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地有崇山峻岭

此地有崇山峻岭

一、开篇

一个偶然的机会,再次看到《兰亭集序》一文,也是暮春之初,也是郊游之际,作者乘兴感怀,写下此篇游记,触景生情,为集作序。

对兰亭序的第一映象,是天下第一行书,手法了得。但它其实也是一篇游记,春和景明,作者和小伙伴出去玩,心情大好,大好作此篇。真实且简单,不妨再来领略一下。

二、原文摘录

《兰亭集序》 东晋 王羲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kuài)稽山阴之兰亭,修禊(xì)事也。群贤毕至,少长(zhǎng)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shāng)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jiē dào),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shāng)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三、译文示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携亲朋好友在会稽山一个叫兰亭的地方,摆酒设宴,欢度节日。当地德高望重者悉数到场,老少齐聚一堂。兰亭这个地方群山环绕,林木茂盛,秀竹拔挺;山涧的溪水清澈湍急,顺流而下,像青翠的罗带一样映衬四周,借以引溪水为流觞,列座两侧,环绕而坐。虽然没有管弦之音的欢乐盛况,但是饮酒赋诗,也足以畅谈心中的种种情愫。这一天,天气晴朗,和风习习。仰视穹宇,阔大无边,俯瞰万物,品类难数。纵目游赏,胸襟大开,视听带来的欢娱之感达到了极致,真是人生的一大乐事。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俯仰之间便度过了一生。有的人把自己心中之事倾吐出来,在一室之内与朋友亲切交谈;有的人则把志趣寄托于外物,在山水之间放浪形骸。虽然他们于内于外的追求和志向千差万别,好静好动的性格与爱好也各不相同,但是当遇到自己喜欢的东西,短暂地称心如意,感到心满意足时,有时竟会忘了时光的流逝与衰老的到来。等到对已获取的东西感到厌倦的时候,情随时迁,又会引发无限的感慨。以往所得到的欢欣,转瞬之间,就会化为历史的陈迹,对此尚且不能不感伤念怀,更何况人的一生长短取决造化,终究会归于穷尽呢!古人说:死和生也是一件大事啊!这怎么能不让人痛心!

每当看到前人所发的感慨,若和自己心中感想契合一致,难免要在案前嗟叨一番,心里还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当然知道把生和死混为一谈,是极为虚诞的事情;把长寿和夭亡等量齐观,也是极为荒谬,后人看待今人,就像今人看待前人,这正是事情的可悲之处!所以此处列出出席者姓名,录下他们所作诗篇。尽管时代有别,行事各异,但触发人们感慨的原因,大致都是相通的。后世看到这些诗篇,恐怕也会引发同样的感慨吧。

四、语句赏析

段一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kuài)稽山阴之兰亭,修禊(xì)事也。群贤毕至,少长(zhǎng)咸集。】江南三月,莺飞草长,作者携一众好友会与会稽山阴之兰亭,上巳游春。来的人很多,长辈晚辈,大家欢聚一堂,场面其乐融融。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背景,看起来像是一篇游记,但远远不止游记那么简单。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想必大家都领略过此番景色,心中都有一处如此的圣地。人触景生情,见到美丽景色,都会心情大好。此处语句清新朴实,由远及近地描绘出一份开阔明净的山水画面。以后出去玩见到美丽景色,内心激动而又无法言表的时候,直呼此地有崇山峻岭也未尝不可,笑得大声。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触景生情,然后融情于景,借景生文。曲水流殇,酒杯顺着溪水流下,停在谁的面前,谁就要赋诗一首,赋而不得就要自罚三杯。一杯酒,一首歌,此情此景,完全不需要管弦助兴,开心极了,快快道尽你我心中喜乐,何事都可直说无妨。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天气晴空万里,微风拂面,气候与景致都达到了极限。纵目环顾四野,苍穹与大地都被一览无余,眼前景象万千,内心汹涌澎湃,双耳双目已经达到了欣赏极限,不敢想象再多看一会儿,耳朵和眼睛会是怎样?我将无我。

良辰美景正当时,这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情啊!内心美好的事情万千种,一次次领略,一次次攀登高峰,但是顶峰从未达到,一峰更比一峰高。如果哪一天达到了最顶峰,会是怎样?是美爆了?还是噫吁嚱,危乎高哉?又如果哪一天,有了生命中的绝佳体验,是否内心也会有一份自己的兰亭序?人生不就是不断地提高审美、完善美的定义、幸福的定义,然后追求美、追求幸福、追求一个又一个高峰吗?

欣赏美学到了一定的高度,就开始创造美学了。作者这里已经极视听之娱,为后文的触景生情做下铺垫。这里也给我们一个启发,曝光于大自然的万千景色之中,是一切文明创新的源头。人也是,出去就有收获,行动就有答案。

此处完全可以极尽夸张之笔,描述当日看到的瑰丽景象,但是作者短短几句,就勾勒出一幅视听之娱的盛大场面。最朴素的美丽,是不需要多加修饰的。

第一段,介绍了兰亭集序的创作背景,天时地利人和,心情愉悦。

段二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人生天地,皆在俯仰之间。就像经典相声里面说的,眼睛一睁一闭,就是一辈子。在交往处世方面,可以分为两种人,一种是直面沟通,在小屋内我们促膝长谈,言己言彼;一种是寄情山水,古往今来大自然是最好的倾听者。

这里翻译成两种不太准确,因为它不适合概括现有的交往方式。在那个年代,哥们邀约,要么在小舍青梅煮酒,快谈畅饮,要么就是高山流水,吟诗作赋。很显然,这不适用于现在。可以把他看成两种方法,两种处理情绪的方法,内心的自愈与外物的治愈。一种是向内求,与人沟通,找到心结所在,取诸怀抱,解开内心困惑之处;一种是向外求,寄情山水,于经历中感受自我,丰富体验,吐故纳新。

古人放浪形骸,多因仕途不顺,今人放浪形骸,难道没这个原因?这就是后文的其致一也。回到这篇文章本身,作为游记,拿五一来看,因寄所托的人居多,毕竟平时都是一室之内。

也正是这句话,促成了写作此篇的动机。

但这都不是重点,重点是【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作者想表达的是,我们的志向不一样,我们的爱好也不同,没关系,我们拥有同样感受美的能力,当遇到美好的景色都会触景深情,虽然感受程度不同、表达能力不同,但我们对美好的拥有、对时间的拥有都是一样的。也就是流连往返之际,时间都在同等地悄悄流逝。

感受美好的同时,美好也在流逝,这是件多么痛苦的事情。更痛苦的是,我们还会对喜欢的东西产生厌倦,情感会随事物的变迁而变迁,与其说这是一种无法左右的情感,不如说这是无法左右的事物而造成的。我们不禁对此怅然若失。如这今日的聚会一样,今天是多么快乐,我们欢聚于此。可是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有聚便有散,今天一过,此刻就会消逝,不复存在了。

老之将至,也如这假期将至一样,美好的时光在经历后总是会觉得短暂,但是体验本身就很美妙。不要因为害怕得到后就会失去而止步不前。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更进一步,喜欢的东西,在俯仰之间就会消逝,这是多么痛苦的事情!更何况人生呢?全凭造化,造长造短,都会归结于一点,变成一粒尘埃,亦或是一颗星星。兴尽悲来,作者不禁由当下的美好,感怀到人生的长度来了。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这里说,死和生都是一件大事啊,岂不痛哉,化悲痛为悲壮。

第二段,由乐转痛,介绍了由景生情的一些思考,以及自己对生死的认识和看法。

段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想必大家都有类似感受,作者也是。每当看到前人的感慨和自己的想法一模一样,未曾不拍案叫绝。但是此番契合,自己也搞不清楚为什么?为什么会千古同乐,为什么会千古同悲。人们对事物的感受,往往是能贯穿古今的,比如这里的生死观,对生与死的看法。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生死也可以穿越时间的周期。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把生死混为一谈,是极为荒谬的。作者这里引用庄子“一死生”和”齐彭殇“的典故,表名了自己的鲜明立场,生和死怎么能是一回事呢?”庄子在《齐物论》中认为死与生是一样的,长寿与短寿也是一样的,这主要源于庄子认为世间万物都是秉于“道”而以“物化”的方式随机缘而来。就如庄周梦蝶一般,这一刻的你是你,但是下一刻你也可能成为蝴蝶或者其他的什么,你只是幻化作另一种存在呈现出来而已。因而庄子持不生不死、无生无死的生死观。“

但作者认为死生亦大矣,认为生与死的感知是不一样的,甚至直接否定了“一死生”和”齐彭殇“是虚诞与妄作。这种看法是需要极具魄力的,因为这是在挑战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魏晋时期,战乱不断,儒、佛、道、玄各学派思想都有发展,尤以老庄学说盛行。当时的文人雅士,崇尚老庄的清净无为思想,大谈玄理,不谈实际,纵情山水,放浪形骸。方生方死,方死方生,生就是死,死就是生,事物在诞生的同时就意味着死亡,那个人还追求什么?于是每个人都活在一种自己的逍遥游之中,表现出一种消极避世的态度。

而作者同样是仕途不顺,寄情山水,却表现出一种超我的个人精神觉醒。生和死都是多么痛的领悟,今天这么美好,但它马上就会消逝,人生也是,最终归于沉寂。但这并不意味着就放弃了追求,生死是有变化的,但是对生死的感知是不变的,是可以传承的。为官主政期间,作者曾主张:“虚谈废务,浮文妨要”(《世说新语·言语篇》),这是与时代潮流别具一格的一面,也是作者身上有着儒家积极入世的一面。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这里的悲,可能不太好理解。前句描述了一种看待事物的视角,不管站在历史的何处,视角直观上是一致的。包括生与死是一致的,有生有死,有死有生;时间流逝是一致的,对美的感怀是一致的,现状无法改变也是一致的。过去是这样,现在是这样,将来还是这样。认识到它,而无法改变它,这难道不痛吗?与其说是悲痛,不如说是悲壮,所以要记录下今天到场的所有人以及他们写的东西,虽然世事变迁,但我们感受美的方式、追求美的目标是统一的,一致的,对吧?只能做到这些了,剩下的留给后世们评判吧。

这让人不禁想到了电影《星际穿越》的片段,生与死也是人类追求的终极命题,生与死正是促进人类不短进步的源源动力。未来科技的发展,是否可以穿越时间的周期,穿越生命的周期?这真的是值得让人拭目以待的事情。

第三段,化悲痛为悲壮,表现出作者一种明悟宇宙事理之后的个人觉醒,再次阐明出对生死观的看法。

五、结语

兰亭集不就是我们的五一郊游么,人之相与,取诸怀抱,因寄所托。

我们也放浪形骸,周游大好河山与风土人情;悟言一室,就是在家陪陪家人朋友,享受休假的闲暇时光。快乐五十分,拍照打卡;快乐八十分,来个精美短视频;快乐百分百,就是一篇直出的兰亭集序。

五一前还在痛骂傻叉调休,五一放浪形骸之外不亦乐乎,五一后各种后遗症无法治疗。大家的喜乐是不一样的,但大家感受是一致的,这也是其致一也。

全文给人的一种启迪就是,把握当下,专注当下。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作者当时正处在知天命的时间节点。打破一死生的虚诞,于不断经历中感悟生命的美好。

专注当下并不是一种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洒脱,也不是一种简单的做好当下,而是一种经历与体验中明理之后的清醒和从容,在于不拖延、立刻行动,然后努力、坚持,保持专注、勇敢。

此情此景,难怪作者会于此写下天下第一行书!天时地利人和,飘洒横溢全在文笔之中!附上全文: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2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提供的源码资源涵盖了安卓应用、小程序、Python应用和Java应用等多个领域,每个领域都包含了丰富的实例和项目。这些源码都是基于各自平台的最新技术和标准编写,确保了在对应环境下能够无缝运行。同时,源码中配备了详细的注释和文档,帮助用户快速理解代码结构和实现逻辑。 适用人群: 这些源码资源特别适合大学生群体。无论你是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学生,还是对其他领域编程感兴趣的学生,这些资源都能为你提供宝贵的学习和实践机会。通过学习和运行这些源码,你可以掌握各平台开发的基础知识,提升编程能力和项目实战经验。 使用场景及目标: 在学习阶段,你可以利用这些源码资源进行课程实践、课外项目或毕业设计。通过分析和运行源码,你将深入了解各平台开发的技术细节和最佳实践,逐步培养起自己的项目开发和问题解决能力。此外,在求职或创业过程中,具备跨平台开发能力的大学生将更具竞争力。 其他说明: 为了确保源码资源的可运行性和易用性,特别注意了以下几点:首先,每份源码都提供了详细的运行环境和依赖说明,确保用户能够轻松搭建起开发环境;其次,源码中的注释和文档都非常完善,方便用户快速上手和理解代码;最后,我会定期更新这些源码资源,以适应各平台技术的最新发展和市场需求。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