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其次,符号甚至可能不是“事务”。符号需要的是一个“感知”作为它的载体,感知本身却不是符号。符号是“符号载体”的感知与其携带着的意义之间的关系。
2、因此,符号的定义应当是:被认为携带着意义而接收的感知。
3、第三种是人工制造的“纯符号”:完全为了表达意义而制造出来的事务,例如语言、艺术、姿势、图案、烟火、货币、游行、徽章、旗子、游戏、体育等等,它们不需要接收者加以“符号化”才成为符号,因为他们是作为意义载体被制造出来的。它们的意义,可以是实用的,也可以是没有实用价值的,即艺术的。
4、实用意义符号,与艺术意义符号,两者的区别不在符号本身,而在于接收者如何解释。
5、无意义的经验让人恐惧,而符号化能赋予世界给我们的感知以意义。只要符号化,哪怕看来完全没有意义的,也可能被解释出意义。
6、符号化取决于人的解释,这个人不仅是社会的人,同时还是个别的人,他的解释行为不仅受制于社会文化,也受制于此时此刻他个人的主观意识。在符号解释中,社会文化的规定性,经常有让位于解释者意志的时候。
7、“被感知”并不能使符号回归物自身,恰恰相反,符号因为要携带意义,迫使接收者对物的感知“片面化”,使感知成为意义的“简写式”承载。
8、我们可以看到,片面化是符号化之必须:无关品质可以甚至必须忽视,不然解释效率太低。
9、一件物成为符号载体,不是因为它作为物的存在,恰恰相反,符号载体只是与接收相关的可感知品质之片面化集合。
10、反过来,意义一旦已经被解释出来,符号的必要性就被取消,就是《庄子》说的“得意忘象,得鱼忘笙”。密电一旦译出,就不必再关心密电;神秘之物一旦有满意之解,神秘就自我取消;投桃报李,互送秋波,是因为爱情关系尚未建立,或是爱意未能充分表达,已经是夫妻,眉目传情自然越来越少。
11、人有生存本能,也就有意义本能。人时时刻刻做好符号化的站位,时刻准备对观察到的现象符号化,也就是找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