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存储器管理

存储部件的层次
主存:保存进程运行时的程序和数据
寄存器:速度最快,价格昂贵容量不大,一般以字为单位,只要存放指令一次操作的数据就够了 。
高速缓存
将短时间内经常访问的部分数据从内存放到高速缓存中,减少CPU访问内存的时间,是基于程序局部性。
高速缓存一般不能被程序直接更改,而由硬件自己处理对内存数据的拷贝。
总之:速度快、存放部分内存数据、硬件自动处理
磁盘缓存
内存的一部分,将频繁使用的一部分磁盘数据信息预读入在磁盘缓存,减少磁盘读写时间。
存储器管理
重点是内存管理,对其有效的管理直接影响存储器的利用率、系统性能。
存储器资源的分配和回收
地址变换(逻辑地址与物理地址的对应关系维护)
存储共享和保护
虚拟存储的调度算法
外存的管理:磁盘存储器管理、文件系统等中涉及。

1、程序的装入和链接
多道程序环境下,程序运行必须为之先建立进程。
创建进程的第一件事:将程序和数据装入内存
程序进内存的一般过程:
1.编译compiler:编译程序:将用户源代码编译成若干个目标模块。
2.链接link:链接程序:将形成的一组目标模块,及它们需要的库函数链接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装入模块。
3.装入load:由装入程序将装入模块装入内存,构造PCB,形成进程,开始运行(使用物理地址)。
程序的装入和链接
1)地址的概念
逻辑地址(相对地址,虚地址)
用户的程序经过汇编或编译后形成目标代码,目标代码中的指令地址是相对地址。
一般首地址为0,其余指令中的地址都相对于首地址来编址。
不能用逻辑地址在内存中读取信息
物理地址(绝对地址,实地址)
内存中存储单元的地址。
物理地址可直接寻址被执行。
地址映射:
将用户程序中的逻辑地址转换为运行时由机器直接寻址的内存物理地址的过程
程序链接、装入过程围绕着地址的处理

2)程序装入中的地址处理
逻辑地址 -----》 物理地址:
绝对装入方式(absolute loading)
编译程序生成的“目标代码”就是”装入模块” ,逻辑地址直接从某个地址R处增长,装入模块直接装入内存地址R处。
物理地址由谁生成?
一般由编译或汇编程序给出;
或由程序员赋予(要求程序员熟悉内存使用情况)
优点:装入过程简单。不需任何地址变换,程序中的逻辑地址与实际内存物理地址完全相同。
缺点:过于依赖硬件结构, 只适用早期针对硬件直接编程、单道环境下。

逻辑地址 -》重定位-》物理地址:
静态可重定位装入方式(relocatable loading mode)
现在程序装入一般都要从逻辑地址映射到物理地址:
重定位:把目标程序中的指令和数据的逻辑地址变成内存中的物理地址的地址变换过程。

地址映射在程序执行之前进行,重定位后物理地址不再改变。
可由专门设计的重定位装配程序完成(软):装入时根据所定位的内存地址去修改每个逻辑地址,添加相应偏移量,重定位为物理地址。
优点:不需硬件支持,可以装入有限的多道程序
缺点:软件装入一次完成,一个程序通常需要占用连续的内存空间,程序装入内存后不能移动。也不易实现共享。
动态运行时(重定位)装入方式(dynamic run-time loading)
实际运行中往往会需要程序在内存中的各位置移动,即经常需要重定位到不同的物理地址上。这种运行时移动程序要求地址变换要快速,实现时一般依靠硬件地址变换机构——一个重定位寄存器。
程序装入内存时,可多次重定位到不同位置。且可以不立即把装入模块中的相对地址转换为绝对地址,而是把这种地址转换推迟到程序真正要执行时才进行。
更适用于部分装入

3)不同的程序链接装入方式(使用内存的时机)
静态链接:装入运行前将多个目标模块及所需库函数链接成一个整体,以后不再拆开。
装入运行前,生成可执行文件时进行的。
将多个目标模块及所需库函数链接成一个整体,以后不再拆开。
装入时动态链接:装入内存时,边装入边链接的链接方式。
由一个目标模块开始装入,若又涉及外部模块调用事件,装入程序再找出相应的外部目标模块,并将它装入内存,还要修改目标模块中的相对地址。
比静态链接好在哪里?
(1) 静态链接好的程序,修改部分模块后,需重新链接成可装入程序。动态方式则便于修改和更新。
(2) 便于实现共享。静态的N个程序都需要一个模块时,需要进行N次拷贝。
运行时动态链接:对某些目标模块的链接,在执行中需要该目标模块时,才对它进行链接。
装入时动态链接的问题
许多情况下,事先不知道某应用程序本次运行需要哪些模块,只能全部装入,装入时全部链接在一起,效率低。
办法:有的模块不经常使用就暂时不装入,运行时用到了再装入。(如程序总不出错,就不会用到错误处理模块。)即运行时动态链接:运行时,将对某些模块的链接推迟到执行时才链接装入。
优点:程序运行装入的内容少了,加快了装入过程,而且节省大量的内存空间。

2、连续分配方式
(1)单一连续分配
内存分为系统区和用户区两部分:
系统区:仅提供给OS使用,通常放在内存低址部分
用户区:除系统区以外的全部内存空间,提供给用户使用。
最简单的一种存储管理方式,只能用于单用户、单任务的操作系统中。
优点:易于管理。
缺点:对要求内存空间少的程序,造成内存浪费;程序全部装入,很少使用的程序部分也占用内存。
(2)固定分区分配
把内存分为一些大小相等或不等的分区(partition),每个应用进程占用一个分区。操作系统占用其中一个分区。
提高:支持多个程序并发执行,适用于多道程序系统和分时系统。最早的多道程序存储管理方式。
划分为几个分区,便只允许几道作业并发
具体实现:
1)如何划分分区大小
分区大小相等:只适合于多个相同程序的并发执行(处理多个类型相同的对象)。缺乏灵活性。
分区大小不等:多个小分区、适量的中等分区、少量的大分区。根据程序的大小,分配当前空闲的、适当大小的分区。
2)需要的数据结构
分区表(或分区链表):| 起始位置 | 大小 | 状态 |
分区表中,表项值随着内存的分配和释放而动态改变
3)分配回收操作
程序分配内存的过程:
也可将分区表分为两个表格:空闲分区表/占用分区表。从而减小每个表格长度。
检索算法:空闲分区表可能按不同分配算法采用不同方式对表项排序(将分区按大小排队或按分区地址高低排序)。
过程:检索空闲分区表;找出一个满足要求且尚未分配的分区,分配给请求程序;若未找到大小足够的分区,则拒绝为该用户程序分配内存。
固定分配的不足:
内碎片(一个分区内的剩余空间)造成浪费
分区总数固定,限制并发执行的程序数目。
(3)动态分区分配
分区的大小不固定:在装入程序时根据进程实际需要,动态分配内存空间,即——需要多少划分多少。
空闲分区表项:从1项到n项:
内存会从初始的一个大分区不断被划分、回收从而形成内存中的多个分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动态分区分配
优点:并发进程数没有固定数的限制,不产生内碎片。
缺点:有外碎片(分区间无法利用的空间)
具体实现:
1)分区分配中的数据结构
空闲分区表:
记录每个空闲分区的情况。
每个空闲分区对应一个表目,包括分区序号、分区始址及分区的大小等数据项。
空闲分区链:
每个分区的起始部分,设置用于控制分区分配的信息,及用于链接各分区的前向指针;
分区尾部则设置一后向指针,在分区末尾重复设置状态位和分区大小表目方便检索。
2)分区分配算法
动态分区方式,分区多、大小差异各不相同,此时把一个新作业装入内存,更需选择一个合适的分配算法,从空闲分区表/链中选出一合适分区
首次适应算法FF
1.空闲分区排序:以地址递增的次序链接。
2.检索:分配内存时,从链首开始顺序查找直至找到一个大小能满足要求的空闲分区;
3.分配:从该分区中划出一块作业要求大小的内存空间分配给请求者,余下的空闲分区大小改变仍留在空闲链中。
若从头到尾检索不到满足要求的分区则分配失败
优点:优先利用内存低址部分,保留了高地址部分的大空闲区;
缺点:但低址部分不断划分,会产生较多小碎片;而且每次查找从低址部分开始,会逐渐增加查找开销。
循环首次适应算法
1.空闲分区排序:按地址
2.检索:从上次找到的空闲分区的下一个空闲分区开始查找,直到找到一个能满足要求的空闲分区。为实现算法,需要:
设置一个起始查寻指针
采用循环查找方式
3.分配:分出需要的大小
优点:空闲分区分布均匀,减少查找开销
缺点:缺乏大的空闲分区
最佳适应算法
1.空闲分区排序:所有空闲分区按容量从小到大排序成空闲分区表或链。
2.检索:从表或链的头开始,找到的第一个满足的就分配
3.分配:分出需要的大小
缺点:每次找到最合适大小的分区割下的空闲区也总是最小,会产生许多难以利用的小空闲区(外碎片)
最差适应算法
基本不留下小空闲分区,但会出现缺乏较大的空闲分区的情况。
快速适应算法
根据进程常用空间大小进行划分,相同大小的串成一个链,需管理多个各种不同大小的分区的链表。进程需要时,从最接近大小需求的链中摘一个分区。类似的:伙伴算法
能快速找到合适分区,但链表信息会很多;实际上是空间换时间。
3)分区分配操作
分配内存
找到满足需要的合适分区,划出进程需要的空间
if s<=size,将整个分区分配给请求者
if s> size,按请求的大小划出一块内存空间分配出去,余下部分留在空闲链中,将分配区首址返回给调用者。
回收内存
进程运行完毕释放内存时,系统根据回收区首址a,在空闲分区链(表)中找到相应插入点,根据情况修改空闲分区信息,可能会进行空闲分区的合并:

(4)动态重定位分区分配——有紧凑功能的动态分区分配
用户程序在内存中移动,将空闲空间紧凑起来提高空间利用率。但必然需要地址变化,增加“重定位”工作。
地址变换过程是在程序执行过程期间(相对地址与重定位寄存器中的地址相加),随着对每条指令的访问自动进行,称为动态重定位。
动态重定位分区分配算法与动态分区分配算法基本相同,差别在于增加了紧凑的功能。
(5)内存空间管理之对换
当内存空间还是满足不了需求时,引入“对换”思想:
把内存中暂时不能运行、或暂时不用的程序和数据调到外存上,以腾出足够的内存;把已具备运行条件的进程和进程所需要的程序和数据,调入内存。
按对换单位分类:
整体对换(或进程对换):以整个进程为单位(连续分配)
页面对换或分段对换:以页或段为单位(离散分配)
实现进程对换,系统必须具备的功能:
对换空间的管理
进程的换出、换入操作

存储管理的离散分配方式
基本分页存储管理方式
1)页面的概念
内存划分成多个小单元,每个单元K大小,称(物理)块。作业也按K单位大小划分成片,称为页面。
物理划分块的大小 = 逻辑划分的页的大小
页面大小要适中。
太大,(最后一页)内碎片增大,类似连续分配的问题。
太小的话,页面碎片总空间虽然小,提高了利用率,但每个进程的页面数量较多,页表过长,反而又增加了空间使用。
2)页表的概念
为了找到被离散分配到内存中的作业,记录每个作业各页映射到哪个物理块,形成的页面映射表,简称页表。
每个作业有自己的页表
页表的作用:
页号到物理块号的地址映射
要找到作业A
关键是找到页表(PCB)
根据页表找物理块
3)地址的处理
连续方式下,每条指令用基地址+偏移量即可找到其物理存放的地址。

地址映射规律
作业相对地址在分页下不同位置的数有一定的意义结构:
页号+页内地址(即页内偏移)
关键的计算是:根据系统页面大小找到不同意义二进制位的分界线。
从地址中分析出页号后,地址映射只需要把页号改为对应物理块号,偏移不变,即可找到内存中实际位置。

计算口诀
页面大小决定偏移量(页内地址)的位数 n;
作业大小页面数量
页表长度 a
页号的位数 m(或总位数-页内位数)
内存容量决定块数,块数决定编址位数,即页表项位数 b。

地址变换过程
分页系统中,进程创建,放入内存,构建页表,在PCB中记录页表存放在内存的首地址及页表长度。
运行某进程A时,将A进程PCB中的页表信息写入PTR中;
每执行一条指令时,根据分页计算原理,得到指令页号X和内部偏移量Y;
CPU高速访问PTR找到页表在哪里;
为防止错误检索,增加预先的判断:
计算得到的页号是否大于页表长度(即页表项数)
一个5页的进程,页面编号0-4,若地址计算出的页号不在该范围,一定产生了越界错误。

查页表数据,得到X实际对应存放的物理块,完成地址映射计算,最终在内存找到该指令。

访问内存的有效时间
进程发出逻辑地址的访问请求,经过地址变换,到内存中找到对应的实际物理地址单元并取出数据,所需花费的总时间,称为内存的有效访问时间EAT(effective access time)
CPU操作一条指令需访问内存两次:
访问内存中的页表(以计算指令所在的实际物理地址)
访问指令内存地址
5)引入快表——针对访问速度问题
快表放什么?:
正在执行进程的页表的数据项。
引入快表后的内存访问时间如何?
快表的寄存器单元数量是有限的,不能装下一个进程的所有页表项。虽不能完全避免两次访问内存,但如果命中率a高还是能大幅度提高速度。
设一次查找访问快表时间为t’ ,则
EAT= at’ + (1-a)(t’+t) + t
= **2t +t’ -t
a**

两级页表
将页表分页,并离散地将页表的各个页面分别存放在不同的物理块中
为离散分配的页表再建立一张页表,称为“外层页表”,其每个表项记录了页表页面所在的物理块号。
多级页表
在二级页表的基础上继续分下去
4.基本分段存储管理方式
从提高内存利用率角度;
固定分区  动态分区 分页
从满足并方便用户(程序员)和使用上的要求角度:
分段存储管理:作业分成若干段,各段可离散放入内存,段内仍连续存放。
方便编程:如汇编中通过段:偏移确定数据位置
信息共享:同地位的数据放在一块方便进行共享设置
信息保护
动态增长:动态增长的数据段事先固定内存不方便
动态链接:往往也是以逻辑的段为单位更方便
1)分段系统的基本原理
程序通过分段(segmentation)划分为多个模块,每个段定义一组逻辑信息。如代码段(主程序段main,子程序段X)、数据段D、栈段S等。
段的特点
每段有自己的名字(一般用段号做名),都从0编址,可分别编写和编译。装入内存时,每段赋予各段一个段号。
每段占据一块连续的内存。(即有离散的分段,又有连续的内存使用)
各段大小不等。
分段下的相对地址:
地址结构:段号 + 段内地址
段表:记录每段实际存放的物理地址
2)段表与地址变换机构
段是连续存放在内存中。段表中针对每个“段编号”记录:“内存首地址”和“段长”
3)分页和分段的主要区别
需求:分页是出于系统管理的需要,是一种信息的物理划分单位,分段是出于用户应用的需要,是一种逻辑单位,通常包含一组意义相对完整的信息。
一条指令或一个操作数可能会跨越两个页的分界处,而不会跨越两个段的分界处。
大小:页大小是系统固定的,而段大小则通常不固定。分段没有内碎片,但连续存放段产生外碎片,可以通过内存紧缩来消除。相对而言分页空间利用率高。
逻辑地址:
分页是一维的,各个模块在链接时必须组织成同一个地址空间;
分段是二维的,各个模块在链接时可以每个段组织成一个地址空间。
其他:通常段比页大,因而段表比页表短,可以缩短查找时间,提高访问速度。分段模式下,还可针对不同类型采取不同的保护;按段为单位来进行共享
4)信息共享
分段系统的突出优点:
易于实现共享
在分段系统中,实现共享十分容易,只需在每个进程的段表中为共享程序设置一个段表项。
比较课本图。对同样的共享内容的管理上,很明显分段的空间管理更简单。分页的图涉及太多的页面划分和地址记录的管理。
易于实现保护:
代码的保护和其逻辑意义有关,分页的机械式划分不容易实现。
5)段页式存储管理方式
① 基本原理
将用户程序分成若干段,并为每个段赋予一个段名。
把每个段分成若干页
地址结构包括段号、段内页号和页内地址三部分

现阶段分配方式的不足:
基本分页/分段方式都是进程全部装入内存的方式。内存空间使用上仍有局限。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存储器管理实验,主要围绕着对计算机中的存储器进行管理和优化展开。在设计实验时,可以有以下几个创意点: 1. 分页式虚拟存储管理:实验可以设计一个基于分页式虚拟存储管理的系统。通过模拟操作系统中的页面置换算法,比如LRU(最近最少使用)算法、FIFO(先进先出)算法等,让学生对页面置换的过程和机制有更深入的了解。 2. 虚拟内存管理实验:实验可以实现一个简单的虚拟内存管理系统。在实验中,可以设置一定的内存大小,并模拟程序对内存的访问和替换过程。通过调整页面大小、实现页面置换算法等,让学生体验虚拟内存管理的性能优化以及实际应用。 3. 缓存一致性实验:对于多处理器系统,缓存一致性是一个关键的问题。实验可以设计一个基于MESI协议的缓存一致性模拟实验,让学生理解缓存一致性的概念和工作原理,以及掌握处理器间数据一致性的解决方法。 4. 内存分配算法:实验可以设计一个内存分配算法的模拟实验。通过实现不同的分配算法,比如最先适应算法、最佳适应算法和最坏适应算法等,让学生比较不同内存分配算法的优缺点,并对它们的性能进行评估。 5. 动态内存管理实验:实验可以让学生实现一个简单的动态内存管理系统,比如堆内存分配和释放。通过实验,学生可以了解动态内存管理的过程和挑战,以及理解内存泄漏和内存碎片等问题。 通过以上实验的设计与实践,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存储器管理的原理和实践,提升对计算机系统中存储器管理的理解和掌握。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