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阴阳、三才、四象、五行
太 极
太极,宇宙原始而混沌的状态。
太极也叫太初,太一。
其大无外,其小无内。
阴 阳
一般地说,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无形的、明亮的、兴奋的都属于阳;
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有形的、晦暗的、抑制的都属于阴。
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一阴一阳之谓道。
易经中的阴爻与阳爻
爻也者,效天下之动者也。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三 才
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
天
道焉,有
人
道焉,有
地
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
四 象
阴阳消长的四种状态 :少阴、少阳、太阴(老阴)、太阳(老阳) 。
季节的四象
:金木水火(秋春冬夏),土旺于四季,即每季最后一个月
月亮的四象
:望、朔、上弦、下弦
地支的四象
:子、午、卯、酉
神兽的四象
:左青龙,右白虎,南(前)朱鹊,北(后)玄武
五 行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五”,指由宇宙本原之气分化的构成宇宙万物的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
“行”,指这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
若从其方法论的角度来看,五行已超越了其物质性的概念,衍化为归纳宇宙万物并阐释其相互关系的五种基本属性。
五行一词最早见于《尚书·洪范》:
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
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
木曰曲直
:
能屈能伸,生长、升发、畅达
火曰炎上
:炎热、上升、光明
土爰稼穑
:生化、承载、受纳
金曰从革
:刚柔相济,沉降、肃杀、收敛
水曰润下
:滋润、下行、寒凉、闭藏
五行生克
五行生克,朴素的辩证法 。
五行相生
(泄)、五行相克(耗)、五行相乘(主克方的力量远大于受克方)、五行相侮(受克方的力量远大于主克方)
五行生克关系的吉凶在于是否适度。不论生克泄耗,在适度的时候都为吉,在过度的时候都为凶。即使过度,也有解救方法。
生多为克,泄多为克,多者宜泄,强者宜克。
五行与十二生肖
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
阴阳与五行的结合
《黄帝内经·素问》的时位观
四时与五脏有对应关系,春应肝,夏应心,秋应肺,冬应肾,长夏应脾。把人放在时间中来认识,认识了四时养生的哲理——春养肝,夏养心,秋养肺,冬养肾,长夏养脾。养生养在五味上,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四时调之以甘。
五行学说指导中医的脏腑用药
青色、酸味入肝,如
白芍
、
山茱萸
味酸入肝经以补肝之精血;
赤色、苦味入心,如
丹参
味苦色赤入心经以活血安神;
黄色、甘味入脾,如
白术
色黄味甘以补益脾气;
白色、辛味入肺,如
石膏
色白味辛入肺经以清肺热;
黑色、咸味入肾,如
玄参
、
生地
色黑味咸入肾经以滋养肾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