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 博文只大致介绍了一下常见的个税计算方法,真正的个税计算方法要比本文精细很多,本文只适合参考,不适合深究。
一、每月应交个税
1. 个税计算公式
2018年6月19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召开,个人所得税免征额调至5000元,于2019年1月1日正式施行至今。
常用的每月应纳税额计算公式为:
应纳的所得税 = 应纳税所得额 * 适用税率 - 速算扣除数
其中,等号右边的应纳所得税额即应缴税的那部分收入。比如我某月的应纳所得税额为2000元,适用税率为3%,那么我当月应交60元税。
速算扣除数是国家根据经济发展规律得到的一个数字,不同的收入对应不同的速算扣除数。
下面将一一介绍应纳税所得额
、适用税率
和速算扣除数
应该怎么算。
2. 应纳所得税额

如何计算应纳所得税额?
应纳税所得额 = 月度收入 - 5000元(起征点) - 专项扣除(三险一金等) - 专项附加扣除 - 依法确定的其他扣除
其中,5000元是根据2019年1月1日开始执行的新起征点,即只要我的月度收入超过5000月,那么就必须缴税;
专项扣除主要包含三险一金,即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加上住房公积金,这些钱已经上交给相应机构了,所以是不算在应纳税所得额里的;(注:五险一金中的三险一金由个人和所在公司共同缴纳,其余两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由所在公司全额缴纳。)
专项附加扣除是指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住房租金和赡养老人共六项专项附加扣除,即如果我有子女、或者我仍在读书、或者我接受了大病治疗、或我有住房贷款/住房租金、或我要赡养老人,那么我每个月可以自己留下固定的金额,这些金额不必交税;
依法确定的其他扣除包括个人缴付符合国家规定的企业年金、职业年金,个人购买符合国家规定的商业健康保险、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的支出,以及国务院规定可以扣除的其他项目等,这些钱也可以不用交税。
综上,在我的月度收入大于5000元的情况下,先减掉国家规定的5000元,在减掉一些用于特定用途的必须款,剩下的钱,就是我真正拿到自己手里的钱,这些钱就需要交税了。
3.适用税率和速算扣除数
如果A一个月挣6000元,B一个月挣10000元,而A和B的税率相同,显然是不公平的,所以国家对针对不同的收入,制定了相应的适用税率。
速算扣除数也是根据交税者的应纳所得税额不同,而得到的不同扣除数额,不同的应纳所得税额等级对应不同的速算扣除数,这部分钱将不会扣税。
适用税率和速算扣除数是与各个等级的应纳所得税来一一对应的,具体如下:
级数 | 月度应纳税所得额 | 税率(%) | 速算扣除数 |
---|---|---|---|
1 | 不超过3000元的 | 3 | 0 |
2 | 超过3000元至12000元的部分 | 10 | 210 |
3 | 超过12000元至25000元的部分 | 20 | 1410 |
4 | 超过25000元至35000元的部分 | 25 | 2660 |
5 | 超过35000元至55000元的部分 | 30 | 4410 |
6 | 超过55000元至80000元的部分 | 35 | 7160 |
7 | 超过80000元的部分 | 45 | 15160 |
表格来源:税屋网 |
按上表所示,如果我当月的应纳所得税额为4000元,在第2档,应交税率为4000 x 10% = 400(元)
,速算扣除数为210元
。当月应交税额为400 - 210 = 190(元)
二、次年进行的【综合所得年度汇算申报】
1. 补税和退税
在缴完一年的税后,次年会再进行一次综合所得年度汇算申报(一般在次年的3月 ~ 6月),目的是重新清算每个人上一年应缴的个人所得税,防止因政策变化等原因造成的多缴或漏缴情况,多退少补。
(个人所得税APP上市后,我们可以在APP上直接进行汇算,如下图所示。)

如果你是学生、或有赡养老人义务等属于专项附加扣除或其他扣除的范围,在上年没申报,导致多缴了税,在次年汇算时就可以申报(如下图所示),国家审核通过后会进行相应的退税。

另外,根据新的政策(如下图所示),上年总收入不超过12万元、或应补金额不超过400元的公民,可以根据个人意愿选择是否要申报,这也是国家给的福利了~

2. 全年一次性奖金收入单独计税
个税APP还有一个功能,即进行收入纳税明细查询,如下:


偶然查看收入纳税明细查询时,显示有已申报税额合计为xxx元,但在综合所得年度汇算申报明细中却显示没有交税。
后来查了一下,我的xxx元是从全年一次性奖金这一项扣除的,全年一次性奖金不计入我们常说的起征点5000的综合所得计税,而是分出来单独扣税,这也就是我年度汇算不扣税、却在收入明细中扣过一次税的原因了。(如果想把全年一次性奖金并入综合所得计税,也是可以的,只需要在进行年度汇算的时候选择一下就可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