 来保存用户信息,只能使用 Session。除此之外,不能再将 Session ID 存放到 Cookie 中,而是使用 URL 重写技术,将 Session ID 作为 URL 的参数进行传递。

  10. Cookie和Session的选择

    • Cookie 只能存储 ASCII 码字符串,而 Session 则可以存储任何类型的数据,因此在考虑数据复杂性时首选 Session;
    • Cookie 存储在浏览器中,容易被恶意查看。如果非要将一些隐私数据存在 Cookie 中,可以将 Cookie 值进行加密,然后在服务器进行解密;
    • 对于大型网站,如果用户所有的信息都存储在 Session 中,那么开销是非常大的,因此不建议将所有的用户信息都存储到 Session 中。
2.5.3 缓存
  1. 优点
  • 缓解服务器压力;
  • 降低客户端获取资源的延迟:缓存通常位于内存中,读取缓存的速度更快。并且缓存服务器在地理位置上也有可能比源服务器来得近,例如浏览器缓存。
  1. 实现方法
  • 让代理服务器进行缓存;
  • 让客户端浏览器进行缓存。
  1. Cache-Control

    HTTP/1.1 通过 Cache-Control 首部字段来控制缓存

    禁止缓存

    no-store 指令规定不能对请求或响应的任何一部分进行缓存。

    Cache-Control: no-store
    

    强制确认缓存

    no-cache 指令规定缓存服务器需要先向源服务器验证缓存资源的有效性,只有当缓存资源有效时才能使用该缓存对客户端的请求进行响应。

    Cache-Control: no-cache
    

    私有缓存和公共缓存

    private 指令规定了将资源作为私有缓存,只能被单独用户使用,一般存储在用户浏览器中。

    Cache-Control: private
    

    public 指令规定了将资源作为公共缓存,可以被多个用户使用,一般存储在代理服务器中。

    Cache-Control: public
    

    缓存过期机制

    max-age 指令出现在请求报文,并且缓存资源的缓存时间小于该指令指定的时间,那么就能接受该缓存。

    max-age 指令出现在响应报文,表示缓存资源在缓存服务器中保存的时间。

    Cache-Control: max-age=31536000
    

    Expires 首部字段也可以用于告知缓存服务器该资源什么时候会过期。

    Expires: Wed, 04 Jul 2012 08:26:05 GMT
    

    缓存验证

    需要先了解 ETag 首部字段的含义,它是资源的唯一标识。URL 不能唯一表示资源,例如 http://www.google.com/ 有中文和英文两个资源,只有 ETag 才能对这两个资源进行唯一标识。

    ETag: "82e22293907ce725faf67773957acd12"
    

    可以将缓存资源的 ETag 值放入 If-None-Match 首部,服务器收到该请求后,判断缓存资源的 ETag 值和资源的最新 ETag 值是否一致,如果一致则表示缓存资源有效,返回 304 Not Modified。

    If-None-Match: "82e22293907ce725faf67773957acd12"
    

    Last-Modified 首部字段也可以用于缓存验证,它包含在源服务器发送的响应报文中,指示源服务器对资源的最后修改时间。但是它是一种弱校验器,因为只能精确到一秒,所以它通常作为 ETag 的备用方案。如果响应首部字段里含有这个信息,客户端可以在后续的请求中带上 If-Modified-Since 来验证缓存。服务器只在所请求的资源在给定的日期时间之后对内容进行过修改的情况下才会将资源返回,状态码为 200 OK。如果请求的资源从那时起未经修改,那么返回一个不带有实体主体的 304 Not Modified 响应报文。

    Last-Modified: Wed, 21 Oct 2015 07:28:00 GMT
    
    If-Modified-Since: Wed, 21 Oct 2015 07:28:00 GMT
    
2.5.4 内容协商

通过内容协商返回最合适的内容,例如根据浏览器的默认语言选择返回中文界面还是英文界面。

  1. 类型

    1.1 服务端驱动类型

    客户端设置特定的 HTTP 首部字段,例如 Accept、Accept-Charset、Accept-Encoding、Accept-Language,服务器根据这些字段返回特定的资源。

    它存在以下问题:

    • 服务器很难知道客户端浏览器的全部信息;
    • 客户端提供的信息相当冗长(HTTP/2 协议的首部压缩机制缓解了这个问题),并且存在隐私风险(HTTP 指纹识别技术);
    • 给定的资源需要返回不同的展现形式,共享缓存的效率会降低,而服务器端的实现会越来越复杂。

    1.2 代理驱动类型

    服务器返回 300 Multiple Choices 或者 406 Not Acceptable,客户端从中选出最合适的那个资源。

  2. Vary

    Vary: Accept-Language
    

    ​ 在使用内容协商的情况下,只有当缓存服务器中的缓存满足内容协商条件时,才能使用该缓存,否则应该向源服务器请求该资源。

    例如,一个客户端发送了一个包含 Accept-Language 首部字段的请求之后,源服务器返回的响应包含 Vary: Accept-Language 内容,缓存服务器对这个响应进行缓存之后,在客户端下一次访问同一个 URL 资源,并且 Accept-Language 与缓存中的对应的值相同时才会返回该缓存。

2.5.5 内容编码

内容编码将实体主体进行压缩,从而减少传输的数据量。

常用的内容编码有:gzip、compress、deflate、identity。

浏览器发送 Accept-Encoding 首部,其中包含有它所支持的压缩算法,以及各自的优先级。服务器则从中选择一种,使用该算法对响应的消息主体进行压缩,并且发送 Content-Encoding 首部来告知浏览器它选择了哪一种算法。由于该内容协商过程是基于编码类型来选择资源的展现形式的,响应报文的 Vary 首部字段至少要包含 Content-Encoding。

2.5.6 范围请求

如果网络出现中断,服务器只发送了一部分数据,范围请求可以使得客户端只请求服务器未发送的那部分数据,从而避免服务器重新发送所有数据。

  1. Range

    请求报文中添加 Range 首部字段指定请求的范围

    GET /z4d4kWk.jpg HTTP/1.1
    Host: i.imgur.com
    Range: bytes=0-1023
    

    请求成功的话服务器返回的响应包含 206 Partial Content 状态码

  2. Accept-Ranges

    响应首部字段 Accept-Ranges 用于告知客户端是否能处理范围请求,可以处理使用 bytes,否则使用 none。

    Accept-Ranges: bytes
    
  3. 响应状态码
    • 在请求成功的情况下,服务器会返回 206 Partial Content 状态码。
    • 在请求的范围越界的情况下,服务器会返回 416 Requested Range Not Satisfiable 状态码。
    • 在不支持范围请求的情况下,服务器会返回 200 OK 状态码。
  4. 分块传输编码

    Chunked Transfer Encoding,可以把数据分割成多块,让浏览器逐步显示页面

  5. 多部分对象集合

    一份报文主体内可含有多种类型的实体同时发送,每个部分之间用 boundary 字段定义的分隔符进行分隔,每个部分都可以有首部字段。

  6. 虚拟主机

    HTTP/1.1 使用虚拟主机技术,使得一台服务器拥有多个域名,并且在逻辑上可以看成多个服务器。

  7. 通信数据转发

    1.代理

    代理服务器接受客户端的请求,并且转发给其它服务器。

    使用代理的主要目的是:

    • 缓存
    • 负载均衡
    • 网络访问控制
    • 访问日志记录

    代理服务器分为正向代理和反向代理两种:

    • 用户察觉得到正向代理的存在。

    img

    • 而反向代理一般位于内部网络中,用户察觉不到。

      img

    1. 网关

      与代理服务器不同的是,网关服务器会将 HTTP 转化为其它协议进行通信,从而请求其它非 HTTP 服务器的服务。

    2. 隧道

      使用 SSL 等加密手段,在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建立一条安全的通信线路。

2.6 HTTPS

HTTP 有以下安全性问题:

  • 使用明文进行通信,内容可能会被窃听;
  • 不验证通信方的身份,通信方的身份有可能遭遇伪装;
  • 无法证明报文的完整性,报文有可能遭篡改。

HTTPS 并不是新协议,而是让 HTTP 先和 SSL(Secure Sockets Layer)通信,再由SSL 和 TCP 通信,也就是说 HTTPS 使用了隧道进行通信。

通过使用 SSL,HTTPS 具有了加密(防窃听)、认证(防伪装)和完整性保护(防篡改)。

img

2.6.1 加密

1.对称密钥加密

对称密钥加密(Symmetric-Key Encryption),加密和解密使用同一密钥。

  • 优点:运算速度快;
  • 缺点:无法安全地将密钥传输给通信方。

img

  1. 非对称秘钥加密

    非对称密钥加密,又称公开密钥加密(Public-Key Encryption),加密和解密使用不同的密钥

    公开密钥所有人都可以获得,通信发送方获得接收方的公开密钥之后,就可以使用公开密钥进行加密,接收方收到通信内容后使用私有密钥解密

    非对称密钥除了用来加密,还可以用来进行签名。因为私有密钥无法被其他人获取,因此通信发送方使用其私有密钥进行签名,通信接收方使用发送方的公开密钥对签名进行解密,就能判断这个签名是否正确。

    • 优点:可以更安全地将公开密钥传输给通信发送方;
    • 缺点:运算速度慢。

    img

    1. HTTPS中使用的加密方式

      上面提到对称密钥加密方式的传输效率更高,但是无法安全地将密钥 Secret Key 传输给通信方。而非对称密钥加密方式可以保证传输的安全性,因此我们可以利用非对称密钥加密方式将 Secret Key 传输给通信方。HTTPS 采用混合的加密机制,正是利用了上面提到的方案:

      • 使用非对称密钥加密方式,传输对称密钥加密方式所需要的 Secret Key,从而保证安全性;
      • 获取到 Secret Key 后,再使用对称密钥加密方式进行通信,从而保证效率。(下图中的 Session Key 就是 Secret Key)

      img

2.6.2 认证

通过使用 证书 来对通信方进行认证。

数字证书认证机构(CA,Certificate Authority)是客户端与服务器双方都可信赖的第三方机构

服务器的运营人员向 CA 提出公开密钥的申请,CA 在判明提出申请者的身份之后,会对已申请的公开密钥做数字签名,然后分配这个已签名的公开密钥,并将该公开密钥放入公开密钥证书后绑定在一起。

进行 HTTPS 通信时,服务器会把证书发送给客户端。客户端取得其中的公开密钥之后,先使用数字签名进行验证,如果验证通过,就可以开始通信了。

[外链图片转存失败,源站可能有防盗链机制,建议将图片保存下来直接上传(img-DijivL6X-1619764252247)(计算机基础整合.assets/2017-06-11-ca.png)]

2.6.3 完整性保护

SSL 提供报文摘要功能来进行完整性保护。

HTTP 也提供了 MD5 报文摘要功能,但不是安全的。例如报文内容被篡改之后,同时重新计算 MD5 的值,通信接收方是无法意识到发生了篡改

HTTPS 的报文摘要功能之所以安全,是因为它结合了加密和认证这两个操作。试想一下,加密之后的报文,遭到篡改之后,也很难重新计算报文摘要,因为无法轻易获取明文。

2.6.4 HTTPS缺点
  • 因为需要进行加密解密等过程,因此速度会更慢;
  • 需要支付证书授权的高额费用。

2.7 HTTP /2.0

HTTP/1.x 实现简单是以牺牲性能为代价的:

  • 客户端需要使用多个连接才能实现并发和缩短延迟;
  • 不会压缩请求和响应首部,从而导致不必要的网络流量;
  • 不支持有效的资源优先级,致使底层 TCP 连接的利用率低下。

二进制分帧层

HTTP/2.0 将报文分成 HEADERS 帧和 DATA 帧,它们都是二进制格式的。

img

在通信过程中,只会有一个 TCP 连接存在,它承载了任意数量的双向数据流(Stream)。

  • 一个数据流(Stream)都有一个唯一标识符和可选的优先级信息,用于承载双向信息。
  • 消息(Message)是与逻辑请求或响应对应的完整的一系列帧。
  • 帧(Frame)是最小的通信单位,来自不同数据流的帧可以交错发送,然后再根据每个帧头的数据流标识符重新组装。

​ [外链图片转存失败,源站可能有防盗链机制,建议将图片保存下来直接上传(img-t0zTM6oI-1619764252248)(计算机基础整合.assets/af198da1-2480-4043-b07f-a3b91a88b815.png)]

服务器端推送

HTTP/2.0 在客户端请求一个资源时,会把相关的资源一起发送给客户端,客户端就不需要再次发起请求了。例如客户端请求 page.html 页面,服务端就把 script.js 和 style.css 等与之相关的资源一起发给客户端。

img

首部压缩

HTTP/1.1 的首部带有大量信息,而且每次都要重复发送。

HTTP/2.0 要求客户端和服务器同时维护和更新一个包含之前见过的首部字段表,从而避免了重复传输。

不仅如此,HTTP/2.0 也使用 Huffman 编码对首部字段进行压缩。

img

2.8 HTTP/1.x的新特性

  • 默认是长连接
  • 支持流水线
  • 支持同时打开多个 TCP 连接
  • 支持虚拟主机
  • 新增状态码 100
  • 支持分块传输编码
  • 新增缓存处理指令 max-age

3. 用户访问网站基本流程(常问)

总流程如下图:

访问流程

第一步:客户端用户从浏览器输入www.baidu.com网站网址后回车,系统会查询本地hosts文件及DNS缓存信息,查找是否存在网址对应的IP解析记录。如果有就直接获取到IP地址,然后访问网站,一般第一次请求时,DNS缓存是没有解析记录的;

第二步:如果客户端没有DNS缓存或hosts没有对应www.baidu.com网站网址的域名解析记录,那么,系统会把浏览器的解析请求,交给客户端本地设置的DNS服务器地址解析(此DNS为LDNS,即Local DNS),如果LDNS服务器的本地缓存有对应的解析记录,就会直接返回IP地址;如果没有,LDNS会负责继续请求其它的DNS服务器;

第三步:LDNS会从DNS系统的“.”根开始请求www.baidu.com域名的解析,经过一系列的查找各个层次DNS服务器,最终会查找到www.baidu.com域名对应的授权DNS服务器,而这个授权DNS服务器,正是该企业购买域名时用于管理域名解析的服务器。这个服务器有www.baidu.com对应的IP解析记录,如果此时都没有,就表示企业的运维人员么有给www.baidu.com域名做解析;

第四步:baidu.com域名对应的授权DNS服务器会把www.baidu.com对应的最终IP解析记录发给LDNS;

第五步:LDNS把收到来自授权DNS服务器关于www.baidu.com对应的IP解析记录发给客户端浏览器,并且在LDNS本地把域名和IP的对应解析缓存起来,以便下一次更快的返回相同的解析请求的记录;

第六步:客户端浏览器获取到了www.baidu.com的对应IP地址,接下来浏览器会请求获得的IP地址对应的Web服务器,Web服务器接收到客户的请求并响应处理,将客户请求的内容返回给客户端浏览器;

至此,一次访问浏览网页的完整过程就完成了。

  1. DHCP配置主机信息
    • 假设主机最开始没有 IP 地址以及其它信息,那么就需要先使用 DHCP 来获取。
    • 主机生成一个 DHCP 请求报文,并将这个报文放入具有目的端口 67 和源端口 68 的 UDP 报文段中。
    • 该报文段则被放入在一个具有广播 IP 目的地址(255.255.255.255) 和源 IP 地址(0.0.0.0)的 IP 数据报中。
    • 该数据报则被放置在 MAC 帧中,该帧具有目的地址 FF:FF:FF:FF:FF:FF,将广播到与交换机连接的所有设备。
    • 连接在交换机的 DHCP 服务器收到广播帧之后,不断地向上分解得到 IP 数据报、UDP 报文段、DHCP 请求报文,之后生成 DHCP ACK 报文,该报文包含以下信息:IP 地址、DNS 服务器的 IP 地址、默认网关路由器的 IP 地址和子网掩码。该报文被放入 UDP 报文段中,UDP 报文段有被放入 IP 数据报中,最后放入 MAC 帧中。
    • 该帧的目的地址是请求主机的 MAC 地址,因为交换机具有自学习能力,之前主机发送了广播帧之后就记录了 MAC 地址到其转发接口的交换表项,因此现在交换机就可以直接知道应该向哪个接口发送该帧。
    • 主机收到该帧后,不断分解得到 DHCP 报文。之后就配置它的 IP 地址、子网掩码和 DNS 服务器的 IP 地址,并在其 IP 转发表中安装默认网关
  2. ARP解析MAC地址
    • 主机通过浏览器生成一个 TCP 套接字,套接字向 HTTP 服务器发送 HTTP 请求。为了生成该套接字,主机需要知道网站的域名对应的 IP 地址。
    • 主机生成一个 DNS 查询报文,该报文具有 53 号端口,因为 DNS 服务器的端口号是 53。
    • 该 DNS 查询报文被放入目的地址为 DNS 服务器 IP 地址的 IP 数据报中。
    • 该 IP 数据报被放入一个以太网帧中,该帧将发送到网关路由器。
    • DHCP 过程只知道网关路由器的 IP 地址,为了获取网关路由器的 MAC 地址,需要使用 ARP 协议。
    • 主机生成一个包含目的地址为网关路由器 IP 地址的 ARP 查询报文,将该 ARP 查询报文放入一个具有广播目的地址(FF:FF:FF:FF:FF:FF)的以太网帧中,并向交换机发送该以太网帧,交换机将该帧转发给所有的连接设备,包括网关路由器。
    • 网关路由器接收到该帧后,不断向上分解得到 ARP 报文,发现其中的 IP 地址与其接口的 IP 地址匹配,因此就发送一个 ARP 回答报文,包含了它的 MAC 地址,发回给主机。
  3. DNS解析域名
    • 知道了网关路由器的 MAC 地址之后,就可以继续 DNS 的解析过程了。
    • 网关路由器接收到包含 DNS 查询报文的以太网帧后,抽取出 IP 数据报,并根据转发表决定该 IP 数据报应该转发的路由器。
    • 因为路由器具有内部网关协议(RIP、OSPF)和外部网关协议(BGP)这两种路由选择协议,因此路由表中已经配置了网关路由器到达 DNS 服务器的路由表项。
    • 到达 DNS 服务器之后,DNS 服务器抽取出 DNS 查询报文,并在 DNS 数据库中查找待解析的域名。
    • 找到 DNS 记录之后,发送 DNS 回答报文,将该回答报文放入 UDP 报文段中,然后放入 IP 数据报中,通过路由器反向转发回网关路由器,并经过以太网交换机到达主机。
  4. HTTP请求页面
    • 有了 HTTP 服务器的 IP 地址之后,主机就能够生成 TCP 套接字,该套接字将用于向 Web 服务器发送 HTTP GET 报文。
    • 在生成 TCP 套接字之前,必须先与 HTTP 服务器进行三次握手来建立连接。生成一个具有目的端口 80 的 TCP SYN 报文段,并向 HTTP 服务器发送该报文段。
    • HTTP 服务器收到该报文段之后,生成 TCP SYN ACK 报文段,发回给主机。
    • 连接建立之后,浏览器生成 HTTP GET 报文,并交付给 HTTP 服务器。
    • HTTP 服务器从 TCP 套接字读取 HTTP GET 报文,生成一个 HTTP 响应报文,将 Web 页面内容放入报文主体中,发回给主机。
    • 浏览器收到 HTTP 响应报文后,抽取出 Web 页面内容,之后进行渲染,显示 Web 页面。

3.1 DNS解析原理

dns解析的流程:计算机之间只能通过ip相互通信,因为ip不好记,于是才使用dns服务器把域名解析为相应的ip,这里以解析www.baidu.com为例,当我们输入这个网址回车的时候,浏览器会首先查询浏览器的缓存,这个缓存存活时间可能只有1分钟,如果没找到,则去查询本地的dns缓存和hosts文件,如果有www.baidu.com这个域名对应的ip,则直接通过这个ip访问网站服务器。如果本地的dns缓存和hosts文件没找到,这时候就会把请求发送给,网卡配置信息里的dns服务器,默认有两个,只有当dns1不能访问时,才会使用dns2。我们也称网卡配置信息里的dns为local dns,这时候local dns会先查询它的缓存,有没有www.baidu.com相应的记录,如果有,则返回给用户,如果没有,就会访问根域名服务器,世界一共有13台根域名服务器,根域名服务器一看,是找.com的,于是会把.com的顶级域名服务器的ip发送给local dns,这时local dns再次访问.com的顶级域名服务器,.com的顶级域名服务器一看,是找一级域名baidu.com的,于是再将baidu.com的ip发送给local dns,然后继续往下找,直到找到www.baidu.com的权威dns的A记录或者cname,这时候local dns会把找到的www.baidu.com的ip发送给客户端,并记录在缓存中,这样的话,下次如果有其他的用户访问www.baidu.com这个域名时,local dns的缓存中就有记录了。客户端收到local dns发送过来的ip就会通过ip去访问服务器,并将这个ip记录在dns缓存中。

4. 计算机操作系统相关

4.1 进程管理

4.1.1 进程

进程是资源分配的基本单位。

进程控制块 (Process Control Block, PCB) 描述进程的基本信息和运行状态,所谓的创建进程和撤销进程,都是指对 PCB 的操作。

下图显示了 4 个程序创建了 4 个进程,这 4 个进程可以并发地执行。

img

4.1.2 线程

线程是独立调度的基本单位。

一个进程中可以有多个线程,它们共享进程资源。

QQ 和浏览器是两个进程,浏览器进程里面有很多线程,例如 HTTP 请求线程、事件响应线程、渲染线程等等,线程的并发执行使得在浏览器中点击一个新链接从而发起 HTTP 请求时,浏览器还可以响应用户的其它事件。

img

4.1.3 进程线程区别
  • 拥有资源

    进程是资源分配的基本单位,但是线程不拥有资源,线程可以访问隶属进程的资源。

  • 调度

    线程是独立调度的基本单位,在同一进程中,线程的切换不会引起进程切换,从一个进程中的线程切换到另一个进程中的线程时,会引起进程切换。

  • 系统开销

    由于创建或撤销进程时,系统都要为之分配或回收资源,如内存空间、I/O 设备等,所付出的开销远大于创建或撤销线程时的开销。类似地,在进行进程切换时,涉及当前执行进程 CPU 环境的保存及新调度进程 CPU 环境的设置,而线程切换时只需保存和设置少量寄存器内容,开销很小。

  • 通信方面

    线程间可以通过直接读写同一进程中的数据进行通信,但是进程通信需要借助 IPC。

4.1.4 进程状态的切换

img

  • 就绪状态(ready):等待被调度
  • 运行状态(running)
  • 阻塞状态(waiting):等待资源

应该注意以下内容:

  • 只有就绪态和运行态可以相互转换,其它的都是单向转换。就绪状态的进程通过调度算法从而获得 CPU 时间,转为运行状态;而运行状态的进程,在分配给它的 CPU 时间片用完之后就会转为就绪状态,等待下一次调度。
  • 阻塞状态是缺少需要的资源从而由运行状态转换而来,但是该资源不包括 CPU 时间,缺少 CPU 时间会从运行态转换为就绪态。
4.1.5 进程调度算法
  1. 批处理系统

    批处理系统没有太多的用户操作,在该系统中,调度算法目标是保证吞吐量和周转时间(从提交到终止的时间)。

    1.1 先来先服务 first-come first-serverd(FCFS)

    1.2 短作业优先 shortest job first(SJF)

    1.3 最短剩余时间优先 shortest remaining time next(SRTN)

  2. 交互式系统

    交互式系统有大量的用户交互操作,在该系统中调度算法的目标是快速地进行响应。

    2.1 时间片轮转

    将所有就绪进程按 FCFS 的原则排成一个队列,每次调度时,把 CPU 时间分配给队首进程,该进程可以执行一个时间片。当时间片用完时,由计时器发出时钟中断,调度程序便停止该进程的执行,并将它送往就绪队列的末尾,同时继续把 CPU 时间分配给队首的进程。

    img

    • 因为进程切换都要保存进程的信息并且载入新进程的信息,如果时间片太小,会导致进程切换得太频繁,在进程切换上就会花过多时间。
    • 而如果时间片过长,那么实时性就不能得到保证。

    2.2 优先级调度

    2.3 多级反馈队列

    一个进程需要执行 100 个时间片,如果采用时间片轮转调度算法,那么需要交换 100 次。

    img

  3. 实时系统

    实时系统要求一个请求在一个确定时间内得到响应。

    分为硬实时和软实时,前者必须满足绝对的截止时间,后者可以容忍一定的超时。

4.1.6 进程同步
  1. 临界区

    对临界资源进行访问的那段代码称为临界区。

    为了互斥访问临界资源,每个进程在进入临界区之前,需要先进行检查。

  2. 同步与互斥

    • 同步:多个进程因为合作产生的直接制约关系,使得进程有一定的先后执行关系。
    • 互斥:多个进程在同一时刻只有一个进程能进入临界区。
  3. 信号量

    信号量(Semaphore)是一个整型变量,可以对其执行 down 和 up 操作,也就是常见的 P 和 V 操作。

    • down : 如果信号量大于 0 ,执行 -1 操作;如果信号量等于 0,进程睡眠,等待信号量大于 0;
    • up :对信号量执行 +1 操作,唤醒睡眠的进程让其完成 down 操作。

    如果信号量的取值只能为 0 或者 1,那么就成为了 互斥量(Mutex) ,0 表示临界区已经加锁,1 表示临界区解锁。

    typedef int semaphore;
    semaphore mutex = 1;
    void P1() {
        down(&mutex);
        // 临界区
        up(&mutex);
    }
    
    void P2() {
        down(&mutex);
        // 临界区
        up(&mutex);
    }
    

    使用信号量实现生产者-消费者问题

    问题描述:使用一个缓冲区来保存物品,只有缓冲区没有满生产者才可以放入物品;只有缓冲区不为空,消费者才可以拿走物品。

    为了同步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行为,需要记录缓冲区中物品的数量。数量可以使用信号量来进行统计,这里需要使用两个信号量:empty 记录空缓冲区的数量,full 记录满缓冲区的数量。其中,empty 信号量是在生产者进程中使用,当 empty 不为 0 时,生产者才可以放入物品;full 信号量是在消费者进程中使用,当 full 信号量不为 0 时,消费者才可以取走物品。

    注意,不能先对缓冲区进行加锁,再测试信号量。也就是说,不能先执行 down(mutex) 再执行 down(empty)。如果这么做了,那么可能会出现这种情况:生产者对缓冲区加锁后,执行 down(empty) 操作,发现 empty = 0,此时生产者睡眠。消费者不能进入临界区,因为生产者对缓冲区加锁了,消费者就无法执行 up(empty) 操作,empty 永远都为 0,导致生产者永远等待下,不会释放锁,消费者因此也会永远等待下去。

    1. 管程

    使用信号量机制实现的生产者消费者问题需要客户端代码做很多控制,而管程把控制的代码独立出来,不仅不容易出错,也使得客户端代码调用更容易。

    管程有一个重要特性:在一个时刻只能有一个进程使用管程。进程在无法继续执行的时候不能一直占用管程,否则其它进程永远不能使用管程。

    管程引入了 条件变量 以及相关的操作:wait()signal() 来实现同步操作。对条件变量执行 wait() 操作会导致调用进程阻塞,把管程让出来给另一个进程持有。signal() 操作用于唤醒被阻塞的进程。

    4.1.7 经典同步问题
    1. 生产者消费者
    2. 哲学家进餐

    img

    五个哲学家围着一张圆桌,每个哲学家面前放着食物。哲学家的生活有两种交替活动:吃饭以及思考。当一个哲学家吃饭时,需要先拿起自己左右两边的两根筷子,并且一次只能拿起一根筷子

    下面是一种错误的解法,如果所有哲学家同时拿起左手边的筷子,那么所有哲学家都在等待其它哲学家吃完并释放自己手中的筷子,导致死锁。

    #define N 5
    
    void philosopher(int i) {
        while(TRUE) {
            think();
            take(i);       // 拿起左边的筷子
            take((i+1)%N); // 拿起右边的筷子
            eat();
            put(i);
            put((i+1)%N);
        }
    }
    

    为了防止死锁的发生,可以设置两个条件:

    • 必须同时拿起左右两根筷子;
    • 只有在两个邻居都没有进餐的情况下才允许进餐。
  4. 读者-写者问题

    允许多个进程同时对数据进行读操作,但是不允许读和写以及写和写操作同时发生

    一个整型变量 count 记录在对数据进行读操作的进程数量,一个互斥量 count_mutex 用于对 count 加锁,一个互斥量 data_mutex 用于对读写的数据加锁。

4.1.7 进程通信

进程同步与进程通信很容易混淆,它们的区别在于:

  • 进程同步:控制多个进程按一定顺序执行;
  • 进程通信:进程间传输信息。

进程通信是一种手段,而进程同步是一种目的。也可以说,为了能够达到进程同步的目的,需要让进程进行通信,传输一些进程同步所需要的信息。

  1. 管道

    管道是通过调用 pipe 函数创建的,fd[0] 用于读,fd[1] 用于写。

    它具有以下限制:

    • 只支持半双工通信(单向交替传输);
    • 只能在父子进程或者兄弟进程中使用。

    img

  2. FIFO

    FIFO 常用于客户-服务器应用程序中,FIFO 用作汇聚点,在客户进程和服务器进程之间传递数据。

    img

  3. 消息队列

    相比于 FIFO,消息队列具有以下优点:

    • 消息队列可以独立于读写进程存在,从而避免了 FIFO 中同步管道的打开和关闭时可能产生的困难;
    • 避免了 FIFO 的同步阻塞问题,不需要进程自己提供同步方法;
    • 读进程可以根据消息类型有选择地接收消息,而不像 FIFO 那样只能默认地接收。
  4. 信号量

    它是一个计数器,用于为多个进程提供对共享数据对象的访问。

  5. 共享储存

    允许多个进程共享一个给定的存储区。因为数据不需要在进程之间复制,所以这是最快的一种 IPC。

    需要使用信号量用来同步对共享存储的访问。

    多个进程可以将同一个文件映射到它们的地址空间从而实现共享内存。另外 XSI 共享内存不是使用文件,而是使用内存的匿名段。

  6. 套接字

    与其它通信机制不同的是,它可用于不同机器间的进程通信。

4.2 内存管理

4.2.1 虚拟内存

虚拟内存的目的是为了让物理内存扩充成更大的逻辑内存,从而让程序获得更多的可用内存。

为了更好的管理内存,操作系统将内存抽象成地址空间。每个程序拥有自己的地址空间,这个地址空间被分割成多个块,每一块称为一。这些页被映射到物理内存,但不需要映射到连续的物理内存,也不需要所有页都必须在物理内存中。当程序引用到不在物理内存中的页时,由硬件执行必要的映射,将缺失的部分装入物理内存并重新执行失败的指令。

从上面的描述中可以看出,虚拟内存允许程序不用将地址空间中的每一页都映射到物理内存,也就是说一个程序不需要全部调入内存就可以运行,这使得有限的内存运行大程序成为可能。例如有一台计算机可以产生 16 位地址,那么一个程序的地址空间范围是 0~64K。该计算机只有 32KB 的物理内存,虚拟内存技术允许该计算机运行一个 64K 大小的程序。

4.2.2 分页系统地址映射

内存管理单元(MMU)管理着地址空间和物理内存的转换,其中的页表(Page table)存储着页(程序地址空间)和页框(物理内存空间)的映射表。

一个虚拟地址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存储页面号,一部分存储偏移量

4.2.3 页面置换算法

在程序运行过程中,如果要访问的页面不在内存中,就发生缺页中断从而将该页调入内存中。此时如果内存已无空闲空间,系统必须从内存中调出一个页面到磁盘对换区中来腾出空间。

页面置换算法和缓存淘汰策略类似,可以将内存看成磁盘的缓存。在缓存系统中,缓存的大小有限,当有新的缓存到达时,需要淘汰一部分已经存在的缓存,这样才有空间存放新的缓存数据。

  1. 最佳

  2. 最近最久未使用

  3. 先进先出

  4. 第二次机会算法

    FIFO 算法可能会把经常使用的页面置换出去,为了避免这一问题,对该算法做一个简单的修改:

    当页面被访问 (读或写) 时设置该页面的 R 位为 1。需要替换的时候,检查最老页面的 R 位。如果 R 位是 0,那么这个页面既老又没有被使用,可以立刻置换掉;如果是 1,就将 R 位清 0,并把该页面放到链表的尾端,修改它的装入时间使它就像刚装入的一样,然后继续从链表的头部开始搜索。

    5.时钟

    第二次机会算法需要在链表中移动页面,降低了效率。时钟算法使用环形链表将页面连接起来,再使用一个指针指向最老的页面。

img

4.2.4 分段

虚拟内存采用的是分页技术,也就是将地址空间划分成固定大小的页,每一页再与内存进行映射。

下图为一个编译器在编译过程中建立的多个表,有 4 个表是动态增长的,如果使用分页系统的一维地址空间,动态增长的特点会导致覆盖问题的出现。

img

分段的做法是把每个表分成段,一个段构成一个独立的地址空间。每个段的长度可以不同,并且可以动态增长。

4.2.4 段页式

程序的地址空间划分成多个拥有独立地址空间的段,每个段上的地址空间划分成大小相同的页。这样既拥有分段系统的共享和保护,又拥有分页系统的虚拟内存功能。

4.2.5 分页和分段比较
  • 对程序员的透明性:分页透明,但是分段需要程序员显式划分每个段。
  • 地址空间的维度:分页是一维地址空间,分段是二维的。
  • 大小是否可以改变:页的大小不可变,段的大小可以动态改变。
  • 出现的原因:分页主要用于实现虚拟内存,从而获得更大的地址空间;分段主要是为了使程序和数据可以被划分为逻辑上独立的地址空间并且有助于共享和保护。

4.3 死锁

4.3.1 必要条件

img

  • 互斥:每个资源要么已经分配给了一个进程,要么就是可用的。
  • 占有和等待:已经得到了某个资源的进程可以再请求新的资源。
  • 不可抢占:已经分配给一个进程的资源不能强制性地被抢占,它只能被占有它的进程显式地释放。
  • 环路等待: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进程组成一条环路,该环路中的每个进程都在等待下一个进程所占有的资源。
4.3.2 处理方法

主要有以下四种方法:

  • 鸵鸟策略

    把头埋在沙子里,假装根本没发生问题。

    因为解决死锁问题的代价很高,因此鸵鸟策略这种不采取任务措施的方案会获得更高的性能。

    当发生死锁时不会对用户造成多大影响,或发生死锁的概率很低,可以采用鸵鸟策略。

    大多数操作系统,包括 Unix,Linux 和 Windows,处理死锁问题的办法仅仅是忽略它。

  • 死锁检测与死锁恢复

    不试图阻止死锁,而是当检测到死锁发生时,采取措施进行恢复。

    [外链图片转存失败,源站可能有防盗链机制,建议将图片保存下来直接上传(img-pTb3Xofl-1619764252257)(计算机基础整合.assets/b1fa0453-a4b0-4eae-a352-48acca8fff74.png)]

    上图为资源分配图,其中方框表示资源,圆圈表示进程。资源指向进程表示该资源已经分配给该进程,进程指向资源表示进程请求获取该资源。

    图 a 可以抽取出环,如图 b,它满足了环路等待条件,因此会发生死锁。

    每种类型一个资源的死锁检测算法是通过检测有向图是否存在环来实现,从一个节点出发进行深度优先搜索,对访问过的节点进行标记,如果访问了已经标记的节点,就表示有向图存在环,也就是检测到死锁的发生。

  • 死锁预防

    img

    • E 向量:资源总量
    • A 向量:资源剩余量
    • C 矩阵:每个进程所拥有的资源数量,每一行都代表一个进程拥有资源的数量
    • R 矩阵:每个进程请求的资源数量

    进程 P1 和 P2 所请求的资源都得不到满足,只有进程 P3 可以,让 P3 执行,之后释放 P3 拥有的资源,此时 A = (2 2 2 0)。P2 可以执行,执行后释放 P2 拥有的资源,A = (4 2 2 1) 。P1 也可以执行。所有进程都可以顺利执行,没有死锁。

    算法总结如下:

    每个进程最开始时都不被标记,执行过程有可能被标记。当算法结束时,任何没有被标记的进程都是死锁进程。

    1. 寻找一个没有标记的进程 Pi,它所请求的资源小于等于 A。
    2. 如果找到了这样一个进程,那么将 C 矩阵的第 i 行向量加到 A 中,标记该进程,并转回 1。
    3. 如果没有这样一个进程,算法终止。
  • 死锁避免

    • 利用抢占恢复
    • 利用回滚恢复
    • 通过杀死进程恢复
4.3.3 死锁预防
  1. 破坏互斥条件

    例如假脱机打印机技术允许若干个进程同时输出,唯一真正请求物理打印机的进程是打印机守护进程。

  2. 破坏占有和等待条件

    一种实现方式是规定所有进程在开始执行前请求所需要的全部资源。

  3. 破坏不可抢占条件

  4. 破坏环路等待

    给资源统一编号,进程只能按编号顺序来请求资源。

4.3.4 死锁避免
  1. 安全状态

    img

    图 a 的第二列 Has 表示已拥有的资源数,第三列 Max 表示总共需要的资源数,Free 表示还有可以使用的资源数。从图 a 开始出发,先让 B 拥有所需的所有资源(图 b),运行结束后释放 B,此时 Free 变为 5(图 c);接着以同样的方式运行 C 和 A,使得所有进程都能成功运行,因此可以称图 a 所示的状态时安全的。

    定义:如果没有死锁发生,并且即使所有进程突然请求对资源的最大需求,也仍然存在某种调度次序能够使得每一个进程运行完毕,则称该状态是安全的。

    安全状态的检测与死锁的检测类似,因为安全状态必须要求不能发生死锁。下面的银行家算法与死锁检测算法非常类似,可以结合着做参考对比。

  2. 单个资源的银行家算法

    img

    一个小城镇的银行家,他向一群客户分别承诺了一定的贷款额度,算法要做的是判断对请求的满足是否会进入不安全状态,如果是,就拒绝请求;否则予以分配。

    上图 c 为不安全状态,因此算法会拒绝之前的请求,从而避免进入图 c 中的状态。

  3. 多个资源的银行家算法

    img

    上图中有五个进程,四个资源。左边的图表示已经分配的资源,右边的图表示还需要分配的资源。最右边的 E、P 以及 A 分别表示:总资源、已分配资源以及可用资源,注意这三个为向量,而不是具体数值,例如 A=(1020),表示 4 个资源分别还剩下 1/0/2/0。

    检查一个状态是否安全的算法如下

    • 查找右边的矩阵是否存在一行小于等于向量 A。如果不存在这样的行,那么系统将会发生死锁,状态是不安全的。
    • 假若找到这样一行,将该进程标记为终止,并将其已分配资源加到 A 中。
    • 重复以上两步,直到所有进程都标记为终止,则状态时安全的。

    如果一个状态不是安全的,需要拒绝进入这个状态。

5. Linux

5.1 常用快捷键

5.1.1 快捷键
  • Tab:命令和文件名补全;
  • Ctrl+C:中断正在运行的程序;
  • Ctrl+D:结束键盘输入(End Of File,EOF)
5.1.2 求助

1. --help

指令的基本用法与选项介绍。

2. man

man 是 manual 的缩写,将指令的具体信息显示出来。

当执行 man date 时,有 DATE(1) 出现,其中的数字代表指令的类型,常用的数字及其类型如下:

代号类型
1用户在 shell 环境中可以操作的指令或者可执行文件
5配置文件
8系统管理员可以使用的管理指令

3. info

info 与 man 类似,但是 info 将文档分成一个个页面,每个页面可以跳转。

4. doc

/usr/share/doc 存放着软件的一整套说明文件。

5.1.3 关机
  1. who

    在关机前需要先使用 who 命令查看有没有其它用户在线。

  2. sync

    为了加快对磁盘文件的读写速度,位于内存中的文件数据不会立即同步到磁盘,因此关机之前需要先进行 sync 同步操作。

  3. shutdown

    ## shutdown [-krhc] 时间 [信息]
    -k : 不会关机,只是发送警告信息,通知所有在线的用户
    -r : 将系统的服务停掉后就重新启动
    -h : 将系统的服务停掉后就立即关机
    -c : 取消已经在进行的 shutdown
    
5.1.4 PATH

可以在环境变量 PATH 中声明可执行文件的路径,路径之间用 : 分隔。

/usr/local/bin:/usr/bin:/usr/local/sbin:/usr/sbin:/home/dmtsai/.local/bin:/home/dmtsai/bin
5.1.5 sudo

sudo 允许一般用户使用 root 可执行的命令,不过只有在 /etc/sudoers 配置文件中添加的用户才能使用该指令。

5.1.6 VIM三个模式

img

  • 一般指令模式(Command mode):VIM 的默认模式,可以用于移动游标查看内容;
  • 编辑模式(Insert mode):按下 “i” 等按键之后进入,可以对文本进行编辑;
  • 指令列模式(Bottom-line mode):按下 “:” 按键之后进入,用于保存退出等操作。
命令作用
:w写入磁盘
:w!当文件为只读时,强制写入磁盘。到底能不能写入,与用户对该文件的权限有关
:q离开
:q!强制离开不保存
:wq写入磁盘后离开
:wq!强制写入磁盘后离开

5.2 文件与目录基本操作

  1. ls

    列出文件或者目录的信息,目录的信息就是其中包含的文件。

    ## ls [-aAdfFhilnrRSt] file|dir
    -a :列出全部的文件
    -d :仅列出目录本身
    -l :以长数据串行列出,包含文件的属性与权限等等数据
    
  2. cd

    更换当前目录。

    cd [相对路径或绝对路径]
    
  3. mkdir

    创建目录。

    ## mkdir [-mp] 目录名称
    -m :配置目录权限
    -p :递归创建目录
    
  4. rmdir

    删除目录,目录必须为空。

    rmdir [-p] 目录名称
    -p :递归删除目录
    
  5. touch

    更新文件时间或者建立新文件。

    ## touch [-acdmt] filename
    -a : 更新 atime
    -c : 更新 ctime,若该文件不存在则不建立新文件
    -m : 更新 mtime
    -d : 后面可以接更新日期而不使用当前日期,也可以使用 --date="日期或时间"
    -t : 后面可以接更新时间而不使用当前时间,格式为[YYYYMMDDhhmm]
    
  6. cp

    复制文件。如果源文件有两个以上,则目的文件一定要是目录才行。

    cp [-adfilprsu] source destination
    -a :相当于 -dr --preserve=all
    -d :若来源文件为链接文件,则复制链接文件属性而非文件本身
    -i :若目标文件已经存在时,在覆盖前会先询问
    -p :连同文件的属性一起复制过去
    -r :递归复制
    -u :destination 比 source 旧才更新 destination,或 destination 不存在的情况下才复制
    --preserve=all :除了 -p 的权限相关参数外,还加入 SELinux 的属性, links, xattr 等也复制了
    
  7. rm

    删除文件。

    ## rm [-fir] 文件或目录
    -r :递归删除
    
  8. mv

    移动文件。

    ## mv [-fiu] source destination
    ## mv [options] source1 source2 source3 .... directory
    -f : force 强制的意思,如果目标文件已经存在,不会询问而直接覆盖
    

5.3 修改权限

可以将一组权限用数字来表示,此时一组权限的 3 个位当做二进制数字的位,从左到右每个位的权值为 4、2、1,即每个权限对应的数字权值为 r : 4、w : 2、x : 1。

## chmod [-R] xyz dirname/filename

示例:将 .bashrc 文件的权限修改为 -rwxr-xr–。

## chmod 754 .bashrc

也可以使用符号来设定权限。

## chmod [ugoa]  [+-=] [rwx] dirname/filename
- u:拥有者
- g:所属群组
- o:其他人
- a:所有人
- +:添加权限
- -:移除权限
- =:设定权限

示例:为 .bashrc 文件的所有用户添加写权限。

## chmod a+w .bashrc

5.4 获取文件内容

  1. cat

    取得文件内容。

    ## cat [-AbEnTv] filename
    -n :打印出行号,连同空白行也会有行号,-b 不会
    
  2. tac

    是 cat 的反向操作,从最后一行开始打印。

  3. more

    和 cat 不同的是它可以一页一页查看文件内容,比较适合大文件的查看。

  4. less

    和 more 类似,但是多了一个向前翻页的功能。

  5. head

    取得文件前几行。

    ## head [-n number] filename
    -n :后面接数字,代表显示几行的意思
    
  6. tail

    是 head 的反向操作,只是取得是后几行。

  7. odd

    以字符或者十六进制的形式显示二进制文件。

5.5 指令与文件搜索

  1. which

    指令搜索。

    ## which [-a] command
    -a :将所有指令列出,而不是只列第一个
    
  2. whereis

    文件搜索。速度比较快,因为它只搜索几个特定的目录。

    ## whereis [-bmsu] dirname/filename
    
  3. locate

    文件搜索。可以用关键字或者正则表达式进行搜索。

    locate 使用 /var/lib/mlocate/ 这个数据库来进行搜索,它存储在内存中,并且每天更新一次,所以无法用 locate 搜索新建的文件。可以使用 updatedb 来立即更新数据库。

    ## locate [-ir] keyword
    -r:正则表达式
    
  4. find

    文件搜索。可以使用文件的属性和权限进行搜索。

    ## find [basedir] [option]
    example: find . -name "shadow*"
    

5.6 压缩打包

  1. gizp

    gzip 是 Linux 使用最广的压缩指令,可以解开 compress、zip 与 gzip 所压缩的文件。

    经过 gzip 压缩过,源文件就不存在了。

    可以使用 zcat、zmore、zless 来读取压缩文件的内容。

  2. bzip2

    提供比 gzip 更高的压缩比。

    查看命令:bzcat、bzmore、bzless、bzgrep。

  3. xz

    提供比 bzip2 更佳的压缩比。

    可以看到,gzip、bzip2、xz 的压缩比不断优化。不过要注意的是,压缩比越高,压缩的时间也越长。

    查看命令:xzcat、xzmore、xzless、xzgrep。

  4. 打包压缩tar -jcv -f filename.tar.bz2 要被压缩的文件或目录名称
    查 看tar -jtv -f filename.tar.bz2
    解压缩tar -jxv -f filename.tar.bz2 -C 要解压缩的目录

5.7 正则

  1. grep

    g/re/p(globally search a regular expression and print),使用正则表示式进行全局查找并打印。

    $ grep [-acinv] [--color=auto] 搜寻字符串 filename
    -c : 统计匹配到行的个数
    -i : 忽略大小写
    -n : 输出行号
    -v : 反向选择,也就是显示出没有 搜寻字符串 内容的那一行
    --color=auto :找到的关键字加颜色显示
    
  2. printf

    用于格式化输出。它不属于管道命令,在给 printf 传数据时需要使用 $( ) 形式。

    $ printf '%10s %5i %5i %5i %8.2f \n' $(cat printf.txt)
        DmTsai    80    60    92    77.33
         VBird    75    55    80    70.00
           Ken    60    90    70    73.33
    
  3. awk

    awk 每次处理一行,处理的最小单位是字段,每个字段的命名方式为:$n,n 为字段号,从 1 开始,$0 表示一整行。

    示例:取出最近五个登录用户的用户名和 IP。首先用 last -n 5 取出用最近五个登录用户的所有信息,可以看到用户名和 IP 分别在第 1 列和第 3 列,我们用 $1 和 $3 就能取出这两个字段,然后用 print 进行打印。

    $ last -n 5
    dmtsai pts/0 192.168.1.100 Tue Jul 14 17:32 still logged in
    dmtsai pts/0 192.168.1.100 Thu Jul 9 23:36 - 02:58 (03:22)
    dmtsai pts/0 192.168.1.100 Thu Jul 9 17:23 - 23:36 (06:12)
    dmtsai pts/0 192.168.1.100 Thu Jul 9 08:02 - 08:17 (00:14)
    dmtsai tty1 Fri May 29 11:55 - 12:11 (00:15)
    $ last -n 5 | awk '{print $1 "\t" $3}'
    dmtsai   192.168.1.100
    dmtsai   192.168.1.100
    dmtsai   192.168.1.100
    dmtsai   192.168.1.100
    dmtsai   Fri
    

5.8 进程管理

  1. ps

    查看某个时间点的进程信息。

    示例:查看自己的进程

    ## ps -l
    

    示例:查看系统所有进程

    ## ps aux
    

    示例:查看特定的进程

    ## ps aux | grep threadx
    
  2. pstree

    查看进程树。

    示例:查看所有进程树

    ## pstree -A
    
  3. top

    实时显示进程信息。

    示例:两秒钟刷新一次

    ## top -d 2
    
  4. netstat

    查看占用端口的进程

    示例:查看特定端口的进程

    ## netstat -anp | grep port
    
状态说明
Rrunning or runnable (on run queue) 正在执行或者可执行,此时进程位于执行队列中。
Duninterruptible sleep (usually I/O) 不可中断阻塞,通常为 IO 阻塞。
Sinterruptible sleep (waiting for an event to complete) 可中断阻塞,此时进程正在等待某个事件完成。
Zzombie (terminated but not reaped by its parent) 僵死,进程已经终止但是尚未被其父进程获取信息。
Tstopped (either by a job control signal or because it is being traced) 结束,进程既可以被作业控制信号结束,也可能是正在被追踪。

img

5.8.1 SIGHLD

当一个子进程改变了它的状态时(停止运行,继续运行或者退出),有两件事会发生在父进程中:

  • 得到 SIGCHLD 信号;
  • waitpid() 或者 wait() 调用会返回。

其中子进程发送的 SIGCHLD 信号包含了子进程的信息,比如进程 ID、进程状态、进程使用 CPU 的时间等。

在子进程退出时,它的进程描述符不会立即释放,这是为了让父进程得到子进程信息,父进程通过 wait() 和 waitpid() 来获得一个已经退出的子进程的信息。

5.8.2 wait()
pid_t wait(int *status)

父进程调用 wait() 会一直阻塞,直到收到一个子进程退出的 SIGCHLD 信号,之后 wait() 函数会销毁子进程并返回。

如果成功,返回被收集的子进程的进程 ID;如果调用进程没有子进程,调用就会失败,此时返回 -1,同时 errno 被置为 ECHILD。

参数 status 用来保存被收集的子进程退出时的一些状态,如果对这个子进程是如何死掉的毫不在意,只想把这个子进程消灭掉,可以设置这个参数为 NULL。

5.8.3 waitpid()
pid_t waitpid(pid_t pid, int *status, int options)

作用和 wait() 完全相同,但是多了两个可由用户控制的参数 pid 和 options。

pid 参数指示一个子进程的 ID,表示只关心这个子进程退出的 SIGCHLD 信号。如果 pid=-1 时,那么和 wait() 作用相同,都是关心所有子进程退出的 SIGCHLD 信号。

options 参数主要有 WNOHANG 和 WUNTRACED 两个选项,WNOHANG 可以使 waitpid() 调用变成非阻塞的,也就是说它会立即返回,父进程可以继续执行其它任务。

5.8.4 孤儿进程

一个父进程退出,而它的一个或多个子进程还在运行,那么这些子进程将成为孤儿进程。

孤儿进程将被 init 进程(进程号为 1)所收养,并由 init 进程对它们完成状态收集工作。

由于孤儿进程会被 init 进程收养,所以孤儿进程不会对系统造成危害。

5.8.5 僵尸进程

一个子进程的进程描述符在子进程退出时不会释放,只有当父进程通过 wait() 或 waitpid() 获取了子进程信息后才会释放。如果子进程退出,而父进程并没有调用 wait() 或 waitpid(),那么子进程的进程描述符仍然保存在系统中,这种进程称之为僵尸进程。

僵尸进程通过 ps 命令显示出来的状态为 Z(zombie)。

系统所能使用的进程号是有限的,如果产生大量僵尸进程,将因为没有可用的进程号而导致系统不能产生新的进程。

要消灭系统中大量的僵尸进程,只需要将其父进程杀死,此时僵尸进程就会变成孤儿进程,从而被 init 进程所收养,这样 init 进程就会释放所有的僵尸进程所占有的资源,从而结束僵尸进程。

参考:

cyc大佬博客

用户访问网站基本流程及原理(史上最全,没有之一)

  • 得到 SIGCHLD 信号;
  • waitpid() 或者 wait() 调用会返回。

其中子进程发送的 SIGCHLD 信号包含了子进程的信息,比如进程 ID、进程状态、进程使用 CPU 的时间等。

在子进程退出时,它的进程描述符不会立即释放,这是为了让父进程得到子进程信息,父进程通过 wait() 和 waitpid() 来获得一个已经退出的子进程的信息。

5.8.2 wait()
pid_t wait(int *status)

父进程调用 wait() 会一直阻塞,直到收到一个子进程退出的 SIGCHLD 信号,之后 wait() 函数会销毁子进程并返回。

如果成功,返回被收集的子进程的进程 ID;如果调用进程没有子进程,调用就会失败,此时返回 -1,同时 errno 被置为 ECHILD。

参数 status 用来保存被收集的子进程退出时的一些状态,如果对这个子进程是如何死掉的毫不在意,只想把这个子进程消灭掉,可以设置这个参数为 NULL。

5.8.3 waitpid()
pid_t waitpid(pid_t pid, int *status, int options)

作用和 wait() 完全相同,但是多了两个可由用户控制的参数 pid 和 options。

pid 参数指示一个子进程的 ID,表示只关心这个子进程退出的 SIGCHLD 信号。如果 pid=-1 时,那么和 wait() 作用相同,都是关心所有子进程退出的 SIGCHLD 信号。

options 参数主要有 WNOHANG 和 WUNTRACED 两个选项,WNOHANG 可以使 waitpid() 调用变成非阻塞的,也就是说它会立即返回,父进程可以继续执行其它任务。

5.8.4 孤儿进程

一个父进程退出,而它的一个或多个子进程还在运行,那么这些子进程将成为孤儿进程。

孤儿进程将被 init 进程(进程号为 1)所收养,并由 init 进程对它们完成状态收集工作。

由于孤儿进程会被 init 进程收养,所以孤儿进程不会对系统造成危害。

5.8.5 僵尸进程

一个子进程的进程描述符在子进程退出时不会释放,只有当父进程通过 wait() 或 waitpid() 获取了子进程信息后才会释放。如果子进程退出,而父进程并没有调用 wait() 或 waitpid(),那么子进程的进程描述符仍然保存在系统中,这种进程称之为僵尸进程。

僵尸进程通过 ps 命令显示出来的状态为 Z(zombie)。

系统所能使用的进程号是有限的,如果产生大量僵尸进程,将因为没有可用的进程号而导致系统不能产生新的进程。

要消灭系统中大量的僵尸进程,只需要将其父进程杀死,此时僵尸进程就会变成孤儿进程,从而被 init 进程所收养,这样 init 进程就会释放所有的僵尸进程所占有的资源,从而结束僵尸进程。

参考:

cyc大佬博客

用户访问网站基本流程及原理(史上最全,没有之一)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