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关注我,加★星标★
“我学历普通,大厂肯定看不上我。”
“这岗位要求5年经验,我才3年,算了吧。”
“小公司安稳,先混两年再说……”
上周和做HR的朋友吃饭,他吐槽:“最近收到的简历,80%的人都在自我降级。
明明有潜力拿15K的岗位,偏要投8K的‘保底’工作,结果入职半年就抱怨没成长、工资低。”
我听完后背发凉——多少人正在用“稳妥”的借口,亲手扼杀自己的可能性?
🔥 你不敢要的,恰恰是别人逆袭的跳板
朋友公司曾招过一个二本毕业生。当时所有人反对:“这岗位985简历都收不完,何必面他?”
结果面试时,他直接甩出一份数据报告:分析公司业务痛点,附上自己做的竞品方案,甚至用Python写了自动化工具演示。
最终他击败一众名校生,薪资比预期高40%。
他说:“我投了30次大厂,失败28次,但每次面试都让我更清楚市场要什么。”
你看,高攀的本质不是赌运气,而是用失败换认知升级。
怕被拒绝?被拒10次,你能总结出岗位的核心需求;
怕能力不足?面试官的每一个问题,都在教你如何匹配更高标准。
职场最大的陷阱,不是“你不行”,而是“你以为自己不行”。
💡 为什么越普通,越要挑战高目标?
低配工作,是一场慢性自杀
在小公司做“万能打杂”:
✅ 学的是贴发票、改格式、应付琐事;
❌ 失去的是项目统筹、资源谈判、行业视野。
3年后,前者工资涨500,后者身价翻3倍。
圈层决定命运,而非能力
某大厂总监分享过一个真相:“我们招人时,常优先内推——因为能接触牛人圈的人,大概率有更强的学习力和野心。”
在优质圈子里:
▪️ 同事跳槽带你进独角兽公司;
▪️ 客户资源帮你撬动创业机会;
▪️ 行业大咖一句话,胜过自己摸索3年。
不敢高攀的人,连入场券都拿不到。
🚀 普通人如何科学“高攀”?
用产品思维包装自己
▪️ 研究目标公司财报/官网,找到业务增长点;
▪️ 针对痛点做一份方案(哪怕只是PPT);
▪️ 面试时反问:“贵部门今年的KPI是什么?我的XX经验如何助力?”
记住:企业买的不是“劳动力”,而是“解决方案”。
失败?那是隐藏的彩蛋
一位读者曾分享:连续被字节拒了3次,但每次面试后,她都会修改简历、补足技能。
第4次,她他收到猎头电话:“有家公司点名要面过字节的人,薪资涨50%。”
高攀的失败,本身就是一种稀缺背书。
拉开差距的,永远是“敢”字
《跃迁》一书中提到:
“高手和普通人的区别,在于敢不敢主动进入高价值区。”
投简历时多问自己:
❓“如果我有这个岗位所有能力,我会做什么?”
❓“我能用哪3个案例证明潜力?”
❓“最坏的结果,是否比现在更糟?”
🌈 你配得上更好的生活
心理学有个实验:一群人被要求摸高,第一次平均跳1.2米;
但当悬赏提到2米时,有人居然跳到了1.8米——目标本身就会激发潜能。
别再纠结“我能不能”,先问“我要不要”。
当你伸手够月亮,即便失败,也会落在星辰之间。
🌟 文末行动指南:
1️⃣ 今晚就改简历:删掉“负责日常工作”,改成“用XX方法提升XX指标30%”;
2️⃣ 投出3份“高攀”岗位,附上一句话:“我为贵司XX业务准备了解决方案,期待详谈”;
3️⃣ 点赞收藏本文,3个月后回来报喜!
记住:人生没有“配不配”,只有“敢不敢”。
👇 你最近一次“高攀”经历是什么?评论区见!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END---
戳这里 ,更多新鲜好文等你解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