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网】1.计算机网络和英特网

♡♡♡ 说明

  • 首先,博主今年有幸上岸长三角某211高校计算机专硕,也是跨考过来的,所以跨考的同学们不要放弃。出于对计算机技术的热爱,我在大学期间自学了不少计算机专业的课程,现将一些笔记分享给大家,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 本笔记为笔者学习《计算机网络:自顶向下方法(第6版)》时结合书本和自己总结所做,为个人笔记,如果对你有所帮助的话,我很荣幸。当然,有的错误的地方可以留言指明,我会及时更正。
  • 为了便于大家更好阅读,中、英文课本及笔记(word版、pdf版)及可在我的微信公众号 “分享猿” 回复关键词 N03获取。
  • 最后需要注意一下,为防止部分恶意倒卖,本文及分享文件未经许可,在网络传播分享时需要注明作者及来源,谢谢理解。

计算机组成原理系列课程笔记入口:计算机网络

第一章 计算机网络和英特网

1.1 什么是因特网

1. 因特网
    ● 具体构成描述:构成因特网的基本硬件和软件组件的角度
    ● 服务描述:为应用程序提供服务的基础设施的角度
2.主机(host)/端系统(end system):接入因特网的各种设备
3.端系统通过通信链路(communication link)和分组交换机(packet switch)连接在一起。
    ● 通信链路由不同类型的物理媒体组成,包括同轴电缆、铜线、光纤和无线电频谱,其传输速率以比特/秒度量(bit/s或bps)
    ● 分组交换机有两种著名类型:①路由器(rounter) ②链路层交换机(link-layer switch)
    链路层交换机通常用于接入网(access net)中,路由器一般处于网络核心
4.分组(packet):当一台端系统向另一台端系统发送数据时,发送端系统将数据分段,并为每段加上首部字节。由此形成的信息包用计算机网络的术语称为分组。
5.路径(route/path):从发送端系统到接收端系统,一个分组所经历的一系列通信链路和分组交换机称为通过该网络的路径
6.ISP(internet sercice provider):因特网服务提供商。端系统通过ISP接入因特网。
7.协议(protocol):协议控制因特网中信息的接收和发送。一个协议定义了在两个或多个通信实体之间交换的报文格式和次序,以及报文发送/或接收的一条报文或其他事件所采用的动作。
两个著名的协议TCP/I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 Internet Protocol)
8. 因特网标准(internet standard)由因特网工程任务组(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 IETF)研发。IETF的标准文档称为请求评论(Request for Commment,RFC)。RFC定义了TCP、IP、HTTP(Web)、SMTP(电子邮件)等协议。目前有将近6000个RFC。IEEE 802 LAN/MAN标准化 委员会制定了以太网和无线WIFI的标准。
9. API(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应用程序编程接口):规定了运行在一个端系统上的软件请求因特网基础设施向运行在另一个端系统上的特定目的的软件交付数据的方式。

1.2 网络边缘

1.主机有时候分为两类:客户(client)和服务器(server)
2.接入网(access network):将端系统连接到边缘路由器(edge router)的物理链路。边缘路由器是端系统到任何其他远程端系统的路径上的第一台路由器
3.常见接入方式
    ● 数字用户线(Digital Subscriber Line,DSL):从本地电话公司处获得DSL因特网接入
    ● 电缆和HFC(Hybrid Fiber Coax,混合光纤同轴):从提供有线电视的公司获得电缆因特网的接入
    ● 光纤到户(Fiber To The Home,FTTH):从本地中心局直接到家庭提供一条光纤路径(共享)
    ● 以太网:有线局域网(LAN)的一种,IEEE组织的IEEE 802.3标准制定了以太网的技术标准。
    ● WiFi:无线局域网(WLAN)的一种, 一个建于IEEE 802.11标准的无线局域网技术
    ● 广域无线接入:3、4、5G
4.物理媒体
    ● 导引型媒体(guided media):电波随着固体媒体前行,如光缆、双绞铜线同轴电缆
    ● 非导引型媒体(unguided media):电波在空气或外层空间中传播:例如在无线局域网数字卫星频道里。

1.3 网络核心

1.报文(message)可以执行一种控制功能,也可以包含数据(如音视频等文件)。在各种网络应用中,端系统彼此交换报文。
2.分组:为了从源端系统向目的地端系统发送一个报文,源将长报文划分为较小的数据块,称之为“分组”。
3. 在源和目的地之间,每个分组都通过通信链路和 分组交换机(packet switch)
     分组交换机主要有两类:路由器&链路层交换机
4.存储转发传输(store-and-forward transmission):在交换机能够开始向输出链路传输该分组的第一个比特之前,必须接收到整个分组。
5. 对于N条速率均为R的链路组成的路径(则源与目的间有N-1台路由器),从源到目的地发送一个分组,端到端的时延为: d ( e n d t o e n d ) = N L / R d_(end to end)=N L/R d(endtoend)=NL/R
6. 输出缓存(output buffer或输出队列output queue)用于存储路由器准备发往那条链路的分组。即如果到达的分组需要传输到某条链路,但发现该链路正忙于传输其他分组,该到达分组必须在该输出缓存中等待。因此,除了存储转发延时以外,分组还要承受输出缓存的排队延时
7.分组丢失(packet lost),即丢包,当输出缓存完全充满时,到达的分组或已在排队的分组之一将被丢弃。
8. 每台路由器都有一个转发表(forwarding table),用于将目的地址(或其一部分)映射成为输出链路。
端到端的选路过程与不喜欢地图而喜欢问路的汽车司机类似
9. 因特网具有一些特殊的路由选择协议(routing protocol),用于自动设置转发表。(如最短路径)
10. 通过网络链路和交换机移动数据有两种基本方法:电路交换分组交换
11. 电路交换:在通信之前要在通信双方之间建立一条被双方独占的物理通路
电路交换类似于在家预定,到店即有坐的方式,分组交换类似于直接到店随缘安排座位的方式(无座就需排队)
12.电路交换网络中的复用
    ● 频分复用(FDM,Frequency-Division Multiplexing):用于传输信道的总带宽划分成若干个子频带(或称子信道),每一个子信道传输1路信号。
    ● 频分复用(TDM,Time-Division Multiplexing):时间划分成固定区间的帧,每个帧又分成若干时间片(简称时隙),并将这些时隙(每一帧内)分配给每一个信号源使用,每一路信号在自己的时隙内独占信道进行数据传输。
13.分组交换与电路交换对比
14.对等(peer):将相同等级结构的邻近一对网络连接到一起,使他们之间网络不通过上游ISP。通常对等的互相连接是不会结算费用的。
15.多宿(multi-home):任何ISP(除了第一层ISP)可以与两个或更多ISP连接。
16.因特网交换点(IXP ,Internet Exchange Point):IXP是一个汇合点,多个ISP都能够在这里共同对等。
17.内容提供商网络: 独立于公共互联网却跨越全球的网络。例如谷歌的服务器主机

1.4 分组交换网中的时延、丢包和吞吐量

1. 分组在沿途的每个结点经受了几种不同类型的时延,主要为以下几种:
    ● 结点处理时延(nodal processsing delay): 检查分组首部和决定将该分组导向何处所需要的时间。
    ● 排队时延(queueing delay),在队列中,当分组在链路上等待运输时,它经受排队时延。
    ● 传输时延(transmission delay):在链路上传播的时延,分组大小L/传输速率R
    ● 传播时延(propogation delay): 距离d/速度s,在广域网中一般也为毫秒级
他们总和累加出来称为:结点总时延(total nodal delay)
2.流量强度(traffic intensity):a 表示分组到达队列的平均速率(分组/秒,pkt/s);R 是传输速率(从队列中输出比特的速率);假设分组长度都为L:则比特到达队列的平均速率是 La bps;流量强度为比例 La/R。若流量强度>1, 则比特到达队列的平均速度超过从该队列传输出去的速率。所以,流量工程中一条金科玉律是:设计系统时流量强度不能大于1.
3.瞬间吞吐量(instantaneous throughput):在任何时间瞬间接收到文件的速率(参考物理学中速度的定义)。
4.平均吞吐量(average throughput):一段时间内接受F bits花费了T秒,则平均吞吐量为F/T bps。
5.瓶颈链路(bottleneck link):多链路网络中,R值最小的那条链路,整个链路的整体传播速度由其决定

1.5 协议层次及其服务模型

1. 为了给网络协议的设计提供一个结构,网络设计者以分层(layer)的方式组织协议以及实现这些协议的软件和硬件。
2. 一个协议分层能够用软件、硬件或者二者结合的方式实现。
3. 任何分层都会为上一层提供服务(serivce),即所谓一层的服务模型(service model)。
4.各层的所有协议被称为协议栈(protocol stack)。
五层因特网协议栈:应用层、传输层、网络层、链路层、物理层。
5.我们把位于应用层的信息分组称为报文(message)。
6.应用层协议HTTP(web),SMTP(电子邮件),FTP(两个端系统间的文件传输),DNS (域名系统)。
7.运输层协议TCP/UDP。运输层的分组称为报文段(segment)。
8.网络层:负责将数据报(datagram)的网络层分组从一台主机移动到另一台主机。
著名协议:IP协议,路由选择协议。
9.链路层:链路层分组称为(frame)。链路层负责将整个帧从一个网络元素移动到相邻网络元素。
10.物理层:物理层负责将帧中的一个一个比特从一个结点移动到下一个结点。
11.OSI七层模型:应用层、表示层、会话层、运输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物理层。
12.表示层:解释交换数据含义、压缩数据、数据加密、数据描述。
13.会话层:提供了数据交换定界和同步功能,检查点的建立和恢复方法。
14.封装(encapsulation):应用层报文-> 运输层报文段-> 网络层数据报-> 链路层帧 (实现逐层封装)
15. 一个分组具有两种类型的字段:首部字段和有效载荷字段(payload field)。有效载荷字段通常是来自于上一层的分组。(每次封装加上相应首部字段)

1.6 面对攻击的网络

1.病毒(virus):是一种需要某种形式的用户交互来感染用户设备的恶意软件。
2.蠕虫(worm):是一种无需任何明显用户交互就能进入设备的恶意软件。
3.拒绝服务攻击(Denial-of-Service (Dos) attack):攻击使得网络不能被合法用户所使用。分为:弱点攻击、带宽洪泛、连接洪泛。
4.分布式DoS(Distributed Dos, DdoS):攻击者控制多个源并让每个源向目标猛烈发送流量。
5.分组嗅探器(packet sniffer)、IP哄骗(IP spoofing)都是计算机网络安全存在的问题。

  • 0
    点赞
  • 3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