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〇二一·小寒】个人日志+读书笔记

标题是阴阳结合出来的:年份是阳历,节气是阴历~,具体点,是开始作文时距离最近的阳历年份和阴历节气。
这段时间很没动力、没规划,想着时时记录并反思自己的行为,才不会在安逸中沉沦堕落。(这是曾国藩老先生教的,借鉴一下。)
2021.1.4
《The Scholars》(《儒林外史》,王国振英文改编),通篇都是很简单的英文表达,应该是写给国内外小孩看的。(目前看到46页)

2021.1.7
泊松回归(Poisson Regression)学一天,云里来雾里去的,像个神仙一样 (((φ(◎ロ◎;)φ)))。。
《The Scholars》 看到第74页。

2021.1.8
拖了这么久,终于把【回归分析–台湾交通大学,黄冠华教授】课听完了。说讲得详细吧,好像岭回归没讲;说不详细吧,这位老师把odds(大陆有部分教材翻译的是,赔率)等那部分引入logistics regression的知识讲得很透彻。只能说,台湾与大陆的课程设置体系不太一样,比如说,那边数学系要分别上微积分、高等微积分,而大陆这边还真没听说过哪个学校这么开课(一般都是直接上数学分析),不时地听听那边的数学课还是很新鲜的。

2021.1.10
看了一段某相声演员早期出道时的采访,禁不住觉得:也许人长得不好看不尽是坏事,因为不显老,历经十余年也不太能看出岁月的打磨。。
《The Scholars》 看到第101页。

2021.1.13
Rudin 的 Principle of Mathematical Analysis书里关于Dini Theorem的证明没看明白,就睡觉去了 つ﹏⊂
我还就真的睡着了 哈哈哈哈 一点心理障碍都莫得……

2021.1.14
打算重新捡起口语练习,想想几个月前准备面试的我还是那样勤奋👅,现在果不其然,懒得八九点才开始正经做事……真的是一懒百懒。
在练口语的时候,遇到一个很好的句子/观点。

There is never a problem in reality. It’s your approach towards it that makes it a problem or an opportunity.
没有真正的问题,你对待问题的方式决定了你面对的是问题还是机遇。

《The Scholars》 看到第138页。
我发现学马克思还是线下笔记比较省事些,可能是我打字太慢了 つ﹏⊂,线上笔记是在累人。

2021.1.16
看完了沈复的《浮生六记》。第一次见人写传记把自己经历的悲剧、喜剧等等分类。文字当然是没得说,这大概就是 行云流水 的模样吧。原来在古代读书人做幕僚是这么清苦的,准确点说,做个正经人是很清苦的。我一直以为作者起码是出生在文化分子家庭,再穷也穷不到哪去,但其实【坎坷记愁】里写了这位读书人的种种生活拮据;我以为读书人家里会是一派和睦,但其实贤妻芸与婆婆公公的关系真的是紧张到《孔雀东南飞》那种了。大抵是有些人自己过得不舒坦,看别人过得还可以,就喜欢给别人穿小鞋吧。书里对芸的描述(包括形态、才情等等)那样姣好,应该是七八分是真的,余下二三分是沈复作为丈夫对自己妻子的怀念。假设作者对芸生前的叙述均属实,那么我乱作了以下猜测。芸时时想着与婆婆、公公处好关系,但到头来似乎夫家内部的关系本身就不是很好,之后的种种误会更像是在说人本来就是复杂的,任你如何思量。比如说,公公在外工作,芸代笔为婆婆写信,中间生出有些闲言碎语,婆婆当即怀疑是芸表述不对,就不再让芸代笔,等公公看到是别人的字迹当即大怒“这儿媳妇觉得代笔这活儿有辱她身份”。(这还真是几十年的老夫老妻,太默契了)沈复想解释给父亲,芸不许,因为担心这会离间婆婆公公之间的关系。(我感觉其实解释不解释都没有太大关系,因为他俩本来就喜欢从门缝里看人,他们大概总是能从各种角度解读出贤妻不贤,毕竟欺负儿媳妇成本很低,还能获得情绪发泄后的“我可是正经人”的优越感。)
恰巧最近有从微信公众号【槽边往事】看和菜头写了一篇关于自律的,老实讲我没太看懂,大概是在驳斥“自律铸就自由”这种观点吧,(我以为)我似乎看懂驳斥的部分(如果自律是基于恐惧、欲望、约束等出发的,那么这种约束不见时自律也会消失,这不是真自律。赞成这个说法。)了,但是没太看懂后面的新观点的建立。有意思的是,其中的一段话,大概是说:其实本来没有问题的解决方法,一个问题被新的问题遮盖住了,所以才能呈现出原问题“被解决了”的模样。用在芸一家的家务事上刚好合适,婆婆公公关系本来就不和(指原问题),于是他们树立了一个共同的敌人(也就是儿媳妇,指新问题),借此联络老夫老妻之间的感情。以此类推,可以解释很多事情。
沈复作为幕僚工作真的是很不固定,东奔西跑,也不全然是坏事,还可以四处旅游,于是有了【浪游记快】篇。
之后,妻子芸生病,沈复的父亲没事找事作出重要批示,匆忙之下,夫妻二人只得匆忙安排小儿去拜师学商、女儿青君(这名字很好听)做童养媳,自此一家人再也没能团聚。父亲死后若干天,沈复才收到来自女儿青君的书信得知此事奔丧,可见夫家这帮人是相当地不和谐,还劳芸忙里忙外的。

2021.1.17
这几天在看Urban Transportation Equilibrium with mathematical programming,愁毕业设计……分配任务的时候听着好像没多少东西,真正做的时候觉得“相期邈云汉”……
前几天被叫去谈话。大概是老师特别喜欢问这个时候(大四)的学生职业规划,像是我说我能做啥我就能做啥似的……然而,面对这种问题,我一般会回答,想当老师。之所以这么说,也不是全然没有道理的,因为和我打交道的人中除了学生就是老师了,总不见得说我的职业规划就是一直留级交学费吧。所幸的是,老师们似乎很喜欢这个回答。喜欢就好,毕竟我也是深思熟虑之后作答的,虽然那也许并不是真的。

想赶在25之前把The Scholars看完,这样就可以在回家前去图书馆把书还了。

2021.1.18
昨天晚上看了胡适的一篇文章,大概意思:现在很多父母都觉得给孩子一条命,作为孩子当然应该孝顺父母,偿还恩情。但胡适不这么想,他认为父母未经允许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来,让他尝尽世间疾苦,本就是罪恶的,而之后父母对孩子的养育、教育是在弥补自己的罪恶行径,否则孩子将来贻害社会,便是自己的罪导致的。
这个观点不是第一次看到了,之前在上综合英语课的时候,使用的英文教材里面有一篇谈中西方家庭教育差异就提到西方父母一般都是和胡适差不多的。后来,读了蔡美儿的《虎妈战歌》才知道那篇课文其实就是选自这本书。
中午听了香港中文大学李连江教授的新书分享会《人生智慧箴言》(叔本华作,李连江译),幸福就是“既无痛苦,也不觉无聊”,照这个逻辑,鄙人23岁生日过得很幸福。在这个世上吭哧吭哧这么久了,也才23岁。

2021.1.23

  • 胡适《一寸有一寸的欢喜:胡适谈生活》
  • 明知道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 你可以不做道德楷模,但你得讲规则爱干净;
    你可以不去为国家争自由,但你必须为自己争自由;
    你想要有表达自己主张的自由,你就必须有容忍别人也表达自己主张的自由。

  • 《容忍与自由》

    • 年纪越大,越觉得容忍比自由更重要。
    • 我们着想别人容忍谅解我们的见解,我们必须先养成能够容忍谅解别人的见解的度量。
  • 教育是给人戴一副有光的眼镜,能明白观察;不是给人穿一件锦绣的衣服,在人前夸耀。—《学生与社会》

  • 凡是轻易灰心丧气的人,都只是不曾认清他挑的是一个百斤的重担,走的是一条万里的长路。今天挑不动,努力磨练了总有挑得起的一天。—《再论信心与反省》

  • 凡是自己说不出“为什么这样做”的事,都是没有意思的生活。

  • 我们做父母的不曾得他的同意,就稀里糊涂的给了他一条生命,况且我们也不曾有意送给他这条生命。我们既无意,如何能居功?如何能自己以为有恩于他?他既无意求生,我们生了他,我们对他只有抱歉,更不能“市恩”了。我们糊里糊涂的替社会添了一个人,这个人将来一生的苦乐祸福,这个人将来在社会上的功罪,我们应该付一部分责任。说得偏激一点,我们生一个儿子,就好比替他种下了祸根,又替社会种下了祸根。……我们“教他养他”,只是我们自己减轻罪过的法子,只是我们种下祸根之后自己补过弥缝的法子。—《“我的儿子”–答汪长禄先生来信》

  • 《易卜生主义》

    • 易卜生:“一种真正纯粹的为我主义,要使你有时觉得天下只有关于我的事最要紧,其余的都算不得什么,……你要想有益于社会,最好的法子莫如把你自己这块材料铸造成器。”这种“为我主义”,其实是最有价值的利人主义。
    • 据易卜生看来,社会上所谓“道德”不过是许多陈腐的旧习惯。合于社会习惯的,便是道德;不合于社会习惯的,便是不道德。
    • 社会最大的罪恶莫过于摧折个人的个性,压制个人自由独立的精神。等到个人的个性都消灭了,等到自由独立的精神都完了,社会自身也没有生气了,也不会进步了。
  • 《哲学与人生》

    • 哲学是由小事放大,从意义着想而得来的,并非空说高谈能够了解的。
    •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思想差不多是社会的奢侈品。
  • 《人生有何意义》

    • 人生的意义不在于何以有生,而在于自己怎样生活。……总之,生活本没有意义,你要能给他什么意义,他就有什么意义。
  • 凡人的精神状况差不多都与他的思想有关系,众人要留意。—《不老》
    ……所以要博学。正是因为博学方才可以有许多假设,学问只是共给我们种种假设的来源。……批评精神不是别的,就是随时随地都要问我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不那样做?—《少年中国之精神》

  • “哲学教授的目的只是要造出几个不受人惑的人” 你们应该做些什么?你们应该努力做个不受人惑的人。 你们能够做个不受人惑的人吗?这个全凭自己的努力。 —《赠言北大哲学系毕业生纪念》

这本书的封面很有意思,“鲁迅是药,胡适是饭。错过胡适一百年,其实是错过了我们想要的生活。”
书里对中国文化等很多思想、观点,在胡适生活的时代来看,应该是相当无法接受的,所以会有老先生半夜气得做起来给他写信。

2021.1.24
着急忙慌地看完了The Scholars,前段时间太懒了,一天看10页,个别天还溜了,所以有了今天的恶补。
中间遇到些生词和简单的表达,做点笔记;中间的人物关系还真是没支笔理不清楚我这脑子。
手机拼图还没用过,下面怎么还留白,又不是什么山水画……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这段时间看了纪录片《智能陷阱》还有一篇吴伯凡老师的微信推送都是在谈手机上瘾的,不觉让我思考我之前学习英语的方式。大一天天靠手机软件百词斩背单词,趣配音练口语,还有一个记不住名字的软件练听力,天天把自个儿整得可忙了(前两个是在校老师硬性要求的)。However,我并不觉得我那段时间英语水平提高有多突飞猛进,反倒是副作用,大概就是上瘾,一种“本着学习为目的不停地看手机”的瘾(现在想想大一真的是大把时间都在看手机つ﹏⊂)。不仅如此,在百词斩上打卡二百多天之后,我排斥百词斩以外的其他背单词的软件,比如说好像有个叫墨墨的,扇贝等等,觉得用他们我根本记不住单词;后来,听北京外语广播的英语PK台,不得不说这个广播对我的英语听力帮助确实很大,还有一个中国专门对外做宣传的频道(播报新闻的那个语速真的是つ﹏⊂ 。。。从来没听懂过);再后来,开始看China Daily 上面的国内新闻,balabala. 总之,之前我总喜欢以这种碎片化学习为主,甚至我还专门留时间做这种碎片化学习。。这是我现在回顾过去很后悔的。大四真正看了全英文的小说、教材,才渐渐明白过去真是愚昧至极。不仅体现在阅读理解上,还有口语。去年趁着疫情听了李俊老师(应该是这名字)的口语课,“真正的捷径是大量的背诵积累”、“有效地重复练习”等等对我真的是醍醐灌顶。就像李连江老师说的那样:学好英语非得下真功夫不可。

2021.1.26
昨天回家用了一天时间(车上一直在看《无声告白》这本书,现在看到51%),一直到今天下午五点都不想学习 ……
2021.1.28
回家之后果然懒很多,つ﹏⊂,反正各种事情都能成为不学习的理由。
看完了伍琦诗的《无声告白》。
整本书以莉迪亚的消失为主线展开对其一家人生活的描述。
表面上看这家人合家欢乐,幸福美满。父亲詹姆斯和母亲玛丽琳都是哈佛名校毕业,之后父亲在米德伍德的大学做终身教授,母亲玛丽琳做全职太太养育三个孩子,分别是大儿子内斯、二女儿莉迪亚、三女儿汉娜,他们有温暖舒适的房子、安全方便的轿车,离家不远处有片湖。
但其实,一家人各有各的痛处,像是刺激成长的动力,又像是私人领域的栅栏不许任何人侵犯,尤其是家人。父亲詹姆斯是一位中国移民,一方面詹姆斯成长的时代(20世纪末)中国移民似乎在美国很不受欢迎,另一方面詹姆斯的养父母是贵族学校里的劳动工人,而詹姆斯是为数不多的考进这所贵族学校的移民学生,于是詹姆斯在小时候不得不处处提防周围的同学,才能让自己不那么“与众不同”(我愈来愈相信人性本是恶的,后来经过调教才能成为君子。比如说,几乎所有的小学都有校园欺凌等等)幼时缺乏友情、常常被孤立的他特别希望自己的儿女能受人欢迎。
玛丽琳的母亲是一位家政教师,一辈子都在优雅地围着厨房、家务事转。这种影响下的玛丽琳一直很反叛,坚持学当时几乎没有女生学的课程,并以卓越的姿态进入哈佛大学,渴望成为一名医生。但是,遇上詹姆斯让她不得不放弃这一梦想,像自己母亲一样成为家庭主妇。在大儿子内斯、二女儿莉迪亚出生之后,她又燃起了曾经的梦想,并抛家弃子去另一个城市备考,但最终因三女儿汉娜的出生而终结。于是,当她放弃备考回家后,听到二女儿莉迪亚说她把那本烹饪书扔了,她错误地觉得二女儿是可塑之才,自己虽然做不到,但是可以培养二女儿做到。更令她加深错觉的是,在她的精心培养下二女儿莉迪亚对科学“很有兴趣”。于是,悲剧就这样一点点酝酿着,一直到二女儿莉迪亚沉湖,玛丽琳认定是他杀并决心要在二女儿的房间找到线索,崩溃之下把整整一架子科学书扯下来,才发现二女儿一直在欺骗和隐瞒 - - 烹饪书并没有被扔掉,她也并不喜欢科学,更没有医生梦。而二女儿的苦苦欺瞒恰恰源于母亲玛丽琳的那次离家出走,她以为:只要自己服从,母亲便会留下来。
很多事情远远不像表面那样简单。比如说,看似莉迪亚是最受父母疼爱的孩子,但很讽刺的是她也是最沉重的,肩上担负着父母双方的期盼,身边的哥哥内斯也不理解这些反而嫉妒,妹妹汉娜也无法理解。再比如说,詹姆斯和玛丽琳定终身时互相承诺:不回顾各自的来路,只向前看。这一承诺看似美好,但其实他们各自身上背负的那些往事却像是定时炸弹,因为他们不了解彼此内心深处的痛点。
书里似乎处处充满着爱,却讲述着一场场悲伤的故事。不管是语言(孙璐译)还是情节,细腻又精巧。

2021.1.30
这几天一直做半吊子的功课(pandas,csv,balabala这一堆折腾得本学渣头晕目眩……),网购起零食来很容易入迷……
看到和菜头【槽边往事】在评论热点事件 - - 墨茶(我并没有专门看过此事件的报道,因为每一个热点爆出,总会被各方媒体爆得天花乱坠,被网友抄得沸沸扬扬,我是个闲人,但也实在无心看别人的闹剧,毕竟自己的日子已经是兵荒马乱了。),截图如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想想自己大一的时候也很容易“慷慨激昂”、“正义凛然”,这大概也是“往事不堪回首”。

乱画给我的启示:错一笔两笔没关系,搭点配景还能往理想的方向靠靠,怕的是一直错下去,整整一张就毁了。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