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社会学的首要智慧是:事物并非表面看上去的样子
2 社会现实有许多层意义,每发现一层新意义都会改变人对整个社会现实的感觉
3 他(马克思韦伯)所谓的“社会的”情景是:人们的行为以彼此的关系来定向。由这种互相定向产生的由意义、企盼和行为举止构成的网络就是社会分析的对象
4 对律师而言,重要的是了解法律如何看待某种类型的罪犯;对社会学家而言,了解罪犯如何看待法律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
5 大城市的魅力之一就是一排排宅院背后各种各样的活动
6 大多数情况下,造就了双方关系的不是爱慕的激情,而是精心的安排,而且正是这些精心的安排产生了渴望的情绪。换句话说,某些条件得到满足之后,或者某些条件被创造出来之后,当事人才能让自己“坠入爱河”。
7 等到相当成熟之后,人才能够真正理解自己的生平。自我意识的成熟可以说在人的认识中占有优先的地位
8 (柏格森言)记忆本身是反复重复的解释。我们记住过去的经历时,常常根据当前何为重要何为不重要的想法去重构自己的记忆。
9 一个人有多少观点,他就有多少不同的人生经历。我们不断重新解释自己的人生经历
10 也许,最令人伤感的变化是他对与之关系最密切的人和事做了重新的解释
11 信仰一个能够重组人生历程中零星的数据的意义体系,能够使人获得解放并深感满意。也许,这是人根深蒂固的需要,我们需要井井有条、意向明确、清晰可解的经验结构。
12 每个人都在适应社会的过程中成长。只有在分享这个具体的社会里那些认知的和规范的预设时,人才能够成为健全的人
13 人只能够在社会自己界定的权力和威望体系里活动。人一旦知道如何给自己定位,他就同时意识到,面对自己的命运时,他是在没有多少用武之地
14 一望而知,求得共识的压力难以避免,深层的奥秘可能是:人及其渴望被群体接受,无论周围的群众是什么样的群体。这种欲望可以被很有效的操纵。
15 社会上的每一个职业,哪怕很卑微的职业,都有一个行为准则,这个准则都是难以违抗的。
16 男人根据他基本的自我界定去物色妻子和好朋友。他依靠最亲密的关系去支持他自我形象中最重要的要素。因此,亲密关系瓦解的风险意味着完全失去自我的风险。许多在办公室里十分霸道的人一见到妻子就百依百顺,一看到朋友发怒就胆战心惊,也就不足为奇了
17 阶级地位生产出某些可能性和机遇,甚至是个人能够预测到的在社会中的命运
18 每一种阶级环境都产生不计其数的影响,使人形成具有持续性的人格,这种影响从一个人出生起就开始发生作用
19 即使在表面上社会容许我们进行选择的领域里,历史的强悍之手还是把我们选择的范围大大的压缩了
20 即使是或者的“他们”不会有意识地给这出戏的剧中人设置障碍,早已去世的“他们”几乎早已为剧中人的每一步行动写好了剧本
21 (前文引入了男女求爱过程)他们两人都不是这场游戏的创始者,都不能发明其中的任何成分,他们只不过决定玩这场游戏仅限于他们两人之间,而不让其他人参与
22 实际上,这些传统监护人也不必对两位游戏的主角施加多大的压力,因为社会对他们的期待早就嵌入了他们对未来的预期中,他们想要的东西正是社会寄望于他们的东西
23 大多数时候,在我们上场游戏之前很久,游戏规则就已经“固化”了。大多是时候,我们能够做的,无非就是投入或多或少的热情而已
24 (阿诺德•盖伦观点)制度是一种调控机制,像本能引导动物行为一样疏导人的行为
25 换句话说,婚姻并非本能,而是制度。然而,婚姻疏导行为使之进入预定轨道的方式和本能主导的方式是非常类似的
26 制度指令保护他,使他免于陷入困境。制度阻拦他所有的选择,使他倾向于社会为他预定的选择,制度甚至拦截其他的选择,使之不能进入他的意识。制度给他提供了一个公式:渴望那位姑娘也就是爱她、娶她。他所需要做的只不过是重走一遍制度为他安排的轨迹。这条路或许会很艰难,但这是另一种性质的艰难。换句话说,婚姻制度的作用是疏导年轻人的行为、使之复合特定的类型。社会制度结构给人提供行为的类型
27 任何一种生活方式都不是我们自己发明的
28 当他认为自己的行为是别无选择的必然时,他就是在自欺欺人(更加准确地说,他被社会欺骗了)。这就是说,一切制度都必然依赖欺骗,社会上的一切存在物都带有一点自欺的成分
29 社会是客观和外在的事实,特别以压制的形式面对我们。社会制度重塑我们的行为,甚至塑造我们的期望。社会制度给我们赏赐,也就是让我们承担任务。如果我们跨越雷池,针对我们的社会控制机制和压制手段几乎是无穷无尽的。在我们生存的每一刻,社会的制裁都足以孤立我们,嘲笑我们,剥夺我们的生计和自由,其终极手段是剥夺我们的生命。法律和道德为这些惩戒的辩护可以说是滴水不漏的。当我们受到制裁时,如果惩戒我们的原因是我们自己的行为偏离,我们的同胞会表示赞同。
30 最后,我们的社会定位不仅存在于空间里,而且存在于时间里。我们的社会是一个历史实体,在时间上它超越了任何个人的生命历程。社会走在我们身前,存在于我们身后。我们出生之前,社会已然存在,我们去世之后它将继续存在。我们的生命只不过是漫长岁月里社会宏伟征途中短暂的插曲而已。总之,社会是让我们身陷囹圄的历史囚笼。
31 从参与者个人的观点来看问题,他进入的每一个情景对他都有具体的期望,并要求他度这些期望做出回应
32 倘若参与者对情景作出的界定分歧太大。某种形式的社会冲突或组织瓦解就是必然的后果。
33 (乔治•赫伯特•米德观点)自我的生成与发现社会是同一过程。儿童发现社会是什么,同时也就发现了他自己是谁。通过学习,他学会正确的扮演他的角色
34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问题,自我不再是铁板一块,不再是从一个情景过度到另一个情景的既定实体。更加准确的说,自我是一个过程,不断被创造和再创造的过程,人进入每一个社会情景时自我都要发生变化,自我靠纤细的记忆之绳串联在一起。
35 当代都市里的面具人可能会在不同的生活领域里扮演彼此难以调和的角色。他们仔细分隔不同的社会环境,借此成功控制外部压力。尽管如此,他们还是感觉到来自内部的压力。为了避免这样的焦虑,人们常常把自己的意识和行为分隔开来。
36 诚实是人的意识,但人却会被自己的行为所蒙蔽
37 某一思想为社会上的某一既得利益服务时,我们就把这种思想称为意识形态。意识形态经常的,即使不是一贯的、系统的扭曲社会现实,以便它能够插足的地方
38意识形态给既得利益群体的行为提供合法性,同时它解释社会现实的方式又使这样的合法性有道理
39 社会既包裹着我们,也深入到我们的内心。我们受制于社会的枷锁,这个枷锁不是我们被征服后套在我们身上的,而是我们和社会合谋打造的。诚然,有的时候,我们受到社会的压制而被迫屈服。然而大多数时候,我们是被自己身上的社会性推入陷阱的。我们来到人世之前,禁锢我们的围墙就已经修好了,但由我们自己来进行重建。我们与社会的合作就是对自己的背叛,我们自己纵深跳进了社会的陷阱。
40 社会首先是一场骗局。以这样的方式,我们大家都在设置骗局。愚昧者假装博学,欺骗者假装诚实,怀疑者假装相信——如果没有假装的博学,任何大学都不能够生存;如果没有假装的诚实,任何企业都不能成功;如果没有假装的信仰,任何教会都不能维持
41 社交的世界是不牢靠的、人为的世界,一旦有人拒绝玩游戏,它立刻就被粉碎了。
42 只有在社会地位平等的人之间,纯粹的社交才有可能,其道理就在这里;如果社会地位不平等,维持假装的平等就太费劲,办公室里上司和下属的每一次聚会,都令人痛感处境的尴尬:轻松的社交难以进行
43 获得清醒意识的人使保守运动和革命运动都遭遇风险。之所以使保守运动遭遇风险,那是因为这种人不具备现行意识形态所要求人必须具有的轻信态度;之所以使革命运动遭遇风险,那是因为他们对乌托邦神话持怀疑态度,而这些神话是培育革命者的必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