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篇解释,感觉还不错,后面深入理解了再来重新编辑一波
其他好文章
以翻译为例:
source:我 是 中国人
target: I am Chinese
比如翻译目标单词为 I 的时候,Q为I
而source中的 “我” “是” “中国人”都是K,
那么Q就要与每一个source中的K进行对齐(相似度计算);"I"与"我"的相似度,"I"与"是"的相似度;"I"与"中国人"的相似度;
相似度的值进行归一化后会生成对齐概率值(“I"与source中每个单词的相似度(和为1)),也可以注意力值;
而V代表每个source中输出的context vector;如果为RNN模型的话就是对应的状态向量;即key与value相同;
然后相应的V与相应的P进行加权求和,就得到了context vetor;
从网上找到了一张图更能证明我的理解的正确性;
阶段1中的F函数是一个计算得分的函数;比如可以用前馈神经网络结构进行计算得分:
这里的v与上面的V是不一样的,这属于一个单隐藏层的前馈神经网络;v属于隐藏层激活后的一个计算得分的权重系数矩阵;
w属于激活前的权重系数矩阵;
这里应该是输出神经元为一个得分值;所以需要多个前馈神经网络同时计算每个hi的得分;与我预想的不同,以为一个前馈神经网络就可以输出所有对应的得分,即输出层的维度是与input序列长度一样;(目前的理解);为什么不与预想的一致呢?
然后对所有得分进行归一化,一般选择softmax方法;让权重系数为1
第二阶段:将hi与对应的权重系数相乘得到一个context vector;即注意力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