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水灌溉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源码+万字报告+部署讲解等)

目 录
摘 要 I
Abstract II
1 绪论 1
1.1 研究背景 1
1.1.1 水资源的重要性 1
1.1.2 农业高效节水的必要性 1
1.1.3 节水农业概述 1
1.2 国内外节水农业研究状况和发展趋势 2
1.2.1 国内节水农业研究状况和发展趋势 2
1.2.2 国外节水农业研究状况和发展趋势 3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4
1.4 研究内容 5
2 系统概述 6
2.1 灌溉系统概述 6
2.2.1 上位机功能说明 8
2.2.2 下位机功能说明 8
2.3 通信协议 8
2.3.1 物理连接 9
2.3.2 数据格式 10
2.4 小结 11
3 系统硬件的设计与研究 12
3.1 系统的硬件组成与设计 12
3.2 单片机的选择 13
3.2.1 AT89C51简介 13
3.2.2 “看门狗”电路 14
3.3 外部时钟电路 15
3. 4 传感器与固态继电器的选用与性能 16
3.5 数据采集功能模块设计 18
3.6 输出模块设计 19
3.7 数据通信模块设计 20
3.8 系统供电模块设计 21
3.9 硬件可靠性设计 22
3.10 本章小结 23
4 灌溉系统控制软件设计 25
4.1 节电工作模式设计 25
4.2 灌溉主程序设计 26
4.3 数据滤波程序设计 28
4.4 键盘显示程序设计 30
4.4.1 键盘中断子程序 30
4.4.2 按键处理子程序设计 30
4.5 标度变换 31
4.6.1 下位机通信程序设计 33
4.6.2 上位机通信程序设计 34
4.7 软件可靠性设计 35
4.8 本章小结 36
5 总结与展望 37
致谢 38
参考文献 39
附录 1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水资源的重要性
水是农业资源中的一种不可替代的资源,是农业的命脉。我国人均水资源约2400立方米,属世界上13个贫水国家之一,列世界第109位。从用水量分析,目前我国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73%左右,约4000多亿吨,是第一用水大户,又是缺水大户。
1.1.2农业高效节水的必要性
由于农业灌溉方式落后,输水渠道大部分是土渠,加上工程老化失修和配套不全,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率较低,灌溉用水量超过作物合理需水的一倍,与发达国家灌溉用水利用系数相比,节水的潜力很大。因此,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的出路是发展节水农业,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节水灌溉,促进节水灌溉发展的措施。节水灌溉是根据作物需水规律及当地供水条件,为了有效地利用降水和灌溉水,获取农业的最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环境效益而采取的多种措施的总称。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传感器技术以及其他技术的应用,使得对影响作物生长的相关数据的监测、采集以及信息处理成为可能,从而有效的实现节水灌溉。
1.1.3 节水农业概述
节水农业是提高用水有效性的农业,也就是充分利用降水和可利用的地表、地下水资源,采用水利和农业措施,提高水分利用率和水的利用效率的农业。农业节水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运用分子生物技术进行节水。利用基因转化、基因重组、植物再生技术和细胞工程技术进行农作物品种的定向改良,提高其耐旱和抗旱能力。(2)精细农业节水技术。喷、微灌技术是当今世界上节水效果最明显的技术,利用智能型的田间检测设备及田间喷、微灌设备,根据作物生长环境和收获产量实际分布的空间差异机理和环境胁迫作用与产量形成的定量关系,对作物灌区进行精确灌溉,达到节水的目的。(3)信息节水技术。"3S"技术与信息高速公路相结合,在灌溉中采用智能决策系统,采用适时适量的灌溉预报技术,加强作物灌溉的管理技术,增强宏观节水。(4)化学节水技术。研制土壤保水剂、抑制蒸腾剂和土壤改良剂等。(5)高分子材料在大型管道及大型渠道上的应用。研制新型防渗抗老化材料及相应的施工工艺及技术,减少水分在传输途中的渗透损失。
1.2 国内外节水农业研究状况和发展趋势
1.2.1 国内节水农业研究状况和发展趋势
国内自20世纪50年代即开始节水灌溉的研究,并对当时主要农作物的需水量和需水规律、灌溉制度进行了许多试验研究,绘制了全国主要农作物的需水量等值线图,建立了全国灌溉试验资料数据库。20世纪70年代主要集中在节水灌溉制度方面的研究。节水灌溉制度包括灌水时期、灌水定额和轮灌周期等内容。根据水与作物生长、发育及产量间的关系,通过有限水量在作物生育期内的最优分配,以提高有限灌溉水下作物根系吸收转化和光合作用向经济产量转化的效率为目标,进而达到高产和高水分生产率。但此时期的研究是基于传统的充分灌溉基础上的。20世纪80年代开始,许多研究者放弃了充分灌溉的研究,转向节水型劣态或亚劣态试验,结果表明与充分灌溉相比,节水灌溉条件下的产量降低并不严重.随后,调亏灌溉技术发展很快喷、微灌技术是当今世界上节水效果最明显的技术,是当前诸多现代灌溉技术中省水率最高,应用最为广泛的灌溉方法,目前研究很多。如:喷灌水量分布均匀性评价指标的实验研究;漫灌和喷灌条件下土壤养分运移特征的初步研究门,研究了漫灌、喷灌入渗条件下,土壤养分运移的特征;喷灌条件下小气候变化规律的研究,研究了最大温差和最大相对湿度与喷灌时间、喷灌工作压力、风力、风向以及光照强度的关系同;喷灌条件下冬小麦生理特征及生态环境特点的实验研究。喷灌硬件设施方面的研究有:低压管喷及其节水高产机理研究等;水田自动给水灌溉系统中非均匀出流问题的研究;田间喷管结合灌水技术体系的研究;灌区灌溉中的模糊控制;GPS节水灌溉系统的研究我国的微灌技术在 70年代就有所研究发展。我国最早的渗灌工程是山西临汾的龙子祠引泉工程和河南省济源的合瓦地灌排工程。1975年以后,山西省万荣县、河南省许昌市及江苏省的常熟、雌宁、南通、启东、徐州等地进行了渗灌试点。然而,这些试点仅限于试验阶段,没有得到广泛应用,而且也没有采用自动化控制的思想。
我国节水灌溉自动化研究处于起步阶段,自动化程度低,目前开发的自动灌溉控制系统还处于研制、试用阶段。在开发的产品中有代表性的如中国农业机械化研究院联合多家单位研制的2000型温室自动灌溉施肥系统,具有手动控制、程序控制和自动控制等多种灌溉系统模式,可按需要灵活应用,在大连,北京等地己经投入应用,效果良好,但其成本较高,适用于温室内作物。由中国灌排技术开发公司开发的集中或分散式微灌自动监控系统,根据灌溉计划能自动对微灌工程进行监视,控制和事故处理,其核心控制部件为8098单片机。北京农业工程大学研制的自动化灌溉控制系统是以8031单片机为核心,可对多通道土壤水分进行检测,实现对多路通道进行自动灌溉控制的功能。但以上两种系统选用的芯片功能较少,由于电路扩展而使系统复杂化,而且系统运行不稳定。
福建省水利建设技术中心研制的节水灌溉自动化控制系统,其应用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和生态农业技术进行集成化与优化配置,可对大田作物采取三种模式的灌溉方式,即定时、恒湿及人工模式。北京奥特思达科技有限公司研制的WT02型微喷灌定时自动控制器,是一种供农业、草坪、果园、温室等一般场合给水的电子灌溉自动化控制系统。但他们都只能对作物实现定时定量周期性的灌溉,不能按照作物所需水分进行适时、适量的灌溉。国内还有直接以PC机进行控制的自动灌溉控制器,不仅使成本增加,而且不易在田间较恶劣的环境下使用,所以实用化程度很低
总之,在我国,虽然有多种灌溉控制器,但多数规模较小,局限于实验和理论的探讨,而且开发出来的产品价格昂贵,农民尽管知道能节能、节水、增产,但由于一次性投资太大,多数农民承受不起,所以根本无法普及应用。
1.2.2 国外节水农业研究状况和发展趋势
发达国家发展高效农业的一个重要途径是灌溉管理的自动化,如美国、法国、英国、日本、以色列等发达国家已采用了先进的灌溉系统。他们采用先进的节水灌溉制度,由传统的充分灌溉向非充分灌溉发展,对灌区用水进行监测预报,实行动态管理,采用遥感技术,监测土壤墒情和作物生长,开发和制造了一系列用途广泛,功能强大的数字式灌溉控制器,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地处干早缺水地带的以色列,它是世界上微灌技术发展最具有代表性的国家,目前全国农业土地基本上实现了灌溉管理自动化,并且普遍推行自动控制系统,按时、按量将水、肥直接送入作物根部,水资源利用率和单方水的粮食产量都相当高。北美、澳大利亚,韩国等国家和地区都已有发展成熟并形成系列的灌溉控制器产品,微灌方式普遍采用计算机控制,埋在地下的湿度传感器可以传回有关土壤水分的信息,还有的传感器系统能通过检测植物的茎和果实的直径变化来决定对植物的灌水间隔。在温室等设施内较多使用小型灌溉管理程序,浇水时间可按日期设定每次每路灌水起止时间,作便于小规模经营。计算机化操作运行精密、可靠、节省人力,对灌溉过程的控制可达到相当的精度,在以色列,已经出现了在家里利用电脑对灌溉过程进行全部控制无线、有线的农场主。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农业是人类社会最古老的行业,是各行各业的基础,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重要的行业。农业的发展从长远来看非常重要,一是水的问题,二是科技的问题。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在教育。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必须要求农业科技有一个大的发展,进行一次新的农业技术革命。农业与工业、交通等行业相比仍然比较落后,农业灌溉技术尤其落后。灌溉系统自动化水平较低是制约我国高效农业发展的主要原因。传统的灌溉模式自动化程度极低,基本上属粗放的人工操作,即便对于给定的量,在操作中也无法进行有效的控制,为了提高灌溉效率,缩短劳动时间和节约水资源,必须发展节水灌溉控制技术。
现代智能型控制器是进行灌溉系统田间管理的有效手段和工具,它可提高操作准确性,有利于灌溉过程的科学管理,降低对操作者本身素质的要求。除了能大大减少劳动量,更重要的是它能准确、定时、定量、高效地给作物自动补充水分,以提高产量、质量,节水、节能。现代灌溉控制器的研究使用在我国农、林、及园艺为数不多,与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的差距,还基本停留在人工操作上。即使有些地方搞了一些灌溉工程的自动化控制系统,也是根据经验法来确定每天灌溉次数和每次灌溉.如果灌溉量与作物实际需水量相比太少,便不能有效的促进作物健康成长;而灌溉量太多,肥水流失,又会造成资源浪费。同时传统的灌溉法还需要相关专家的实时观察并经验指导生产,劳动生产率低,这也不能与现代化农业向优化、高效化方向发展要求同步。
我国先后引进了以色列、美国、法国、德国等国家的部分先进灌溉控制设备,但价格昂贵,维护保养困难,多数用于农业示范区、科研单位或高校,而且不符合我国土壤的应用特点。我国自己的现代灌溉控制器的研制和使用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中国研究开发自己的先进的低成本、使用维护方便、系统功能强且扩展容易的国产化数字式节水灌溉器是一项极有意义的工作。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传感器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和传感器的价格日益降低,可靠性日益提高,用信息技术改造农业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用高新技术改造农业产业,实施节水灌溉己成为我国农业乃至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带战略性的根本大事。本文旨在设计一套能对作物生长进行自动监控的系统,它能对作物进行适时、适量的灌水,起到高效灌溉、节水、节能的作用。
1.4 研究内容
本论文主要研究单片机控制的节水灌溉系统,分别对作物生长与灌水量之间的关系、灌溉控制技术及系统的软、硬件各个部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主要内容如下:
(1)根据喷灌技术的特点,进行节水灌溉控制系统的整体研究与设计。
(2)研究作物需水规律。主要有以下工作内容:研究作物的蒸发蒸腾量与环境参数的变化关系;找出其需水规律:确定作物当前需水状况和合理的灌溉量.
(3)设计以单片机为核心的智能控制器。控制器以 ATMEL公司生产的AT89C51为核心,采用计算机分布式管理;能够实现自动灌溉,具备警示、实时时钟、历史数据查询、数据上传以及双向通信等功能。该控制器具有成本低、体积小、安装方便、抗干扰性强、运行可靠等优点,相比较工控机等其它控制方式来说,更易形成产品,便于推广应用,是我国农业自动控制技术的一种新尝试。
(4)分布式控制系统的构成与实现.采用RS-485总线技术,将智能控制器连接到分布式控制系统,作为一个前端机与上位机和其它智能控制器一起构成集散控制系统,这是该系统扩展通讯接口的意义所在。

2 系统概述
节水灌溉自动控制系统是一种针对大田灌溉水分供给的智能控制系统。整套系统的研制工作主要包括灌溉回路的设计和安装、传感器的选择和应用、智能控制器设计执行机构的选择和安装、灌溉控制系统的软件编程、灌溉量控制模型的实现等。
2.1 灌溉系统概述
该系统主要是通过上下位机对喷灌工程的主要设备进行监测、控制以及对各种信息进行处理。
控制系统采用上下位机形式,上位机与下位机之间通过RS-485总线相连,一个下位机负责一片区域,系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增减下位机的数目。水源为河水时,含泥沙及其它各种杂质,故灌溉水进入灌溉系统之前先需沉淀,为此设置一个蓄水池。当需要进行灌溉时,水泵从蓄水池灌溉干管注入水形成灌溉液。此时,为了防止水中未沉淀杂质进入灌溉系统,需在灌溉主管上设置过滤器。为便于观察系统是否正常工作,还需在管路上接压力表和流量计。另外由于过滤器用久之后,会发生堵塞,造成管网压力下降,也需对其工作状况进行观察。可将两只压力表分别接于过滤器的两端,当两者读数相差较大时,即说明过滤器堵塞严重,需要清洗。为尽量实现均匀灌水,灌溉系统的管路采用对称布置。分流点在管路长度方向上呈对称布置。
整块大田分若干个区,每区一个或若干个喷头,负责这个区域的灌溉各区轮流灌溉,灌溉干管进入大田后,在每一灌溉区与支管相连,连接处设置分电磁阀,由控制系统决定其通断。系统的执行机构主要有三相异步电机以及相应的电压控制器、电磁阀等,电机用于驱动离心泵将灌溉用水注入管道。电磁阀控制相应区域灌溉与否。系统的总体结构根据项目的设计目标,在学习已有的自动化节水灌溉系统的基础上,设计出一种实用的具有RS-485通讯方式的节水灌溉自动控制系统,如下图所示:

图2-1节水灌溉自动控制系统的的总图
这种节水灌溉自动控制系统由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两大部分组成。软件系统是整个系统的核心,负责协调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保证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行:硬件系统负责数据的采集处理和电磁阀的控制。为确保系统通信的正常运行,提高系统的扩展性,硬件控制系统采用如上图所示的具有三级结构的集散型控制系统。
基于RS-485的硬件控制系统由电磁阀、各类传感器、下位机,数据采集网络及中心监控计算机组成,分为主控上位机端和现场控制下位机端两部分。主控上位机端主要由中心监控计算机组成,中心监控计算机为一台装载了自行开发的软件的计算机。根据需要,它可以连接一个或多个下位机。下位机主要由自行研制的单片机智能控制器组成。它具有规范性接口,适合不同传感器。改变系统不需要修改下位机软件。
每个下位机分别连接多个传感器和电磁阀。.计算机与下位机之间的连接使用RS-485总线结构。这种结构的特点是网络不封闭,很容易添加新的节点,节点之间通过总线直接通信,速度较快;当某个节点出现故障时不会影响其他节点的工作,不会导致整个系统瘫痪。但总线式结构对硬件的实现要求相对较高,因为总线式网络的各个节点都是挂在一条总线上的,所以总线的负载很重。在设计时考虑到本系统传输的数据量相对较小,以及系统结构的扩容性,故采用了总线式结构。下位机与电磁阀之间使用普通的电源线连接即可,与传感器之间使用的则是屏蔽双绞线。
2.2.1 上位机功能说明
主控上位机端负责对系统全网的状况和报警进行观察和监视。对于整个网络的状况和网络中各个节点既可以进行总体的浏览,也可以以一个节点为单位进行查询,对于各个节点报警可提供明显的标识和管理。
主控上位机端主要实现如下功能:
  用RS-232串行口经过转换后通过RS-485与下位机 (基于RS-485结构)进行通讯,将计算机的控制信息转换成下位机能够理解的形式,从而完成控制信息在整个网络中的传输。它是基于串口协议的通信。数据传输层实现数据同步,数据纠错和数据重发,数据多比特滑窗协议,数据包打包和拆分,数据对段自动建立连接和通断侦测,数据发送的拥塞处理等功能。实现连接、发送、接收、关闭等个原语和消息,并提供相应的调试和观测界面,从而提供数据在线路上进行无差错的传送的功能。主控上位机端对所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存储,在实施灌溉的同时并监控灌溉的执行情况。
2.2.2 下位机功能说明
每个下位机直接通过RS-485数据总线与其他所有下位机相串联起来,每个下位机通过RS-485数据总线或者电线分别与传感器或者控制电磁阀连接。这样,下位机就可以将传感器采集上来的信息传递给中心监控计算机进行处理,也可以根据存储在单片机中的程序对各个电磁阀进行开闭控制。下位机一般包括以下关键部件:
 (1)基于单片机的智能控制器,通过配备各种传感器,控制器可对土壤温度、土壤湿度、大气温度、大气湿度、风速、风向、净辐射、压力,管道流量等进行监测,并通过输出开关信号实现控制输出的功能。.同时具有 RS-232和.RS-485两种通讯接口,适用于各种现场监测、控制及自动化。
 (2)接口转换器,接口转换器是用于将RS-485总线转换为RS-232总线的设备。
 (3)控制对象,主要包括各种传感器和电磁阀,负责采集各种信号和开关控制,将在后面详细介绍。
2.3  通信协议
在本控制系统中,通信是它的核心部分,是协议软件运行的基础。在本节内容里将详细介绍本通信使用的物理连接和上下位机之间通信约定。
2.3.1 物理连接
RS-232因为应用范围广、价格便宜并且可以比其它接口使用更长的导线,因此是使用广泛的一种串行通信接口,几乎每一台 PC机都有一个或者更多的RS-232端口。但是RS-232是设计来处理两台设备之间的通信,距离限制为 50到l00ft,这决定于波特率和电缆类型。RS-232连接使用非平衡导线。所谓非平衡导线,是指信号电压加到一条导线上,所有的信号电压都使用一个公共的接地线。这种导线的电平信号易受电磁干扰及线路本身的分布电容的影响,在工业现场恶劣的工作条件下,不能保证传输信号的准确无误,不出现错误码。
当需要在一个更长的距离上或更快的速度下进行传输的时候,RS-485就是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作者便是采用 RS-485总线来实现上位机与下位机之间的通信。用485总线构成分布式控制系统框架如图2-3所示。

图 2-3分布式控制系统构成
RS-485与RS-232相比,有很多的优点:
(1)低成本。 驱动器和接收器价格便宜,并且只要单一的一个+5V(或者更低)的电源来产生差动输出需要的最小1.5V的压差。与之相对应,RS-232的最小+/-5V输出需要双电源或者一个价格昂贵的接口芯片,这个接口芯片可以生成这些电源。
  (2)网络能力。 RS-485是一个多引出线接口,这个接口可以有多个驱动器和接收器,而不是被限制为两台设备。利用高阻抗接收器,一个RS-485连接可以最多有256个节点。
  (3)长距离连接。 一个RS-485连接最长可以达到4000ft,而RS-232的典型距离限制为50-100ft。RS-485能够进行远距离传输的主要原因在于它使用了非平衡线路。每个信号都有专用的导线对,其中一根导线上的电压等于另一根导线上的电压取反,或取补,接收器对这些电压之间的压差做出反应。所以这种方式较非平衡导线具有强的噪声免疫能力。
  (4)快速。波特率可以高10Mbps。电缆长度和波特率是有关的,较低的波特率允许较长的电缆。
  在RS-232标准中,其信号的逻辑0电平为:+3~+15V,逻辑1电平为: -3~-15V。而RS-485是差分结构,不同类别的通信接口不能直接连接使用,上位机要想实现RS-485总线通信,首先要将RS-232接口转换成RS-485标准形式。
从连接简单、性能可靠、转换合理等方面考虑,我们使用了 4根引线,即TXD,RXD,RTS,G ND作为RS-485的转换线,并结合了光电隔离抗干扰特性,不仅节省了元器件的成本,同时也提高了电平转换器的工作可靠性。
转换电路的工作原理如下:当主机要求发送数据时,置 RS-232连接器 RTS端为逻辑电平1(-12V),则光电耦合器的发光二极管不发光,其对应的光敏三极管不导通,从而使输出端为TTL的逻辑电平1(+5V),选中RS-485的DE端,容许RS-485发送,这样,RS-232的TO端就可以发送数据到子站 (工作逻辑与RTS端相似)。
当主机要求接受数据时,置RS-232连接器RTS端为逻辑电平0(+12V),光电耦合器的发光二极管发光,光敏三极管导通,输出端为TTL的逻辑电平0(0V),选中RS-485的RE端,容许RS-485接收。这样主站 (PC机)就可以接受从子站送来的数据。子站驱动RS-485的R端工作,当要发送的数据为逻辑电平1时,光电耦合器发光二极管不发光,光敏三极管不导通,借助RS-232输出停止时其TO 电平为-12V,电容被充电到-12V,使其输出也为-12V,即逻辑电平 1;当数据位为逻辑电平0时,光电耦合器发光二极管发光,光敏三极管导通,使其输出为+5V,也在RS-232逻辑电平0的范围之内,即为逻辑电平O。
  传输介质采用屏蔽多芯双绞线,传输速率为:300bps-19.2kbps可调,总线可挂靠 1~32台现场智能控制器。
2.3.2 数据格式
通信数据格式相当于通信系统中数据链路层。在本系统网络通信中使用的通讯数据的结构:每个字符由 10位组成,其中包括:
1bit(0) 8bit 0bit 1bit
起始位 数据 奇偶校验位 停止位

由于物理层仅仅接收和发送比特流,并不关心它的物理意义和结构所以只能依赖链路层来产生和识别帧间的边界。并且在帧中使用差错检验,出错帧应当重发。本系统通信中的数据帧格式有3种:
(1) 呼叫帧:主机要求从机通信,其格式如下所示:

帧开始标志 帧类型 从机地址 呼叫帧帧结束标志

每帧都有帧开始和结束标志。帧的类型要以不同的字符区别开,以方便下位机读取信息。呼叫帧的类型分为呼叫从机通信和要求结束通信2种。
(2)通信要求。其格式如下所示:

帧开始标志 帧类型 传送数据长度 传送数据首地址 信息帧尾标志

信息帧的类型有主机要求从机接收数据和主机要求从机发送数据2种。信息同时还发送要求传送数据的长度和地址。
(3)数据帧:发送,具体如下:子站或主站接受发送数据的命令后,将数据以一定的帧格式(校验为累加和校验)

帧开始标志 数据1 数据2 …… 校验和 数据帧尾标志

为了确保数据的正确性,在传输数据帧的同时,如果校验和一致,则按通信要求的地址、传送长度,需将数据校验和一起发送。若校验和不一致,将接受数据写入相应内存,则向对方发出错误信息,重新进行数据发送。
2.4 小结
在本章中,我们首先对本系统做了个简单的介绍,然后介绍了系统的结构、重点介绍了上下位机的功能和通信协议,最后介绍了本系统的软件设计。
3 系统硬件设计
3.1 系统的硬件组成
系统硬件主要由中心监控计算机和下位机两大部分组成,中心监控计算机一般用一台PC机就可以担任了,下位机则以单片机为核心,下面分别对其进行介绍。
本智能控制器以单片机为控制核心,加上一些外围扩展电路共同组成,具备一般控制和监控功能,可以实现灌溉自动控制系统的独立控制,并且扩展有通信接口,可以连接到分布式控制系统中,实现与上位机之间的数据交换。根据节水灌溉自动控制系统需求,该智能控制器应具有如下功能:按照生产需要实现各区域灌溉用水的自动供给;具有小型键盘和显示人界面,工作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灌溉参数的显示、设定和修改;和看门狗定时、复位功能;具有与外界进行数据通讯的接口。根据以上这些要求,智能控制器的主体结构图设计如下图所示。

图3-1 硬件结构框图
从上图我们可以看见:智能控制器按照要求被分成了6大模块,分别是:
(1) 主模块
(2) 数据采集功能模块
(3) 输出模块
(4) 数据通信模块
(5) 人机接口功能模块
(6) 供电模块
下面我们将对这 6大模块逐一进行介绍。
3.2  单片机的选择
3.2.1 AT89C51简介
主模块是整个单片机控制器的核心,主模块的核心器件是单片机AT89C51。其内部数据存储器为256字节,AT89C51功耗低、具有较高的性能价格比的8位CMOS微控制器,20K的可编程、可擦除 (可擦除,1000次)闪存程序存储器,该控制器采用了ATMEL公司的高密度非易失存储技术,其指令集、引脚与工业标准80C51兼容。在片的闪存允许重复在线编程。AT89C51是将通用的8位CPU和闪存在单片上集成起来。AT89C51具有较高的性能价格比,是许多嵌入式应用的强有力的解决方案。
  AT89C51具有下列标准的特征:20K字节的闪存,256字节的RAM,32根I/O线,三个,6位定时器/计数器,6向量、2个级别的中断体系结构,一个全双工的串行口,在片晶振和三个时钟电路,另外,AT89C51采用了静态逻辑可以将系统行降至零赫兹,支持两种软件选择的节能模式。其中
(1)空闲模式(Idle模式):在此模式下,CPU停止工作,但允许RAM、定时器/计数器串行口和终端系统继续工作;
(2)掉电模式(Power-down模式):该模式下,保存RAM的内容,晶振冻结,在下一次硬件复位之前,单片机的所有功能将不会产生作用;
(3)低压模式(Low-voltage模式):该模式可以节约电能,系统运行只需2.7伏特的电压 。在本系统中,考虑到尽可能低地减少控制的成本,尽可能使控制器运行在低压模式下。

3.2.2“看门狗”电路

图3-2 X25645引脚图
美国Xicor公司生产的X25645芯片是集看门狗、电压监控和串行 EEPROM 三项功能于一体的集成电路产品。其引脚图如上图所示。该芯片的应将有利于简化单片机系统的结构。X25645使用简单的三线总线串行外设接口 (SPI),对芯片进行操作的所有操作码、字节地址及写入的数据均从SI引脚输入,写入数据在串行时钟(SCK)的上升沿被锁存,从芯片读取的数据 图3-2 X25645引脚图从SO引脚串行移出。并在串行时钟的下降沿输出数据。芯片的看门狗定时器和VCC电压监视器都对微处理器提供独立的保护,当系统发生故障时,只要看门狗定时器达到其可编程的超时极限 (看门狗定时器的超时周期是可选,可参考表3-2),RESET引脚立即自动产生一个持续200ms的高电平复位信号。当电源电压VCC降到4.5V以下时,RESET引脚立即自动产生主电平复位信号,并一直保护到电源电压恢复正常。在系统电源上电或掉电时,RESET引脚也立即自动产生一个高电平复位信号。这样,就能有效地防止系统死机、数据误写及误操作等故障现象的发生。X25645芯片内部有8K字节的串行EEPROM,每个字节可以擦写 10万次以上,内部数据可以保存 100年以上。应用时,可以通过编程对指定的块进行锁定,以防止由于误操作等原因破坏保存的数据。
表3-2
WD1 WD0 看门狗超时周期
0 0 1.4秒
0 1 600毫秒
1 0 200毫秒
1 1 禁止

图3-3 X25645与AT89C51的连接电路图
3.3外部时钟电路
考虑到该系统需要能够较长时间无人值守,需要判断时间,若采用单片机计时,一方面需要采用计数器,占用硬件资源,另一方面又需要设置中断、查询等,同样会耗费硬件资源,因而外部扩展时钟DS12C887可以很好地解决单片机资源有限的问题。
  其主要的特性是:直接替换IBMAT计算机的时钟/日历芯片;与MC146818B和DS12887的管脚兼容;在掉电方式下持续工作十年以上;内部包含铿电池,时钟和辅助电路系统,计量秒、分、小时、星期、日期、月、年和闰年,可以使用100年;用二进制或BCD码表示时间,日历和闹钟;12或24小时方式,有上下午的12小时方式:夏时制方式:可灵活地选择使用Motorola或Intel总线时序;址、数据管脚复用,它具有128字节的RAM空间,15字节用于时间和控制寄存器,113字节可供用户使用 (可作为单片机外扩数据存储器之用);可编程方波信号输出:总线兼容的中断信号 (IRQ);可分别通过软件屏蔽的三个中断:1、闹钟、每秒或每分、每天;2、122ms-500ms周期性中断;3、时钟更新周期结束;具有存储世纪数据的寄存器。DS12C887的存储器中,OOH~09H存储的是时间和年月日以及闹钟设定的时间;OAH-OCH是四个设置寄存器,用来设定DS12C887的工作状态:32H用来存储世纪数据;其他的寄存器可以提供给用户自由使用。
  DS12C887与单片机的接口电路图如图3-4所示,其中DO-D7为单片机的数据总线,ALE为单片机地址锁存允许引脚,RD,WR分别为单片机读写允许引脚,INT0为单片机外部中断输入引脚。对DS12C887的编程主要是对其各个寄存的读写、时间的设定和读取,其内部的用户RAM使用方法和由用户自行扩展的RAM相同。

图3-4  DS12C887与AT89C51的接口电路
3. 4  传感器与固态继电器的选用与性能
在系统的最底端,是各类控制电磁阀、固态继电器和传感器。电磁阀是利用电磁铁的通断电,从而电磁铁的推杆伸出或缩回改变主阀芯的工作位置,实现油路或气路的改变。下面将分别对系统选用的各种传感器和固态继电器进行简单介绍。
一、水分传感器的选用、性能和使用方法
选用TR-Ⅱ型土壤水分传感器作为本系统的土壤水分传感器。它采用频域反射原理。由高频波发生器发射一定频率的电磁波,电磁波沿探针传输,到达底部后返回,检测探头输出的电压,由输出电压和水分的关系则可计算出土壤的含水量。其中探头输出的电压与土壤的介电常数的方根呈线性关系,通常空气和干燥土壤的介电常数基本为一定值,因此土壤介电常数的变化通常取决于土壤的含水量,由此计算土壤的含水量。
它具有工作稳定、可靠,测量精度高,适合于多种土质,不受土壤中化肥和金属离子的影响等特点,输出电压信号,配合本系统自带的数据采集模块便可直接使用,是自动采集土壤水分含量的一种可靠工具。
 其性能指标为:
 1、测量参数:土壤水分体积百分含量 (W%)
 2、工作温度:-10℃-60℃ 
 3、环境湿度:40℃(20–90) %RH
4、工作电压:5.0V±5%
 5、输出信号:0-2.5V 电压信号
 6、量程:0-100%
 7、测量精度:0-50%量程内达3%
 8、抗化肥农药腐蚀
本传感器小巧轻便,密封性好,可长期暴露在户外工作。安装时根据作物情况,除去周围的杂草、石块,将其插入土中适当深度。
 (1)电气连接:
传感器:红色:+5V 黑色: GND
白色:信号+    绿色: 信号-
(2)数据转换:
用户可根据不同的应用方式采集数据
公式法:(0~50%范围内)
W=0.06057V3 -0.14506V2+0.2947V-0.01099 (3-1)
二、流量传感器的选用和性能
流量传感器采用北京流量计厂的LWGY涡轮流量传感器。LWGY涡轮流量传感器可测量液体的流量,具有精度高、寿命长、操作维护简单的特点。该流量计的工作原理为:被测液体流经传感器时,传感器内叶轮借助于液体的动能而旋转。此时,叶轮叶片使检出装置中的磁路磁组发生周期性变化,因而在检出线圈两端就感应出频率和流量成正比的电脉冲信号,经放大器放大后远传输出。
三、固态继电器
固态继电器(SSR)与机电继电器相比,是一种没有机械运动,不含运动零件的继电器,但它具有与机电继电器本质上相同的功能。SSR是一种全部由固态电子元件组成的无触点开关元件,他利用电子元器件的点,磁和光特性来完成输入与输出的可靠隔离,利用大功率三极管,功率场效应管,单项可控硅和双向可控硅等器件的开关特性,来达到无触点,无火花地接通和断开被控电路。
系统中采用的固态继电器DCSSR,其内部结构中4N25是耦合电路,其余为触发电路,外接二极管D1用于感性负载(如电机、电磁阀等)情况下,防止由于 DCSSR突然截止所引起的过高的电压,D2用于防止接反电源而击穿晶体管。耦合电路能有效的抑制尖峰脉冲及各种噪声干扰,从而使通过通道上的信噪比大大提高.

图3-6 SSR在系统中的连接图
3.5  数据采集功能模块设计
在微型机的数据采集系统和控制系统中,大多采用低、中速的大规模集成A/D转换芯片。对于低、中速 A/D转换器,这类芯片常用的转换方法有计数-比较式、双斜率积分式和逐次逼近式三种。计数-比较式器件简单、价格便宜,但转换速度慢,较少采用。双斜率积分式精度高,有时也采用。由于逐次逼近式模/数转换技术能很好兼顾速度和精度,故它在十六位以下的模数转换器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逐次逼近式模/数转换器的优点是精度较高、转换速度较快 (如10位转换时间最快可达 lus),而且转换时间都是固定的,因而特别适合于微型机数据采集系统和控制系统的模拟r输入通道。它的缺点是抗干扰能力不够强,而且当信号变化率较高时会产生较大的线性误差。这是因为转换加权过程中,信号的变化使得转换结果只能是信号初始值和结束值之间的某个不确定的值,如果采用采样一一保持器,则可以使情况得到很大的改善。在本系统中,信号的变化率很低,在模/数转换器的转换时间内 ,可认为一直保持恒定值,故对采样精度的影响可以忽略。而在干扰中占据较大分量的是工频干扰则可以在程序中采用数字滤波。本系统中采用的是逐次逼近式的模/数转换器ADC0809,其引脚图如下:

图3-5 ADC0809的引脚图

图3-6 ADC0809芯片与单片机的连接图
3.6 输出模块设计
在本系统中,各种外围器件占用了单片机绝大多数的资源,在控制系统中控制输出部分要占用大量 I/0口,显然必须对单片机系统进行扩展。选择了可编程并行1/0芯片82C55A,它有3个8位的并行I/0端口,即PA口、PB口、PC口,它们都可以通过软件编程来改变I/0口的工作方式。82C55A有三种基本的工作方式:方式0,方式 1,方式2。它们由CPU输出的控制字来选择。
在方式0下,三端口的每一个都可以由程序来选定作为输入和输出,这种方式适用于无条件地传送数据的设备。基本功能包括:
  (1)两个8位端口 (口A和 口B)和一个4位端口 (口C);
  (2)任一端口都可以作为输入和输出;
  (3)输出锁存的;
  (4)输入不锁存的;
  (5)在方式0时,各个端口的输入和输出可有 16种不同的组合。
在这种工作方式下,由于是无条件传送的,所以不需要状态端口,三个端口都可以作为数据端口,当然方式0也可以作为查询式输入和输出的接口电路,此时口A和口B分别作为一个数据端口,而取口C的某些位作为这两个端口的控制和状态信息。
考虑到启停负荷较大,采用了光电隔离的全触点式的间接控制方案,即由82C55A控制小型中间继电器触点控制交流接触器的线圈回路,再由交流接触器的触点控制交流回路。这里的中间继电器采用的是直流固态继电器。在 82C55A与固态继电器之间采用光电隔离技术,避免干扰的引入。在本部分采用的是东芝的TLP521系列光电耦合器,考虑到本系统需要反相器,以及所连接的控制通道较多,为此我选用了SN74LS06N,满足设计的要求。限流电阻的计算:
          (3-1)
式中VCC为电源电压,VF为输入端发光二极管的压降,对于TLP521系列,取1.3V,VCS为驱动器的压降,取0.5V,IF为发光二极管的工作电流,TLP521系列为 10 mA将各系数代入式 (3-1)中,得:
(3-2)
因此光电耦合器的集电极上拉电阻取为3K。 
3.7 数据通信模块设计
该智能控制器扩展有通信接口,为了接入分布式控制系统,实现与上位机之间的数据通信。在实际的应用中,通常要求用最少的信号线完成通信任务,这样可以使得设备连接简单并降低成本。
本控制器基于通用、可靠的角度,采用RS-485总线。该总线用于多站互连十分方便,用一对双绞线便可实现多站分时通信。而且通信距离远,当传送数据速率不超过 100kbit/s时,通信距离可达 1200m.
RS-485是半双工通讯方式,采用平衡输出的发送器和差分输入的接收器。发送器有两条输出线,当其中一条由低电平向高电平跳变的同时,另一条输出线等幅值由高电平向低电平跳变,即平衡发送。由于线路是完全平衡的,在有共模干扰电压混入信号传输线时,接收器在其抗共模干扰电压范围以内,将干扰电压抑制,同时接收差分信号电压。由于分时共用一对线路,挂在通信线上的所有设备都可作发送器,也可作接受器,因而可方便的用于多主机工作方式,但在任何时刻都只允许一个发送器发送数据。在某个发送器发送数据时,线路上连接的其他发送器都必须脱离总线进入高阻状态,这可通过发送芯片上的发送允许控制端来进行控制。当某一发送允许控制端为高电平时,便允许该发送器发送;当控制端为低电平时,发送器的两个输出端均为高阻态,相当于脱离了线路。
  通信接口芯片选用 MAX1480B,MAX1480B是一种完全电隔离的半双工RS-485/RS-422通信接口芯片。采用+5V供电,隔离电压达到1500V,无需外加隔离电路。另外,数据传输速度2500bps,很好的满足了该智能控制器的通信要求。
  通信接口电路由于中心控制计算机上只有RS-232接口,为了实现两者的TTL匹配,在信号传输到计算机端时必须将其转换为RS-232信号再输入计算机。
3.8 系统供电模块设计
本系统优先采用了性能较高的LM2575系列开关稳压集成电路,具体的型号为LM2575T-5.0,是由美国国家半导体公司生产的 1A集成稳压电路,其内部集成了一个固定的振荡器,只需极少的外围电路便可以构成高效的稳压电路,大大地减少了散热片的面积,在大多数的应用中根本就不需要散热片,内部有完善的保护电路,包括电流限制和热关断电路等,芯片可提供外部控制引脚,是传统的三段集成稳压管的理想替代品。本系统所采用的芯片的最大输出电流为 1A,最大输入电压45V,可工作于-40~125℃的环境中,完全满足本应用。接下来进行电路设计,供电模块的电路如图所示。

图3-8 一路供电电路图
(1)电感选择
根据输出电压+5V,最大输入电压,最大负载电流1A等参数并查阅该器件的用户手册得知电感的大小为330uH,本电感是由京口电子电器厂生产的,具有屏蔽磁性外壳,直径14mm。
(2)输入输出电容的选择
输入电容为C31应大于47uH,本应用选取了220uF/25V,设计时要尽量靠近芯片,输出电容C32推荐的电容容量为:100uF-470uF,其耐压值应大于额定输出的1.5-2倍,本应用选取了470uF/25V。 
(3)二极管的选择
二极管选择的要求是额定电流值应大于最大负载电流的1.2倍,但考虑到负载短路的情况,二极管额定电流值应大于LM2575T-5.0的最大电流限制,另外二极管的反向电压值应大于最大输入电压的 1.25倍。由这些约束条件我选取二极管 N5819另外,整流桥选择的是2W06最大整流电流为2A,电容C30为是用来抵消输入端的长线的电感效应,防止产生自激振荡,接线不长时,也可不用。
3.9硬件可靠性设计
智能控制器的硬件抗干扰设计是系统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单片机控制系统一般都安装在工业现场,与之相连的被控对象及待测参数往往遍布整个控制区域,这就使得各种强烈的干扰源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微机控制系统的工作。但不管是什么干扰源,对计算机的干扰都是通过传导和直接辐射两种方式进入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其窜入系统的渠道主要有三条:
①空间千扰,即场干扰,通过电磁波辐射窜入系统。其中通过电场途径干扰的实质是电容耦合干扰,千扰信号通过导线或电路的分布电容进入系统;而通过电磁场途径干扰的实质是互感性耦合干扰,干扰信号通过导线或回路的互感耦合进入系统。
②过程通道干扰,过程通道是前向接口、后向接口与主机相互之间进行信息传输的途径。过程通道干扰就是通过与主机相连的前向通道、后向通道以及与其他主机的互相通道进入。
③供电系统干扰,由于工业现场运行的大功率设备众多,特别是感性负载设备的启停会造成供电系统严重污染,产生电源噪声,例如:电压的浪涌、出现尖峰电压、以及过压与欠压等等。
在智能控制器设计中,采取了以下硬件可靠性措施,尽量减少干扰:
  (1)前后向通道干扰的隔离措施
为了防止现场干扰窜入前后通道中,在本智能控制器硬件设计中采用了光电隔离措施。该器件通过电-光-电的转换来实现对输出设备进行控制的,彼此之间没有电气连接,因而起到隔离作用。在作者选用的光电隔离器中,其隔离电压高达 5000V,有效地抑制尖峰脉冲及各种噪声干扰,从而大大的提高了过程通道的信噪比。
  (2)印制电路板的抗干扰设计
  ①地线设计。数字地和模拟地分开走线,且地线尽量加粗。采用单点接地的原则,以防通过共阻抗耦合形成干扰.在设计信号接插件时,例如A/D转换接口,使用地线引脚将每条信号线相互隔开,以便减少信号线之间耦合,同时多个地引脚可以减小地阻抗。
  ②电源线布置。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使用不同的电源.并通过相应的地线去祸。电源线除了尽量加粗其导体宽度外,采取使电源线、地线的走向与数据传输的方向垂直,提高增强抗噪声的能力。
  ③配置去祸电容。电源的输入端跨接 10uF的担电解电容,通过大面积、低阻抗的接地面进行去祸。同时在每个集成电路芯片的电源引脚处使用一个0.OluF的陶瓷电容器,电容的引线尽量短。
  (3)电源干扰的抑制
本智能控制器在设计中,采用在线路板上电源回路内并接 IOUF的钮电解电容进行滤波的方法,另外加设抗瞬变电压抑制二极管,这样可以有效地抑制电网内浪涌冲击电压引起的干扰。另外,微机系统的供电采用DC-DC变换模块,单独对系统进行供电,从而减少公共阻抗的互相耦合以及公共电源的互相耦合,大大提高了供电的可靠性。
3.10 本章小结
在本章中,我们首先讲述了上位机的选型,然后重点介绍了作为下位机核心的单片机智能控制器6大模块的设计和芯片的选择,特别针对系统功能的要求,强调了芯片选择的依据和芯片的功能。然后介绍了本系统的各种传感器及它们的功能和使用方法。接着介绍了硬件设计过程中的关键技术,最后介绍了本系统所采取的硬件抗干扰措施。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