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枪炮、病菌与钢铁》讲述了最真的历史。而《1984》则想象了虚构的未来。因此在谈《枪炮、病菌与钢铁》之前,我想先浅谈《1984》。
文章目录
《1984》
我写1984是为了警示世人,不是TMD操作说明。 ——George Orwell (《1984》)
历史是出于现实的需要而被建构,影响往往深远。这个道理为世界各国当政者所理解并广泛应用于统治策略。
掌控历史是为了增强执政党的合法性,让民众认为本该如此,与古代皇权神授一样,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巩固统治。控制了过去,则能保证其执政合法性的稳固,延长执政生命,也就是控制了未来。——谁控制了过去,谁就控制了未来。
如果所有人都相信执政者说的谎话——如果所有记录都这么说——那么这个谎言就载入历史而成为真理。你我刚一发言,总抵不过执政者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的屏蔽、删帖,于是大家都沉默了。——谁控制了现在,谁就控制了过去。
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
其实这三句话,本质上是同一个意思的不同形态。也可以说,更像是人性的一部分。
- 战争即和平:虽然人们得到了免于做决定的自由,但这也意味着人们失去了个人特性,并且必须牺牲掉一些个人的欲望。而战争又是转移国内矛盾的一种很好的手段,所有人的愤怒,恐惧,憎恨,被压迫感,都发泄给了一个虚幻的敌国。人们的不满发泄了,矛盾转移了出去(不管是经济矛盾还是情绪矛盾)和平也就随之到来了。
- 自由即奴役:整齐划一的集体生活与集体目标令个人的责任、 恐惧、无能得以掩埋。他们大都自愿跟随一个强有力的领袖,像斯大林,希特勒等等,领袖替他们做出决定,而他们就做一个螺丝钉,共同实现伟大目标,至于伟大目标是什么,并不是最重要的,为止奋斗的过程最重要,充实他们空虚的内心,这样,他们就得到了一种特殊的自由———免于做决定,免于担责任的自由,以及充实自己人生的自由。是他们主动将决定权交出去的,而领导者也利用这一点,以自己的心愿引导群众,在极权社会中尤为甚,独裁者意志就是一切。
- 无知即力量:1984中群众以自己对未来的无知和期望,成为支撑老大哥行动力量的最坚实的根基,群众会为了老大哥的目标,不惜牺牲自己的个人性,牺牲朋友亲人,牺牲性命,在他们看来,这种神圣的理想(或者说是幻想)价更高,生命爱情两者皆可抛,这种神圣的信仰让他们用狂热的激情投入那个伟业。
《枪炮、病菌与钢铁》
《枪炮、病菌与钢铁》讲述了现代世界及诸多不平等形成的原因,指出了环境对人类历史的重大影响,否定了人种决定论
前言 耶利的问题
历史并不‘就是一个又一个讨厌的事实’,就像一个愤世嫉俗者说的那样。的确存在着始用于历史的广泛模式。
为什么在不同的大陆上人类以如此不同的速度发展呢?这种速度上的差异就构成了历史的最广泛的模式。
第一部分 从伊甸园到卡哈马卡
阿塔瓦尔帕在卡哈马卡的出现突出了世界史上的一个关键因素:具有相当免疫力的入侵民族把疾病传染给没有免疫力的民族。
第二部分 粮食生产的出现和传播
粮食的出现
一个经常变换营地、以狩猎采集为生的母亲只能带一个孩子和很少几件随身物品。在前一个蹒跚学步的孩子能够快步行走,赶上大伙儿而不致成为累赘之前,她是不能生第二个孩子的。事实上,到处流浪的以狩猎采集为生的人通过哺乳期无月经、禁欲、杀婴和堕胎等办法,把孩子出生的间隔安排为大约每4年一个。相比之下,定居的部族由于没有在迁移途中携带小孩这种问题的限制,他们可以多生多养,只要养得活就行。许多农业部族的生育间隔期是两年左右,为狩猎采集部族的一半。
自然选择对种子和果实所起的作用正好相反。果实好吃的植物让动物来撒播它们的种子,但果实里的种子必须很难吃。否则,动物就会把种子嚼碎,种子也就发不出芽来了。
牲畜的出现
可驯化的动物都是可以驯化的;不可驯化的动物各有各的不可驯化之处。
人类同大多数动物缔结了一种不幸的婚姻,这是由于许多可能的原因中的一个或多个原因造成的:动物的日常食物、生长速度、交配习惯、性情、容易受惊的倾向以及群居组织的几个不同的特点。只有很少一部分野生哺乳动物由于在上述所有这些方面都能协调一致而最终得以和人类结成美满的婚姻。
“被传唤者众,被选中者少”——托尔斯泰。
粮食的传播
粮食生产的这种传播的主要路线,是从西南亚到欧洲、埃及和北非、埃塞俄比亚、中亚和印度河河谷;从萨赫勒地带和西非到东非和南非;从中国到热带东南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朝鲜和日本;以及从中美洲到北美洲。
第三部分 从粮食到枪炮、病菌与钢铁
人类驯化动物,动物也反过来给人类带来了致命的礼物:病菌。从书中我知道了,历史上瘟疫的大流行,基本上都是以一部分人靠免疫系统获得抗体,另一部分人死去才结束的。
技术的发展是长期积累的,而不是靠孤立的英雄行为;技术在发明出来后大部分都得到了使用,而不是发明出来去满足某种预见到的需要。
第五部分 在五章中环游世界
介绍了多个国家社会形成的原因。
尾声 人类史作为一门科学的未来
各大陆民族长期历史之间的显著差异,不是源自这些民族本身的天生差异,而是源自他们环境的差异。
各大陆不同的特点中,有 4 组差异是最重要的:
- 第一组差异是各大陆在可以用作驯化的起始物种的野生动植物品种方面的差异。粮食生产是基础性的差异是关键的,而且有运气的成分在里面,有如安娜卡列尼娜原则,不是人类想驯化就可以驯化。
- 第二组差异是那些影响传播和迁移速度的因素,比如轴线,地理障碍等。欧亚大陆在这一组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 第三组是影响大陆之间传播的因素,更为孤立的澳大利亚就受到了相当的影响。抢先驯化现象还有驯化成果的传播,有时恰恰依赖大陆之间的联系程度。
- 第四组是最后一组各大陆之间在面积和人口总数方面的差异。更大面积或更多人口意味着更多的潜在发明者,更多的互相竞争的社会,更多的可以采用的发明创造——以及更大的采用和保有发明创造的压力。竞争的作用太大了。
本文探讨了乔治·奥威尔的《1984》如何警示权力控制对历史的塑造,以及贾雷德·戴蒙德在《枪炮、病菌与钢铁》中揭示的环境、粮食生产与文明兴起的关系。作者通过比较两本书,揭示了历史发展的不同模式和关键因素,包括粮食传播、驯化动物与疾病传播的影响。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