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的常用日志技术详解(一)

日志文件 

日志文件是用于记录系统操作事件的文件集合。
日志文件它具有处理历史数据、诊断问题的追踪以及理解系统的活动等重要的作用。

日志种类

调试日志

        调试程序,或者做一些状态的输出,便于我们查询程序的运行状况。为了让我们能够更加灵活且方便的控制这些调试信息,我们肯定是需要更加专业的日志技术。我们平时在调试程序的过程中所使用的肯定就是专业开发工具自带的debug 功能,可以实时查看程序运行情况,不能够有效保存运行情况的信息。调试日志是能够更加方便的去“重现”这些问题。

系统日志

       系统日志是用来记录系统中硬件、软件和系统相关问题的信息。同时还可以监视系统中发生的事件。用户可以通过它来检查错误发生的原因,或者寻找收到攻击是留下的痕迹。
系统日志包括系统日志、应用日志和安全日志这几种分类。

日志框架及作用

日志作用

  1. 控制日志输出的内容和格式。
  2. 控制日志输出的位置。
  3. 日志文件相关的优化,如异步操作、归档、压缩
  4. 日志系统的维护
  5. 面向接口开发-日志的门面

目前日志框架

    日志门面:为了将各个服务框架中自带的日志进行统一门面处理,使用门面技术。

  • JCL (Jakarta Commons Logging)
  • slf4j ( Simple Logging Facade for Java)

    日志实现:

  • JUL--JDK自带的原生日志框架,不需要导入第三方依赖。在java.util.logging
  • Log4j--Apache开源项目,性能问题,Apache公司已经停止维护
  • logback--与Log4j同一人开发,吸收Log4j优点,且可靠、通用,灵活,springboot2.0以后默认使用
  • log4j2--利用logback优势特征,在log4j基础上改进为log4j2版本,springboot1.4以后支持log4j2,目前性能最好的日志框架

日志门面与日志实现区别:

  • 日志框架技术:JUL、Log4j、log4j2、logback,用来记录日志信息
  • 日志门面技术:JCL、slf4j,用来解决 应用程序 在使用各种日志框架对应API时候导致的耦合性,因此提出一套门面技术,开发人员只需调用门面接口即可。

JUL(了解)

1、简介

全程Java Util Logging,它是java原生的日志框架,使用时不需要另外引用第三方的类库,相对其他的框架使用方便,学习简单,主要是使用在小型应用中。

2、组件及介绍

  • Logger:被称为记录器,应用程序通过获取Logger对象,抵用其API来发布日志信息。Logger通常被认为是访问日志系统的入口程序。
  • Handler:处理器,每个Logger都会关联一个或者是一组 Handler,Logger 会将日志交给关联的Handler去做处理,由Handler 负责将日志做记录。Handler具体实现了日志的输出位置,比如可以输出到控制台或者是文件中等等。
  • Filter:过滤器,根据需要定制哪些信息会被记录,哪些信息会被略过。
  • Formatter:格式化组件,它负责对日志中的数据和信息进行转换和格式化,所以它决定了我们输出日志最终的形式。
  • Level:日志的输出级别,每条日志消息都有一个关联的级别。我们根据输出级别的设置,用来展现最终所呈现的日志信息。根据不同的需求,去设置不同的级别。

3、入门代码

public class TestJUL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
         * 日志入口程序
         * Java.util.logging.Logger
         */

        //Logger对象的创建方式,不能直接new对象
        //取符对象的方法参数,需要引入当前类的全路径字符串(当前我们先这么用,以后根据包结构有Logger父子关系,以后详细介绍)
        Logger logger = Logger.getLogger("com.hweadee.logger.TestJUL");

        /**
         * 日志输出的两种方式
         */
        // 方式一:使用info方法
        logger.info("hello JUL");
        // 方式二:使用log方法
        logger.log(Level.INFO, "hello JUL");
        logger.log(Level.INFO, "user info id={0},name={1}", new Object[]{"xiatain", 32});

    }
}

Log4j

1、简介

       Log4j是Apache下的一款开源的日志框架,通过在项目中使用Log4J,我们可以控制日志信息输出到控制台、文件、数据库、GUI组件,甚至是套接口服务器、NT的事件记录器、UNIX Syslog 守护进程等;

      最令人感兴趣的就是,这些可以通过一个配置文件来灵活地进行配置,而不需要修改应用的代码。 

2、日志级别

       日志的输出都是分级别的,当一条日志信息的级别大于或等于配置文件的级别时,就对这条日志进行记录。常见的日志级别如下(优先级依次升高)。

序号日志级别说明
1trace追踪,指明程序运行轨迹。迫踪信息,记录程序所有的流程信息
2debug调试,实际应用中一般将其作为最低级别,而 trace 则很少使用,一般在开发中使用,记录程序变量参数传递信息等等
3info输出重要的运行信息,数据连接、网络连接、IO操作等等,使用较多
4warn警告信息,可能会发生问题,使用较多
5error错误信息,不会影响系统运行,使用较多
6fatal

严重错误,一般会造成系统崩溃并终止运行,很少使用

3、入门案例

在pom文件中引入Junit的jar包和log4j的jar包

<dependency>
   <groupId>log4j</groupId>
   <artifactId>log4j</artifactId>
   <version>1.2.17</version>
</dependency>
<dependency>
   <groupId>junit</groupId>
   <artifactId>junit</artifactId>
   <version>4.12</version>
</dependency>
public class Log4jTest {
    @Test
    public void test() {
        //初始化配置信息,在入门案例中暂不使用配置文件
        BasicConfigurator.configure();
        
        //获取日志记录器对象
        Logger logger = Logger.getLogger(String.valueOf(Log4jTest.class));

         //日志级别
        logger.fatal("fatal");//严重错误,一般会造成系统崩溃并终止运行
        logger.error("error"); // 错误信息,不会影响系统运行

        logger.warn("warn");//警告信息,可能会发生问题
        logger.info("info");// 运行信息,数据连接、网络连接、I0操作等等
        logger.debug("debug");// 调试信息,一般在开发中使用,记录程序变量参数传递信息等等
        logger.trace("trace"); //追踪信息,记录程序所有的流程信息
    }
}

4、组件介绍

Log4j主要由Loggers、Appenders、Layout组成。

  • Loggers(日志记录器):控制日志的输出以及输出级别;
  • Appenders(输出控制器):指定日志的输出方式(输出到控制台、文件等); 
  • Layout(日志格式化器):控制日志信息的输出格式。

01、Loggerse

  • 日志记录器,负责收集处理日志记录,实例的命名就是类的全限定名,如com.bjpowernode.log4j.XX;
  • Logger的名字大小写敏感,其命名有继承机制:例如: name为com.bjpowernode.log4j 的 logger会继承name为 com.bjpowernode。
  • Log4J中有一个特殊的 logger 叫做"root",他是所有 logger 的根,也就意味着其他所有的 logger都会直接或者间接地继承自root。
  • root logger可以用Logger.getRootLogger()方法获取。
  • 自 log4j1.2 版以来,Logger类已经取代了Category类。对于熟悉早期版本的log4j的人来说,Logger类可以被视为Category类的别名。 
Logger root = Logger.getRootLogger();  
Logger log  = Logger.getLogger("root");  
System.out.println(log==root); //false  说明root无法通过name获取  
Logger log2 = Logger.getLogger("root");  
System.out.println(log==log2); //true,说明一个name唯一对应一个logger  

02、Appender

       用来指定日志输出到哪个地方,可以同时指定日志的输出目的地。Log4j常用的输出目的地有以下几种:

输出端类型作用
ConspleAppender         

将日志输出到控制台

FileAppender           将日志输出到文件中
DailyRollingFileAppender将日志输出到一个日志文件,并且每天输出到一个新的文件
RollingFileAppender     

将日志信息输出到一个日志文件,并且指定文件的尺寸,当文件大小达到指定 尺寸时,会自动把文件改名,同时产生一个新的文件

JDBCAppender把日志信息保存到数据库中

03、Layouts

       布局器Layouts用于控制日志输出内容的格式,让我们可以使用各种需要的格式输出日志。Log4j常用的Lavouts:

格式化器类型 作用
HTMLLayout   格式化日志输出为HTML表格形式
SimpleLayout   简单的日志输出格式化,打印的默认info级别消息,日志格式为(info - message)
PatternLayout

最强大的格式化期,可以根据自定义格式输出日志,如果没有指定转换格式,就是用默认的转换格式

XMLlLayout   格式化日志输出为XML表格形式

ConversionPattern参数的格式含义:

格式名   含义   
%c        输出日志信息所属的类目,通常就是所在类的全名   
%d        输出日志时间点的日期或时间,默认格式为ISO8601,也可以在其后指定格式,比如:%d{yyy MMM dd             HH:mm:ss,SSS},输出类似:2002年10月18日 22:10:28,921   
%f         输出日志消息产生时所在的文件名称  
%l         输出日志事件的发生位置,相当于%C.%M(%F:%L)的组合,包括类目名、发生的线程,以及在代码中的行数。举例:Testlog4.main (TestLog4.java:10)
%m        输出代码中指定的消息,产生的日志具体信息
%n         输出一个回车换行符,Windows平台为"\r\n",Unix平台为"\n"输出日志信息换行 
%p         输出优先级,即DEBUG,INFO,WARN,ERROR,FATAL。如果是调用debug()输出的,则为DEBUG,依此类推   
%r          输出自应用启动到输出该log信息耗费的毫秒数
%t          输出产生该日志事件的线程名  
%x:        输出和当前线程相关联的NDC(嵌套诊断环境),尤其用到像java servlets这样的多客户多线程的应用中。
%%:       输出一个"%"字符

可以在%与模式字符之间加上修饰符来控制其最小宽度、最大宽度、和文本的对齐方式。

  1)%20c:指定输出category的名称,最小的宽度是20,如果category的名称小于20的话,默认的情况下右对齐。
 2)%-20c:指定输出category的名称,最小的宽度是20,如果category的名称小于20的话,"-"号指定左对齐。
 3)%.30c:指定输出category的名称,最大的宽度是30,如果category的名称大于30的话,就会将左边多出的字符截掉,但小于30的话也不会有空格。
 4)%20.30c:如果category的名称小于20就补空格,并且右对齐,如果其名称长于30字符,就从左边较远输出的字符截掉。

04、使用log4j.properties配置文件 

001、测试代码

public class Log4jTest {
    @Test
    public void test() {
        // 设置内置日志启动,默认是false
        LogLog.setInternalDebugging(true);
          //获取日志记录器对象
        Logger logger = Logger.getLogger(Log4jTest.class);

         //日志级别
        logger.fatal("fatal");//严重错误,一般会造成系统崩溃并终止运行
        logger.error("error"); // 错误信息,不会影响系统运行

        logger.warn("warn");//警告信息,可能会发生问题
        logger.info("info");// 运行信息,数据连接、网络连接、I0操作等等
        logger.debug("debug");// 调试信息,一般在开发中使用,记录程序变量参数传递信息等等
        logger.trace("trace"); //追踪信息,记录程序所有的流程信息
    }
}

002、配置log4j.properties

     在resources下面创建一个log4j.properties,以输出到 控制台 为例,

  • 输出消息格式为:SimpleLayout , 配置内容 及 运行结果 如下:
# 配置 Root 顶级父元素
# 指定日志输出级别为=debug ,使用的appender即输出目标为=console
log4j.rootLogger = debug,console
# 指定 控制台日志 输出的 appender
log4j.appender.console = org.apache.log4j.ConsoleAppender
# 指定 消息格式
log4j.appender.console.layout = org.apache.log4j.SimpleLayout

  • 输出消息格式为:XMLLayout , 配置内容 及 运行结果 如下:
# 配置 Root 顶级父元素
# 指定日志输出级别为=debug ,使用的appender即输出目标为=console
log4j.rootLogger = debug,console
# 指定 控制台日志 输出的 appender
log4j.appender.console = org.apache.log4j.ConsoleAppender
# 指定 消息格式
log4j.appender.console.layout = org.apache.log4j.XMLLayout

  • 输出消息格式为:HTMLLayout , 配置内容 及 运行结果 如下:
# 配置 Root 顶级父元素
# 指定日志输出级别为=debug ,使用的appender即输出目标为=console
log4j.rootLogger = debug,console
# 指定 控制台日志 输出的 appender
log4j.appender.console = org.apache.log4j.ConsoleAppender
# 指定 消息格式
log4j.appender.console.layout = org.apache.log4j.HTMLLayout

  • 输出消息格式为:自定义 PatternLayout , 配置内容 及 运行结果 如下:
# 配置 Root 顶级父元素
# 指定日志输出级别为=debug ,使用的appender即输出目标为=console
log4j.rootLogger = debug,console
# 指定 控制台日志 输出的 appender
log4j.appender.console = org.apache.log4j.ConsoleAppender
# 指定 消息格式
log4j.appender.console.layout = org.apache.log4j.PatternLayout
# 指定 消息格式的内容  %p:消息级别、%r:消息用的时间、
# %c:类全名、%t:线程名、%F:文件名 %L:行号
# [%p]%r %c %t %F %L %d{yyyy-MM-dd HH:mm:ss} = [%p]%r %l %d{yyyy-MM-dd HH:mm:ss}
log4j.appender.console.layout.conversionPattern= [%p]%r %l %d{yyyy-MM-dd HH:mm:ss} %m%n
#日志立即输出,不用缓冲,默认为true
log4j.appender.rollingFile.ImmediateFlush=true
#因为是文件,所以会有追加的动作,控制是否追加,还是覆盖,默认为true
log4j.appender.rollingFile.Append=true

003、配置输出到文件

在resources下面创建一个log4j.properties,代码如下:

# 配置 Root 顶级父元素
# 指定日志输出级别为=debug ,使用的appender为=console、file、
log4j.rootLogger = debug,console,file

# 指定 控制台日志 输出的 appender
log4j.appender.console = org.apache.log4j.ConsoleAppender
# 指定 消息格式
log4j.appender.console.layout = org.apache.log4j.PatternLayout
# 指定 消息格式的内容  %p:消息级别、%r:消息用的时间、
# %c:类全名、%t:线程名、%F:文件名 %L:行号
# [%p]%r %c %t %F %L %d{yyyy-MM-dd HH:mm:ss} = [%p]%r %l %d{yyyy-MM-dd HH:mm:ss}
log4j.appender.console.layout.conversionPattern = [%p]%r %l %d{yyyy-MM-dd HH:mm:ss} %m%n


# 指定 日志文件 输出的 appender
log4j.appender.file = org.apache.log4j.FileAppender
# 指定 消息格式
log4j.appender.file.layout = org.apache.log4j.PatternLayout
# 指定 消息格式的内容
log4j.appender.file.layout.conversionPattern = [%p]%r %l %d{yyyy-MM-dd HH:mm:ss} %m%n
# 指定 消息日志文件保存的路径
log4j.appender.file.file = ./logs/log4j.log
# 指定 消息日志文件的字符集
log4j.appender.file.encoding = UTF-8

运行结果如图: 

 004、配置输出到数据库

添加数据库依赖:

<dependencies>
    <dependency>
        <groupId>log4j</groupId>
        <artifactId>log4j</artifactId>
     <version>1.2.17</version>
    </dependency>
    <dependency>
        <groupId>junit</groupId>
        <artifactId>junit</artifactId>
        <version>4.12</version>
    </dependency>
    <dependency>
        <groupId>mysql</groupId>
        <artifactId>mysql-connector-java</artifactId>
        <version>8.0.17</version>
    </dependency>

</dependencies>

在resources下面创建一个log4j.properties,代码如下:

# 配置 Root 顶级父元素
# 指定日志输出级别为=debug ,使用的appender为=console、file、
log4j.rootLogger = debug,console,file,logDB

# 指定 控制台日志
log4j.appender.console = org.apache.log4j.ConsoleAppender
# 指定 消息格式
log4j.appender.console.layout = org.apache.log4j.PatternLayout
# 指定 消息格式的内容  %p:消息级别、%r:消息用的时间、
# %c:类全名、%t:线程名、%F:文件名 %L:行号
# [%p]%r %c %t %F %L %d{yyyy-MM-dd HH:mm:ss} = [%p]%r %l %d{yyyy-MM-dd HH:mm:ss}
log4j.appender.console.layout.conversionPattern = [%p]%r %l %d{yyyy-MM-dd HH:mm:ss} %m%n


# 指定 日志文件 输出的 appender
log4j.appender.file = org.apache.log4j.FileAppender
# 指定 消息格式
log4j.appender.file.layout = org.apache.log4j.PatternLayout
# 指定 消息格式的内容
log4j.appender.file.layout.conversionPattern = [%p]%r %l %d{yyyy-MM-dd HH:mm:ss} %m%n
# 指定 消息日志文件保存的路径
log4j.appender.file.file = ./logs/log4j.log
# 指定 消息日志文件的字符集
log4j.appender.file.encoding = UTF-8


# 指定 日志文件 输出到数据库Mysql
log4j.appender.logDB = org.apache.log4j.jdbc.JDBCAppender
log4j.appender.logDB.layout = org.apache.log4j.PatternLayout
log4j.appender.logDB.Driver = com.mysql.cj.jdbc.Driver
log4j.appender.logDB.URL = jdbc:mysql://localhost:3306/cqyddx?useUnicode=true&characterEncoding=UTF-8&allowPublicKeyRetrieval=true&useSSL=false&serverTimezone=Asia/Shanghai
log4j.appender.logDB.User = root
log4j.appender.logDB.Password = root
log4j.appender.logDB.Sql = INSERT INTO log(project_name, create_date, LEVEL, category, file_name, thread_name, line, all_category, message) \
  VALUES ('itcast', '%d{yyyy-MM-dd HH:mm:ss}', '%p', '%c', '%F', '%t', '%L', '%l', '%m');

创建数据库表格:

CREATE TABLE log(
    log_id INT ( 11 ) NOT NULL AUTO_INCREMENT,
    project_name VARCHAR ( 255 ) DEFAULT NULL COMMENT '目项名',
    create_date VARCHAR ( 255 ) DEFAULT NULL COMMENT '创建时间',
    level VARCHAR ( 255 ) DEFAULT NULL COMMENT '优先级',
    category VARCHAR ( 255 ) DEFAULT NULL COMMENT '所在类的全名',
    file_name VARCHAR ( 255 ) DEFAULT NULL COMMENT '输出日志消息产生时所在的文件名称',
    thread_name VARCHAR ( 255 ) DEFAULT NULL COMMENT '日志事件的线程名',
    line VARCHAR ( 255 ) DEFAULT NULL COMMENT '号行',
    all_category VARCHAR ( 255 ) DEFAULT NULL COMMENT '日志事件的发生位置',
    message VARCHAR ( 4000 ) DEFAULT NULL COMMENT '输出代码中指定的消息',
PRIMARY KEY ( log_id ) 
);

运行结果如图:

005、按频率(时间)生成日志文件

ailyRollingFileAppender是日志记录软件包Log4J中的一个Appender,它能够按一定的频度滚动日志记录文件。DatePattern选项的有效值为:

  • '.'yyyy-MM,对应monthly(每月)
  • '.'yyyy-ww,对应weekly(每周)
  • '.'yyyy-MM-dd,对应daily(每天)
  • '.'yyyy-MM-dd-a,对应half-daily(每半天)
  • '.'yyyy-MM-dd-HH,对应hourly(每小时)
  • '.'yyyy-MM-dd-HH-mm,对应minutely(每分钟)

在resources下面创建一个log4j.properties,代码如下:

# 配置 Root 顶级父元素
# 指定日志输出级别为=debug ,使用的appender为=console、file、dailyFile
log4j.rootLogger = debug,console,file,logDB,dailyFile

# 指定 控制台日志
log4j.appender.console = org.apache.log4j.ConsoleAppender
# 指定 消息格式
log4j.appender.console.layout = org.apache.log4j.PatternLayout
# 指定 消息格式的内容  %p:消息级别、%r:消息用的时间、
# %c:类全名、%t:线程名、%F:文件名 %L:行号
# [%p]%r %c %t %F %L %d{yyyy-MM-dd HH:mm:ss} = [%p]%r %l %d{yyyy-MM-dd HH:mm:ss}
log4j.appender.console.layout.conversionPattern = [%p]%r %l %d{yyyy-MM-dd HH:mm:ss} %m%n


# 指定 日志文件 输出的 appender
log4j.appender.file = org.apache.log4j.FileAppender
# 指定 消息格式
log4j.appender.file.layout = org.apache.log4j.PatternLayout
# 指定 消息格式的内容
log4j.appender.file.layout.conversionPattern = [%p]%r %l %d{yyyy-MM-dd HH:mm:ss} %m%n
# 指定 消息日志文件保存的路径
log4j.appender.file.file = ./logs/log4j.log
# 指定 消息日志文件的字符集
log4j.appender.file.encoding = UTF-8


# 指定 日志文件 输出到数据库Mysql
log4j.appender.logDB = org.apache.log4j.jdbc.JDBCAppender
log4j.appender.logDB.layout = org.apache.log4j.PatternLayout
log4j.appender.logDB.Driver = com.mysql.cj.jdbc.Driver
log4j.appender.logDB.URL = jdbc:mysql://localhost:3306/cqyddx?useUnicode=true&characterEncoding=UTF-8&allowPublicKeyRetrieval=true&useSSL=false&serverTimezone=Asia/Shanghai
log4j.appender.logDB.User = root
log4j.appender.logDB.Password = root
log4j.appender.logDB.Sql = INSERT INTO log(project_name, create_date, LEVEL, category, file_name, thread_name, line, all_category, message) \
  VALUES ('itcast', '%d{yyyy-MM-dd HH:mm:ss}', '%p', '%c', '%F', '%t', '%L', '%l', '%m');


#按照时间规则拆分的appender对象
log4j.appender.dailyFile = org.apache.log4j.DailyRollingFileAppender
#指定消息格式layout
log4j.appender.dailyFile.layout = org.apache.log4j.PatternLayout
#指定消息格式的内容
log4j.appender.dailyFile.layout.conversionPattern = [%-10p]%r %l %d{yyyy-MM-dd HH:mm:ss.SSS] %m%n
#指定日志文件保存路径
log4j.appender.dailyFile.file = ./logs/dailyFile.log
#指定日志文件的字符集
log4j.appender.dailyFile.encoding = UTF-8
#指定日期拆分规则,按照指定格式拆分(即按月、周、天、小时等拆封,并文件命名也以此方式命名,此处以秒为案例。实际过程中都是以天或周以上的为主)
log4j.appender.dailyFile.datePattern = '.'yyyy-MM-dd-HH-mm-ssy运行结果截图:

测试代码:

public class Log4jTest {
    @Test
    public void test() {
        //获取日志记录器对象
        Logger logger = Logger.getLogger(Log4jTest.class);

        for (int i = 0; i < 100000; i++) {
            //日志级别
            logger.fatal("fatal");//严重错误,一般会造成系统崩溃并终止运行
            logger.error("error"); // 错误信息,不会影响系统运行

            logger.warn("warn");//警告信息,可能会发生问题
            logger.info("info");// 运行信息,数据连接、网络连接、I0操作等等
            logger.debug("debug");// 调试信息,一般在开发中使用,记录程序变量参数传递信息等等
            logger.trace("trace"); //追踪信息,记录程序所有的流程信息
        }
    }
}

运行结果截图 

006、磁盘文件滚动输出日志​​​​​​​

测试代码:

public class Log4jTest {
    @Test
    public void test() {
        //获取日志记录器对象
        Logger logger = Logger.getLogger(Log4jTest.class);

        for (int i = 0; i < 100000; i++) {
            //日志级别
            logger.fatal("fatal");//严重错误,一般会造成系统崩溃并终止运行
            logger.error("error"); // 错误信息,不会影响系统运行

            logger.warn("warn");//警告信息,可能会发生问题
            logger.info("info");// 运行信息,数据连接、网络连接、I0操作等等
            logger.debug("debug");// 调试信息,一般在开发中使用,记录程序变量参数传递信息等等
            logger.trace("trace"); //追踪信息,记录程序所有的流程信息
        }
    }
}

在resources下面创建一个log4j.properties,代码如下:配置文件 

# 配置 Root 顶级父元素
# 指定日志输出级别为=debug ,使用的appender为=console、file、dailyFile,rollingFile
# log4j.rootLogger = debug,console,file,logDB,dailyFile,rollingFile
  log4j.rootLogger = debug,rollingFile

# 指定 控制台日志
log4j.appender.console = org.apache.log4j.ConsoleAppender
# 指定 消息格式
log4j.appender.console.layout = org.apache.log4j.PatternLayout
# 指定 消息格式的内容  %p:消息级别、%r:消息用的时间、
# %c:类全名、%t:线程名、%F:文件名 %L:行号
# [%p]%r %c %t %F %L %d{yyyy-MM-dd HH:mm:ss} = [%p]%r %l %d{yyyy-MM-dd HH:mm:ss}
log4j.appender.console.layout.conversionPattern = [%p]%r %l %d{yyyy-MM-dd HH:mm:ss} %m%n


# 指定 日志文件 输出的 appender
log4j.appender.file = org.apache.log4j.FileAppender
# 指定 消息格式
log4j.appender.file.layout = org.apache.log4j.PatternLayout
# 指定 消息格式的内容
log4j.appender.file.layout.conversionPattern = [%p]%r %l %d{yyyy-MM-dd HH:mm:ss} %m%n
# 指定 消息日志文件保存的路径
log4j.appender.file.file = ./logs/log4j.log
# 指定 消息日志文件的字符集
log4j.appender.file.encoding = UTF-8


# 指定 日志文件 输出到数据库Mysql
log4j.appender.logDB = org.apache.log4j.jdbc.JDBCAppender
log4j.appender.logDB.layout = org.apache.log4j.PatternLayout
log4j.appender.logDB.Driver = com.mysql.cj.jdbc.Driver
log4j.appender.logDB.URL = jdbc:mysql://localhost:3306/cqyddx?useUnicode=true&characterEncoding=UTF-8&allowPublicKeyRetrieval=true&useSSL=false&serverTimezone=Asia/Shanghai
log4j.appender.logDB.User = root
log4j.appender.logDB.Password = root
log4j.appender.logDB.Sql = INSERT INTO log(project_name, create_date, LEVEL, category, file_name, thread_name, line, all_category, message) \
  VALUES ('itcast', '%d{yyyy-MM-dd HH:mm:ss}', '%p', '%c', '%F', '%t', '%L', '%l', '%m');


#按照时间规则拆分的appender对象
log4j.appender.dailyFile = org.apache.log4j.DailyRollingFileAppender
#指定消息格式layout
log4j.appender.dailyFile.layout = org.apache.log4j.PatternLayout
#指定消息格式的内容
log4j.appender.dailyFile.layout.conversionPattern = [%-10p]%r %l %d{yyyy-MM-dd HH:mm:ss.SSS] %m%n
#指定日志文件保存路径
log4j.appender.dailyFile.file = ./logs/dailyFile.log
#指定日志文件的字符集
log4j.appender.dailyFile.encoding = UTF-8
#指定日期拆分规则
log4j.appender.dailyFile.datePattern = '.'yyyy-MM-dd-HH-mm-ss


#按照日志大小拆分文件
log4j.appender.rollingFile = org.apache.log4j.RollingFileAppender 
#指定消息格式
layout log4j.appender.rollingFile.layout = org.apache.log4j.PatternLayout
log4j.appender.rollingFile.layout.conversionPa #指定消息格式的内容 ttern = [%-10p]%r %l %d{yyyy-MM-dd HH:mm:ss.SSS] %m%n 
#指定日志文件保存路径 
log4j.appender.rollingFile.file = ./logs/rollingFile.log 
#指定日志文件的字符集 
log4j.appender.rollingFile.encoding = UTF-8 
#指定日志文件内容大小 
#配置日志文件拆分的阈值,超过了这个值就会生成一个新的文件,默认10M
log4j.appender.rollingFile.maxFileSize = 1MB 
#配置拆分文件的个数,默认1个1MB就拆分一个,如果超过阈值,保留最新的,覆盖最旧的
#指定日志文件数量,例如满足
log4j.appender.rollingFile.maxBackupIndex = 3
#指定输出级别为debug,优先级最高
log4j.appender.rollingFile.Threshold=DEBUG
#日志立即输出,不用缓冲,默认为true
log4j.appender.rollingFile.ImmediateFlush=true
#因为是文件,所以会有追加的动作,控制是否追加,还是覆盖,默认为true
log4j.appender.rollingFile.Append=true

 运行结果如图


日志门面详解

​​​​​​​

  • 8
    点赞
  • 32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第1章 Java应用分层架构及软件模型  1.1 应用程序的分层体系结构   1.1.1 区分物理层和逻辑层   1.1.2 软件层的特征   1.1.3 软件分层的优点   1.1.4 软件分层的缺点   1.1.5 Java应用的持久化层  1.2 软件的模型   1.2.1 概念模型   1.2.2 关系数据模型   1.2.3 域模型   1.2.4 域对象   1.2.5 域对象之间的关系   1.2.6 域对象的持久化概念  1.3 小结  1.4 思考题 第2章 Java对象持久化技术概述  2.1 直接通过JDBC API来持久化实体域对象  2.2 ORM简介   2.2.1 对象-关系映射的概念   2.2.2 ORM中间件的基本使用方法   2.2.3 常用的ORM中间件  2.3 实体域对象的其他持久化模式   2.3.1 主动域对象模式   2.3.2 JDO模式   2.3.3 CMP模式  2.4 Hibernate API简介   2.4.1 Hibernate的核心接口   2.4.2 事件处理接口   2.4.3 Hibernate映射类型接口   2.4.4 可供扩展的接口  2.5 小结  2.6 思考题 第3章 第一个Hibernate应用  3.1 创建Hibernate的配置文件  3.2 创建持久化类  3.3 创建数据库Schema  3.4 创建对象-关系映射文件   3.4.1 映射文件的文档类型定义(DTD)   3.4.2 把Customer持久化类映射到CUSTOMERS表  3.5 通过Hibernate API操纵数据库   3.5.1 Hibernate的初始化   3.5.2 访问Hibernate的Session接口  3.6 运行helloapp应用   3.6.1 创建运行本书范例的系统环境   3.6.2 创建helloapp应用的目录结构   3.6.3 把helloapp应用作为独立应用程序运行   3.6.4 把helloapp应用作为Java Web应用运行  3.7 小结  3.8 思考题 第4章 hbm2java和hbm2ddl工具  4.1 创建对象-关系映射文件   4.1.1 定制持久化类   4.1.2 定制数据库表  4.2 建立项目的目录结构  4.3 运行hbm2java工具  4.4 运行hbm2ddl工具  4.5 使用XML格式的配置文件  4.6 小结  4.7 思考题 第5章 对象-关系映射基础  5.1 持久化类的属性及访问方法   5.1.1 基本类型属性和包装类型属性   5.1.2 Hibernate访问持久化类属性的策略   5.1.3 在持久化类的访问方法中加入程序逻辑   5.1.4 设置派生属性   5.1.5 控制insert和update语句  5.2 处理SQL引用标识符  5.3 创建命名策略  5.4 设置数据库Schema  5.5 设置类的包名  5.6 运行本章的范例程序  5.7 小结  5.8 思考题 第6章 映射对象标识符  6.1 关系数据库按主键区分不同的记录   6.1.1 把主键定义为自动增长标识符类型   6.1.2 从序列(Sequence)中获取自动增长的标识符 6.2 Java语言按内存地址区分不同的对象 6.3 Hibernate用对象标识符(OID)来区分对象 6.4 Hibernate的内置标识符生成器的用法   6.4.1 increment标识符生成器   6.4.2 identity标识符生成器   6.4.3 sequence标识符生成器   6.4.4 hilo标识符生成器   6.4.5 native标识符生成器  6.5 映射自然主键   6.5.1 映射单个自然主键   6.5.2 映射复合自然主键  6.6 小结  6.7 思考题 第7章 映射一对多关联关系  7.1 建立多对一的单向关联关系   7.1.1 元素的not-null属性   7.1.2 级联保存和更新  7.2 映射一对多双向关联关系   7.2.1 元素的inverse属性   7.2.2 级联删除   7.2.3 父子关系  7.3 映射一对多双向自身关联关系  7.4 改进持久化类  7.5 小结  7.6 思考题 第8章 通过Hibernate操纵对象(上)  8.1 Java对象在JVM中的生命周期  8.2 理解Session的缓存   8.2.1 Session的缓存的作用   8.2.2 脏检查及清理缓存的机制  8.3 Java对象在Hibernate持久化层的状态   8.3.1 临时对象的特征   8.3.2 持久化对象的特征   8.3.3 被删除对象的特征   8.3.4 游离对象的特征  8.4 Session接口的详细用法   8.4.1 Session的save()和persist()方法   8.4.2 Session的load()和get()方法   8.4.3 Session的update()方法   8.4.4 Session的saveOrUpdate()方法   8.4.5 Session的merge()方法   8.4.6 Session的delete()方法   8.4.7 Session的replicate()方法  8.5 级联操纵对象图   8.5.1 级联保存临时对象   8.5.2 更新持久化对象   8.5.3 持久化临时对象   8.5.4 更新游离对象   8.5.5 遍历对象图  8.6 小结  8.7 思考题 第9章 通过Hibernate操纵对象(下)  9.1 与触发器协同工作  9.2 利用拦截器(Interceptor)生成审计日志  9.3 Hibernate的事件处理机制  9.4 批量处理数据   9.4.1 通过Session来进行批量操作   9.4.2 通过StatelessSession来进行批量操作   9.4.3 通过HQL来进行批量操作   9.4.4 直接通过JDBC API来进行批量操作  9.5 使用元数据  9.6 通过Hibernate调用存储过程  9.7 小结  9.8 思考题 第10章 映射组成关系  10.1 建立精粒度对象模型  10.2 建立粗粒度关系数据模型  10.3 映射组成关系   10.3.1 区分值(Value)类型和实体(Entity)类型   10.3.2 在应用程序中访问具有组成关系的持久化类  10.4 映射复合组成关系  10.5 小结  10.6 思考题 第11章 Hibernate的映射类型  11.1 Hibernate的内置映射类型   11.1.1 Java基本类型的Hibernate映射类型   11.1.2 Java时间和日期类型的Hibernate映射类型   11.1.3 Java大对象类型的Hibernate映射类型   11.1.4 JDK自带的个别Java类的Hibernate映射类型   11.1.5 使用Hibernate内置映射类型  11.2 客户化映射类型   11.2.1 用客户化映射类型取代Hibernate组件   11.2.2 用UserType映射枚举类型   11.2.3 实现CompositeUserType接口   11.2.4 运行本节范例程序  11.3 操纵Blob和Clob类型数据  11.4 小结  11.5 思考题 第12章 映射继承关系  12.1 继承关系树的每个具体类对应一个表   12.1.1 创建映射文件   12.1.2 操纵持久化对象  12.2 继承关系树的根类对应一个表   12.2.1 创建映射文件   12.2.2 操纵持久化对象  12.3 继承关系树的每个类对应一个表   12.3.1 创建映射文件   12.3.2 操纵持久化对象  12.4 选择继承关系的映射方式  12.5 映射多对一多态关联  12.6 小结  12.7 思考题 第13章 Java集合类  13.1 Set(集)   13.1.1 Set的一般用法   13.1.2 HashSet类   13.1.3 TreeSet类   13.1.4 向Set中加入持久化类的对象  13.2 List(列表)  13.3 Map(映射)  13.4 小结  13.5 思考题 第14章 映射值类型集合  14.1 映射Set(集)  14.2 映射Bag(包)  14.3 映射List(列表)  14.4 映射Map  14.5 对集合排序   14.5.1 在数据库中对集合排序   14.5.2 在内存中对集合排序  14.6 映射组件类型集合  14.7 小结  14.8 思考题 第15章 映射实体关联关系  15.1 映射一对一关联   15.1.1 按照外键映射     15.1.2 按照主键映射  15.2 映射单向多对多关联  15.3 映射双向多对多关联关系   15.3.1 关联两端使用元素   15.3.2 在inverse端使用元素   15.3.3 使用组件类集合   15.3.4 把多对多关联分解为两个一对多关联  15.4 小结  15.5 思考题 第16章 Hibernate的检索策略  16.1 Hibernate的检索策略简介  16.2 类级别的检索策略   16.2.1 立即检索   16.2.2 延迟检索  16.3 一对多和多对多关联的检索策略   16.3.1 立即检索(lazy属性为“false”)   16.3.2 延迟检索(lazy属性为默认值“true”)   16.3.3 增强延迟检索(lazy属性为“extra”)   16.3.4 批量延迟检索和批量立即检索(使用batch-size属性)   16.3.5 用带子查询的select语句整批量初始化orders集合(fetch属性为“subselect”)   16.3.6 迫切左外连接检索(fetch属性为“join”)  16.4 多对一和一对一关联的检索策略   16.4.1 迫切左外连接检索(fetch属性为“join”)   16.4.2 延迟检索(lazy属性为默认值“proxy”)   16.4.3 无代理延迟检索(lazy属性为“no-proxy”)   16.4.4 立即检索(lazy属性为“false”)   16.4.5 批量延迟检索和批量立即检索(使用batch-size属性)  16.5 控制迫切左外连接检索的深度  16.6 在应用程序中显式指定迫切左外连接检索策略  16.7 属性级别的检索策略  16.8 小结  16.9 思考题 第17章 Hibernate的检索方式(上)  17.1 Hibernate的检索方式简介   17.1.1 HQL检索方式   17.1.2 QBC检索方式   17.1.3 本地SQL检索方式   17.1.4 关于本章范例程序   17.1.5 使用别名   17.1.6 多态查询   17.1.7 对查询结果排序   17.1.8 分页查询   17.1.9 检索单个对象(uniqueResult()方法)   17.1.10 按主键逐个处理查询结果(iterate()方法)   17.1.11 可滚动的结果集   17.1.12 在HQL查询语句中绑定参数   17.1.13 设置查询附属事项   17.1.14 在映射文件中定义命名查询语句   17.1.15 在HQL查询语句中调用函数  17.2 设定查询条件   17.2.1 比较运算   17.2.2 范围运算   17.2.3 字符串模式匹配   17.2.4 逻辑运算   17.2.5 集合运算  17.3 小结  17.4 思考题 第18章 Hibernate的检索方式(下)  18.1 连接查询   18.1.1 默认情况下关联级别的运行时检索策略   18.1.2 迫切左外连接   18.1.3 左外连接   18.1.4 内连接   18.1.5 迫切内连接   18.1.6 隐式内连接   18.1.7 右外连接   18.1.8 使用SQL风格的交叉连接和隐式内连接   18.1.9 关联级别运行时的检索策略  18.2 投影查询  18.3 报表查询   18.3.1 使用聚集函数   18.3.2 分组查询   18.3.3 优化报表查询的性能  18.4 高级查询技巧   18.4.1 动态查询   18.4.2 集合过滤   18.4.3 子查询   18.4.4 本地SQL查询   18.4.5 查询结果转换器  18.5 查询性能优化   18.5.1 iterate()方法   18.5.2 查询缓存  18.6 小结  18.7 思考题 第19章 Hibernate高级配置  19.1 配置数据库连接池   19.1.1 使用默认的数据库连接池   19.1.2 使用配置文件指定的数据库连接池   19.1.3 从容器中获得数据源   19.1.4 由Java应用本身提供数据库连接  19.2 配置事务类型  19.3 把SessionFactory与JNDI绑定  19.4 配置日志  19.5 使用XML格式的配置文件  19.6 小结  19.7 思考题 第20章 声明数据库事务  20.1 数据库事务的概念  20.2 声明事务边界的方式  20.3 在mysql.exe程序中声明事务  20.4 Java应用通过JDBC API声明JDBC事务  20.5 Java应用通过Hibernate API声明JDBC事务   20.5.1 处理异常   20.5.2 Session与事务的关系   20.5.3 设定事务超时  20.6 Java应用通过Hibernate API声明JTA事务  20.7 Java应用通过JTA API声明JTA事务  20.8 小结  20.9 思考题 第21章 处理并发问题  21.1 多个事务并发运行时的并发问题   21.1.1 第一类丢失更新   21.1.2 脏读   21.1.3 虚读   21.1.4 不可重复读   21.1.5 第二类丢失更新  21.2 数据库系统的锁的基本原理   21.2.1 锁的多粒度性及自动锁升级   21.2.2 锁的类型和兼容性   21.2.3 死锁及其防止办法  21.3 数据库的事务隔离级别   21.3.1 在mysql.exe程序中设置隔离级别   21.3.2 在应用程序中设置隔离级别  21.4 在应用程序中采用悲观锁   21.4.1 利用数据库系统的独占锁来实现悲观锁   21.4.2 由应用程序实现悲观锁  21.5 利用Hibernate的版本控制来实现乐观锁   21.5.1 使用元素   21.5.2 使用元素   21.5.3 对游离对象进行版本检查   21.5.4 强制更新版本  21.6 实现乐观锁的其他方法  21.7 小结  21.8 思考题 第22章 管理Hibernate的缓存  22.1 缓存的基本原理   22.1.1 持久化层的缓存的范围   22.1.2 持久化层的缓存的并发访问策略  22.2 Hibernate的二级缓存结构  22.3 管理Hibernate的第一级缓存  22.4 管理Hibernate的第二级缓存   22.4.1 配置进程范围内的第二级缓存   22.4.2 配置集群范围内的第二级缓存   22.4.3 在应用程序中管理第二级缓存   22.4.4 Session与第二级缓存的交互模式  22.5 运行本章的范例程序  22.6 小结  22.7 思考题 第23章 管理Session和实现对话  23.1 管理Session对象的生命周期   23.1.1 Session对象的生命周期与本地线程绑定   23.1.2 Session对象的生命周期与JTA事务绑定  23.2 实现对话   23.2.1 使用游离对象   23.2.2 使用手工清理缓存模式下的Session  23.3 小结  23.4 思考题 第24章 Hibernate与Struts框架  24.1 实现业务数据  24.2 实现业务逻辑  24.3 netstore应用的订单业务  24.4 小结 第25章 Hibernate与EJB组件  25.1 创建EJB组件   25.1.1 编写Remote接口   25.1.2 编写Home接口   25.1.3 编写Enterprise Java Bean类  25.2 在业务代理类中访问EJB组件  25.3 发布J2EE应用   25.3.1 在JBoss上部署EJB组件   25.3.2 在JBoss上部署Web应用   25.3.3 在JBoss上部署J2EE应用  25.4 小结 附录A 标准SQL语言的用法  A.1 数据完整性   A.1.1 实体完整性   A.1.2 域完整性   A.1.3 参照完整性  A.2 DDL数据定义语言  A.3 DML数据操纵语言  A.4 DQL数据查询语言   A.4.1 简单查询   A.4.2 连接查询   A.4.3 子查询   A.4.4 联合查询   A.4.5 报表查询 附录B Java语言的反射机制  B.1 Java Reflection API简介  B.2 运用反射机制来持久化Java对象 附录C 用XDoclet工具生成映射文件  C.1 创建带有@hibernate标记的Java源文件  C.2 建立项目的目录结构  C.3 运行XDoclet工具 附录D 发布和运行netstore应用  D.1 运行netstore所需的软件  D.2 netstore应用的目录结构  D.3 安装SAMPLEDB数据库  D.4 安装和配置JBoss服务器  D.5 发布netstore应用   D.5.1 在工作模式1下发布netstore应用   D.5.2 在工作模式2下发布netstore应用  D.6 运行netstore应用 附录E Hibernate 3升级指南  E.1 Hibernate API 变化   E.1.1 包名   E.1.2 org.hibernate.classic包   E.1.3 Hibernate所依赖的第三方软件包   E.1.4 异常模型   E.1.5 Session接口   E.1.6 createSQLQuery()   E.1.7 Lifecycle 和 Validatable 接口   E.1.8 Interceptor接口   E.1.9 UserType和CompositeUserType接口   E.1.10 FetchMode类   E.1.11 PersistentEnum类   E.1.12 对Blob 和Clob的支持   E.1.13 Hibernate中供扩展的API的变化  E.2 元数据的变化   E.2.1 检索策略   E.2.2 对象标识符的映射   E.2.3 集合映射   E.2.4 DTD  E.3 查询语句的变化  E.4 把Hibernate 2应用升级到Hibernate 3应用
第1章 Java应用分层架构及软件模型  1.1 应用程序的分层体系结构   1.1.1 区分物理层和逻辑层   1.1.2 软件层的特征   1.1.3 软件分层的优点   1.1.4 软件分层的缺点   1.1.5 Java应用的持久化层  1.2 软件的模型   1.2.1 概念模型   1.2.2 关系数据模型   1.2.3 域模型   1.2.4 域对象   1.2.5 域对象之间的关系   1.2.6 域对象的持久化概念  1.3 小结  1.4 思考题 第2章 Java对象持久化技术概述  2.1 直接通过JDBC API来持久化实体域对象  2.2 ORM简介   2.2.1 对象-关系映射的概念   2.2.2 ORM中间件的基本使用方法   2.2.3 常用的ORM中间件  2.3 实体域对象的其他持久化模式   2.3.1 主动域对象模式   2.3.2 JDO模式   2.3.3 CMP模式  2.4 Hibernate API简介   2.4.1 Hibernate的核心接口   2.4.2 事件处理接口   2.4.3 Hibernate映射类型接口   2.4.4 可供扩展的接口  2.5 小结  2.6 思考题 第3章 第一个Hibernate应用  3.1 创建Hibernate的配置文件  3.2 创建持久化类  3.3 创建数据库Schema  3.4 创建对象-关系映射文件   3.4.1 映射文件的文档类型定义(DTD)   3.4.2 把Customer持久化类映射到CUSTOMERS表  3.5 通过Hibernate API操纵数据库   3.5.1 Hibernate的初始化   3.5.2 访问Hibernate的Session接口  3.6 运行helloapp应用   3.6.1 创建运行本书范例的系统环境   3.6.2 创建helloapp应用的目录结构   3.6.3 把helloapp应用作为独立应用程序运行   3.6.4 把helloapp应用作为Java Web应用运行  3.7 小结  3.8 思考题 第4章 hbm2java和hbm2ddl工具  4.1 创建对象-关系映射文件   4.1.1 定制持久化类   4.1.2 定制数据库表  4.2 建立项目的目录结构  4.3 运行hbm2java工具  4.4 运行hbm2ddl工具  4.5 使用XML格式的配置文件  4.6 小结  4.7 思考题 第5章 对象-关系映射基础  5.1 持久化类的属性及访问方法   5.1.1 基本类型属性和包装类型属性   5.1.2 Hibernate访问持久化类属性的策略   5.1.3 在持久化类的访问方法中加入程序逻辑   5.1.4 设置派生属性   5.1.5 控制insert和update语句  5.2 处理SQL引用标识符  5.3 创建命名策略  5.4 设置数据库Schema  5.5 设置类的包名  5.6 运行本章的范例程序  5.7 小结  5.8 思考题 第6章 映射对象标识符  6.1 关系数据库按主键区分不同的记录   6.1.1 把主键定义为自动增长标识符类型   6.1.2 从序列(Sequence)中获取自动增长的标识符 6.2 Java语言按内存地址区分不同的对象 6.3 Hibernate用对象标识符(OID)来区分对象 6.4 Hibernate的内置标识符生成器的用法   6.4.1 increment标识符生成器   6.4.2 identity标识符生成器   6.4.3 sequence标识符生成器   6.4.4 hilo标识符生成器   6.4.5 native标识符生成器  6.5 映射自然主键   6.5.1 映射单个自然主键   6.5.2 映射复合自然主键  6.6 小结  6.7 思考题 第7章 映射一对多关联关系  7.1 建立多对一的单向关联关系   7.1.1 元素的not-null属性   7.1.2 级联保存和更新  7.2 映射一对多双向关联关系   7.2.1 元素的inverse属性   7.2.2 级联删除   7.2.3 父子关系  7.3 映射一对多双向自身关联关系  7.4 改进持久化类  7.5 小结  7.6 思考题 第8章 通过Hibernate操纵对象(上)  8.1 Java对象在JVM中的生命周期  8.2 理解Session的缓存   8.2.1 Session的缓存的作用   8.2.2 脏检查及清理缓存的机制  8.3 Java对象在Hibernate持久化层的状态   8.3.1 临时对象的特征   8.3.2 持久化对象的特征   8.3.3 被删除对象的特征   8.3.4 游离对象的特征  8.4 Session接口的详细用法   8.4.1 Session的save()和persist()方法   8.4.2 Session的load()和get()方法   8.4.3 Session的update()方法   8.4.4 Session的saveOrUpdate()方法   8.4.5 Session的merge()方法   8.4.6 Session的delete()方法   8.4.7 Session的replicate()方法  8.5 级联操纵对象图   8.5.1 级联保存临时对象   8.5.2 更新持久化对象   8.5.3 持久化临时对象   8.5.4 更新游离对象   8.5.5 遍历对象图  8.6 小结  8.7 思考题 第9章 通过Hibernate操纵对象(下)  9.1 与触发器协同工作  9.2 利用拦截器(Interceptor)生成审计日志  9.3 Hibernate的事件处理机制  9.4 批量处理数据   9.4.1 通过Session来进行批量操作   9.4.2 通过StatelessSession来进行批量操作   9.4.3 通过HQL来进行批量操作   9.4.4 直接通过JDBC API来进行批量操作  9.5 使用元数据  9.6 通过Hibernate调用存储过程  9.7 小结  9.8 思考题 第10章 映射组成关系  10.1 建立精粒度对象模型  10.2 建立粗粒度关系数据模型  10.3 映射组成关系   10.3.1 区分值(Value)类型和实体(Entity)类型   10.3.2 在应用程序中访问具有组成关系的持久化类  10.4 映射复合组成关系  10.5 小结  10.6 思考题 第11章 Hibernate的映射类型  11.1 Hibernate的内置映射类型   11.1.1 Java基本类型的Hibernate映射类型   11.1.2 Java时间和日期类型的Hibernate映射类型   11.1.3 Java大对象类型的Hibernate映射类型   11.1.4 JDK自带的个别Java类的Hibernate映射类型   11.1.5 使用Hibernate内置映射类型  11.2 客户化映射类型   11.2.1 用客户化映射类型取代Hibernate组件   11.2.2 用UserType映射枚举类型   11.2.3 实现CompositeUserType接口   11.2.4 运行本节范例程序  11.3 操纵Blob和Clob类型数据  11.4 小结  11.5 思考题 第12章 映射继承关系  12.1 继承关系树的每个具体类对应一个表   12.1.1 创建映射文件   12.1.2 操纵持久化对象  12.2 继承关系树的根类对应一个表   12.2.1 创建映射文件   12.2.2 操纵持久化对象  12.3 继承关系树的每个类对应一个表   12.3.1 创建映射文件   12.3.2 操纵持久化对象  12.4 选择继承关系的映射方式  12.5 映射多对一多态关联  12.6 小结  12.7 思考题 第13章 Java集合类  13.1 Set(集)   13.1.1 Set的一般用法   13.1.2 HashSet类   13.1.3 TreeSet类   13.1.4 向Set中加入持久化类的对象  13.2 List(列表)  13.3 Map(映射)  13.4 小结  13.5 思考题 第14章 映射值类型集合  14.1 映射Set(集)  14.2 映射Bag(包)  14.3 映射List(列表)  14.4 映射Map  14.5 对集合排序   14.5.1 在数据库中对集合排序   14.5.2 在内存中对集合排序  14.6 映射组件类型集合  14.7 小结  14.8 思考题 第15章 映射实体关联关系  15.1 映射一对一关联   15.1.1 按照外键映射     15.1.2 按照主键映射  15.2 映射单向多对多关联  15.3 映射双向多对多关联关系   15.3.1 关联两端使用元素   15.3.2 在inverse端使用元素   15.3.3 使用组件类集合   15.3.4 把多对多关联分解为两个一对多关联  15.4 小结  15.5 思考题 第16章 Hibernate的检索策略  16.1 Hibernate的检索策略简介  16.2 类级别的检索策略   16.2.1 立即检索   16.2.2 延迟检索  16.3 一对多和多对多关联的检索策略   16.3.1 立即检索(lazy属性为“false”)   16.3.2 延迟检索(lazy属性为默认值“true”)   16.3.3 增强延迟检索(lazy属性为“extra”)   16.3.4 批量延迟检索和批量立即检索(使用batch-size属性)   16.3.5 用带子查询的select语句整批量初始化orders集合(fetch属性为“subselect”)   16.3.6 迫切左外连接检索(fetch属性为“join”)  16.4 多对一和一对一关联的检索策略   16.4.1 迫切左外连接检索(fetch属性为“join”)   16.4.2 延迟检索(lazy属性为默认值“proxy”)   16.4.3 无代理延迟检索(lazy属性为“no-proxy”)   16.4.4 立即检索(lazy属性为“false”)   16.4.5 批量延迟检索和批量立即检索(使用batch-size属性)  16.5 控制迫切左外连接检索的深度  16.6 在应用程序中显式指定迫切左外连接检索策略  16.7 属性级别的检索策略  16.8 小结  16.9 思考题 第17章 Hibernate的检索方式(上)  17.1 Hibernate的检索方式简介   17.1.1 HQL检索方式   17.1.2 QBC检索方式   17.1.3 本地SQL检索方式   17.1.4 关于本章范例程序   17.1.5 使用别名   17.1.6 多态查询   17.1.7 对查询结果排序   17.1.8 分页查询   17.1.9 检索单个对象(uniqueResult()方法)   17.1.10 按主键逐个处理查询结果(iterate()方法)   17.1.11 可滚动的结果集   17.1.12 在HQL查询语句中绑定参数   17.1.13 设置查询附属事项   17.1.14 在映射文件中定义命名查询语句   17.1.15 在HQL查询语句中调用函数  17.2 设定查询条件   17.2.1 比较运算   17.2.2 范围运算   17.2.3 字符串模式匹配   17.2.4 逻辑运算   17.2.5 集合运算  17.3 小结  17.4 思考题 第18章 Hibernate的检索方式(下)  18.1 连接查询   18.1.1 默认情况下关联级别的运行时检索策略   18.1.2 迫切左外连接   18.1.3 左外连接   18.1.4 内连接   18.1.5 迫切内连接   18.1.6 隐式内连接   18.1.7 右外连接   18.1.8 使用SQL风格的交叉连接和隐式内连接   18.1.9 关联级别运行时的检索策略  18.2 投影查询  18.3 报表查询   18.3.1 使用聚集函数   18.3.2 分组查询   18.3.3 优化报表查询的性能  18.4 高级查询技巧   18.4.1 动态查询   18.4.2 集合过滤   18.4.3 子查询   18.4.4 本地SQL查询   18.4.5 查询结果转换器  18.5 查询性能优化   18.5.1 iterate()方法   18.5.2 查询缓存  18.6 小结  18.7 思考题 第19章 Hibernate高级配置  19.1 配置数据库连接池   19.1.1 使用默认的数据库连接池   19.1.2 使用配置文件指定的数据库连接池   19.1.3 从容器中获得数据源   19.1.4 由Java应用本身提供数据库连接  19.2 配置事务类型  19.3 把SessionFactory与JNDI绑定  19.4 配置日志  19.5 使用XML格式的配置文件  19.6 小结  19.7 思考题 第20章 声明数据库事务  20.1 数据库事务的概念  20.2 声明事务边界的方式  20.3 在mysql.exe程序中声明事务  20.4 Java应用通过JDBC API声明JDBC事务  20.5 Java应用通过Hibernate API声明JDBC事务   20.5.1 处理异常   20.5.2 Session与事务的关系   20.5.3 设定事务超时  20.6 Java应用通过Hibernate API声明JTA事务  20.7 Java应用通过JTA API声明JTA事务  20.8 小结  20.9 思考题 第21章 处理并发问题  21.1 多个事务并发运行时的并发问题   21.1.1 第一类丢失更新   21.1.2 脏读   21.1.3 虚读   21.1.4 不可重复读   21.1.5 第二类丢失更新  21.2 数据库系统的锁的基本原理   21.2.1 锁的多粒度性及自动锁升级   21.2.2 锁的类型和兼容性   21.2.3 死锁及其防止办法  21.3 数据库的事务隔离级别   21.3.1 在mysql.exe程序中设置隔离级别   21.3.2 在应用程序中设置隔离级别  21.4 在应用程序中采用悲观锁   21.4.1 利用数据库系统的独占锁来实现悲观锁   21.4.2 由应用程序实现悲观锁  21.5 利用Hibernate的版本控制来实现乐观锁   21.5.1 使用元素   21.5.2 使用元素   21.5.3 对游离对象进行版本检查   21.5.4 强制更新版本  21.6 实现乐观锁的其他方法  21.7 小结  21.8 思考题 第22章 管理Hibernate的缓存  22.1 缓存的基本原理   22.1.1 持久化层的缓存的范围   22.1.2 持久化层的缓存的并发访问策略  22.2 Hibernate的二级缓存结构  22.3 管理Hibernate的第一级缓存  22.4 管理Hibernate的第二级缓存   22.4.1 配置进程范围内的第二级缓存   22.4.2 配置集群范围内的第二级缓存   22.4.3 在应用程序中管理第二级缓存   22.4.4 Session与第二级缓存的交互模式  22.5 运行本章的范例程序  22.6 小结  22.7 思考题 第23章 管理Session和实现对话  23.1 管理Session对象的生命周期   23.1.1 Session对象的生命周期与本地线程绑定   23.1.2 Session对象的生命周期与JTA事务绑定  23.2 实现对话   23.2.1 使用游离对象   23.2.2 使用手工清理缓存模式下的Session  23.3 小结  23.4 思考题 第24章 Hibernate与Struts框架  24.1 实现业务数据  24.2 实现业务逻辑  24.3 netstore应用的订单业务  24.4 小结 第25章 Hibernate与EJB组件  25.1 创建EJB组件   25.1.1 编写Remote接口   25.1.2 编写Home接口   25.1.3 编写Enterprise Java Bean类  25.2 在业务代理类中访问EJB组件  25.3 发布J2EE应用   25.3.1 在JBoss上部署EJB组件   25.3.2 在JBoss上部署Web应用   25.3.3 在JBoss上部署J2EE应用  25.4 小结 附录A 标准SQL语言的用法  A.1 数据完整性   A.1.1 实体完整性   A.1.2 域完整性   A.1.3 参照完整性  A.2 DDL数据定义语言  A.3 DML数据操纵语言  A.4 DQL数据查询语言   A.4.1 简单查询   A.4.2 连接查询   A.4.3 子查询   A.4.4 联合查询   A.4.5 报表查询 附录B Java语言的反射机制  B.1 Java Reflection API简介  B.2 运用反射机制来持久化Java对象 附录C 用XDoclet工具生成映射文件  C.1 创建带有@hibernate标记的Java源文件  C.2 建立项目的目录结构  C.3 运行XDoclet工具 附录D 发布和运行netstore应用  D.1 运行netstore所需的软件  D.2 netstore应用的目录结构  D.3 安装SAMPLEDB数据库  D.4 安装和配置JBoss服务器  D.5 发布netstore应用   D.5.1 在工作模式1下发布netstore应用   D.5.2 在工作模式2下发布netstore应用  D.6 运行netstore应用 附录E Hibernate 3升级指南  E.1 Hibernate API 变化   E.1.1 包名   E.1.2 org.hibernate.classic包   E.1.3 Hibernate所依赖的第三方软件包   E.1.4 异常模型   E.1.5 Session接口   E.1.6 createSQLQuery()   E.1.7 Lifecycle 和 Validatable 接口   E.1.8 Interceptor接口   E.1.9 UserType和CompositeUserType接口   E.1.10 FetchMode类   E.1.11 PersistentEnum类   E.1.12 对Blob 和Clob的支持   E.1.13 Hibernate中供扩展的API的变化  E.2 元数据的变化   E.2.1 检索策略   E.2.2 对象标识符的映射   E.2.3 集合映射   E.2.4 DTD  E.3 查询语句的变化  E.4 把Hibernate 2应用升级到Hibernate 3应用
第1章 Java应用分层架构及软件模型  1.1 应用程序的分层体系结构   1.1.1 区分物理层和逻辑层   1.1.2 软件层的特征   1.1.3 软件分层的优点   1.1.4 软件分层的缺点   1.1.5 Java应用的持久化层  1.2 软件的模型   1.2.1 概念模型   1.2.2 关系数据模型   1.2.3 域模型   1.2.4 域对象   1.2.5 域对象之间的关系   1.2.6 域对象的持久化概念  1.3 小结  1.4 思考题 第2章 Java对象持久化技术概述  2.1 直接通过JDBC API来持久化实体域对象  2.2 ORM简介   2.2.1 对象-关系映射的概念   2.2.2 ORM中间件的基本使用方法   2.2.3 常用的ORM中间件  2.3 实体域对象的其他持久化模式   2.3.1 主动域对象模式   2.3.2 JDO模式   2.3.3 CMP模式  2.4 Hibernate API简介   2.4.1 Hibernate的核心接口   2.4.2 事件处理接口   2.4.3 Hibernate映射类型接口   2.4.4 可供扩展的接口  2.5 小结  2.6 思考题 第3章 第一个Hibernate应用  3.1 创建Hibernate的配置文件  3.2 创建持久化类  3.3 创建数据库Schema  3.4 创建对象-关系映射文件   3.4.1 映射文件的文档类型定义(DTD)   3.4.2 把Customer持久化类映射到CUSTOMERS表  3.5 通过Hibernate API操纵数据库   3.5.1 Hibernate的初始化   3.5.2 访问Hibernate的Session接口  3.6 运行helloapp应用   3.6.1 创建运行本书范例的系统环境   3.6.2 创建helloapp应用的目录结构   3.6.3 把helloapp应用作为独立应用程序运行   3.6.4 把helloapp应用作为Java Web应用运行  3.7 小结  3.8 思考题 第4章 hbm2java和hbm2ddl工具  4.1 创建对象-关系映射文件   4.1.1 定制持久化类   4.1.2 定制数据库表  4.2 建立项目的目录结构  4.3 运行hbm2java工具  4.4 运行hbm2ddl工具  4.5 使用XML格式的配置文件  4.6 小结  4.7 思考题 第5章 对象-关系映射基础  5.1 持久化类的属性及访问方法   5.1.1 基本类型属性和包装类型属性   5.1.2 Hibernate访问持久化类属性的策略   5.1.3 在持久化类的访问方法中加入程序逻辑   5.1.4 设置派生属性   5.1.5 控制insert和update语句  5.2 处理SQL引用标识符  5.3 创建命名策略  5.4 设置数据库Schema  5.5 设置类的包名  5.6 运行本章的范例程序  5.7 小结  5.8 思考题 第6章 映射对象标识符  6.1 关系数据库按主键区分不同的记录   6.1.1 把主键定义为自动增长标识符类型   6.1.2 从序列(Sequence)中获取自动增长的标识符 6.2 Java语言按内存地址区分不同的对象 6.3 Hibernate用对象标识符(OID)来区分对象 6.4 Hibernate的内置标识符生成器的用法   6.4.1 increment标识符生成器   6.4.2 identity标识符生成器   6.4.3 sequence标识符生成器   6.4.4 hilo标识符生成器   6.4.5 native标识符生成器  6.5 映射自然主键   6.5.1 映射单个自然主键   6.5.2 映射复合自然主键  6.6 小结  6.7 思考题 第7章 映射一对多关联关系  7.1 建立多对一的单向关联关系   7.1.1 元素的not-null属性   7.1.2 级联保存和更新  7.2 映射一对多双向关联关系   7.2.1 元素的inverse属性   7.2.2 级联删除   7.2.3 父子关系  7.3 映射一对多双向自身关联关系  7.4 改进持久化类  7.5 小结  7.6 思考题 第8章 通过Hibernate操纵对象(上)  8.1 Java对象在JVM中的生命周期  8.2 理解Session的缓存   8.2.1 Session的缓存的作用   8.2.2 脏检查及清理缓存的机制  8.3 Java对象在Hibernate持久化层的状态   8.3.1 临时对象的特征   8.3.2 持久化对象的特征   8.3.3 被删除对象的特征   8.3.4 游离对象的特征  8.4 Session接口的详细用法   8.4.1 Session的save()和persist()方法   8.4.2 Session的load()和get()方法   8.4.3 Session的update()方法   8.4.4 Session的saveOrUpdate()方法   8.4.5 Session的merge()方法   8.4.6 Session的delete()方法   8.4.7 Session的replicate()方法  8.5 级联操纵对象图   8.5.1 级联保存临时对象   8.5.2 更新持久化对象   8.5.3 持久化临时对象   8.5.4 更新游离对象   8.5.5 遍历对象图  8.6 小结  8.7 思考题 第9章 通过Hibernate操纵对象(下)  9.1 与触发器协同工作  9.2 利用拦截器(Interceptor)生成审计日志  9.3 Hibernate的事件处理机制  9.4 批量处理数据   9.4.1 通过Session来进行批量操作   9.4.2 通过StatelessSession来进行批量操作   9.4.3 通过HQL来进行批量操作   9.4.4 直接通过JDBC API来进行批量操作  9.5 使用元数据  9.6 通过Hibernate调用存储过程  9.7 小结  9.8 思考题 第10章 映射组成关系  10.1 建立精粒度对象模型  10.2 建立粗粒度关系数据模型  10.3 映射组成关系   10.3.1 区分值(Value)类型和实体(Entity)类型   10.3.2 在应用程序中访问具有组成关系的持久化类  10.4 映射复合组成关系  10.5 小结  10.6 思考题 第11章 Hibernate的映射类型  11.1 Hibernate的内置映射类型   11.1.1 Java基本类型的Hibernate映射类型   11.1.2 Java时间和日期类型的Hibernate映射类型   11.1.3 Java大对象类型的Hibernate映射类型   11.1.4 JDK自带的个别Java类的Hibernate映射类型   11.1.5 使用Hibernate内置映射类型  11.2 客户化映射类型   11.2.1 用客户化映射类型取代Hibernate组件   11.2.2 用UserType映射枚举类型   11.2.3 实现CompositeUserType接口   11.2.4 运行本节范例程序  11.3 操纵Blob和Clob类型数据  11.4 小结  11.5 思考题 第12章 映射继承关系  12.1 继承关系树的每个具体类对应一个表   12.1.1 创建映射文件   12.1.2 操纵持久化对象  12.2 继承关系树的根类对应一个表   12.2.1 创建映射文件   12.2.2 操纵持久化对象  12.3 继承关系树的每个类对应一个表   12.3.1 创建映射文件   12.3.2 操纵持久化对象  12.4 选择继承关系的映射方式  12.5 映射多对一多态关联  12.6 小结  12.7 思考题 第13章 Java集合类  13.1 Set(集)   13.1.1 Set的一般用法   13.1.2 HashSet类   13.1.3 TreeSet类   13.1.4 向Set中加入持久化类的对象  13.2 List(列表)  13.3 Map(映射)  13.4 小结  13.5 思考题 第14章 映射值类型集合  14.1 映射Set(集)  14.2 映射Bag(包)  14.3 映射List(列表)  14.4 映射Map  14.5 对集合排序   14.5.1 在数据库中对集合排序   14.5.2 在内存中对集合排序  14.6 映射组件类型集合  14.7 小结  14.8 思考题 第15章 映射实体关联关系  15.1 映射一对一关联   15.1.1 按照外键映射     15.1.2 按照主键映射  15.2 映射单向多对多关联  15.3 映射双向多对多关联关系   15.3.1 关联两端使用元素   15.3.2 在inverse端使用元素   15.3.3 使用组件类集合   15.3.4 把多对多关联分解为两个一对多关联  15.4 小结  15.5 思考题 第16章 Hibernate的检索策略  16.1 Hibernate的检索策略简介  16.2 类级别的检索策略   16.2.1 立即检索   16.2.2 延迟检索  16.3 一对多和多对多关联的检索策略   16.3.1 立即检索(lazy属性为“false”)   16.3.2 延迟检索(lazy属性为默认值“true”)   16.3.3 增强延迟检索(lazy属性为“extra”)   16.3.4 批量延迟检索和批量立即检索(使用batch-size属性)   16.3.5 用带子查询的select语句整批量初始化orders集合(fetch属性为“subselect”)   16.3.6 迫切左外连接检索(fetch属性为“join”)  16.4 多对一和一对一关联的检索策略   16.4.1 迫切左外连接检索(fetch属性为“join”)   16.4.2 延迟检索(lazy属性为默认值“proxy”)   16.4.3 无代理延迟检索(lazy属性为“no-proxy”)   16.4.4 立即检索(lazy属性为“false”)   16.4.5 批量延迟检索和批量立即检索(使用batch-size属性)  16.5 控制迫切左外连接检索的深度  16.6 在应用程序中显式指定迫切左外连接检索策略  16.7 属性级别的检索策略  16.8 小结  16.9 思考题 第17章 Hibernate的检索方式(上)  17.1 Hibernate的检索方式简介   17.1.1 HQL检索方式   17.1.2 QBC检索方式   17.1.3 本地SQL检索方式   17.1.4 关于本章范例程序   17.1.5 使用别名   17.1.6 多态查询   17.1.7 对查询结果排序   17.1.8 分页查询   17.1.9 检索单个对象(uniqueResult()方法)   17.1.10 按主键逐个处理查询结果(iterate()方法)   17.1.11 可滚动的结果集   17.1.12 在HQL查询语句中绑定参数   17.1.13 设置查询附属事项   17.1.14 在映射文件中定义命名查询语句   17.1.15 在HQL查询语句中调用函数  17.2 设定查询条件   17.2.1 比较运算   17.2.2 范围运算   17.2.3 字符串模式匹配   17.2.4 逻辑运算   17.2.5 集合运算  17.3 小结  17.4 思考题 第18章 Hibernate的检索方式(下)  18.1 连接查询   18.1.1 默认情况下关联级别的运行时检索策略   18.1.2 迫切左外连接   18.1.3 左外连接   18.1.4 内连接   18.1.5 迫切内连接   18.1.6 隐式内连接   18.1.7 右外连接   18.1.8 使用SQL风格的交叉连接和隐式内连接   18.1.9 关联级别运行时的检索策略  18.2 投影查询  18.3 报表查询   18.3.1 使用聚集函数   18.3.2 分组查询   18.3.3 优化报表查询的性能  18.4 高级查询技巧   18.4.1 动态查询   18.4.2 集合过滤   18.4.3 子查询   18.4.4 本地SQL查询   18.4.5 查询结果转换器  18.5 查询性能优化   18.5.1 iterate()方法   18.5.2 查询缓存  18.6 小结  18.7 思考题 第19章 Hibernate高级配置  19.1 配置数据库连接池   19.1.1 使用默认的数据库连接池   19.1.2 使用配置文件指定的数据库连接池   19.1.3 从容器中获得数据源   19.1.4 由Java应用本身提供数据库连接  19.2 配置事务类型  19.3 把SessionFactory与JNDI绑定  19.4 配置日志  19.5 使用XML格式的配置文件  19.6 小结  19.7 思考题 第20章 声明数据库事务  20.1 数据库事务的概念  20.2 声明事务边界的方式  20.3 在mysql.exe程序中声明事务  20.4 Java应用通过JDBC API声明JDBC事务  20.5 Java应用通过Hibernate API声明JDBC事务   20.5.1 处理异常   20.5.2 Session与事务的关系   20.5.3 设定事务超时  20.6 Java应用通过Hibernate API声明JTA事务  20.7 Java应用通过JTA API声明JTA事务  20.8 小结  20.9 思考题 第21章 处理并发问题  21.1 多个事务并发运行时的并发问题   21.1.1 第一类丢失更新   21.1.2 脏读   21.1.3 虚读   21.1.4 不可重复读   21.1.5 第二类丢失更新  21.2 数据库系统的锁的基本原理   21.2.1 锁的多粒度性及自动锁升级   21.2.2 锁的类型和兼容性   21.2.3 死锁及其防止办法  21.3 数据库的事务隔离级别   21.3.1 在mysql.exe程序中设置隔离级别   21.3.2 在应用程序中设置隔离级别  21.4 在应用程序中采用悲观锁   21.4.1 利用数据库系统的独占锁来实现悲观锁   21.4.2 由应用程序实现悲观锁  21.5 利用Hibernate的版本控制来实现乐观锁   21.5.1 使用元素   21.5.2 使用元素   21.5.3 对游离对象进行版本检查   21.5.4 强制更新版本  21.6 实现乐观锁的其他方法  21.7 小结  21.8 思考题 第22章 管理Hibernate的缓存  22.1 缓存的基本原理   22.1.1 持久化层的缓存的范围   22.1.2 持久化层的缓存的并发访问策略  22.2 Hibernate的二级缓存结构  22.3 管理Hibernate的第一级缓存  22.4 管理Hibernate的第二级缓存   22.4.1 配置进程范围内的第二级缓存   22.4.2 配置集群范围内的第二级缓存   22.4.3 在应用程序中管理第二级缓存   22.4.4 Session与第二级缓存的交互模式  22.5 运行本章的范例程序  22.6 小结  22.7 思考题 第23章 管理Session和实现对话  23.1 管理Session对象的生命周期   23.1.1 Session对象的生命周期与本地线程绑定   23.1.2 Session对象的生命周期与JTA事务绑定  23.2 实现对话   23.2.1 使用游离对象   23.2.2 使用手工清理缓存模式下的Session  23.3 小结  23.4 思考题 第24章 Hibernate与Struts框架  24.1 实现业务数据  24.2 实现业务逻辑  24.3 netstore应用的订单业务  24.4 小结 第25章 Hibernate与EJB组件  25.1 创建EJB组件   25.1.1 编写Remote接口   25.1.2 编写Home接口   25.1.3 编写Enterprise Java Bean类  25.2 在业务代理类中访问EJB组件  25.3 发布J2EE应用   25.3.1 在JBoss上部署EJB组件   25.3.2 在JBoss上部署Web应用   25.3.3 在JBoss上部署J2EE应用  25.4 小结 附录A 标准SQL语言的用法  A.1 数据完整性   A.1.1 实体完整性   A.1.2 域完整性   A.1.3 参照完整性  A.2 DDL数据定义语言  A.3 DML数据操纵语言  A.4 DQL数据查询语言   A.4.1 简单查询   A.4.2 连接查询   A.4.3 子查询   A.4.4 联合查询   A.4.5 报表查询 附录B Java语言的反射机制  B.1 Java Reflection API简介  B.2 运用反射机制来持久化Java对象 附录C 用XDoclet工具生成映射文件  C.1 创建带有@hibernate标记的Java源文件  C.2 建立项目的目录结构  C.3 运行XDoclet工具 附录D 发布和运行netstore应用  D.1 运行netstore所需的软件  D.2 netstore应用的目录结构  D.3 安装SAMPLEDB数据库  D.4 安装和配置JBoss服务器  D.5 发布netstore应用   D.5.1 在工作模式1下发布netstore应用   D.5.2 在工作模式2下发布netstore应用  D.6 运行netstore应用 附录E Hibernate 3升级指南  E.1 Hibernate API 变化   E.1.1 包名   E.1.2 org.hibernate.classic包   E.1.3 Hibernate所依赖的第三方软件包   E.1.4 异常模型   E.1.5 Session接口   E.1.6 createSQLQuery()   E.1.7 Lifecycle 和 Validatable 接口   E.1.8 Interceptor接口   E.1.9 UserType和CompositeUserType接口   E.1.10 FetchMode类   E.1.11 PersistentEnum类   E.1.12 对Blob 和Clob的支持   E.1.13 Hibernate中供扩展的API的变化  E.2 元数据的变化   E.2.1 检索策略   E.2.2 对象标识符的映射   E.2.3 集合映射   E.2.4 DTD  E.3 查询语句的变化  E.4 把Hibernate 2应用升级到Hibernate 3应用
第1章 Java应用分层架构及软件模型  1.1 应用程序的分层体系结构   1.1.1 区分物理层和逻辑层   1.1.2 软件层的特征   1.1.3 软件分层的优点   1.1.4 软件分层的缺点   1.1.5 Java应用的持久化层  1.2 软件的模型   1.2.1 概念模型   1.2.2 关系数据模型   1.2.3 域模型   1.2.4 域对象   1.2.5 域对象之间的关系   1.2.6 域对象的持久化概念  1.3 小结  1.4 思考题 第2章 Java对象持久化技术概述  2.1 直接通过JDBC API来持久化实体域对象  2.2 ORM简介   2.2.1 对象-关系映射的概念   2.2.2 ORM中间件的基本使用方法   2.2.3 常用的ORM中间件  2.3 实体域对象的其他持久化模式   2.3.1 主动域对象模式   2.3.2 JDO模式   2.3.3 CMP模式  2.4 Hibernate API简介   2.4.1 Hibernate的核心接口   2.4.2 事件处理接口   2.4.3 Hibernate映射类型接口   2.4.4 可供扩展的接口  2.5 小结  2.6 思考题 第3章 第一个Hibernate应用  3.1 创建Hibernate的配置文件  3.2 创建持久化类  3.3 创建数据库Schema  3.4 创建对象-关系映射文件   3.4.1 映射文件的文档类型定义(DTD)   3.4.2 把Customer持久化类映射到CUSTOMERS表  3.5 通过Hibernate API操纵数据库   3.5.1 Hibernate的初始化   3.5.2 访问Hibernate的Session接口  3.6 运行helloapp应用   3.6.1 创建运行本书范例的系统环境   3.6.2 创建helloapp应用的目录结构   3.6.3 把helloapp应用作为独立应用程序运行   3.6.4 把helloapp应用作为Java Web应用运行  3.7 小结  3.8 思考题 第4章 hbm2java和hbm2ddl工具  4.1 创建对象-关系映射文件   4.1.1 定制持久化类   4.1.2 定制数据库表  4.2 建立项目的目录结构  4.3 运行hbm2java工具  4.4 运行hbm2ddl工具  4.5 使用XML格式的配置文件  4.6 小结  4.7 思考题 第5章 对象-关系映射基础  5.1 持久化类的属性及访问方法   5.1.1 基本类型属性和包装类型属性   5.1.2 Hibernate访问持久化类属性的策略   5.1.3 在持久化类的访问方法中加入程序逻辑   5.1.4 设置派生属性   5.1.5 控制insert和update语句  5.2 处理SQL引用标识符  5.3 创建命名策略  5.4 设置数据库Schema  5.5 设置类的包名  5.6 运行本章的范例程序  5.7 小结  5.8 思考题 第6章 映射对象标识符  6.1 关系数据库按主键区分不同的记录   6.1.1 把主键定义为自动增长标识符类型   6.1.2 从序列(Sequence)中获取自动增长的标识符 6.2 Java语言按内存地址区分不同的对象 6.3 Hibernate用对象标识符(OID)来区分对象 6.4 Hibernate的内置标识符生成器的用法   6.4.1 increment标识符生成器   6.4.2 identity标识符生成器   6.4.3 sequence标识符生成器   6.4.4 hilo标识符生成器   6.4.5 native标识符生成器  6.5 映射自然主键   6.5.1 映射单个自然主键   6.5.2 映射复合自然主键  6.6 小结  6.7 思考题 第7章 映射一对多关联关系  7.1 建立多对一的单向关联关系   7.1.1 元素的not-null属性   7.1.2 级联保存和更新  7.2 映射一对多双向关联关系   7.2.1 元素的inverse属性   7.2.2 级联删除   7.2.3 父子关系  7.3 映射一对多双向自身关联关系  7.4 改进持久化类  7.5 小结  7.6 思考题 第8章 通过Hibernate操纵对象(上)  8.1 Java对象在JVM中的生命周期  8.2 理解Session的缓存   8.2.1 Session的缓存的作用   8.2.2 脏检查及清理缓存的机制  8.3 Java对象在Hibernate持久化层的状态   8.3.1 临时对象的特征   8.3.2 持久化对象的特征   8.3.3 被删除对象的特征   8.3.4 游离对象的特征  8.4 Session接口的详细用法   8.4.1 Session的save()和persist()方法   8.4.2 Session的load()和get()方法   8.4.3 Session的update()方法   8.4.4 Session的saveOrUpdate()方法   8.4.5 Session的merge()方法   8.4.6 Session的delete()方法   8.4.7 Session的replicate()方法  8.5 级联操纵对象图   8.5.1 级联保存临时对象   8.5.2 更新持久化对象   8.5.3 持久化临时对象   8.5.4 更新游离对象   8.5.5 遍历对象图  8.6 小结  8.7 思考题 第9章 通过Hibernate操纵对象(下)  9.1 与触发器协同工作  9.2 利用拦截器(Interceptor)生成审计日志  9.3 Hibernate的事件处理机制  9.4 批量处理数据   9.4.1 通过Session来进行批量操作   9.4.2 通过StatelessSession来进行批量操作   9.4.3 通过HQL来进行批量操作   9.4.4 直接通过JDBC API来进行批量操作  9.5 使用元数据  9.6 通过Hibernate调用存储过程  9.7 小结  9.8 思考题 第10章 映射组成关系  10.1 建立精粒度对象模型  10.2 建立粗粒度关系数据模型  10.3 映射组成关系   10.3.1 区分值(Value)类型和实体(Entity)类型   10.3.2 在应用程序中访问具有组成关系的持久化类  10.4 映射复合组成关系  10.5 小结  10.6 思考题 第11章 Hibernate的映射类型  11.1 Hibernate的内置映射类型   11.1.1 Java基本类型的Hibernate映射类型   11.1.2 Java时间和日期类型的Hibernate映射类型   11.1.3 Java大对象类型的Hibernate映射类型   11.1.4 JDK自带的个别Java类的Hibernate映射类型   11.1.5 使用Hibernate内置映射类型  11.2 客户化映射类型   11.2.1 用客户化映射类型取代Hibernate组件   11.2.2 用UserType映射枚举类型   11.2.3 实现CompositeUserType接口   11.2.4 运行本节范例程序  11.3 操纵Blob和Clob类型数据  11.4 小结  11.5 思考题 第12章 映射继承关系  12.1 继承关系树的每个具体类对应一个表   12.1.1 创建映射文件   12.1.2 操纵持久化对象  12.2 继承关系树的根类对应一个表   12.2.1 创建映射文件   12.2.2 操纵持久化对象  12.3 继承关系树的每个类对应一个表   12.3.1 创建映射文件   12.3.2 操纵持久化对象  12.4 选择继承关系的映射方式  12.5 映射多对一多态关联  12.6 小结  12.7 思考题 第13章 Java集合类  13.1 Set(集)   13.1.1 Set的一般用法   13.1.2 HashSet类   13.1.3 TreeSet类   13.1.4 向Set中加入持久化类的对象  13.2 List(列表)  13.3 Map(映射)  13.4 小结  13.5 思考题 第14章 映射值类型集合  14.1 映射Set(集)  14.2 映射Bag(包)  14.3 映射List(列表)  14.4 映射Map  14.5 对集合排序   14.5.1 在数据库中对集合排序   14.5.2 在内存中对集合排序  14.6 映射组件类型集合  14.7 小结  14.8 思考题 第15章 映射实体关联关系  15.1 映射一对一关联   15.1.1 按照外键映射     15.1.2 按照主键映射  15.2 映射单向多对多关联  15.3 映射双向多对多关联关系   15.3.1 关联两端使用元素   15.3.2 在inverse端使用元素   15.3.3 使用组件类集合   15.3.4 把多对多关联分解为两个一对多关联  15.4 小结  15.5 思考题 第16章 Hibernate的检索策略  16.1 Hibernate的检索策略简介  16.2 类级别的检索策略   16.2.1 立即检索   16.2.2 延迟检索  16.3 一对多和多对多关联的检索策略   16.3.1 立即检索(lazy属性为“false”)   16.3.2 延迟检索(lazy属性为默认值“true”)   16.3.3 增强延迟检索(lazy属性为“extra”)   16.3.4 批量延迟检索和批量立即检索(使用batch-size属性)   16.3.5 用带子查询的select语句整批量初始化orders集合(fetch属性为“subselect”)   16.3.6 迫切左外连接检索(fetch属性为“join”)  16.4 多对一和一对一关联的检索策略   16.4.1 迫切左外连接检索(fetch属性为“join”)   16.4.2 延迟检索(lazy属性为默认值“proxy”)   16.4.3 无代理延迟检索(lazy属性为“no-proxy”)   16.4.4 立即检索(lazy属性为“false”)   16.4.5 批量延迟检索和批量立即检索(使用batch-size属性)  16.5 控制迫切左外连接检索的深度  16.6 在应用程序中显式指定迫切左外连接检索策略  16.7 属性级别的检索策略  16.8 小结  16.9 思考题 第17章 Hibernate的检索方式(上)  17.1 Hibernate的检索方式简介   17.1.1 HQL检索方式   17.1.2 QBC检索方式   17.1.3 本地SQL检索方式   17.1.4 关于本章范例程序   17.1.5 使用别名   17.1.6 多态查询   17.1.7 对查询结果排序   17.1.8 分页查询   17.1.9 检索单个对象(uniqueResult()方法)   17.1.10 按主键逐个处理查询结果(iterate()方法)   17.1.11 可滚动的结果集   17.1.12 在HQL查询语句中绑定参数   17.1.13 设置查询附属事项   17.1.14 在映射文件中定义命名查询语句   17.1.15 在HQL查询语句中调用函数  17.2 设定查询条件   17.2.1 比较运算   17.2.2 范围运算   17.2.3 字符串模式匹配   17.2.4 逻辑运算   17.2.5 集合运算  17.3 小结  17.4 思考题 第18章 Hibernate的检索方式(下)  18.1 连接查询   18.1.1 默认情况下关联级别的运行时检索策略   18.1.2 迫切左外连接   18.1.3 左外连接   18.1.4 内连接   18.1.5 迫切内连接   18.1.6 隐式内连接   18.1.7 右外连接   18.1.8 使用SQL风格的交叉连接和隐式内连接   18.1.9 关联级别运行时的检索策略  18.2 投影查询  18.3 报表查询   18.3.1 使用聚集函数   18.3.2 分组查询   18.3.3 优化报表查询的性能  18.4 高级查询技巧   18.4.1 动态查询   18.4.2 集合过滤   18.4.3 子查询   18.4.4 本地SQL查询   18.4.5 查询结果转换器  18.5 查询性能优化   18.5.1 iterate()方法   18.5.2 查询缓存  18.6 小结  18.7 思考题 第19章 Hibernate高级配置  19.1 配置数据库连接池   19.1.1 使用默认的数据库连接池   19.1.2 使用配置文件指定的数据库连接池   19.1.3 从容器中获得数据源   19.1.4 由Java应用本身提供数据库连接  19.2 配置事务类型  19.3 把SessionFactory与JNDI绑定  19.4 配置日志  19.5 使用XML格式的配置文件  19.6 小结  19.7 思考题 第20章 声明数据库事务  20.1 数据库事务的概念  20.2 声明事务边界的方式  20.3 在mysql.exe程序中声明事务  20.4 Java应用通过JDBC API声明JDBC事务  20.5 Java应用通过Hibernate API声明JDBC事务   20.5.1 处理异常   20.5.2 Session与事务的关系   20.5.3 设定事务超时  20.6 Java应用通过Hibernate API声明JTA事务  20.7 Java应用通过JTA API声明JTA事务  20.8 小结  20.9 思考题 第21章 处理并发问题  21.1 多个事务并发运行时的并发问题   21.1.1 第一类丢失更新   21.1.2 脏读   21.1.3 虚读   21.1.4 不可重复读   21.1.5 第二类丢失更新  21.2 数据库系统的锁的基本原理   21.2.1 锁的多粒度性及自动锁升级   21.2.2 锁的类型和兼容性   21.2.3 死锁及其防止办法  21.3 数据库的事务隔离级别   21.3.1 在mysql.exe程序中设置隔离级别   21.3.2 在应用程序中设置隔离级别  21.4 在应用程序中采用悲观锁   21.4.1 利用数据库系统的独占锁来实现悲观锁   21.4.2 由应用程序实现悲观锁  21.5 利用Hibernate的版本控制来实现乐观锁   21.5.1 使用元素   21.5.2 使用元素   21.5.3 对游离对象进行版本检查   21.5.4 强制更新版本  21.6 实现乐观锁的其他方法  21.7 小结  21.8 思考题 第22章 管理Hibernate的缓存  22.1 缓存的基本原理   22.1.1 持久化层的缓存的范围   22.1.2 持久化层的缓存的并发访问策略  22.2 Hibernate的二级缓存结构  22.3 管理Hibernate的第一级缓存  22.4 管理Hibernate的第二级缓存   22.4.1 配置进程范围内的第二级缓存   22.4.2 配置集群范围内的第二级缓存   22.4.3 在应用程序中管理第二级缓存   22.4.4 Session与第二级缓存的交互模式  22.5 运行本章的范例程序  22.6 小结  22.7 思考题 第23章 管理Session和实现对话  23.1 管理Session对象的生命周期   23.1.1 Session对象的生命周期与本地线程绑定   23.1.2 Session对象的生命周期与JTA事务绑定  23.2 实现对话   23.2.1 使用游离对象   23.2.2 使用手工清理缓存模式下的Session  23.3 小结  23.4 思考题 第24章 Hibernate与Struts框架  24.1 实现业务数据  24.2 实现业务逻辑  24.3 netstore应用的订单业务  24.4 小结 第25章 Hibernate与EJB组件  25.1 创建EJB组件   25.1.1 编写Remote接口   25.1.2 编写Home接口   25.1.3 编写Enterprise Java Bean类  25.2 在业务代理类中访问EJB组件  25.3 发布J2EE应用   25.3.1 在JBoss上部署EJB组件   25.3.2 在JBoss上部署Web应用   25.3.3 在JBoss上部署J2EE应用  25.4 小结 附录A 标准SQL语言的用法  A.1 数据完整性   A.1.1 实体完整性   A.1.2 域完整性   A.1.3 参照完整性  A.2 DDL数据定义语言  A.3 DML数据操纵语言  A.4 DQL数据查询语言   A.4.1 简单查询   A.4.2 连接查询   A.4.3 子查询   A.4.4 联合查询   A.4.5 报表查询 附录B Java语言的反射机制  B.1 Java Reflection API简介  B.2 运用反射机制来持久化Java对象 附录C 用XDoclet工具生成映射文件  C.1 创建带有@hibernate标记的Java源文件  C.2 建立项目的目录结构  C.3 运行XDoclet工具 附录D 发布和运行netstore应用  D.1 运行netstore所需的软件  D.2 netstore应用的目录结构  D.3 安装SAMPLEDB数据库  D.4 安装和配置JBoss服务器  D.5 发布netstore应用   D.5.1 在工作模式1下发布netstore应用   D.5.2 在工作模式2下发布netstore应用  D.6 运行netstore应用 附录E Hibernate 3升级指南  E.1 Hibernate API 变化   E.1.1 包名   E.1.2 org.hibernate.classic包   E.1.3 Hibernate所依赖的第三方软件包   E.1.4 异常模型   E.1.5 Session接口   E.1.6 createSQLQuery()   E.1.7 Lifecycle 和 Validatable 接口   E.1.8 Interceptor接口   E.1.9 UserType和CompositeUserType接口   E.1.10 FetchMode类   E.1.11 PersistentEnum类   E.1.12 对Blob 和Clob的支持   E.1.13 Hibernate中供扩展的API的变化  E.2 元数据的变化   E.2.1 检索策略   E.2.2 对象标识符的映射   E.2.3 集合映射   E.2.4 DTD  E.3 查询语句的变化  E.4 把Hibernate 2应用升级到Hibernate 3应用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