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积极主动”
——《高能效人士的七个习惯》启发
《高能效人士的七个习惯》这本书的写作目的,主要是阐述七个能够让人变得“高能效”的习惯,其中第一个就是积极主动。
积极主动,在书中是如此定义的,“积极主动不仅指行事的态度,还意味着人一定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个人行为取决于自身的抉择,而不是外在的环境,人类应该有营造有利的外在环境的积极性和责任感。”作者如此阐述的“积极主动”,与我平常理解的有所不同。
我以往理解的积极主动,是接近于“主动突破,主动进取”的概念,而书中描述的,更接近于“自己应当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自己的所作所为都是自己的决定,不受外界影响,主动的人有更多的力量去创造对自己有利的外界环境或有利的条件,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仔细想想,我们常常会不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但又不自知。例如,我们如果定了跑步计划,去外出跑步,坚持了几天,但是突然有一天,下雨了,于是有的人自然而然就不跑了,而有的人则会选择去健身房,它不会因为下雨而不跑步。如果没有找到健身房,那么有人也会寻找其他可以跑步的方式,而不是选择不跑步,且将此行为的原因归于下雨或其他原因。
进一步分析这个事例,是一个人执行跑步计划时,遇到了下雨,下雨是一个跑步环境的问题,那么这个跑步环境究竟是不是可以人为操作的呢?其实是可以的,比如找个室内健身馆,但是,消极被动的人没有肩负起这个创造环境的责任,而是直接放弃。
如果长期处于“一下雨就不跑步”的消极被动的状态,那么跑步计划也可能会被其他原因搁置,比如“今天有聚会,时间冲突,就不跑步了”,“今天天气寒冷,就不跑步了”等等。
如果设定了跑步的目标,就要创造有利于跑步的环境或条件,时间条件和温度环境都是如此,这些都是要自己去负起责任来,去想办法创造这些有利条件或者有利环境。否则,自己所设定的目标,十有八九都达不成。
通过上诉分析,我认为,积极主动是一个良好的习惯,有助于我们达成自己的目标,形成高效的行为习惯。那么,怎么有意识地去培养它呢?
如何让自己保持积极主动?书中有些建议,如果一个人常常关注的是自己能够做到的,且是略有挑战的事情,也就是影响圈的边界,而不是自己能看到但是做不到的事情,那么这个人就会更加地积极主动,且会不断扩大自己的影响圈。这个部分表现在语言上,就是积极主动的人常常会说“我可以……”,而不是“要不是……,我就能……”,“如果……,我就能……”,前者常常是一个人关注于自己能做什么的表达,而后者常常是抱怨、惋惜、推卸责任的表达。
在复盘一个过去的问题时,积极主动的人常常会思考自己能够做什么去解决问题、去避免问题。在规划未来时,积极主动的人先规划要达到什么目标,然后为了达到这些目标,自己要去创造哪些有利条件。反之,消极的人,复盘问题时,常常会将问题的原因归于外界或外人,且常常带着抱怨、无力的感觉,规划未来时,消极的人常常会理想化,要依赖于外界的某些条件,才能达到某些目标。这里对比可以发现,积极主动的人和消极被动的人,积极主动的人的侧重点在于自己的可掌握的事情,消极被动的人的侧重点在于外界的难以把握的事情。
因此,从中可以得到启发,要想保持积极主动,就要多去做自己能够把握且完成的事情,少在自己无法控制、无法干预的事情上花费时间和精力。
关于“积极主动”,我还想分享2个例子。
第一个例子。之前在学习一个关于CPU设计的课件时,有一位陈老师,他在此课程的前期,也讲了关于linux系统和仿真器的一些内容。陈老师说,这些系统和仿真器的准备工作,有的学校和老师会帮学生准备好的,例如C++实验课,实验室会先准备好C++的编译环境等内容,学生来了可以直接上机编辑code和编译。但是,在他这里,他持有不同看法,他认为,配置系统环境和仿真环境,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技能。所以,在陈老师的课的一开始,不是直接就做CPU相关的东西,而是先配置虚拟机,把linux系统装好,以及做一些准备环境相关的工作。这里面有个重要的思想,就是学生应当肩负起搭环境的责任,而不是依赖学校和老师给他们舒舒服服地搭好各种环境。
另一个例子,是《时间管理》课上老师提到的,就是现在经常会有人说,自己因为性格内向的原因,怕与人主动交流,或者怕在公共场合发言。老师认为,这其实不是性格问题,只是自己拉不下脸来,不敢厚脸皮地去询问、请教人。我在分析这一例子时,在想, 将自己不去主动与人交流的原因,归咎于性格,似乎也是一种推卸责任的表现,归于性格之后,自己就说服了自己,可以不去交流,归于性格之后,自己心理上,似乎就没有了责任,是自己身体里的基因的原因,是天生的,是生理上的原因。
从事例中,可以得到一些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