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云原生发展历史
云原生概念最早起源于2013年,由 Matt Stine 首次提出“Cloud Native”这一术语,这个概念强调了应用需要充分利用云的优势,如弹性、可扩展性和服务化。2015年,Matt Stine出版了《迁移到云原生架构》一书,系统阐述了云原生的设计原则和实践方法,包括微服务、持续交付、DevOps文化等关键要素。
Docker 的发布标志着容器技术的普及,它是云原生技术栈中的基石之一,为应用的打包、部署和运行提供了标准化、轻量级的解决方案。
2014年开源了 Kubernetes 项目,极大的促进了容器的编排和管理的自动化,使得大规模部署和运维云原生称为可能。
随着 Docker 与 Kubernetes 的广泛应用,围绕容器和微服务的周边工具和服务迅速发展,形成了完整的云原生技术栈。2015年成立的CNCF(云原生计算基金会)定义了云原生的三大支柱——容器化、微服务、DevOPS,并开始推广服务网站、不可变基础设施等概念。
云原生技术逐渐成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首选方案,大型科技公司如腾讯、阿里巴巴等纷纷拥抱云原生,不仅在内部大规模采用,还推出了一系列云原生产品和服务。同时,云原生技术的应用场景不断拓展,涵盖了金融、制造、零售等多个行业,推动了技术的持续创新和行业标准的形成。
二、单体架构
单体架构就是将所有的业务维护在一个巨无霸的系统中,一开始业务比较少时开发效率确实还可以,部署也方便。但是随着业务的发展,其缺点也逐渐显现出来,比如沟通成本高、无法单独上线回滚、开发中相互干扰、维护成本高等缺点。单体架构的访问形式如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